五年级科学脑与神经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科学脑与神经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科学脑与神经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科学脑与神经教学设计

《脑与神经》

教学内容分析:

人类的信息传递与发达的大脑和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我们看不到,但是一些体验与研究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脑与神经之间的联系。大脑是发出命令的“司令部”,神经是传达命令的“通讯员”,身体各器官是执行命令的“战斗员”。人体内部各种信息的双传下达,都离不开大脑与各种神经中枢的密切配合。本主要是通过一些感知、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整体认真神经系统。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亲历设计游戏—进行实验—记录分析—总结交流的过程,体验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及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脑和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培养学生关爱、照顾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脑的结构录像、神经的系统录像、左右脑观察动画、板书图片等。

学生准备:彩色小棒、大海螺壳、三杯不同口味无色透明的饮料、实验记录单、眼罩、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快速记忆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脑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二)探究活动:研究脑与神经系统的作用。

用学生游戏贯穿整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设计游戏—进行实验—记录分析—总结交流的过程,了解脑有记忆、命令和指挥都作用;感受身体各处分布的神经:进而发现脑和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活动指导:

1、做拍手游戏。思考:脑作为人体的指挥中心,是怎样把命令下达到你的手上,让你躲避开的呢?(引导学生感受神经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2、思考:能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几个信息传递的小游戏?(教师指导学生游戏注意事项)

3、通过抓小棒、辨别无色液体、听声音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脑有什么作用?神经的分布在哪里?信息是如何在脑和神经之间传递的?(突破教学难点)

4、在游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了解神经传递速度有快慢之分,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探究:

学生参与拍手游戏。

了解脑是通过神经把命令传到到手上,脑与神经需要共同工作完成游戏任务。

3、小组内认识游戏材料:小棒、三杯无色液体、海螺壳。

4、设计多种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学生根据游戏活动和实验记录单交流脑的作用、神经的分布,脑和神经如何协调工作,教师结合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体现以学定教。

2、学生交流在抓小棒游戏中发现神经传递速度快慢不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刘翔的比赛画面,了解运动员经过反复、刻苦的训练提高神经传递速度。

教师小结:脑和神经协调工作,完成了我们的一切活动。它们构成了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多实践、多发现、多思考,经历和感受信息在脑和神经之间传递的过程。】

三、拓展作业

观看旋转女孩图像,用手势表示女孩旋转的方向,思考:同一幅图为什么大家看到女孩的旋转方向却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奥秘与脑和神经有关,想揭开这个秘密吗?下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发大脑的优势,让同学们变得更聪明!

【用奇妙趣味的图像作为堂的结尾,引导学生下进一步探究脑和神经的奥秘。】

板书设计:后反思:

本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重点内容了解神经的传递作用时,为学生准备颜色不同的小棒、三杯无色

饮料、海螺壳等,让学生设计多个游戏,在玩中有所发现,旨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我能够利用启发性的提问,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设计游戏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参与,堂上学生设计了多种游戏的方法,不仅发现了脑和神经的作用同时有了神经反应速度因人而异的新发现。整个堂,学生活而不乱,简单的游戏材料在他们的手中成为探究知识的工具。高年级学生渴求科学知识,愿意动手实践,在堂中能够看到学生在知识的吸引下积极思维,努力合作的学习状态。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单

五年级科学光和影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 李清平枝江市七星台小学 21【QQ号】 A.教材依据: 本课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的第一课。在这个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因为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B.设计思想 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对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C.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D.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纸、墙壁、黑板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E.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F.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G.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铅笔、尺子。 2.教师准备:课件和一个关于影子的视频,有投影仪的教室 H.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陈辛欣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神经

2.神经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 了解脊髓的功能、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铅笔2支、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正反游戏,导入新课 1.教师:正反”游戏:根据教师指令和动作,做出相反的动作。 2.刚才你们在接糖块时,有哪些器官参与了这个活动?(耳朵、眼睛、大脑、手、脚)3.他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耳朵、眼睛——接收信号;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类的一切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和听觉等)、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的。判断并指令;手、脚——作出反应) 4.那我们的信号是怎样从耳朵、眼睛传递到大脑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我们的肢体的呢?它们之间是怎么传递的,你能把它的路线画出来吗?(给学生人体轮廓图) 5.学生画。 6.汇报,怎么连接的?(用这些线连接起来的。) (师小结:脊髓——让学生摸一摸脊柱,讲解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与大脑合称为神经中枢。) 7.小结:我们的身体里面有着像电话电缆一样的线,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这就是神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神经”的问题。 二、认识神经中枢

