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 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

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贵州历史发展悠久。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代,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194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第一节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岩灰洞的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此外,还在贵州高原先后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发现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已定名的有“兴义人”、“穿洞人”等。盘县大洞遗址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水城人”开创的打制石器方法,被称为“锐棱砸击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二、古夜郎的兴起

秦统一中国以后,派常“略通五尺道”,在夜郎地区发展交通,在部分地区设置郡县,派遣官吏治理,加强对夜郎国的控制。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牂牁的发展

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

第二节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

一、贵州行省的建立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屯田与贵州的开发

屯田源于屯戍,具有移民实边、寓兵于农、军食自赡等意义。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军屯系卫所官兵屯田,目的是“且耕且战”,以足军粮。贵州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运粮艰难,故屯多于守,即“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四、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

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对贵州加强了统治,官府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对人民敲骨吸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乾嘉起义”和“咸同起义”。

乾嘉起义是乾隆、嘉庆年间苗族和布依族起义的总称。

咸同起义是指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各族人民的大起义。这次起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从咸丰初年开始到同治末年为止,长达18年。

五、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

在贵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

“三大教案”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辛亥革命在贵州

七、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

贵州地处山区,又是军阀割据的地区,国民党的统治势力比较薄弱,因而比较有利于红军

的活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

八、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贵州一批知识青年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到省外和国外学习,投身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洪流,如邓恩铭(1901—1931年)、王若飞(1896—1946年)、周逸群(1896—1931年)等。

九、国民党对贵州的统治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的东迁,外省厂商纷纷迁出,贵州经济也随之衰落。这一时期,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贵州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携带资财外逃,许多工厂停工停产,不少民族工商企业倒闭,市场混乱,物价飞涨,贵州各族人民再次陷入水火之中。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

1949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命令:令五兵团待广州解放以后,即直出贵州,速占贵阳。遵照毛泽东的命令,五兵团在司令员杨勇(1912—1983年)、政治委员苏振华(1912—1979年)的率领下,于10月17日进至湖南邵阳地区,随后下达了《关于部队入黔作战与工作的指示》和《向贵州进军的命令》。根据五兵团的命令,十七军进入湖南芷江地区展开,十六军进入湖南黔阳、洞口、会同、洪江地区展开,直抵贵州边境。

11月1日,人民解放军的川、湘、鄂边界作战和黔东作战同时发起,在北起巴东、南至天柱约500千米的地段上展开多路进击,拉开了大迂回、大包围歼灭西南地区国民党军队、解放大西南的战幕。五兵团和三兵团十军分三路向贵州进发。11月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天柱,6日占领三穗,8日攻占黔东重镇——镇远,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黔东防线”,以后又占领了施秉、黄平、炉山,13日奇袭贵定,14日占领龙里,15日解放贵阳,推翻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统治。随后,人民解放军除留下部分部队负责接管工作和警卫任务外,其主力继续向西追击,于28日占领了川、滇、黔要冲之地——毕节,切断了四川境内国民党军队经贵州逃往云南的最后一条通道,完成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任务,并在战略迂回中解放了贵州。

第三节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解放以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共同谱写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剿匪斗争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的规定,贵州解放后,于1949年11月22日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过军事接管,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1949年11月23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

贵州解放前夕,国民党曾在贵州建立反共游击基地,培训反革命骨干,制定了《贵州省反共保民救国纲领》。贵州解放时,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任务,来不及清剿分散在各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因此,解放以后,各种反动势力乘人民解放军主力赴川南会战之机,相互勾结,发动暴乱,进行各种破坏和骚扰,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的反动残余势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五兵团部分主力在完成川南会战任务以后,即回师贵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经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族人民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与匪徒进行大小战斗4200余次,毙伤及俘获中队长以上匪首14397人、匪众(包括部分被裹胁的群众)26.37万人,缴获各种炮294门、轻重机枪1247挺、步枪11.69万支。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全面胜利。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把专门机关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通过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残余势力,为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消除了隐患。

到1951年5月,全省79个县和1个市都建立了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各县、市人民政府相继召开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族人民登上政治舞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各地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1年7月在贵阳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通过了相关的决议,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