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 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
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贵州历史发展悠久。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

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

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代,贵州建省。

清代,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

194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第一节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

岩灰洞的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

此外,还在贵州高原先后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发现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已定名的有“兴义人”、“穿洞人”等。

盘县大洞遗址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水城人”开创的打制石器方法,被称为“锐棱砸击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二、古夜郎的兴起
秦统一中国以后,派常“略通五尺道”,在夜郎地区发展交通,在部分地区设置郡县,派遣官吏治理,加强对夜郎国的控制。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牂牁的发展
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
第二节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
一、贵州行省的建立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屯田与贵州的开发
屯田源于屯戍,具有移民实边、寓兵于农、军食自赡等意义。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

军屯系卫所官兵屯田,目的是“且耕且战”,以足军粮。

贵州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运粮艰难,故屯多于守,即“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四、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
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对贵州加强了统治,官府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对人民敲骨吸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乾嘉起义”和“咸同起义”。

乾嘉起义是乾隆、嘉庆年间苗族和布依族起义的总称。

咸同起义是指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各族人民的大起义。

这次起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从咸丰初年开始到同治末年为止,长达18年。

五、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
在贵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

“三大教案”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辛亥革命在贵州
七、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
贵州地处山区,又是军阀割据的地区,国民党的统治势力比较薄弱,因而比较有利于红军
的活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

八、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贵州一批知识青年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到省外和国外学习,投身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洪流,如邓恩铭(1901—1931年)、王若飞(1896—1946年)、周逸群(1896—1931年)等。

九、国民党对贵州的统治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的东迁,外省厂商纷纷迁出,贵州经济也随之衰落。

这一时期,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贵州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携带资财外逃,许多工厂停工停产,不少民族工商企业倒闭,市场混乱,物价飞涨,贵州各族人民再次陷入水火之中。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
1949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命令:令五兵团待广州解放以后,即直出贵州,速占贵阳。

遵照毛泽东的命令,五兵团在司令员杨勇(1912—1983年)、政治委员苏振华(1912—1979年)的率领下,于10月17日进至湖南邵阳地区,随后下达了《关于部队入黔作战与工作的指示》和《向贵州进军的命令》。

根据五兵团的命令,十七军进入湖南芷江地区展开,十六军进入湖南黔阳、洞口、会同、洪江地区展开,直抵贵州边境。

11月1日,人民解放军的川、湘、鄂边界作战和黔东作战同时发起,在北起巴东、南至天柱约500千米的地段上展开多路进击,拉开了大迂回、大包围歼灭西南地区国民党军队、解放大西南的战幕。

五兵团和三兵团十军分三路向贵州进发。

11月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天柱,6日占领三穗,8日攻占黔东重镇——镇远,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黔东防线”,以后又占领了施秉、黄平、炉山,13日奇袭贵定,14日占领龙里,15日解放贵阳,推翻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统治。

随后,人民解放军除留下部分部队负责接管工作和警卫任务外,其主力继续向西追击,于28日占领了川、滇、黔要冲之地——毕节,切断了四川境内国民党军队经贵州逃往云南的最后一条通道,完成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任务,并在战略迂回中解放了贵州。

第三节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解放以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共同谱写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剿匪斗争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的规定,贵州解放后,于1949年11月22日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通过军事接管,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1949年11月23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

贵州解放前夕,国民党曾在贵州建立反共游击基地,培训反革命骨干,制定了《贵州省反共保民救国纲领》。

贵州解放时,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任务,来不及清剿分散在各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因此,解放以后,各种反动势力乘人民解放军主力赴川南会战之机,相互勾结,发动暴乱,进行各种破坏和骚扰,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的反动残余势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五兵团部分主力在完成川南会战任务以后,即回师贵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

经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族人民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与匪徒进行大小战斗4200余次,毙伤及俘获中队长以上匪首14397人、匪众(包括部分被裹胁的群众)26.37万人,缴获各种炮294门、轻重机枪1247挺、步枪11.69万支。

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全面胜利。

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把专门机关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通过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残余势力,为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消除了隐患。

到1951年5月,全省79个县和1个市都建立了人民政府。

在此基础上,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各县、市人民政府相继召开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族人民登上政治舞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各地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1年7月在贵阳召开。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通过了相关的决议,选
举产生了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协商委员会为常设机构。

1954年7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贵阳举行。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原贵州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不再代行省人民代表大会地方权力机关的职权。

1955年2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根据1954年9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和贵州省省长。

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贵州省的建立。

此外,还根据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特点,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逐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二、土地改革运动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

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贵州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即根据中共中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逐步开展“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贵州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四、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五、“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六、“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在贵州大量投资,进行“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要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到1978年,贵州“三线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

七、“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
1966—1976年,贵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八、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九、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
十一、实施“三大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入20世纪90年代,贵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和实施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三大战略”),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制定和实施科教兴黔战略、(二)制定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三)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十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三)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五)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六)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