1.(示幻灯片,看人体轮廓图,画好了的神经)你能给这样的两条神经起个名字吗? (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 2.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刚才接糖块时神经传递的过程吗? 3.是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大脑去指挥控制呢?我们来做个实验观察观察。 4.膝跳反射实验。 (1)让一个小孩坐在桌子上,翘起二郎腿。用拳头敲击膝盖骨下面,两块骨头之间凹进去的地方。(小腿弹起来了) (2)注意事项:不能太重。感受一下大脑在控制它吗? (3)学生做实验,感受。 (4)你觉得这一次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你觉得是谁在向它传达弹起来的信息呢?(脊髓) (5)小结: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大脑没有参与,我们感觉到了膝盖受到的叩击。因为膝跳反射来不及思考,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所以大脑没有参与膝跳反射。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它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举例:还有手摸到热水,马上缩回来,大脑还没有来得及作出指令,脊髓就已经发出指令,这样有效地保护了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身体不致于受到伤害。 5.巩固运用,出示图片,他们是如何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幻灯片) (1).看到交通信号灯,过马路。 (2).听到闹铃太响了,捂住耳朵。 三、认识神经的分布 1.你认为神经在身体里是怎么分布的? 2.生画图。(人体轮廓图) 3.汇报。 4.出示神经分布图,认识神经的分布。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12对),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31对),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四、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 那么我们皮肤中的神经分布的均匀吗?我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 1.讲解实验方法(水性/铅笔两根,排齐并拢,让同学轻轻触碰你身体的不同部位。体验哪个部位(指尖、手背、胳膊肘儿)可以感到有两个笔尖,哪个部位感觉只有一个笔尖。)(PPT)2.学生实验、记录。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答案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答案 1.1脑与外部世界 1【判断题】某些癫痫病人由于外科手术而成为裂脑人,因此他们的大脑可以相互独立工作。(?) 2【判断题】人类的一些高级认知过程都和心脏有关,是心与脑的共同表现形式。(?) 3【判断题】所有具备生命特征的动物都有大脑。(?) 1.2脑科学的应用 1【单选题】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用(C)来控制神经细胞的反应,控制特定的大脑核团。 A、磁波 B、信号 C、光 D、声音 2【判断题】别人没有任何方法破解深藏于内心的秘密。(?) 3【判断题】不同的人脑功能上的显著差别来源于其不同的文化的宗教背景。(?) 4【判断题】大脑的每个半球都包括大脑皮层。(?) 5【判断题】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1.3打开大脑的“黑盒子” 1【单选题】(A)是人脑的最大部分。 A、端脑 B、间脑 C、中脑 D、后脑

