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既然是事物存在、生成和认知的开端,由于它,才回答了 事物的存在、生成和认识的“为什么”,所以,“所有的原因也是 本原(原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哲学的使命就 是用智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而他将哲学规定为关于第一因 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四因说”。正因为将“是什么”、“为 什么”、“为了什么”三者明确区别开来,它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自然哲学家们以及柏拉图对“本原”问题的探讨的局限。正因为他 不断追问“是什么”,所以使他有可能对“是”(存在)作了详尽 的分析,提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是”论(存在论)和本体论。又正 因为他将“为什么”作为一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所以探求原因成了 他的哲学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他结合“是什么”、“为 什么”来追究“为了什么”,因此,他关于目的的见解远远超越了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关于合目的性的研究,无疑推动了他关于动 植物的构造和效用的研究以及关于选择、思虑与目的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的研究。此外,“为了什么”的探求,对他在神学方面的建 树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形而上学》共有十四卷。这十四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第一卷:历史的回顾,重点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二卷:一般地讨论研究哲学的问题,相当于是介绍学习哲学的导言,提出 哲学是求“真”的学问。 第三卷:提出必须研究的十几个问题。 第四卷:“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并指出这样的研究的学问 是第一哲学。 第五卷:分析了三十个哲学术语,被后人称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辞典”。 第六卷:分析不同的学科和存在。 第七卷:讨论本体。 第八卷:讨论质料和形式。 第九卷:讨论潜能和现实。 第十卷:讨论“一”和“多”等范畴。 十一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三、四、六卷的节要;第二部分是《物理 学》第二、三、四卷的选录。 十二卷:前五章讨论可感觉的本体,后五章讨论不朽的本体。 十三卷:讨论数学对象和“理念”是不是本体。 十四卷:继续第十三卷的讨论。 在整本书中,核心的是讨论什么是“本体”,主要集中在第七、八、九三章 中,第十二章则讨论永恒不变的本体,即神。所以我们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这几 章。
柏拉图的宇宙“设计师”不仅是理性的工匠, 而且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按照几何原理构造了宇 宙。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元 素构成。但受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他将它们还 原为更基本的东西——三角形。他构建了一个 “几何原子论”。他用二维的三角形构造 三维的 正多面体,并将之对应于每一种元素: 火=四面体 气=八面体 水=二十面体, 土=立方体。 最后,柏拉图把十二面体等同于整个宇宙。
四、《形而上学》的内容
1、什么是本体 2、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3、潜能与现实的学说 4、“神学目的论”
1、什么是本体
(1)概述“ousia”( substance)
亚里士多德的ousia(本体)是他的 “第一哲学”所要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他 的“形而上学”不同于“物理学”和“数学” 的基本概念,因为以ousia为主要研究问题, 第一哲学才成为“第一”,“元(原)物理 学”(形而上学)才成为“元”(原, meta)。然而,ousia却是一个非常费解的 概念,理解这个词的困难,一方面是语言上 的,另一方面则是理论上的。
2、从“本原”的探讨到“原因”的 探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的主题是本体。 从开始有哲学以来,哲学家都在探讨万物的本原。 所谓本原(arche),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最 初似乎就是指:万物从它产生出来,最终又复归 到它那里去的那个东西。其本意是beginning (时间上的开始、本初)和origin(时间上的起源、 起始)的意思。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是采取“本原 加生成原理”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 与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于自然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定: 自然哲学的终点就是实践哲学的起点,人与城邦则是两个 学科的接合部。自然赋予人类以logos(理性和语言)。理 性用于追问“为什么”,就产生理论学科,相应的理性功 能叫沉思理性。理性用于指导行动就是实践(practice), 实践智慧叫“思虑”( phronesis),它的功能是两个:其 一是策划,其二是“选择”。凭借自然赋予的实践智慧, 思虑如何处理家庭中主奴、夫妻、父子三种不同关系,弄 清什么是正当的财产收入和使用,并在行动中一以贯之, 这就是理财学(最早的经济学)的任务。比较和考查各种 政治学说、伦理学说、城邦政制,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行 之,这就是政治学、伦理学的任务。因此,一旦思虑、选 择介入,就意味着进入实践学科的领域了。在哲学史上, 正是里士多德最早明确提出“实践智慧”,强调伦理学和 政治学的目的不在于知道“是什么”,而在于“怎么做”。
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全面 地阐述了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问题。他写了不止150篇 论文,其中大约有30篇流传了下来。其中主要的有: 《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论诗》。幸存下来 的作品主要是一些讲课笔记,或并未打算广为流传的未完 成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针对高级的学生或其他哲学家 的。它们的现代译本可以摆满半个书架,而且,它们包含 了一个在影响和范围上都令人无法抗拒的哲学体系。亚里 士多德从经验开始,借助“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 的概念,构建了一个自身融贯的目的论宇宙体系。世界以 其自身的动力(追求自身的完善)不断向上运动变化,最 终达到“至善”(神),与神同在。
后来,巴门尼德提出了“不变的”问题,并 提出“存在”、“一”这样抽象的概念来论证世 界的不变性。巴门尼德的问题在于:抽象的“一” 如何演变为万物?这里必然涉及到一个“动力” 问题。“本原加生成原理”经巴门尼德的冲击之 后便动摇了。在巴门尼德之后,主流的是恩培多 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和原子论所代表的思维模 式——“元素加组成与分解”,即用基本成分的组 合与分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正因为要用 元素的结合与分解来解释万物的生灭,所以需要 为元素的分合注入某种动力——爱与恨、努斯等。
