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摘要】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同时,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字】
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差异与不同
【Abstract】
Nature is the general view of nature,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world outlook.Both ancient Chinese and W estern view of nature in general are the simple thought that there is a law and unity of nature.They also emphasize the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things and do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ut simultaneously,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on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logic, etc.
【Key word】
acient western nuture acient Chinese na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1.什么是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
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2.1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十全十美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成立了一个完全分别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精神或心灵、灵魂、自我,性子是能头脑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罗人的躯体,其性子是有广延而不及头脑。

这两种实体不但性子分别,并且各具有分别的效力、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灵魂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维此后开头。

弗兰西斯·培根竭力煽动成长自然科学。

他提议:“人的知识和人的气力合而为一”;“到达人的气力的路线和到达人的知识的路线是紧挨着的, 并且险些是一样的”,煽惑人们成长科学技能, 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 创建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被视为一种立法联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务必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冷静中, 我们不用借助体验从自然中去寻觅自然的广大次序, 而是相同, 我们务必按照自然的广大次序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冷静中的体验或许条件里去寻觅自然”。

他以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联系是自主的、能动的,纵然唯物主义论者以为认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

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发挥和动用怎样的气力——严寒、凶横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应付这些气力的方法,而且是从自然界自己得到这些方法, 使用自然界来应付自然界自己。

”。

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共器械,也许得到人所必要的任何产业。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系的领会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主客体二分。

以为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基分别的两个范畴, 由此引发出主体何如领会客体, 人类何如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题目。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全能论。

以为人类依附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革自然方面有无穷的本领, 自然只只是是人类征服和改革的方向, 固然具体的个体气力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气力倒
是无穷的, 人在改革自然的过程中, 当下征服不了的困难未来必能征服。

2.2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义利思想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

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富国思想见解或政策。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

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赋税思想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2.3中西古代自然科学特点的比较
2.3.1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
古希腊自然哲学包容哲学和早期各门自然科学,那时哲学和自然科学还没有分开,没有单独分立的学科,后人为了研究方便把有关世界本原论以及对于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提列出来归到哲学里,形成自然哲学独特的认知领域。

无论是关于物质构成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还是阿拉克萨哥那的““种子说”以及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都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后来转移到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层面上。

后期的“原子论”的思想已经接近近代化学原子论的基本思想,近代化学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承认他的原子论得益于
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思想,大科学家牛顿也认为古代“原子论”对它的科学研究影响很大。

如果说整体论采用的是综合法,那么“原子论”用的就是分析法。

而近代科学总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分析法或分解法。

认识层次的逐渐分化是近代科学的一大特点,而这个思想最初来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没有原子论也就没有今天的各种学科。

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总之,我国古代自然观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纯粹是各家的主观臆测。

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辨证统一,对问题的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作深究。

2.3.2中西方数学方面的比较
西方哲学家喜爱几何,注重数学推理和证明。

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大数学家,他们崇拜数学,尤以柏拉图为最。

他曾在他创办的“柏拉图学院” 门口写有“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的牌子。

到了后期,欧几里德将所有几何命题通过一组公设推导出来。

他的《几何原本》把古希腊数学推向理论最高峰,开创了公理化方法的先河,使数学理论首先达到体系化,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的发展随生产实际的需要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的,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而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循严密的逻辑形式,而且创建了一些研究数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公理化法等。

而中国古代数学在这方面却是个空白,虽然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不斐,但偏重于代数运算,算法很高明,却没有形成一套理论体系,知识比较零散,各部分关联性差,没有形成体系,而且还集中在代数领域,几何方面似乎羞于启齿,即使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异常的高。

如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

无论是《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还是《海岛算经》、《测圆海镜》、《四元玉鉴》等都是在算法上精益求精,力求数字的准确。

