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情绪发展理论述评_罗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情绪发展理论述评Ξ

罗 峥 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89)

摘 要 本文从情绪的定义、情绪发展的实质、情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评述了当代比较有影响的情绪发展理论不同的情绪发展观。这些情绪发展理论有生物观点、机能主义观点、认知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

关键词:情绪发展 生物观点 机能主义观点 认知观点 组织观点 社会文化观点

1 引言

儿童在情绪发展中,发展了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当代情绪心理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我们全面地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当代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情绪的定义、情绪发展的实质、情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情绪发展观。

2 情绪的定义

当代情绪发展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生物观点、机能主义观点、认知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进行了界定。

近年来,对情绪研究最有影响的观点,是强调情绪活动的生物基础或离散的情绪系统的机能的模型,Izard的分化情绪理论是生物观点的代表。Izard 和Malatesta(1987)将情绪定义为“神经过程的特殊组合,引导特定的表达和相应特定的感觉”[1]。这就是说,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的神经生理基础。情绪独立于认知和其他心理过程,并与认知相互作用[2]。

机能主义观点认为情绪是在有个人意义的事件中,行使适应机能的多成分多过程的有组织的总和[3]。机能主义根据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和活动倾向性,而不是主观情感状态来定义情绪。例如, Campos等(1989)将情绪定义为“根据对个人的意义,建立、维持和破坏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过程”[4],即情绪虽在目标的指引下,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机能主义认为每一种基本的情绪是一族紧密相连的情绪,每一个情绪家族都与特定的目标及特定的评价相连。一些目标与评价可能在出生时就存在,形成了“一个终身的情感连续性的固定核”[3]。

与生物模型同时出现的认知模型强调情绪机能的认知基础,情绪被建构为认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认知建构。例如,Kagan(1984)认为情绪是指表征外部刺激、思想和情调三者之间变化关系的上位系统[5]。当这三者之间的变化形成一致时(例如,一个格式塔的体验),我们可以对其命名为一种情绪,而任何一个成分的微妙变化都将形成另一种情绪体验。姿势和面部表情是感情过程的一部分,但他们可能既不是感情的起源,也不是感情的必要成分。

组织观点受系统理论和人性学的影响,尤其是依恋研究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结构—发展框架,认为发展是以结构转化作为特点的。代表人物Sroufe(1996)提出了一个情绪的工作定义:“对重要事件的主观反应,以生理、体验和外部行为变化为特征”[6]。Lewis(1998)认为情绪包含了五种成分:诱发物、感受器、状态、表达和体验[7]。

社会文化观点强调社会或文化对情绪的发展和机能的贡献,认为情绪是社会或文化建构的综合特性。例如,社会过程的观点[8]认为,情绪是与个体的社会和生理情境有关的许多成分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我组织系统。情绪不是单一的成分过程,而是神经激活、体验,表达以及其他成分在社会交往的一段时间里,被组织起来的动态关系。通过社会交往,同伴和社会情境对个人的情绪反应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情境和发展的变化,任何特定的情绪反应或成分(例如,面部活动)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中,情绪反应具有不

013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3期 Ξ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5—专—09)资助。

同的机能。

3 情绪发展的实质

分化情绪理论认为,情绪发展首先是生物的变化,即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例如,Panksepp 等发现,雄性老鼠的发情期和雌性老鼠的哺乳期会出现支配性和愤怒攻击,这与特定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导致的黄体酮和雌激素的变化有关[9]。情绪的神经和神经程序控制的表情(例如,面部表情)成分,在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部分由成熟因素所决定。情绪表达的早最形态一旦出现,就保持相对稳定。Izard等发现,兴趣、高兴、悲哀和愤怒表情在出生后第一周到4个月时出现,而害怕表情在7—9个月时出现。一旦出现,这些情绪的表情模式就是稳定的[10]。情感成分,被描述为“感觉”,或包含了“对另两个成分的反射反应”的“意识的性质”,是终身不变的[1]。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情绪和认知联系的建立,以及情绪调节的发展。尽管情绪系统被看作从出生开始就不同于其他系统(例如,知觉,行为,认知),随着发展,情绪与认知和行为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并且联系愈来愈密切。这种联系的建立使得表情和情感的关系可以脱离,社会可能控制情绪和情绪理解。然而,这些变化大部分被看作是情绪外围的变化,而不是情绪本质的变化。

机能主义认为,情绪系统的特定特征(例如,核心的评价和目标特征)是保持不变的,情绪体验则是变化的[3]。作为经验、认知发展和社会化的机能,情绪系统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首先,随着评价变得更精细,任何特定情绪家族的新成员都可能产生。就像成人体验的各种恐惧(例如,个人的失败),与婴儿体验的对黑的、隐约的物体的原始害怕是不同的。其次,随着儿童学会表现规则,变得有能力控制情绪,表情和情绪体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3]。总的来说,他们怀疑情感依赖于面部表情。在儿童早期,神经系统不成熟,表情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是非特定的歪曲,或婴儿情绪状态的较差的信号。在这种随机的表现和过分期之后,表情与情绪状态越来越紧密的相连。但是,一旦儿童学会了个人和社会的表现规则,来伪装他们的情绪,表情和体验又会脱节。最后,对情绪的应对反应、情绪调节和对他人的情绪表达的接纳,随着发展而发生变化。

认知的观点认为,情绪发展是认知发展和新知识掌握的结果,真正的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随着新的认知机能的发展,情绪状态的刺激类型系统地从外部向内部变化,个体体验的情绪在量上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婴儿早期不能区分感情,是因为他没有语言能力,不能解释和命名有差别的情感[5]。婴儿能够体验感觉的变化,但通常只表现为一般的兴奋状态。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特定的情绪状态会出现,以至从基本的情感状态向更微妙的状态发展。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照顾者对儿童情绪的称呼,使儿童学会了在特定的情境采用特定的术语。Kagan强调,一个情绪刺激不是客观的刺激,而是个人的解释。同时,他不关注面部表情存在。

组织观点认为,情绪系统的发展,有一系列阶段的转变。Sroufe(1996)[6]采纳了Werner的定向进化观点,认为任何特定的心理过程都是元素的组织,这些元素在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这个方向上,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样,发展是以转换作为特点的,所有的行为经历了一系列从简单和更整体的形式向更分化和成熟的形式的变化。组织的观点假设情绪在出生时并不存在,新生儿具有天生的由生理过程所引起的反射性表情,这些反射是原始的心理情绪出现的生理起点或原型,随着认知的发展,情绪从被动的生理原型向依赖于对一定刺激或事件的意义评价的更为活跃的、以生理为基础的反应发展。Sroufe与Izard一样,认为情绪系统之间是不同的。但不同的是,Sroufe认为每一个系统内的情绪在维持基本感情核的同时,都经历了从最初的形式向更高级的形式的发展转换。婴儿刚生下来的几天里,可以根据身体刺激所激发的生理状态来确定每一系统内的情绪反应。新生儿期之后,出现了前驱情绪,它受事件对婴儿的意义所调节。在一岁的下半年,出现喜悦、愤怒和恐惧等基本情绪。两岁时,每一种情绪更成熟了。这样,任何特定水平的情绪机能都是由情绪、认知、生理反应和特定社会情境的行为之间的不同组织来确立的[6]。

情绪的社会文化观点假设人们称之为“情绪的”是个体内和个体间所产生的社会建构过程的产物。他们没有假设作为基础的情绪状态的存在,认为生理变化构成了感觉活动报告的基础,但它是个体情绪行为的附属品,而不是原因[11]。Mancuso和

113

第3期 罗峥等:当代情绪发展理论述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