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脏治疗药物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发挥药物的肝靶向性成为医师们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肝脏靶向给药系统三大类型的靶向释药原理,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标签:肝靶向;受体介导;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导向

肝脏是人体参与消化、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基于药物到达肝脏病变部位、杀灭致病肝病毒、修复受损的病变组织或消除疾病症状。临床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药物较多,但大多数药物由于在肝脏分布少、对其他脏器毒副作用大或在体内不稳定等,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探索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靶向制剂(TDDS)是一类使药物浓集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药物的疗效,降低对其他正常器官、组织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又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用量,使制剂具有缓释或控释特性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送到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分布,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关于HTDDS用于肝病治疗的研究不断涌现,特别是肝靶向药物临床治疗的积极开展,为肝病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临床尝试,本文就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近5年来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肝的主动靶向给药

肝脏的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中浓集而发挥药效,其主要是利用受体-配体结合或抗原-抗体结合等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前体药物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1]。

1.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特异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肝细胞上数量丰富的一种异源低聚物的内吞受体,可特异性识别末端带有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寡糖或寡糖蛋白,并与之相结合,所形成的配基-受体复合物发生微观簇集,然后内陷,复合物被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释放出负载药物。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并不被降解,重新被转运到细胞膜上,参与下一轮循环[1]。这种结合具有组织特异性、饱和性、分子特异性和种属性,以末端为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糖蛋白为载体,与药物相结合获得药物-载体共轭物,这种共轭物在体内能被ASGP-R所识别并结合,从而发挥肝靶向作用。ASGP-R为作用于靶点的肝靶向药物研究,引起了药物研究工作者的极大重视[2-4]。

1.1.1 半乳糖基聚合物的肝靶向由于半乳糖残基修饰药物在体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及其修饰较为方便,且其修饰物具有较好的靶向性等诸多优点,因此,以半乳糖残基为配体修饰药物来实现肝靶向,是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研究中最多的[5]。磷酸伯氨喹(PP)是一类抗疟药,其对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及各型疟原虫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防止复发及中断传播的有效药物。由于疟原虫红外期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以消耗辅酶Ⅱ为原料,因此磷酸伯氨喹的作用在于干扰肝实质细胞内辅酶Ⅱ的还原过程,使辅酶Ⅱ减少,因而严重地破坏了疟原虫的糖代谢及氧化,杀灭疟原虫。然而,在常规剂量时磷酸伯氨喹容易引起疲倦、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粒细胞缺乏以及急性溶血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磷酸伯氨喹主要作用于肝实质细胞而发挥作用,所以,靶向技术将磷酸伯氨喹主要集中于肝实质细胞,使其他组织中的浓度降低而减少其毒副作用的特点显得非常有意义。因此,Bhadra D等[6]将聚氧化丙烯树脂(PPI)连接的磷酸伯氨喹在外部用半乳糖残基进行修饰(Gal-PPI)后,进而来研究其肝实质细胞的靶向性和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研究结果发现Gal-PPI与未修饰的PPI相比显著延长了体外释放度,Gal-PPI体外释放能持续5~6 d,而PPI只有1~2 d;溶血毒性实验表明,Gal-PPI要比PPI溶血减少 3.5~7.0倍,因此,可以说明Gal-PPI具有比PPI较低的溶血毒性。另外,组织浓度分布数据显示:2 h后Gal-PPI 在肝脏中的浓度为(50.7±5.9)%,而在脾和血液中的浓度分别为(5.50±0.05)%和(7.80±0.76)%;PPI在肝脏中的浓度为(25.70±

2.89)%,在脾和血液中的浓度分别为(

3.40±0.36)%和(21.80±0.89)%,这些数据说明,Gal-PPI具有显著的肝靶向性,并且,由于Gal-PPI在其他组织中的浓度下降而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该实验充分证明了以半乳糖残基修饰的药物具有显著的肝靶向性。

1.1.2 N-乳糖酰化壳聚糖为载体的肝靶向壳聚糖为天然阳离子海洋多糖,由甲壳素脱乙酰基得到,来源广泛且价廉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作为缓、控释的制剂载体材料。以壳聚糖为起始原料,利用壳聚糖上的氨基与乳糖衍生物乳糖酸中的羧基进行酰化反应,将半乳糖基偶联至壳聚糖上,制得N-乳糖酰化的壳聚糖,以期能够被ASGP-识别,以成为新型肝靶向的载体。氟尿嘧啶是肝癌治疗中的一种主要药物,然而,其对正常组织的较强毒性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科研人员,如何提高氟尿嘧啶在肝癌细胞中的浓度,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中的浓度,已成为科学家关注的对象。Zhang C等[7]成功地制备了N-乳糖酰化壳聚糖修饰的氟尿嘧啶,并通过对此修饰物进行各方面性质评价来说明其肝靶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修饰物与未修饰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修饰物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具有较长的体外释放度,具有较高的肝脏浓度和较低的血浆浓度,这些特点极大地克服了氟尿嘧啶这种在正常剂量下,对肝和其他组织带来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因此,这种修饰物有助于氟尿嘧啶减少剂量的同时,而不降低它对肝癌细胞的杀死作用。另外,Lina A等[8]将甘草次酸毫微粒表面用壳聚糖修饰,来研究其肝靶向性,研究结果喜人,修饰物在肝实质细胞中的浓度是其他组织浓度的4.9倍。虽然,以N-乳糖酰化壳聚糖为载体进行肝靶向的研究报道不多,但其作为新型肝靶向的载体已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1.2 甘露糖受体介导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肝非实质细胞膜上存在有甘露糖受体,并且,在肝纤

