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

1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适应症及禁忌症

2对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进行术前讨论及分析,提出最佳手术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介入诊疗并发症与其他意外,做好应急预案

3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术前认真完成风险评估及安全核查工作

4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按介入人员的准入资格,分级开展介入诊疗工作。

5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术中加强监测

6术后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知道康复运动

7及时完成介入病人的资料登记及网报

8术后定期随访

一次性器材管理制度

1、DSA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采购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2、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3、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4、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供货单位名称及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5、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320CM,距墙壁三5CM,距天花板三50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6、科室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专人负

责领取、验收、登记。

7、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采购部门。

8、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及时昭回,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9、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由专人负责集中回收,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10、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总则》和《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设专人负责管理,术前必须穿手术衣,戴口罩和防护眼罩,帽子,洗手(按外科手术洗手规程)。

3.凡规定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物品不可回收再用,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医用污染垃圾扔入黄色污物袋按规定统一处理。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药产品,其说明书未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导管,应按去污染,清洗,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

(1)导管应编号,记录使用情况。

(2)用过的各类导管经高效消毒剂消毒后用高压水枪冲洗。

(3)检查导管的长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镜检查有无裂痕,管腔有无阻塞。

(4)用加酶剂浸泡,清洗,净化水高压冲洗,高压气枪干燥。

(5)用密封袋密封,环氧乙烷灭菌,监测合格,注明灭菌日期及失效期。

(6)电极导管要检查测试导电性,并记录结果。

(7)传染病人用过的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5.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每周大扫除一次,保待室内清洁干燥。

6.隔离病人所需的一切用品必须与普通病人分开放置,使用,处

理。

7.每次操作后作好终末消毒处理。

8.常规每天空气消毒一次;必要时随时消毒,并记录在册。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如不合格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消毒处理。

9.每月监测:手指,空气,消毒液,操作台,医用器材(熏蒸,浸泡)。

10.保证新风机畅通。

放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 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9.放射工作人员按国家规定实行轮休,疗养等。

设备使用制度

(1)X线机必须由放射科熟悉机器性能具有相应资格的操作人员操作,放射科医师和技术员应了解机器使用方法,严格遵守操作常规,

避免因不当使用而引起的机器故障。

(2)CT,MRI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卫生部颁发的大型医用设备CT,MRI“上岗合格证”。

(3)机房工作人员每天上班前需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测试机器的基本功能并做好测试记录,保证设备正常开机使用。做好基架,床面及控制台的清洁工作,检查机房内配备的辅助用品及防护用品等,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按照影像操作规程及设备使用方法,摆放病人正确的体位,设置合理的检查条件和参数,以保证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检查资料。(5)设备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是否正常运转,有无异常现象,如发现有异常的声音,气味和任何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通知维修人员到场检查。

(6)其他科室医师使用本科设备需得到放射科同意,事先预约,由放射科工作人员知道使用,使用完毕应经放射科人员进行验收后方可离开机房。

(7)每日工作结束后,将设备恢复至初始位状态,并做好设备的使用记录。

(8)工作结束后,清点机房内的防护用品及辅助用品。做好设备

和机房的清洁工作。

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1)放射科机器维修,保养工作,由设备科或放射科专职维修人

员负责。

(2)放射科的检查设备需有日常运行情况,故障和维修记录。(3)定期进行机器的检查,保养和清洁工作。

(4)设备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应随时相应,立即检修,尽可能

排除故障。不能修复时,立即与设备科(处)和设备供应公司维修人员联系,并即使向科主任汇报和说明情况。

(5)督促本科医技人员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设备。

(6)每周巡视所有设备运行情况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医疗废物的分类: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化学性废物等。

2、医院废物的收集

1)医疗废物先由产生科室分类收集,再由后勤处专人每日上、下午各收集1次。

2)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等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

3)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不包括细胞遗传毒性)废物分别装入黄色废物袋内;SARS等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使用双层黄色废物袋,注明“高度感染性废物” 并及时密封。

4)废弃的细胞遗传毒性、放射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装入红色废物袋内。

5)损伤性废物装入防渗透、防锐器穿透的密闭容器内。

6)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3/4时,将包装的袋口封严密,外贴医疗废物专用标签,并注明产生科室、日期和废物类型。

7)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废物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执行。

