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40
28 梁毅,等.地甘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和脾脏基质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 6(10):435
29 刘志强.扶正生津汤提高人体抗辐射能力的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1999,21(1):10
30 陈建业,等.护生宝口服液对辐射的防护作用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4):273
31 毛兰芝,等.抗微一号辐射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新乡医
学院学报,1998,15(3):218
32 方朝晖,等.寿星宝对大鼠60CoΧ射线所致自由基代谢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15 33 王亚平,等.中药首乌复方抗辐射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1):48
34 高月,等.四物汤及其单药对辐射小鼠骨髓造血调节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5):336
(收稿日期:2003211229)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浙江中医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310053) 鲁科达 张冰冰
关键词:糖尿病 中医药研究 文献综述
糖尿病(D iabetes M ellitu s,简称D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根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1]。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
现将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糖尿病的形成现主要认为是由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或七情不调、过违其度,或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脆弱,或房室不节、劳欲过度等所致。
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或肠胃因此而积热、化燥,致伤阴;七情失调,则肝失疏泄,致使代谢失控,或因肝郁化火,使阴伤而燥热,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终致消渴;房劳体虚,肾精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阴液,而成消渴。
至于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各家也都有自己的观点。
传统的“三消学说”[2]认为阴虚内热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阴虚则内热,内热又灼伤阴津,两者互为因果,使病程迁延,病情加重。
脾胃论者[3]认为脾胃功能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若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之功失职,转枢不利,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
与肝相关论者[4]认为肝是病机所在,因肝主疏泄,主调畅情志活动,主调节气血运行,或肝郁化火,阴伤燥热,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
瘀血论者[5]认为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且血瘀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致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
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气虚为主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机[6]。
各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千秋。
2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甚多,从总体上看,大致有滋阴清热法、益气养阴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固精法、滋养肝肾法、补气扶正法、活血化瘀法、泻下润燥法、以酸胜甘法、益胃生津法、水火并补法、燥湿祛痰法等。
其中一些治法是根据阴虚内热的病机,使其渐趋正常;补气扶正法则针对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患糖尿病的病人进行医治;燥湿祛痰法是根据糖尿病人多肥胖,而肥人多痰来进行论治;活血化瘀法是依据瘀血病机进行论治;泻下润燥法是治因于阴虚内热所致之肠燥津枯的大便燥结或便秘不通;健脾、益胃、补肾之法自是依据相应病机而治[7~8];以酸胜甘法源于甘过胜可伤脾土,而酸可胜甘之说[9];水火并补法是使水火功能恢复正常运行,各司其职[10]。
各法灵活运用,共济治消渴之职。
2.2 有效的单味中药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用法简单,药专力宏,若能用之得当,可使其发挥较大的疗效,较好地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开发前景很大。
且单味中药适当的用入复方及中成药中,效果甚佳。
目前,经实验或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11~14]:黄连、苦瓜、仙鹤草、西洋参、山茱萸、女贞子、僵蚕、大黄、知母、薏苡仁、人参、猴头菇、褐藻、银耳、麦冬、紫草、汉防己、大蒜、三七、人参、蚂蚁、南瓜粉、枸杞子、葫芦巴子、桃树胶等,均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现多用其单味中药或有效提取物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2.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分析[15~1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途径、多个因素实现的。
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
・
5
5
・
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M A Y2004,VOL.19,NO.3
岛素;②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③增加胰岛素受体数
