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总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需要寻找工作岗位。当今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做认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引言
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的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有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余人,就业率70%;2004年增加到280万,就业率73%;2005年毕业生为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预计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等待与“买家”签约,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率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我国继续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可以预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有加大的趋势。国家花费大量人财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被闲置,这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大学生就业结构上矛盾。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存在滞后性,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存在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2.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均。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快,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随之加大。由于毕业生更多地考虑工资标准、生活方式,就推动了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而相对落后的西部则出现了短期内就业岗位“供过于求”的现象。企业转轨和改制减少了岗位需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的转轨改制、减员增效仍然是多数企业发展的必
由之路。为了加快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许多企业一方面减员增效,一方面又需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从而减少了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
2.3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就业。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一些高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跟不上高校扩招速度,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学习思想的片面,那种“一切为了高考”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许多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放松了学习。造成现在“伯乐”虽多,而“千里马”不足的局面。有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4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有的高校就业率不高,并不是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少,而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基层发展;对单位选掸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单位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目前,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学生就业存在两个问题: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从宏观上来看,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和高校产生的;从个人角度看,就业难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观念引起的。就业机会的解决主要依靠国家发展经济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提高则依靠大学生个人的努力与高校教育的改善,同时高校还要做好就业机会与就业能力的纽带,全面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高校和大学生担负起各自的责任,通力合作。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治本之策。(1)就业市场直接依赖于其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高校要想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与市场对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因材施教。(2)高校可指导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可与用人单位经常性的举办一系列的设计、研究等赛事。这样既增加了实践经验,又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能发挥专业特长,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3.2就业途径西移、下移,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和志愿者计划是缓解就业压力、开辟就业新渠道的重要途径。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人才比较缺乏,而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相对过剩,一方面,
普通高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起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工立业的价值观、择业观,引导他们踊跃投身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行动中去,投身到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我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的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引导和教育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的观念,鼓励他们立足基层、扎根基层、自强创业、灵活就业,拓宽就业路子。在实施计划前,普通高校应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及扶持政策,争取更多的大学生去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工作;在实施计划时要早宣传、早组织、早落实;实施后要对志愿者进行跟踪培养,适时前往志愿者服务地慰问,或邀请他们回校谈感受,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氛围,“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工立业”。
3.3加强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
3.3.1努力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高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基地的各种条件,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技术与技能,提高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努力成为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3.3.2努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和训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独立的思考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从事学习和坚持学习的能力。个体应该有能力组织自己的学习,包括对自身及团体的时间和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还包括认识自己的学习进程和需要,找到可获得的学习机会,以及为了获得学习的成功而克服障碍的能力。它意味着不断地获得、加工和吸收新知,同时寻求并利用相关指导。“学会学习”还要求学习者在自身已有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各种场合下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就业以及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3.3以德为先,打造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型人才。即对人才的选拔和判断,不能只局限在其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上,而是同时要对其心理素质、合作能力、对一些问题的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作一系列的综合考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良好的“德”的人才,一般来说都拥有良好的职业心态与职业道德,这有助于其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才能。对现代社会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由于个人独立性的加强而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具有良好职业心态与职业道德的人才,才能默契地与他人合作,在接受别人批评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型人才。当代大学生将来都要到关键岗位上工作,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把培养和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首要的是加强自我修养,学会做一个有思想道德修养的人。
3.3.4 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争是自信心的展示、是实力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