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

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3、医疗废物的运送

1)医疗废物的运送由后勤处指定专人负责。

2)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运送至医院内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

3)运送人员在运送前,先检查包装物的标签及封口等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

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点。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

4)运送工具专用,每次用后在医疗废物暂存处消毒后再清洁,用1000mg /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消毒,半小时后清洗。

4、医疗废物贮存与处置

1)医疗废物由后勤处专人负责保管;转交市定点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焚烧处理。

2)医疗废物必须存放在专用贮存房内;有防鼠、防蚊蝇、防嶂螂的安全措施;并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3)严格实行医疗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医疗废物转移联单》由台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和我院医疗废物专职人员交接时共同填写,资料保存5年。

4)医疗废物转运出去后,及时对贮存点、设施进行消毒、清洁处理,

即每日废物转运后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酒消毒,半小时后

清扫冲洗。

5)放射性废物按时间顺序有规律地集中存入废源室三10个半衰期后,方可按本规定处置。

5、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1)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2)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工作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穿工作衣裤等防护用品。遇SARS时,按SARS 相关要求执行。

3)运送人员每年体检1次。

介入诊疗护理工作制度

1.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进入导管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导管室各项规章制度。按规定更换导管室所备衣、裤、口罩、帽、鞋,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导管室安静,做好导管室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和院感管理工作,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并有记录。

4.配合专业医师进行各种介入诊疗手术和急、重、危病人的抢救,准确、及时传递术中所需药品、器材。做好介入诊疗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5.各种药品、医疗器械、物品标签清晰、定点、定位、分类放置、专人保管、及时出入库和整理补充,保持清洁有序,用后放回原处,定期检修保养并记录。

6.医疗废弃物按要求做毁形处理后分类密封包装,由专门机构统一回收焚烧处理。

7.导管室物品一般不外借,特殊情况经科主任同意,办理借用手续,并及时索回。

导管室护士职责

1、在护理部主任(门诊护士长)和科主任领导下工作。负责日常导管室内管理。

2、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准确及时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3、接诊介入治疗病人,校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名称、各种药物试验结果、皮肤准备情况。重危病人和特殊治疗经测心率、呼吸、血压和心电监护。

4、术前引导病人卧于检查床,术后协助搬送病人。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守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督促无菌操作,并作好记录。

6、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术中巡视观察病人血压,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作好抢救工作。

7、每日清点各种药品、抢救器械,发现缺少、故障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8、介入治疗前铺好床单、枕头,准备好手术包、手术器械,术

后及时清理房间,物归原处,做好房间消毒。

9、指导工人搞好卫生,垃圾分类处理。

DSA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i、在科主任领导下,导管室内机器(附属设施)、器械(导管)等分别由技师和医师专人负责,分别做好机器和器械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保证导管室的正常和应急运转。

2、DSA的三套人员(医师、技师和护师)均应相对固定,定期轮转,确保其工作程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导管室医师应事先了解患者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时必须符合医疗规范。护师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接患者时要携带病历、影像资料并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床号、手术名称、术前准备、术中用药及有关用药的试验结果。技师在造影前必须检查确保机器(注射器等)正常工作。

4、导管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以手术室标准进行消每隔离。

5、工作结束后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并及时写好医嘱、制作影像图片和报告,技师复位机器和整理机房,护师清理、消毒器械,每天对导管室进行常规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每月空气培养一次,负责工作日志,定期小结交班,向科主任汇报。

大型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一、目的

本预案主要是针对放射科大型医疗设备突发故障时及时调整工作流程,完成相应的医学检查,保证正常的诊疗秩序,杜绝差错,提高服务质量。

二、总则

当出现大型医疗设备突发故障时,首先应由相应岗位上机医师和技术人员进行简单处置,内容包括:(1)暂停检查;(2)将患者转移至非工作区域;(3)进行包括重新启动在内的简单故障排除方法。同时应通知:(1)当天备班科主任;(2)住院总医师;(3)相关技术组长;(4)科室机修组。

如简单处置后,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则恢复检查流程;如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则进入突发故障处置流程。

三、故障处置流程

本流程包括:1、设备报修和故障排除环节;2、患者分流环节;3、岗位调整和人员安排环节。

1、设备报修和故障排除

由当天该岗位上机医师和技术员上报技术组长和科机修组,由后者向相应的设备供应商报修,同时由后者进行设备故障和维修记录。本记录应包括:(1)报修设备名称;(2)故障内容:时间、有无诱因、故障