这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应用,重视天文观测应用有关。

2.3.3中西方逻辑方法的比较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论述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其中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系统化运用逻辑推理的范例,《工具论》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虽然我国战国时期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中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逻辑推理,如二难推理、类比推理、假言推理或它们的组合,但都仅限于社会学说领域,自然科学中没有看到使用逻辑推理,而且即使士大夫高谈阔论中运用了逻辑推理,也难以保证逻辑推理就成为科学研究的普遍工具。

史实是在中国古代的数学等自然科学中,找不到用逻辑推理形成公理化体系的著作。

把逻辑推理上升到理论层面上进行系统总结,这只有在古希腊科学中才能看到,而中国古代的科学缺少这种特殊的东西。

因此,东西方自然哲学的思想理论虽然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别是对世界本原的看法,无论是中国的“五行说”,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很难说它们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但是古希腊自然哲学遵循形式逻辑原则,力求形式的圆满;而中国自然哲学遵循辩证逻辑原则,注重哲理的思辩,不考究命题在形式上的统一;西方科学有一种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精神,注重单个因素的作用;而中国科学一直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境界,注重整体的完整一致,忽视个体的力量。

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古代的自然哲学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一种是自然哲学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和严格的实验相接合,形成自然科学理论;另一种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和道德观念相结合,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伦理哲学。

结果,西方走上了第一条道路,而中国走上了第二条道路,中国哲学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说教的工具,而自然科学一开始就缺乏严密的理论指导,只凭经验和需要选择研究方向,所以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从欧洲古希腊文明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古希腊科学在思想和方法方面已接近近代科学的特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在于给后人留下了伟大的物质文明,而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这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古希腊科学偏重理论思维,讲究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古代科学在这方面却先天不足,这不能不是制约它发展,与近代科技失之交臂的原因。

3.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性
虽然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自然观有如此多的差异,但是他们也有很强的共性。

这些共性表现为以下几点: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并且认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古希腊的Hesiod的《神谱》里认为第一个神是“开俄斯”即chaos,提出了由“混沌”到大地、星空、山脉、海洋再到万物的宇宙起源观点。

而中国的《庄子》中也有类似的混沌故事,说的是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

儵和忽经常在混沌的领地相会,混沌待他们很好。

儵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混沌的好处,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它却没有,我们试着来为他来凿孔”。

一天凿一个孔,七天混沌便死了。

混沌本来是个球型,对称性为无穷。

为混沌凿七窍实际上将他的对称性降低到了只有左右对称,这样低对称性的秩序便产生了。

从这点来看,这两种文明的自然观对万物的起始有着极其相似的见解。

中西古代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朴素自然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比如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认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他们朴素自然观具有相同的特点:第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第三,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第四,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元气论和原子论都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它们肯定了世界本原的物质性,并把它们分别归结为“元气”和“原子”。

古希腊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的、有着具体形质和重量的原子所构成。

虽在中世纪它一度沉寂,几近遗弃,但文艺复兴起又重焕生机,并影响着一大批文艺复兴运动的勇士和先锋,自身也最终得以发展成近代的“原子论”。

科技史学家一般公认是“原子论”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

差不多同一时期,先秦的中国哲贤们也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思辨性地提出水、土、虚空、道、阴阳、五行和某些“数”(如“九”)等为天地之本。

战国后期的《鹖冠子》中提出了“元气”概念。

此后,历经诸贤阐发充实,并汲取阴阳、五行、水土等中的部分内容,到秦汉时已发展成一庞大的自然观体系,简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

此观念既吸纳了当时众多学科的知识,反过来又作为自然界的根本性看法,主宰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从而深深地渗透进了各传统学科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志林. 差异原因趋势----中西自然观比较浅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6
[2] 王贵祥. 《中西文化中自然比较》. 重庆建筑,2002
[3] 寇东亮,杨亮才. 中西自然观在传统宗教建筑上的反映. 建筑与文化.2008
[4] 潘世东.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表现. 新浪博客. 2010
[5] 何裕民引用: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腾讯博客. 2010
[6] /question/16416842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