维化时,肝星状细胞膜上的甘露糖球蛋白Ⅱ受体(M6P/IGF Ⅱ)将会高度表达,利用甘露糖与血清清蛋白(M6P-HSA)为载体修饰药物,能够特异性的作用于肝星状细胞,由M6P/IGF Ⅱ受体介导进入肝星状细胞,在肝星状细胞中结合物经溶酶体降解后释放药物,从而起到肝靶向作用[9]。Adrian JE等[10]通过在脂质体上嫁接甘露糖与人血清清蛋白(M6P-HSA-liposomes),考察了这种修饰物的性质并评价了其肝靶向的效果,研究发现,这种修饰脂质体与空白脂质体相比具有较高的血液循环清除率和显著的肝脏积聚率,修饰脂质体的血浆清除率为(4.0±0.1) ml/(kg·min),而空白脂质体为(0.65±0.01) ml/(kg·min),在肝星状细胞中修饰脂质体的标记物[H3]的浓度要比空白脂质体高出1倍多,这个结果说明,以M6P-HAS为载体的脂质体具有比脂质体更好的肝靶向性,以甘露糖受体介导的肝靶向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另外,Greupink R等[11]将抗纤维化和抗肿瘤药物麦考酚酸用甘露糖和牛血清清蛋白嫁接得到了其修饰物,发现这种修饰物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体内实验显示,修饰物与原形物麦考酚酸相比,在肝星状细胞中具有明显的浓度差异,在下调肝细胞a-b-晶体蛋白mRNA的水平方面修饰物也具有显著优势,说明麦考酚酸可以通过M6P-HAS修饰实现肝靶向,因此,可以借此减少给药剂量而降低毒副作用。

1.3 胆酸为载体的肝靶向

根据肝细胞对胆酸有很高的摄取能力这一特征,利用胆酸将药物导向肝脏是一条有效途径。胆酸转运体包括位于人体小肠细胞的钠依赖性胆酸转运体(hAsBT)和肝脏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牛磺胆酸转运多肽(NTCP),它能特异性地与胆酸及其一系列衍生物结合,从而将其吸收进入细胞内部而发挥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以胆酸为载体的肝靶向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文献报道的有多肽、降脂药、抗病毒药、抗肿瘤药、降糖药及硝酸酯类药物等与胆酸结合的肝靶向药物[12]。通过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药物与胆酸偶联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药物的肝吸收,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有些药物,如胆酸与硝酸酯偶合物(NCX-1000)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13]。抗HBV药物拉米夫定和抗肿瘤药铂螫合物的胆酸结合物的报道已经证实,其结合物的稳定性和肝选择性靶向都有优异效果[14-15]。

2 肝的被动靶向给药

肝脏的被动靶向即又称为自然靶向,是指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因此能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靶器官使药物浓集,在非靶向部位如心、肾等器官含量较少,而显著降低毒副作用。

2.1 毫微粒

毫微粒是一种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是毫微球和毫微囊的统称,其粒径大小为10~1 000 nm,由大分子物质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毫微粒具有被动靶向性,主要在于其粒径大小,粒径为50~200 nm的毫微粒进入循环系统后,并不直接释放入全身循环,而是被网状内皮系统(REs)摄取,使得大部分药物在肝脏内蓄积而实现靶向性。Li FQ等[16]用牛血清清蛋白包裹制成了阿魏酸钠毫微粒(SF-BSA-NP),这种毫微粒的粒径为100~200 nm,包封率可达80%以上,载药量为16%,体外缓慢

释放药物;体内组织分布显示,SF-BSA-NP在心、肺、脾中的浓度很低,在肝中1 h 为66.28%,12 h达80.91%,是阿魏酸钠(SF)溶液型的2.5倍。另外,杨云霞等[17-18]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制备了米托蒽醌毫微球,并对其肝癌的抑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毫微球明显降低了米托蒽醌的毒副作用,提高了肝癌的抑制效果。虽然,以毫微粒为载体来实现肝靶向,具有相对简捷的制备工艺,但是,近年来对其的研究报道有所下降,可能由于成型的制备工艺对于其他抗肝病药物达不到粒径范围要求,使得其他药物制成毫微粒时肝靶向性不佳。

2.2 固体脂质纳米粒

脂质体作为定向药物载体而发挥肝靶向性质已具有较长的历史。药物被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后,可选择性的被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使药物浓集于肝脏,发挥肝靶向潜能。然而,脂质体具有在体内外不稳定、药物易于渗漏等特点,导致其肝脏药物浓度减少,靶向性不显著。近年来,以单纯用脂质体来修饰药物而发挥肝靶向的报道非常少见,较多集中在脂质体外层,再用特异性配体修饰来提高其肝靶向性,如近期报道的甲基壳聚糖包裹苦参碱脂质体,其要比单纯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显著提高[19]。

