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原理与工艺物理化学处理法1混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磷元素。
(3)在污泥脱水工艺中,将混凝用作前处理手段,改善污泥的
脱水性能
4
混凝主要去除对象:粘土(50nm-4 m) 细菌(0.2m-80m) 病毒(10nm-300nm) 蛋白质(1nm-50nm)
混凝过程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水中胶体的性质 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 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9
胶核与溶液主体间由于表面电荷的存在所产生的电位称 为φ电位,而胶粒与溶液主体间由于胶粒剩余电荷的存在所产 生的电位称为ζ电位。 φ电位对于某类胶体而言,是固定不变 的,无实用意义;而ζ电位可通过电泳或电渗计算得出,随着 温度、pH值及溶液中反离子浓度等条件变化,在水处理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
天然水中的胶体杂质通常是负电荷胶体,如粘土、细菌、 病毒、藻类、腐殖质等。
物化处理法应用的场合很多,多用 在废水的深度处理中,在自来水的 常规处理工艺以及工业给水的处理 工艺中,也常见到物化的处理技术。
3
1、混凝
混凝的目的: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混凝剂)破坏 胶体的稳定性,使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和微小悬浮 物能相互聚合,从而长大至能自然沉淀的程度。
(1)给水处理中,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生活饮用水的常规处理工
6
胶体的结构 胶体的双电 层结构
7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胶核表面吸附了一层带同号电荷的离子,
称为电位离子层;电位离子层外吸附了电量与电位离子层总电 量相同而电性相反的离子,称为反离子层。电位离子层与反离 子层就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
在靠近胶核表面的一层内,因吸力较大反离子紧密地吸附 在胶核表面上,故称为吸附层。厚度较薄较固定,不随外界的 条件(水温)变化而变化。
在吸附层之外,还有一层反离子,在此范围内静电吸力因 屏蔽作用而减弱,且受水分子热运动的干扰,与层内的电位离 子及胶核的结合力较为松弛,离子扩散游动在吸附层之外,称 为扩散层。
8
通常将胶核与吸附层合在一起称为胶粒,胶粒再与扩散 层组成电中性胶团(即胶体粒子)。
由于胶粒内反离子电荷数少于表面电荷数,故胶粒总是 带电的,其电量等于表面电荷数与吸附层反离子电荷数之差, 电性与电位离子相同。
水处理中的混凝机理也比较复杂。关于“混凝”一 词,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化的定义。
在水处理工程中,混凝是凝聚(coagulation)和絮 凝(flocculation)的总称,其中,凝聚是指胶体被压 缩双电层而失去稳定性,发生相互聚集的过程;絮凝则 指脱稳胶体聚结成大颗粒絮体的过程。
凝聚是瞬时的,只需将药剂全部分散到水中即可, 絮凝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但一般情况下很难分开。
粘土胶体的ζ电位一般在-15~-40mV; 细菌的ζ电位一般在-30~-70mV; 藻类的ζ电位一般在-10~-15mV范围内。
10
胶体的稳定性
所谓的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颗粒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 的特性。
从胶体化学角度而言,胶体溶液并非真正的稳定系统,但从水处 理工程的角度而言,由于胶体颗粒和微小悬浮物的沉降速度十分缓慢, 因此均被认为是“稳定”的。
• 第一章 水处理方法概论 • 第二章 物理处理法工艺原理 • 第三章 化学处理法工艺原理 • 第四章 物理化学处理法工艺原理 • 第五章 生物处理法工艺原理 • 第六章 污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 第七章 工业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处理与控制
1
第四章 物理化学处理法工艺原理
2
1、混凝 2、离子交换 3、吸附 4、萃取 5、膜分离
艺中混凝是其中的重要单元,主要去除水中的胶体和部分微
小悬浮物,从表观来看主要是去除产生浊度的物质;
(2)废水处理中,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作为独立的处理单元,
也可以和其他处理法联合使用,进行预处理、中间处理或最
终处理。混凝可以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微小悬浮物状态来自百度文库有
机和无机污染物,还可以去除某些溶解性物质,如砷、汞等,
胶体的稳定性包含“动力学稳定性”与“聚集稳定性”两方面 的内容:
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强 聚集稳定性:胶体粒子表面同性电荷的静电斥力作用或水化膜的
阻碍作用
其中聚集稳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到关键的作用。 11
1.2 水的混凝机理
与胶体化学的单一胶体体系相比,水与废水中的胶 体体系要复杂得多。
1637年,我国开始使用明矾净水 1884年,西方才开始使用
5
1.1 胶体的特性与结构
胶体的特性
1)光学性质:胶体在水溶液中能引起光的反射的性质; 2)力学性质:指胶体的布朗运动,这也是胶体颗粒不能 自然沉淀的原因之一; 3)表面性质:胶体颗粒微小,比表面积大,具有极大的 表面自由能,从而使胶体颗粒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和水 化作用; 4)电学性质:指胶体在电场中产生的动电现象,包括电 泳和电渗。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微粒是带电的,这是胶体 保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胶粒因ζ电位降低或消除以至失去稳定性的过程, 称为胶体脱稳。脱稳的胶粒相互聚结,称为凝聚。
16
双电层压缩是阐明胶体凝聚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别 适用于无机盐混凝剂所提供的简单离子的情况,该理论 可以较好地解释港湾处的沉积现象,因淡水进入海水时, 盐类增加,离子浓度增高,淡水夹带的胶体的稳定性降 低,所以在港湾处粘土和其他胶体颗粒易沉积。
扩散层减薄,从而使ζ电位降低。当大量正离子涌入吸附 层以致扩散层完全消失时,ζ电位为零, 称为等电状态。
理论上来说,此时胶体间斥力消失, 胶粒最易发生聚结。
14
15
实际上,ζ电位只要降至某一程度而使胶粒间排 斥的能量小于胶粒布朗运动的动能时,胶粒就开始 产生明显的聚集,这时的ζ电位称为临界电位(ζk)。
但是双电层理论认为ζ电位最多可降至零,因而不能 解释水处理中的一些混凝现象,如混凝剂投量过多时胶 体会重新稳定;在等电状态混凝效果应最好,但生产实 践却表明,混凝效果最佳时的ζ电位常大于零;与胶粒 带同电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有机物可能有好 凝聚效果。
12
目前比较公认的混凝机理
2. 电性中和 作用
1.压缩双电 层机理
3. 吸附架桥 作用
4. 网捕作用
注:在实际水处理中,上述各种机理往往同时或交 叉发挥作用,只是依条件的不同而以其中的某一种 起主导作用而已。
13
(1) 压缩双电层机理
以天然水中带负电荷的粘土胶体为例,在投入铝盐 或铁盐等混凝剂后,混凝剂提供大量正离子会涌入胶体 扩散层甚至吸附层, 因为胶核表面的总电位不变,增加 扩散层及吸附层中的正离子浓度,等于压缩双电层,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