目或提高其亲和力;④改善胰岛素抵抗;⑤影响受体后糖代谢的某些环节,如增加肝糖元、抑制糖原异生等;⑥拮抗升糖激素,如通过拮抗皮质醇、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而降低血糖;⑦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使中医药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⑧抑制细胞外基质增加,改善由于糖尿病肾病而引起的肾组织结构的改变,从而对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⑨清除自由基,增强对抗成分,抗脂质过氧化;βκ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βλ改善微循环;βµ纠正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使胆固醇降低,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提高;βν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由上可见,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是通过各种有效成分作用于多系统、多靶点来实现的。
3 实验研究
3.1 目前实验常用的糖尿病模型 目前实验用的糖尿病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用手术或化学药物将胰岛内Β细胞移除或破坏造成糖尿病;②利用内分泌激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一定的途径使胰岛Β细胞破坏而致糖尿病;③给动物以过量的食物或高蛋白高脂高糖饮食,使动物Β细胞负荷过重而发生萎缩,引起糖尿病;④通过损伤脑中如第三脑室或下丘脑内腹内侧核的饱食中枢,引起糖尿病;⑤采用大剂量中性胰岛素抗体注入动物体内,一定时间后,内源性胰岛素与抗体结合而导致糖尿病;⑥用病毒诱导的糖尿病模型;⑦采用遗传性及自发性的糖尿病模型。
目前,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①类中的四氧嘧啶及其类似物所致模型、链佐霉素模型和②类中的肾上腺素所致模型。
3.2 实验研究方法与检测指标 目前在中医药实验研究上,较多的在于探索单味中药或成药、成方的药效或药理作用,以及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等。
所用的实验方法多是采用上述模型,使用预防给药或治疗给药,将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根据所定在造模前或造模后给药,一定时间后测量、观察动物的各项指标,如血糖值、采食量、饮水量、排尿量、胆固醇、胰岛素、
C 肽、甘油三酯、Β脂蛋白、
血液流变等,用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性及药效等。
如郭健等[18]使用大鼠四氧嘧啶高血糖模型,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中药血糖安能有效降低血糖和糖耐量,增强胰岛素B 细胞的功能。
又如陈淑利等[19]研究证明夏枯草提取物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作用有预防作用,同时对四氧嘧啶所致高血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4 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法、药物、实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目前真正降糖疗效确切,真正超过西药优降糖的中药还未发现,能够代替胰岛素迅速控制血糖的中药还未问世[20]。
由此可见,对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实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唯有不断努力与探索,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开展研究,才是发展之途,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真正发挥出它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 韩宏妮,段英春,侯毅敏.香豆素磺酰脲类化合物的降血
糖作用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2)∶160
2 杨建宇.张子和《儒门事亲》对消渴病诊治发展的贡献.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65
3 许淑英.糖尿病脾胃论治53例.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
15(2)∶22
4 姜生坤,马新和. 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探讨.陕西中医,
2002,23(5)∶428
5 丁爱国,江翠红.论阳虚血瘀是 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江苏中医药,2003,24(6)∶13
6 王冠民,李国臣.糖尿病的气虚津亏说.安徽中医学院学
报,2002,21(6)∶5
7 张红卫,胡艳,沈晓燕,等.降糖合剂为主治疗 型糖尿病
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638 周卿孚.糖尿病辨治七法.河南中医,1999,19(6)∶37
9 吴淑华.糖尿病中医治疗六法.中国民间疗法,2001,9(2)
∶5
10 赵锦令,高阳.肾气丸临证应用举隅.国医论坛,2000,15
(4)∶8
11 范尚坦,李金兰,杨忠东.单味仙鹤草治疗糖尿病1例.
福建中医药,2002,33(2)∶32
12 舒思洁,庞鸿志,明章银.山茱萸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
究.咸宁医学院学报,1997,11(4)∶148
13 胡明灿,浦祖元・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应用概况.中国
民间疗法,1999,7(7)∶48
14 公素琴,孙兆祥,朱孟国.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研
究及应用.中国药业,1999,8(6)∶12
15 潘孝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现代诊断与
治疗,1995,6(2)∶65
16 张丽杰,赵振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免疫发病机制.
临床荟萃,2003,18(9)∶530
17 丁鹤林,傅祖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中华内科
杂志,2002,41(10)∶713
18 郭健,艾静,李青松.中药血糖安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哈
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6)∶399
19 陈淑利,徐声林,陈兵利.夏枯草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药
理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6)∶436
20 乔富渠,胡莜娟.中医药治疗 型糖尿病概况.中医文献
杂志,1997,4∶41
(收稿日期:2004202211)
・
65・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M A Y 2004,VOL.19,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