这就意味着,“本原”除了是时间上的第一、起始、 根源这一原本的意义之外,还进一步有了原因(动因)的 意思。谈及动因,又必然涉及一个目的的问题。亚里士多 德从苏格拉底寻求“定义的方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目 的论中受到启发:爱与恨、努斯作为动力,作用于质料, 所追求的目的是把质料变成某种“是什么”, 即用定义 或公式所表述的形式。当且仅当质料具有形式的时候,它 才能称其为“是什么”。这个形式就是事物之所是的 “是”。不仅如此,这个形式还是被动的质料之所以运动 变化的动力、原因、原理。这样一来,最初只具有物质形 态意义的“本原”就被亚里士德进一步引申为原因、原理。 “是什么”正是动因作用于质料所要达到的目的。亚里士 多德将早期自然哲学家们的物质形态的“本原”概念发展 为更具哲学意谓的原因、原理范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
在理论知识中,自然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认 识自然本体的原理、原因和元素,也就是说,它 研究那些具有内在运动和变化本原的事物。所谓 “自然”(physics)就是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 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 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 的根源。偶然性和自发性的现象不属于科学研究 的范围,它应研究“必然”的东西。 数学不是研究具备内在运动根源的本体,而 是割取(抽取)事物的某种性质(即事物的数量 关系)来研究,所以不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研 究天体的运动也属于数学范围。 而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则是研究惟一的永恒 不动的本体。
三、《形而上学》全书的结构
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写过一本叫作《形而上学》的 著作,这个书名是后人加的。根据历史记载,后来编纂亚 里士多德著作的人,将他写的关于自然事物,即我们可以 感觉到的运动变化的事物的那部分著作编在一起,定名为 《物理学》。他们又将亚里士多德写的另外一部著作,即 讨论比较抽象的东西的著作编在一起,摆在《物理学》的 后面。无以名之,就将它叫作“在《物理学》以后” (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自己将他的这部分思想 叫作“第一哲学”,表示它是高于其它研究具体事物的各 门科学的。中国的《易经· 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也是说: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是 物质性的东西,而超于有形的物质之上的,则是抽象的道。 自从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这样定名以后,西方哲学史上凡是 讲到纯哲学的这部分思想,都叫作“形而上学”。可以简 单地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特别是指本体论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乃 是一回事,而且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 探求为荣,因而他心目中自然学科同当代的自然 科学与科技和工艺是不同的两回事。那么,自然 哲学与技艺的关系如何?亚里士多德说:“根据 自然而生成的东西追求自然赋予的某种目的,因 此它的构造总是好于技艺制品。因为自然并不模 仿技艺。而技艺却模拟自然。技艺的存在有助于 自然,充实了自然未曾完成的事业,因为有些自 然的东西似乎完全能够依靠自己达到目的,而无 需技艺的帮助;而有的却有困难,甚至完全不可 能。”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 的《形而上学》导读
一、生平与著作 二、《形而上学》的主题 三、《形而上学》的结构 四、《形而上学》的内容
一、生平与著作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城镇斯塔 吉拉的一个特权家族。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敏塔斯二世 (亚历山大大帝的祖父)的御医。亚里士多德获得了接受 特殊教育的机会:1 7岁时,他被送去雅典,师从柏拉图。 作为柏拉图学园的一员,他在雅典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 公元前347年前后柏拉图去世为止。此后,亚里士多德花 了几年时间进行旅行和研究,他穿过爱琴海,来到小亚细 亚(现在的土耳其)及其沿岸诸岛。在此期间,他开展了 生物学研究,并且在回到马其顿担任年轻的亚历山大(后 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雅典沦于马 其顿的统治之下,亚里士多德回到该城并在吕克昂 ( Lyceum)从事教学。直到公元前322年逝世前不久,他 一直生活在那里,并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学派。
柏拉图的世界是一个“设计师”的世界,它以“理念”(模型, eidos)为基础,一切都要以“理念”为归依,所以柏拉图的思想 和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是完全对立的。所谓“自然哲学” 乃是“生长哲学”,万物(世界)是按自己的方式自行“生长”出 来的,而柏拉图认为万物(世界)有一个最初的“设计者”,所以 是按照“理念”建构起来的。从柏拉图的眼光来看,“物理学”研 究的是变幻的东西,是不断生灭的东西,而哲学的智慧,则要求达 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知识,这是柏拉图的理想,“知识”自身不 生不灭,所以到了柏拉图晚年,“哲学”的“智慧”回到了毕达哥 拉斯的“数学”,因为在古代,人们以为只有“数学”的知识是永 恒不变的。柏拉图在否定“自然哲学”的方法时,向毕达哥拉斯靠 拢,在他的心目中,“理念”结构的最后根据,或许只在于“数” 的关系,而此种关系又支配着“自然生长”的生、灭变化,于是掌 握了“理念”的“数”的结构,则可执一而御万,以不变应万变, 就是得到了可靠的知识。
二、《形而上学》的主题
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 2、从“本原”的探讨到“原因”的 探讨
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用途将各门知 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制造知识三个部分。 实践的和制造的知识的本原(原因)在外在于知 识的认识主体之中,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对象的 原因是实践者和制造者的意志、选择、理性、技 艺或能力;而理论知识的本原(原因)则在知识 自身。前两者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善恶问题,而后 者涉及的是真假问题。实践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学、 伦理学;制造的知识主要包括诗学和技艺;而理 论的知识则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亚里 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