状况、报修时间、报修人;(3)设备维修状况、更换零配件、修

复时间、工程师、有无保修期限、科室验收人。

2、患者分流

在发生设备故障后,由当天该设备上机医师、技术人员和相关护理人员组成现场处置小组,共同完成患者分流和相应解释工作。

小组在故障设备工作区域保留一名工作人员,其他人员应一次陪同患者至其他设备工作区域完成检查。如有危重病例(昏迷、采用生命支持设备、重度颅脑外伤及其他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例),则由上机医师负责通知临床相关医师,共同完成转诊并做好记录。

患者接收区工作:鉴于患者分流会造成接收区域病例等候时间延长,因此现场处置小组人员应做好接收区域患者解释工作。然后按照患者病情轻重等级安排检查顺序。

3、岗位调整和人员安排

在发生设备故障后,现场处置小组成员除一人留守外,其余人均参加接收区工作。

故障设备上机医师:协助接收区域上机医师共同完成检查并负责协助诊断医师完成工作。

故障设备诊断医师:共同完成接收区诊断报告,如有急诊诊断医师,则仍同样完成急诊报告(半小时内);

故障设备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协助完成相应工作。

由住院总医师负责相应人员的协调工作。

4、如出现有两台及以上同类设备同时出现突发故障并无法及时修复时,则有科主任和住院总医师共同负责进行病例分流和流程调整。

电除颤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脉搏,心律,意识状态等,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心房扑动或无脉性心动过速。

2、评估患者年龄,心前区皮肤是否完整,身体上是否有金属饰物,心脏起搏器。

3、评估除颤器,心电监护仪等抢救设备剂药物是否齐全,并置患者床旁。除颤前应摘掉身体上的金属饰物。

4、评估室内氧气是否关闭,有无易燃,易燃物品。

二、操作步骤

1、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电除颤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连接除颤器电源,打开除颤器。

3、提醒除患者以外的所有人员离开病床。

4、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安放电极,分别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心尖部,贴紧胸壁皮肤。电极板上均匀涂电凝胶或胸部敷盖湿盐水纱布。

5、按年龄选择除颤能量,充电,按心律失常肋下选择同步或肺同步除颤。

6、仪器关闭后放电除颤。

7、观察心电图是否复律,未复律的可再次适当增加除颤能量再次除颤。

8、除颤后,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低血压、高血钾、肺水肿、周围动脉栓

塞、皮肤灼伤等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

9、持续心电监护,按持续心电监护常规。

三、健康指导

1、向患者说明施行电除颤后,如出现头昏、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电除颤后,应卧床休息。

除颤仪操作流程

注:

除颤仪到位前,持续有效的CPR。

除颤后紧接着5个循环CPR,再评估节律,按需要决定是否再次除颤。操作者的手应保持干燥,不能用湿手握电击板。

放电时在电击板上应施加一定的力量,使电击板与病人皮肤密合,以保证较低的阻抗,有利于除颤成功,同时也避免灼伤病人皮肤。

导电糊不应涂在两电击板之间的胸壁上,以免除颤无效。

胸部有植入性装置时,电击板应该放在距该装置(2.5cm)的位置,除颤后应检查其功能。

切忌将电极板直接放在治疗性贴片、监护仪贴片、导联线的上面。

病人大量出汗,则在除颤前,应迅速将病人胸部擦干。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 1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适应症及禁忌症 2对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进行术前讨论及分析,提出最佳手术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介入诊疗并发症与其他意外,做好应急预案 3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术前认真完成风险评估及安全核查工作 4根据卫生厅的要求,按介入人员的准入资格,分级开展介入诊疗工作。 5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术中加强监测 6 术后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知道康复运动 7及时完成介入病人的资料登记及网报 8术后定期随访 一次性器材管理制度 1、DSA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采购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2、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3、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

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4、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供货单位名称及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5、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6、科室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专人负责领取、验收、登记。 7、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采购部门。 8、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 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及时昭回,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9、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由专人负责集中回收,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10、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总则》和《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设专人负责管理,术前必须穿手术衣,戴口罩和防护眼罩,帽子,洗手(按外科手术洗手规程)。 3(凡规定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物品不可回收再用,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医用污染垃圾扔入黄色污物袋按规定统一处理。

