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共6页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侗族大歌涵义与分类

(一)侗族大歌的名称及涵义

侗族大歌,名称取自侗语“嘎老”[Gal Laox ]或“嘎玛”[Gal Mags]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音乐工作者把侗族民间多声歌(合唱歌曲)―“嘎老”,译作“侗族大歌”,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什么是“嘎老”,尹庐慧在《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一文中,根据三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将其分为广义、狭义以及本义三种。尹庐慧认为,广义上的“嘎老”,即“侗族大歌”,是侗族所有多声部民歌的统称,具有低音、高音两个声部,有时出现三个以上声部的特征。狭义上的“嘎老”,是指在特殊礼俗场合,异性歌班在鼓楼里对唱的歌。本义上的“嘎老”,也叫“鼓楼歌”。在民间传统中,人们给歌曲分类并非像很多专家那样以“是否多声部”为标准,而是以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是否有乐器伴奏等等来分类。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专家学者将“鼓楼大歌”划分为“侗族大歌”的一种,其实不然,在黎平侗族大歌又称“鼓楼大歌”,两者并非从属关系。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的总称,不同领域的侗人根据大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等来对大歌进行不同的分类。在黎平,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嘎所(声音大歌)。这种歌以强调声音的优美、旋律的跌宕为主,以显示旋律为主,歌词一般较为短少。“嘎所”的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

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其标题(题名)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如“嘎俩”《蝉歌》。2、嘎嘛(柔声大歌)。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特点是歌词多,拖腔部分比较短,旋律有的缓慢、婉转,有的节奏轻快、活跃,如《装呆傻》。3、嘎想(伦理大歌)。这是一种以劝教戒世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要手段。重要曲目有《父母歌》。

4、嘎吉(叙事大歌)。这类大歌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是侗族曲艺“多声说唱”的一个品种。以单人领唱歌词,众人集体以在持续低音上唱一个固定衬词为其主要表现方式。典型的“嘎吉”曲目多以故事主人公名字命名,如《元董之歌》。

二、侗族大歌生态环境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都说明了人是因外界事物而引发思想情感的变化,而又通过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音乐的创新动力。

在侗乡黎平,“知了”土话称“蝉”,非常普遍,尤其是夏天随处都可以听到它的叫声,侗族歌手们就是受其“夜哟夜哟”的动听的声音所感染,于是摹仿着哼唱,当摹仿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曲调流传开来。除此之外,著名的“金蝉歌”,基本旋律和衬音也都是直接模仿蝉鸣和各种自然声响而创造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

和生活氛围,使歌手们对周围那富有乐感和节奏感的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广阔的联想,从而在本能下无意识的去模拟大自然的这份神秘,最终化成了一串串动人的音符。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曾这样说过:“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该邱斯的猜想和推论正好印了侗族大歌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二)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生态

黎平侗族大歌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下,将歌唱精髓体现于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生活与生产文化、社会制度文化中,在演唱内容表现形式上,无不与其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侗族大歌是当地人传承本民族祖训、传说、恋爱、丧葬、祭祀等民俗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

侗族大歌自宋代形成以来,经过明代的后500余年的发展,是侗族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表达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黎平,凡是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客人时,侗乡人会在鼓楼进行“鼓楼大歌”表演,以表示最诚挚的庆祝与欢迎;在邻里结婚走访时,会唱起拦路歌、敬酒歌、敬茶歌、送客歌,以表示热烈的祝福;在男女恋爱时,会用“行歌坐夜”等方式,来表达双方真切的感情。侗族大歌起源于生活,歌唱于生活,只有活在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侗族大歌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侗族大歌”。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现状。

“传承”一词尤其针对非物质文化,这是必须由人来延续的“活的文化”,这种世代相传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侗乡黎平,“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师徒传承,指徒弟拜师学艺的一种传承手段,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第二,鼓楼对歌,指男女歌班在鼓楼对唱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式,这是一种较为悠久的传承方式。第三,文艺表演,指由当地人组成的文艺演出队伍,是在新时代环境下诞生的一种传承方式。第四,学校教育,指将侗族大歌带进课堂的一种传承方式,也是民间民族文化进校园保护模式的一种体现。

在传承的过程中,“侗乡黎平”采取多种方式对侗族大歌进行保护。目前,对于贵州省文化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社会调查与集成出版的静态保护模式。二是,双语教学模式。三是,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模式。四是,博物馆及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五是,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模式。六是,名录等级保护模式。七是,古镇名寨的保护模式。在黎平,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与时俱进、多样发展。在侗族大歌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黎平地区多所学校把侗族大歌引入课堂实行双语教学模式,全面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除此之外,自1999年,黎平县《侗族民俗活动保护办法》,以尊重和保护侗族人民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六月六日、八月十五等节日(农历)开展侗族大歌的相关民俗活动,以及每年举办侗族大歌演唱交流会等方式来对歌队予以奖励。同时,在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建设侗族大歌保护、考察基地,对侗族大歌在当地的创作、流传、演变情况进行定时、定点的考察,并适时组织大歌歌师的交流和培训。总之,目前黎平侗族大歌的保护是动静结合,还通过互联网、微信等现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