2【单选题】(C)检测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 A、单电级记录 B、功能核磁共振 C、内源信号光学成像 D、深度脑刺激 3【判断题】深度脑刺激可以无损伤地看到大脑的功能活动。(?) 4【判断题】神经元的细胞体大小为1毫米。(?) 2.1“标准像”与信息传递 1【单选题】以下(C)是神经元所不具备的。 A、细胞核 B、树突 C、细胞壁 D、轴突 2【单选题】神经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D)。 A、树突 B、细胞核 C、轴突 D、神经末梢 3【判断题】每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树突。(?) 4【判断题】每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轴突。(?) 2.2信息交流的结构单元 1【单选题】按照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类,可分为(A)类。 A、2 B、3 C、4 D、1 2【单选题】电突触具备(D)特点。 A、突触延迟 B、神经递质释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基于脑的教育_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2010年第11期(总第370期) No.11,2010 General,No. 370 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王亚鹏董奇 [摘要]教育应该重视儿童大脑发展的敏感期和可塑性。对于教育者而言,一方面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刺激和材料,促进他们的大脑发生可塑性的变化,但同时又要防止在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的过程中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大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往往有其对应的神经机制,要使神经科学研究真正对教育有所贡献,真正“大面积”地进入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教育决策部门、还是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其学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思路调整。 [关键词]神经科学;敏感期;可塑性;认知障碍 [作者简介]王亚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助理研究员;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近年来,随着各种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正电子断层发射扫描(PET)、功能磁共振(fMRI)、脑磁图(MEG)、光学成像(optical topography,OT)等各种脑成像技术,许多研究者对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以及人类毕生发展过程中大脑的发育和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有些研究者认为神经科学研究与教育之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没有很好地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但是毋庸置疑,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系统地分析和整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自觉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脑发育的“敏感期”与早期教育 “敏感期”这一概念是在“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键期”概念的提出最初原自于动物研究。早期对动物视觉发展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动物出生不久就蒙上其一只眼睛,那么这种早期的视觉剥夺会严重影响动物视觉皮层的神经联结,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遭受视觉剥夺的眼睛都无法像正常眼睛一样发挥其功能。相反,这种视觉剥夺对成年动物的视觉似乎并没有影响。也正是因为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按照“关键期”假说,大脑及其功能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将会对相应的认知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但是,近些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却发现,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大脑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但并不是像“关键期”假说所假设的那样,错过了“关键期”相应的认知功能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只不过在所谓的“关键期”大脑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也就是说大脑发展存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在“敏感期”大脑对某些类型的刺激比较 —————————— *本文得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LIFE中心(项目编号:SLC-0354453)的资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课时 引课: 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

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板书课题:略 认识岩石 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 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师生共同研讨,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我对岩石的了解: 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岩石的作用

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观察岩石并分类: 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引导。 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全课总结和拓展 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认识常见的矿物。 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神经》教学设计

《神经》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介绍神经的分类及其作用,它上承神经中枢,下连感受器和效应器,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关联作用,并与两者一起构成完整的神经系统,本课在内容安排上与“大脑”一课和“感觉”一课存在密切联系,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大脑与感觉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人体的神经中枢。课文以资料介绍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大脑和脊髓合称为人体的神经中枢,其中大脑是高级的神经中枢,俗称为人体的“司令部”,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人体内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均由脊髓控制,如膝跳反射。除此之外,脊髓还是大脑和躯干之间的联系通道。 第二部分,介绍神经。课文首先介绍神经的分布情况和功能,说明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神经发出的部位来分,可以分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从神经传递信息的作用来分,又可以分成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接下来课文还通过“接力赛跑”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信号的传递过程:即感受器(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作出反应)。 第三部分,测试神经分布的密度差异和反应速度差异。课文在此安排了三个活动:(1)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让学生理解分布在全身各处的神经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分布多,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敏感;有些地方分布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2)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让学生了解大脑接受和传出信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三个测试活动是:橡皮砸在手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手臂上的传入神经送到脊髓传入大脑;橡皮砸在脚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腿部的传入神经送到脊髓传入大脑,后者信号通过的“线路”长,所以反射需要的时间也长。因此,橡皮砸到脚背上的反应要比砸到手背上的反应慢一些。(3)研究个体之间反应的快慢。让学生了解个体之间大脑收到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同桌同学在做“打手”活动时,有些学生反应快,有些学生反应慢。 第四部分,分析是如何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课文给出了两幅图:行人在斑马线上见了“红灯停,绿灯行”和“闹钟太吵了,关小一些”,这两个信号均是由头部的视神经和听神经直接传入大脑,由大脑作出判断后通过脊髓下传到传出神经,再指挥腿部运动和手臂活动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入神经(视神经和听神经)直接将信号传给大脑,不经过脊髓。

五年级科学《脑和神经》

脑和神经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 2.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亲身体验,在实验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4.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保健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脑和神经的各种资料、图片等。 2.尺子、铅笔、长布条、脑神经示意图,与聋哑人进行交流的资料性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再现,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思考几个生活情境问题,屏幕展示:①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有蚊子!”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把它打死。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②课堂上,当老师叫某一学生的名字时,学生应声起立。请他坐下,学生坐下。为什么当喊到他的名字时他会站起来?请他坐下,他又能坐下,是他身体的哪一部分控制的?③我们在抄写生字时,眼、手、脑等器官是怎样起指挥和协调作用的?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做几个小游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熟悉的生活状况中导入,带着疑问,激发兴趣。】 教师:你是不是一个反应快的人?想不想试试自己的反应有多快?