介入手术室规章制度

介入手术室规章制度 篇一:介入室制度 介入室岗位职责、制度流程及预案 一、科主任及介入手术主刀医师工作职责 1.根据本科工作情况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协调配合,完成介入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工作,确保介入诊疗的质量和安全。 2.规范医疗行为,督促本科室人员认真执行各级职责及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 3.组织查房、疑难、危重、死亡病例的讨论,组织协调本科室的抢救组织和参加介入手术的术前讨论,对手术准备和手术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 4.术前讨论 (1)对重大、重危、疑难、易发生并发症、致残、预后不良及新开展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 (2)讨论会由科主任或主刀医师主持,经治医师、手术医师、护理及有关人员参加,助手做好详细记录并归录入病史。 (3)重点讨论:1、术前诊断及诊断依据;2、手术指征;3、术前准备及病员对手术耐受力的评估;4、麻醉选择;5、术式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估计及预防对策;6、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发症及预防处理;7、术后观察及护理要求;8、手术人员组

成及分工。 (4)术前讨论主要内容、诊断、手术及治疗方案、危险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应向病员及单位谈清楚。 5.参加并指导介入手术工作,参加并指导术后观察随访。 6.协调本科与协作病房、麻醉科、急诊科等科室的合作关系,全面保障病人介入手术过程中及围手术期的医疗安全。 7.不断提高本科室的医疗、护理质量,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一旦有纠纷时应及时做好纠纷接待工作。 二、介入手术助手医师工作职责 1.完成科主任及主刀医师交代的工作。 2.对所有介入病员全面负责,详细了解病员的病情,并汇报给科主任及主刀医师。严格执行上级医师的诊治决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参与科主任及主刀医师组织的查房、病例讨论、术前讨论,做好介入手术前准备工作,认真写好书面文书,对手术病人要作好术前谈话记录、术前写好术前小结、术后写好手术记录并录入病史,手术记录必须在术后及时完成。 4.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参加介入诊疗操作,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处理,遇到疑难病例或技术原因不能单独处理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5.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情况、病情变化及术后反应,向协作病房医师提出相关检查及治疗意见。及时处理病人的病情变化,不得推诿病人甚至贻误病情。遇有疑难病例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术后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并次日拆除绷带。 6.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不断提高服务

介入室新制度

介入诊疗护理常规 一、介入治疗前的护理 1、了解病人病情和介入放射诊疗项目。 2、提前按规定准备好灭菌手术包。 3、在医师指导下,准备介入治疗所需的导管耗材和药品。 4、接病人进入介入治疗室,采用2种身份识别方法准确核对病人身份。 5、检查术前准备工作,有遗漏及时弥补,并进行心理护理。 二、介入治疗术中护理 1、摆放正确体位,暴露手术野并配合皮肤消毒。 2、协助术者铺巾,套设备防护套,穿手术衣。 3、准备局麻药,造影剂和其他治疗药物,协助配制肝素生理盐水。 4、按要求递送导管,导丝,穿刺针等用品。 5、负责观察病人,完成补液,给氧或其他临时治疗措施。 6、操作结束时,协助包扎穿刺口。 7、填写交接核查表,护送患者至病房或ICU,与接收科室护士做好交 接班工作。 三、介入治疗后的护理 1、布单敷料送洗衣房清洗,并及时取回打包备用。 2、打扫操作间并紫外线消毒空气。 3、设备物品擦净血迹归回原位。 4、使用的器械送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废弃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弃 物要求处置。

