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_王艳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6年第1期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总第168期)

心理学研究

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王艳梅1

汪海龙2

刘颖红

2

(1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089;2 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北京 101301)

摘 要: 积极情绪是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但直到近十年,随着积极心

理学的兴起,对积极情绪的研究才受到重视。本文对积极情绪研究的起源、积极情绪的性质和特征、现有的积极情绪的理论及其适应性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对积极情绪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情绪;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1-0119-04

收稿日期:2005 03 17

作者简介:王艳梅(1978-),女,黑龙江省嫩江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一、积极情绪的研究起源

人们对积极情绪的认识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

经开始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快乐(joy)和愿望(desire)视为最基本的情绪种类,认为快乐与高兴一样,均为一种愉悦体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人们对积极情绪一直给予模糊的承认,但积极情绪没有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对积极情绪的研究得到了重视,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一)临床心理学的研究

最初人们对积极情绪感兴趣,是因为积极情绪在抑郁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临床心理学家发现对抑郁患者进行积极情绪体验的训练,可以减轻抑郁症状。于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积极情绪,最基本的研究就是愉快究竟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说得很准确。戴维森(Davidson)评述愉快为: 它是积极情绪状态群中的一个代表,是个体不想改变目前状态并且想保持这种状态时的一种幸福感受,但是愉快的确切特征及与其他情绪的区别,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严格的界定。 [1](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在20世纪末的10年中,研究者们发现,对心

理疾患能够抵御或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勇气、乐观、信仰、希望、坚忍等。因此,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这是更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基于上述背景,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1998)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现象,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从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这个心理学分支。他指出,积极心理学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研究:第一是积极情绪;第二是积极性个体的个性特质;第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2]。可见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要研究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积极情绪的性质

(一)积极情绪的定义

积极情绪这个名词来自于古老的情绪维度理

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情绪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所构成,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较为公认的维度模式是二维模式,认为情绪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是效价(valence)或愉悦度,分为正负两极;另一个维度是唤起度(arousal),其由弱到强[3]。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119

虽然人们频繁地使用积极情绪这个词语,但对于积极情绪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哈塞(Russell)认为 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 [4]。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产生的感受[5](p.114);戴维森认为 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 [1]。孟昭兰(1989)认为 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6]。

虽然对积极情绪有不同的解释,但以上所有的看法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认为积极情绪会产生愉悦感受。

(二)积极情绪的类别

关于积极情绪的类别,目前尚无定论。汤姆金斯(Tomkisn,2004)认为积极情绪应包括兴趣(interest)、快乐(joy)[7](p.331);弗瑞德(Frijda, 1986)认为愉快(happiness)、兴趣(interest)、期望(desire)、惊奇(wonder)四种情绪为积极情绪[8] (pp.429~430);拉扎勒斯(Lazarus,1991)认为积极情绪包括愉快(happiness)、自豪(pride)、希望(hope)、爱(love)[5];艾克曼(Ekman,1992)认为积极情绪包含快乐(joy)和惊讶(surprise)[9]。

积极情绪研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弗瑞克森(Fredrickson,1998)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joy)、兴趣(interest)、满足(contentment)和爱(love)[10],并对这四种情绪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快乐经常是与愉快互换的,而且和高兴等相对高唤起的正情绪在定义上相近;兴趣有时是可和好奇或者疑惑互换的,在安全和具有新鲜感的情境下产生;满足常和平静、静谧这样低唤醒状态的情绪相似,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放松。爱由多种积极情绪所组成,包括兴趣、欢乐、满意等等。最近弗瑞克森又提出自豪(pride)和感恩(gratitude)两种情绪也为积极情绪。自豪是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时产生的情绪。感恩是受益人感知到另一个人(施益人)或某一个施益源(上帝、好运、命运)的作用,提高了受益人的幸福感时而产生的积极情绪[11](pp.145~ 166)。

由此可见,从基本的愉快、满足到较复杂的自豪、感激等都可划为积极情绪的范围。

(三)积极情绪的表达

弗瑞克森认为,所有积极情绪共享一种表情符号即Duchenne式微笑。这种微笑的表情模式是眼部周围的肌肉收缩,嘴角上扬。积极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发出一种出声的笑,即有哈哈声的大笑。这种表情会伴随有一定的呼吸改变[10]。

Duchenne式微笑常常与没有眼部肌肉收缩的非Duchenne式微笑相混淆,后者可在没有积极情绪体验时通过意志产生。最近又有研究发现,自豪这种积极情绪有其单独的表情模式,感到自豪的个体会表现出轻度的微笑,头部稍稍向后倾斜,手叉在腰上或手臂向上伸展,举过头部[12]。从而挑战了弗瑞克森认为所有积极情绪的表情均为微笑和大笑的观点。

三、积极情绪的相关理论

(一)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理论

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理论(broaden_and_ build theory)是弗瑞克森提出来的[13]。他认为某些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满意、自豪和爱,虽然表现出来的现象不同,但它们都有拓展人们短暂的思维行动倾向的功能。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积极情绪不是为了解决迫切的生存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因而积极情绪能拓展人们的思维行动倾向,例如,快乐时产生游戏的需求,个体会冲破局限,变得更有创造性;有兴趣时产生探索的需求,个体就会留意新的信息,进行新的体验。这些积极情绪都以某种方式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对环境的处理方式也更积极,人际关系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给人们带来间接的、长期的适应价值。

(二)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艾施(Ashy,1999)提出了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心理学理论[14]。这个理论认为,适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会使中脑边缘皮层、前扣带皮层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而这种神经递质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个体克服习惯化反应的能力增强。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系列发现积极情绪促进了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任务成绩的研究。(三)关于积极情绪来源的理论观点

对于积极情绪的来源,目前有三种理论观点。

第一种观点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积极情绪似乎是特质性的,这种特质应是遗传的或是进化性的,积极情绪的产生与多巴胺递质和教养因素有关[15](pp.135~136)。根据这种观点,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一般不会有太大改变。

第二种观点认为积极情绪是环境的产物。来自多个方面的积极刺激 身体的、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环境刺激、外在事件,都会产生积极情绪[16]。

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