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小说(一)之鲁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
•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 1、题材: • 古之小说: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妓女嫖客、 无赖奴才··· ···
• 新文化运动:农民、知识分子(阿Q、孔乙己、祥林嫂、狂人 ······)
•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 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 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 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B先驱者(被看)与群众(看) • 启蒙者的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就成了表演,毫无意义,空洞 ,无聊可笑。
• 《药》: • 人们争先恐后起赶去“看”杀夏瑜,“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 里闪出一种摄取的光”。(看与被看) • “被看/看”发展为 “被吃/吃” • 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 —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封建思想),同时又在“吃人”, 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 质疑、批判双重对象: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 者,以致启蒙本身。
鲁迅作品集
•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 代散文中的精品。 •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在苦 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采用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 的“小感触”的形式 ,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想 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 《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 质的叙事散文,原名为《旧事重提》。这一组散文以深 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在自己的童年、 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 挚怀恋;展示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 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朝花夕拾》中所 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 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是非 中分清是非,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和谐的结合起 来。
鲁迅的创作道路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 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 世长辞,终年55岁。 •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 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 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 ,上面写着“民族魂” 三个字。
鲁迅作品集
•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 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故事新编》 • 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乊一。
心 静
鲁迅的创作道路
鲁迅(1881——1936),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 山,后字豫才(进三味书屋 读书时所改),1898年去南京 求学时取名周树人。鲁迅,是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 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大家所知甚广的就是“鲁迅” 这个名字。
鲁迅的创作道路
1902年3月,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 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在此期间,他阅 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他的本意是想学习先进的艺术,救治像父亲 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然后在战争中去当军医,在救治人们的同 时,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前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毅然弃医从文。在学医期间,他 受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无私的关怀与帮助,但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 生的民族歧视。他深深感受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 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 (2)知识分子:精神创伤与危机
•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的可笑。‛他(吕纬甫)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 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 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 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 •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 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 不教,他们不要教。‛
鲁迅的创作道路
• 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小说 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 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 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 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 宗法制度的罪恶,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Baidu Nhomakorabea迅的创作道路
1926年8月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郁达夫 合办《奔流》月刊,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等。 1930年起,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 运动。在此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 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鲁迅作品集
• 16本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 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 •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 议论与形象相结合; • 2、善于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 论证; • 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 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 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 枪。
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事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 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 “哈!这模样了!胡子长这样长了!‛一种将来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杨二 嫂)母亲:‚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 的。‛杨二嫂(鄙夷的神色,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 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 人家,用得着。‛
• 3、小说模式:
• (1)看/被看
• A“好奇的”看客与被看者 • 《祝福》:——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倾诉痛苦(被听、被看)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这一段悲惨的故事,便特意寻来,要听 这段悲惨的故事。(听、看) •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从中 得到某种“满足”,“自我崇高化”) • ——当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厌烦 和唾弃”施以“又尖又冷的笑”。(人性的“残忍”) • 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鉴赏)被看者的背后, 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的嘲讽着看客的麻 木与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鲁迅的创作道路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后 在他的《呐喊· 自序》中:“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 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以至于他后来 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早年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1898年春,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 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阅《时务 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 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特别 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鲁迅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 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呐喊》与《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 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呐喊》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把这个 集子题做《呐喊》,意为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 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 惮于前”。《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热情,从总 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 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 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 演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 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 的国民的灵魂。
《彷徨》
《彷徨》,收1924——1925年间写的11 篇小说。鲁迅在《题<彷徨>》一诗中说: “寂寞心文苑,平安旧战场,亮剑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边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继 承,艺术上则更加成熟。这些作品在对旧制 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 中的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沉浮的知识分 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 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 《在酒楼上》
•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 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无家 可归的飘泊感) • 我遇到了以前的一个朋友吕纬甫,他曾是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咋辛亥 革命的高潮时期敢于议论改革,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可是十多年 后——“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 ?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 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
鲁迅的创作道路
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的历史》、《科学史教 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 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 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 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1908年起与弟周作人一起翻译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 (两册),借他人之“新声”,除国人之愚昧。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职于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兼在北大、 女师大等校授课。
• 2、眼光(视角):病态社会里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 • (1)农民:精神愚昧
• ‚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 满幅补钉的夹被。‛‚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 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 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 ‚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吃人”
《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 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 《明天》、《祝福》通过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 的写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 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 《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 《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何尝不是写出了封建伦理道 德的陈腐虚伪同样在吃人。
• (2)离去——归来——再离去
•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 《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 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 • 《故乡》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 老屋···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归来寻梦。怀念,淡淡的离 别的惆怅) • 但是现实中闰土和杨二嫂却让我猛然惊醒,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 离,我由‚希望‛到‚绝望‛。 ‚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