介入护理人员准入制度 1.心导管室护士须为在心血管内科工作满5年,大专以上学历,每年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分的注册护士。 2.心导管室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及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心导管室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心血管专业常规护理操作,熟悉导管室专用器械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能独立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密切病情观察,积极配合术中严重并发症的抢救。 4.心导管护士需定期更新本专业技术,新业务知识,以不断适应医疗 技术的快速发展。 介入诊疗室查对制度 介入手术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的错误。认真核查填写介入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 一、术前查对确认制度 1. 介入室赴病区接患者时,与病区护士核对患者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手术名称,核查术前准备、所需文件资料与物品(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并签名。 2. 患者入介入室后,由护士和医生两人认真核对患者、手术名称,并签名。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1. 人员管理:确保医疗队伍的合理编制和岗位职责的明确。包括心 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师(Interventionist)和助手(Assistant)、手术室 护士、麻醉师等的合理分工和配备。 2.设备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设 备的采购、验收、维修和更新等工作。 3.质量控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进行质 量评估和持续改进。包括定期进行手术室和设备的巡查和定期召开质量控 制会议。 5.文书管理:建立患者档案和手术记录的管理制度,包括患者的基本 信息、检查结果、手术治疗方案和术后随访结果等的记录和保存。 1.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行术前评估和检查。包括心 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认患者无禁忌证后,签署手术同 意书。 2.手术室准备: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接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准备 手术设备、药品和消耗品,进行术中监测设备的连接和校准。 3.手术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方案,进行导管置入和器械操作。如冠脉介入术、瓣膜介入术、射频消融术等。操作需要精确、细致,根据 患者的病情进行决策和调整。 4.术中监测:导管置入后,通过X线透视、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 等进行术中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意外和并发症。

5.术后恢复:手术完成后,将患者转入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神经功能等的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恢复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6.术后随访:术后进行一定的恢复期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和调整,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和护理。 7.文书整理:将手术记录、术后随访记录和患者资料整理归档。与其他科室和医生进行病情和治疗方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上是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的基本内容,不同医院和团队可能有所不同,但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提高治疗质量。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诊疗方案符合诊疗常规,无禁忌证。 第二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专业。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地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合格证复印件统存医政处。 第三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科主任或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师决定。

第四条复杂、疑难的心血管疾病介入病例,必须在科主任的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并记录。术后手术者(或第一助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介入手术记录,附有图示说明及影像记录。 第五条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术前,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征得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同意后,签署《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同意书》。 第六条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登记制度,内容包括患者情况及介入性器材使用情况,登记本保存在使用科室,以备产品质量追溯。术后将用于手术患者的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粘贴在住院病历的介入知情同意书上。 第七条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书面告知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须知》,嘱患者定期到心血管内科专科门诊复诊。 第八条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定期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患者管理,患者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一、引言 心血管内科介入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处理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 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的内容。 二、患者管理 1. 患者评估:在进行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条件。 2. 术前准备:在安排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术前准备工作。这包括患者的血液准备、药物准备和设备准备等。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告知和交流,解答其疑问和担忧。 3. 术中监测: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术中监测,以保证患者 的安全。这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测和血氧监测等。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镇痛和镇静等操作,以提高手术效果。 4. 术后管理: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管理。这包括 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如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用药和康复指导,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三、设备管理 1. 设备采购: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设备,如血管造影机、导 丝和球囊等。为了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需要进行设备的采购工作。这包括对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并签订相关的合同。

2. 设备维护: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定期的设备维护工作。这包 括设备的清洁、检修和校准等。同时,还需要建立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及时解决设备故障问题,以避免对患者治疗的影响。 3. 设备质控:为了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设备质控体系。这包括对 设备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建立设备的维修记录和使用记录,以及进行设备的质量评估和改进等工作。 四、人员管理 1. 人员培训: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 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员培训。这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等。同时,还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以保证其工作质量和安全。 2. 人员配置:为了保证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需要合理配置医务人员。这包括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等。同时,还需要建立人员的轮班制度和工作交接制度,确保人员的工作连续性和信息流畅性。 3. 人员安全: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这包 括对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和职业健康进行管理,建立医务人员的休息和休假制度,以及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进行合理分配等。 五、质量管理 1. 质量评估:为了提高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质量,需要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这包括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建立患者的随访和复诊制度,以及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 2. 不良事件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事件。为了 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需要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这包括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和分级,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一、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 1.规范手术流程:明确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每个环节和责任,包括病例登记、手术准备、手术培训和手术报告等。 2.标准手术操作:制定手术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手术过程中每一步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包括穿刺、导丝置入、球囊扩张、介入器械使用等。 3.安全用药管理:严格控制用药的种类和剂量,按照安全用药指导原则进行药物选择和使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 4.设备维护和质控:定期维护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所需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灵敏度,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医护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确保手术的高效完成。 6.患者知情同意:在手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知情告知,让其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7.术后管理和随访:对手术后患者进行及时的术后管理和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 二、心血管内科介入工作流程 1.患者入院:患者入院后,由护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成入院相关的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彩超等。

