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DDT和六六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DDT和六六六
资源环境学院12环境科学1班谢文贤201230260119
【摘要】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的总产量(以有效成分计算)在500万吨以上,并且仍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长着。我国近年来化学农药产量在50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氯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组成成分中含有有机氯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它在农作物增产和疟疾防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其生物毒性及难以降解的特性又使其成为一种有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物。本论文主要以DDT 和六六六为代表,浅析了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来源、毒性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关键词】有机氯DDT 六六六危害来源转化
一、有机氯农药的简介
有机氯农药属于高效广谱杀虫剂。20世纪40年代首先证明DDT具有显著杀虫效果以后,又相继合成了狄氏剂、艾氏剂、异狄氏剂、六六六、氯丹和杀虫酚等多种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杀灭农业害虫及卫生害虫,是杀虫剂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类农药。其多为白色或者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挥发性一般不高,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脂类或其他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较稳定,在外界或者有机体内均不易被破坏,故有较长的残留致毒期。[1]
1、DDT的由来与发展
DDT及滴滴涕,最先是由欧特马·勤得勒在1874年分离出来,但是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Paul Muller重新认识到其对昆虫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性毒剂。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量地以喷雾方式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例如在印度,DDT使疟疾病例在10年内从7500万例减少到500万例。同时,对家畜和谷物喷DDT,也使其产量得到双倍增长。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奎治疗传染源,以伯胺奎宁等药作预防,再加上喷洒DDT灭蚊,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1962年,全球疟疾的发病己降到很低,为此,世界各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都在当年的世界卫生日发行了世界联合抗疟疾邮票。这是最多国家以同一主题,同时发行的邮票。在该种邮票中,许多国家都采用DDT喷洒灭蚊的设计。
也就是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其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高度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游隼、秃头鹰和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以对抗人类由于人口无节制增长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基于此,许多国家立令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在1962年以后又放松了对疟疾的警惕,所以,疟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卷土重来。今天,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多的疟疾新发病例,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疟疾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除了与疟原虫对氯奎宁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外,也与
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2、六六六的由来和发展
六六六又名六氯环己烷(hexachlorocyclohexane,HCH),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2-6]。六六六在环境中的自然降解缓慢,在环境中的半衰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六六六的三种异构体(α-, β–和γ- HCH )于201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名单[7]。在工业上,六六六通过苯和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而得,它是一种含有各种异构体的混合物,被称为工业级六六六[4]。工业级六六六理论上有8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α-、β- 、γ-、δ-、ε-、η- 和θ-HCH结构,这些异构体由于氯原子在环己烷环上不同的空间排列而有不同的性质[7]。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六六异构体一般包括五种异构体,即α-HCH (60–70%), β-HCH (5–12%), γ- HCH(10–12%) ,δ-HCH (6–10%)和ε- HCH –10 4%)[7],其他三种异构体因为含量极少又不重要,一般不包括在所谓的六六六总量内。
二、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1、DDT的作用机理以及人体贮存方式
DDT的作用部位是昆虫的神经轴突。受滴滴涕毒化的神经的放电过程中,在电刺激产生单一尖峰以后,紧接一个延续的负后电位,并随后出现一系列的动作电位,即所谓重复后放。重复后放是昆虫的中毒初期,即兴奋期。然后转入不规则的后放,有时产生一连串的动作电位,有时停止。这一阶段内昆虫出现痉挛和麻痹,而到重复后放变弱时乃进入完全麻痹。传导的终止即为死亡的来临。
同时,DDT进入人体后,仅有少量(约1%)以原形态由尿液排出,被吸收的DDT在血液、大脑白质、肝脏和脂肪中的比例为1:4:30:300,由此可见,其主要残留在脂肪中。很快可在乳糜中出现。DDT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肝脏转化生成毒性比DDT低的DDD和DDE以及无毒的DDA。DDD是DDT脱去一个氯原子和结合一个氢原子而形成的;DDE是脱去一个HCl而形成的;而中间再经过一系列的转化,DDD就转化成DDA,DDA是DDT的醋酸化合物。转化后的DDE显然不会进一步转化,而能长期蓄积在脂肪组织中,DDT以60%DDE 的形式贮存。转化后的无毒DDA和未经转化的DDT可经尿道排出,人体内的DDA是DDT经DDD转化成的,在人体内DDD以及DDA的生成极缓慢,主要以DDT和DDE的形式蓄积于脂肪组织。[8]
2、六六六的作用机理及人体贮存方式
六六六与滴滴涕一样,均属于有机氯杀虫剂,而且均属神经毒剂,但是两者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滴滴涕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引起轴突传导的变化,而六六六则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周围神经系统也有作用,作用部位是突触。多方面的试验表明,六六六对突触的作用方式主要是促使突触前膜过多地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引起典型的兴奋、痉挛、麻痹等症状,最后导致昆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