课件出示探究实验: 活动一:指器官。 同学们两人为一组,一位同学用食指反复点着自己的鼻尖,另外一名同学说:鼻子、鼻子……然后猛地说出头部的一个器官名称,手指鼻子的同学就用食指迅速指到该器官上,然后再回归鼻子继续点,如此反复。 活动二:抓尺子。 按照课本第10页左下角的插图,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 出示实验汇报单: 【设计意图:通过做游戏,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交流感受。我们人体的部分活动是受谁的指挥呢?引出课题。 (板书——脑与神经) 二.探究交流,攻克疑难 知识放送(一) 1.认识脑与神经 出示人的神经系统组成挂图。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及所在位置。 课件展示: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三部分组成。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报告给脑,并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 (教师板书:脑——司令部 神经——电话线)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1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 5、出示起子。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3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4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

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小学科学神经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神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四、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 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牢记所教的知识,可脑中主管长时记忆的两个结构体(海马体和边缘系统)竟然坐落在脑中的情绪区域。这便使问题变得非常有趣了!明白了情绪和认知学习及认知记忆之间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努力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彰显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人生事例(贝多芬、霍金),树立可供学生汲取教益的榜样,学生只要努力并为此甘冒风险就要褒奖。 当表彰成就时,务必强调激励学生努力的内在动机,不必以糖果等为奖赏,而是要学生体味成就感和让学生形成积极地自我概念。 1.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提出创建假说这种探索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育日益明智的大脑。 例如:地震了,我们有什么方法保护自己?让小朋友们提出来,然后通过实践判断他们的想法是否有效。 2.将运动融入学习————少坐多动,健体即健脑。我们坐下不动20分钟后,血液就会淤积在臀部与足部。只要起身走动一下,不消一分钟超过15%的血液就会回流到脑部。 《地震来了我们不害怕》分情况进行地震逃生自救演习。让学生们走出教室。 数学加法:组织学生们到运动场抛两个色子,点数相加学生抢答,答对的人得到抛色子的权利。 3.让学生在时过境迁中自学:提前学,经常学,到处学。旧貌:知识是时间和环境的生成物。生活时空可以成为学习时空。 例如: 《认识时钟》:上课前一个月在教室前面挂一只时钟,每天上课前有意识的问: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到“这节课上了多长时间了”。等到上这节课时就会很轻松。 《认识左右》:每次在课堂举手时要求举左手或举右手。

课堂教学的程序: 1.设定目标,提供反馈。课前设定清晰的三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有助于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反馈可 以调整学习方向。示、问题、引子开讲新课和强化教学内容。课前确定方向用问题和引子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播放几分钟动画片,或者经久不 衰的电视栏目以引入课题,或者设置一个情景导入课题。)注意上课前播 放视频前,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会抓住重点。提问:“同学们以前怎么做的?以后怎么做?”。例:观看《三只小猪》,小猪的草房子和木头房子房子被狼吹垮了只有石头房子没有垮,小朋友思考:如果让小朋友帮小猪盖房子,你们会给它盖什么房子?需要哪些东西? 2.以非语言的方式(绘图工具、身体语言)表达内容,给多元智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猴子下山》 3.问题设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若A答对了而B没有答对。夸奖A上课认真,鼓励B要像A一样认真听老师讲课。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注意夸奖用词,避免用聪明,你真棒;多用你观察的真仔细,你听的很认真。后者为内在的不稳定因素,使其他同学明白只要认真努力自己也能答对)。 诊断学生的行为的是非,在需要矫正时——>给出一个积极反馈:先表扬然后提一个小小的改正建议,要是怎么样就完美了。 4.布置作业,安排练习。重复演练技能有利于技能的牢固掌握。给学生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每节课布置“一分钟作业”——概述当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结束后进行学习总结(每节课结束做一个小总结)。 5.放学前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总结不一定是分段落的短文,可以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当天学习的五个概念。 6.批改作业时既要给评分,更重要的是评语:“你的准确很高,要是书写能够更公整就更好了。” 7.促进合作学习。建立学生之间的积极地相互依存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