2.疾病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评估和诊断,确立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手术适应证。 3.手术准备:根据手术需要,进行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禁食禁水、停用抗凝药物等。 4.手术执行:根据手术要求,医生进行手术的穿刺和导丝置入、球囊 扩张等操作,实施介入治疗。 5.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后,医生进行手术结束的评估,并安置患者入 住恢复室进行术后观察。 6.术后管理:术后护士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伤口排泄等的监测记录。 7.康复出院: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决 定出院时间,并进行出院指导和康复建议。 8.随访和复诊:出院后,护士进行随访和复诊工作,关注患者康复情 况和并发症的出现,及时处理并记录。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心脏导管消融技术管理制度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附件一),特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诊疗方案符合诊疗常规,无禁忌症。 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专业。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地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合格证复印件统一存医务部。 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科主任或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师决定。四、复杂、疑难的心血管疾病介入病例,必须在科主任的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并记录。术后手术者(或第一助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介入手术记录,附有图示说明及影像记录。 五、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术前,应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征得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同意后,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同意书》、《大额医疗费用开支同意书》上签名。 六、介入诊断、治疗报告随住院病历保存,介入诊疗光盘一式两份,一份存医院,保存期限≥15年,一份给心血管介入患者。 七、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登记制度,内容包括患者情况及介入性器材使用情况,记录在《心血管介入材料标签粘贴本》中,登记本保存在使用科室,期限15年以上,以备产品质量追溯。术后将用于手术患者的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其他合格证明文件)粘贴在住院病历的介入手术记录中。 八、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书面告知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须知》,嘱患者定期到心血管内科专科门诊复诊。 九、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定期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患者管理,患者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十、建立健全DSA数字减影室等相关管理制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感染性废物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十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场所符合放射防护条件,急救设备等设施配备完善,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 十二、医院必须使用符合招标采购有关规定,证照齐全、合法、合格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严禁未经医院领导批准、医疗器械科审核擅自购进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通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植入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 十三、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如植入、介入性产品断裂等),发生科室必须书面报医疗器械科、医务部。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管理规范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 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当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和无创性心血管成像与血流动力学检查。 2.有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八)有至少2名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

(完整版)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心血管内科介入管理制度 1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适应症及禁忌症 2对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进行术前讨论及分析,提出最佳手术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介入诊疗并发症与其他意外,做好应急预案 3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术前认真完成风险评估及安全核查工作 4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按介入人员的准入资格,分级开展介入诊疗工作。 5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术中加强监测 6 术后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知道康复运动 7及时完成介入病人的资料登记及网报 8术后定期随访

一次性器材管理制度 1、DSA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采购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2、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3、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4、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供货单位名称及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5、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6、科室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专人负责领取、验收、登记。

卫生部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

位不少于3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当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旳最低规定。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行诊断或者治疗旳技术,不包括以急救为目旳旳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积极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规定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旳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旳诊断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到达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原则,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在领先地位。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断工作5年以上,床

位不少于30张,其技术水平到达三级医院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原则,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在领先地位。 (五)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置800mA,120KV以上旳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有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积极脉内球囊反搏器。 4.可以进行心、肺、脑急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旳急救设备和药物。 5.有寄存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物旳寄存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当配置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旳多导电生理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规定,到达III级洁净辅助用房原则,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可以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规定。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一、手术管理制度 ㈠工作人员入室 ⒈严格控制入室人员数量(每台手术原则上限三人)。 ⒉工作人员进入心导管室,需更换拖鞋、洗手衣裤,戴口罩、帽子。 ⒊入室后要轻声、轻走、轻动作,关闭手机铃声,保持室内肃静,不可大声谈笑,禁止吸烟。 ⒋工作人员需外出时应及时换下手术衣裤,更换外用鞋,口罩、帽子、鞋等放于指定位置。 ⒌严格限制参观人员,每次不超过3人,患者亲友一律谢绝参观。 ⒍参观实习医生、护士,经科主任、护士长批准后,由专职老师带教方可入室。 ⒎特殊手术需进手术室谈话的家属仅限两人,进入时戴口罩、穿手术衣及拖鞋。㈡手术安排 ⒈手术申请应于前一日下班前由主管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申请至心导管室。 ⒉手术时间由心导管室统一安排,一经排定,原则上不得调换。 ⒊急诊手术由病房二线班医生通知心导管室二线班医生,如与常规手术发生冲突时优先安排。 ㈢病员入室 ⒈术前30分钟按手术安排表由专职助理护士陪同患者(必要时有医生陪同),携病历到心导管室,与心导管室护士查对后送病人入手术间。 ⒉手术护士按病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各项化验结果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 ⒊手术完毕后,由专职助理护士护送患者回病房(必要时有医生陪同)。 二、医生工作流程 ⒈术前检查病人,了解病情,填写手术谈话记录。 ⒉核对病人资料、手术部位及术式。 ⒊检查心电监护及压力、氧气通道,开始手术。 ⒋压迫止血,包扎伤口,整理清洗手术器械,核对一次性材料。

⒌书写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程记录,开具术后医嘱。 三、护士工作流程 ⒈接病人入室,核对病人资料、手术部位及术式。 ⒉建立静脉通道,接心电监护、压力、氧气通道。 ⒊准备和检查手术器械、无菌材料及手术包。 ⒋打开手术包,配合手术医生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 ⒌配合医生手术,及时整理手术器械及一次性材料。 ⒍观察患者反应及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变化,记录手术过程和用药情况。 ⒎清洗手术器械,核对一次性材料,整理手术包。 ⒏打扫消毒手术室、洗手、更衣室卫生,处理医疗废物。 四、医疗安全预防制度 ⒈手术安排必须严格依照手术申请单进行,谈话医生应仔细阅读病历及各项检查资料,亲自查体。 ⒉手术方式须经全科讨论后实行,临时变更应通知科主任及主管医生。重大、特殊检查及本院首例应按医院规定通知院领导及医务科。 ⒊病人入室分别由护士及手术医生按照手术通知单核对病人资料、手术方式、手术部位。 ⒋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药品由护士及手术医生负责检查、核对。 ⒌每次术前及术后均应清点导管等器械的数量及消毒日期,如有短缺、错误及时通知采购中心。 ⒍消毒液的配置使用由专人负责并记录好日期,定期更换。 ⒎术中突发事件及时通知科主任、院领导及总值班 ⒏术后应由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回病房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⒐手术医生应及时回访检查病人伤口情况,处理手术并发症。 五、导管仪器管理制度

心导管室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心导管室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一、常规工作制度 1.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适应症及禁忌症。 2.对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进行术前讨论及分析,提出最佳手术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介入诊疗并发症与其他意外,做好应急预案。 3.每个介入诊疗的病人术前认真完成风险评估及安全核查工作。 4.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按介入人员的准入资格,分级开展介入诊疗工作。 5.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术中加强监测。 6.术后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指导康复运动。 7.及时完成介入病人的资料登记及网报。 8.术后定期随访。 二、介入诊疗医生资质授权管理制度 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生资质认定条件: (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外科专业。 (2)有五年以上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至少一年并考核合格。 (4)经二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且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推荐,其中至少一名为外院医生。 2.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医生的技术基本要求: (1)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生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五十例。 (2)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生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不少于五十例。 (3)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生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导管消融治疗不少于二

十例。 (4)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生作为术者每年完成起搏器治疗不少于十例。(5)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生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不少于二十例。 3.手术医生定期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管理: (1)评价周期为每年度评价一次。 (2)对完成本级别手术达以上基本技术要求,且未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者,授予同级别手术权限。 (3)预申请晋升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生,除达到以上基本技术要求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4)获得相应手术级别的卫生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5)承担本级别手术时间满两年度; (6)承担本级别手术期间无医疗差错或事故发生; (7)当一助完成高一级别手术一百例以上,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当术者完成高一级别手术三十例以上。 三、介入诊疗安全核查制度 1.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介入手术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同时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2.本制度所指的手术医师是指术者,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 3.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4.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分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并共同确认。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由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填写相应内容。 5.实施介入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1)麻醉实施前:核查各方共同依次确认《手术安全核查表》中第一项麻醉实施前内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与标识、植入物、假体、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快速病理、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手术、麻醉风险预警等。由手术医师填写并在签名处签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