为了克服脂质体的缺点,提高药物肝靶向性能,研究者基于脂质体的理论基础,开展了一种新型纳米粒载药系统-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s)。SLNs系指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类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内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50~1 000 nm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其具有毫微粒和脂质体的双重特点,起到可控制药物释放、避免药物泄漏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使得包裹药物在体内泄漏减少,提高了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药物在肝脏中的浓度,发挥显著的肝靶向作用,因此,将药物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而发挥肝靶向性,已成为近年来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固体脂质纳米粒为载体的肝靶向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一些抗肝纤维化和抗肝炎的药物上,有拉米夫定、水飞蓟素(SM)、苦参素和阿克拉霉素等。水飞蓟素在临床上对多种肝病,如急慢性肝炎、各种肝损伤、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具有优良疗效,然而,其溶解性差、口服吸收差、富集于肝脏的药物浓度低等缺点,影响了其临床疗效。为此,何军等[20]采用冷却-匀质法将SM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SM-SLN),并对其稳定性和肝靶向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SM-SLN平均粒径为(170.67±12.04) nm,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7.34±3.06)%和(2.20±0.10)%。SM-SLN的各组织器官浓度结果显示,肝脏相对于血浆和其他器官的靶向效率值(t)均大于1,说明,SM-SLN冻干剂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另外,对于氟尿苷二丁酸酯、氧化苦参素和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肝靶向性研究也证实,固体脂质纳米粒载体具有包封率高、载药量大以及肝靶向性显著的优点,尤其是苦参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肝脏的相对靶向指数高达360%[21-23]。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充分说明,以固体脂质纳米粒为载体实现的肝靶向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优异性。

3 肝的物理化学靶向给药

肝的物理化学靶向是指利用肝脏的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药物载体的性质,最后释放药物的过程。肝脏的物理和化学靶向给药主要有动脉栓塞

给药和磁性导向给药。

3.1 动脉栓塞靶向给药

动脉栓塞是指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剂输入至靶组织或器官。肝癌的动脉栓塞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肝脏接受动脉及门静脉双重血供,而肝癌血供基本上来自动脉(95%)。因此,肝动脉栓塞术能引起肿瘤坏死、缩小,而不会产生肝功能衰竭。故动脉栓塞是切实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肝靶向技术,已经通过大量动物及临床实验资料得到证实,栓塞性微球已较为广泛地用于肝癌的动脉栓塞治疗。目前,临床上已应用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和沙利度胺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3.2 磁性导向给药

磁性导向给药是指将药物和磁性材料一起包封于载体材料中,给药后可在体外近肿瘤部位施加一定强度的磁场,使药物在磁场作用下富集于肿瘤部位,即可提高靶区内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全身不良反应。如果对该前体药物载以磁性载体,使磁性前体药物在外磁场作用下定向作用于肝部,就可以实现肝靶向,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反应。磁性导向给药系统有磁性微球、磁性微囊、磁性毫微粒、磁性脂质体和磁性乳剂等。其中的磁性物质多是直径为10~30 nm的超微粒子,动物实验证明,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有较好的靶向作用,当外加磁场聚焦于肝脏时便有肝靶向的作用。磁性导向给药过去一直用Fe3O4或者Fe2O3作为磁性载体来包裹药物发挥靶向作用,然而,由于其较低的载药量、容易聚集、分散性差和难于控制微球的粒径和形状等缺点,使得其运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菌产生的磁气圈(BMs)由于其具有顺磁性、毫微米尺寸、粒径分布窄、有隔膜界面等特点,已经取代成为了新型的磁性导向给药载体[24-25]。Sun JB等[26]用BMs作为载体包裹阿霉素(DBMs),研究了DBMs 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DBMs在体内外具有与阿霉素相同的抗肝癌细胞活性,然而,具有比阿霉素明显低的心脏毒性。

磁性导向给药由于靶向性好,制备工艺简捷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然而,磁性微粉易于在肝、肾的网状内皮系统沉积,引起栓塞的形成或造成中毒。所以,磁性导向给药在肝靶向给药方面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4 展望

肝脏疾病的高发病率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肝脏治疗药物在临床上所体现的较大不良反应也潜在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如何提高药物的肝脏治疗效果,降低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已成为科研人员多年来研究和探索的热点。可喜的是,随着研究者的不懈努力,肝靶向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系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肝脏特异性受体的不断发掘,丰富了肝主动靶向的理论体系;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出现,推动了肝被动靶向技术的进步;新型磁性载体的发现,拓展了肝物理靶向技术的运用,这一系列的进步都预示着人们克服肝脏疾病

的美好未来。目前,随着科研者对药物-固体脂质纳米粒(或纳米粒)-特异性配体这一双重靶向性技术的探讨以及对基因治疗药物靶向性的研究[27-29],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战胜肝脏疾病的美好前景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高艳,李厚丽,吕青志.主动转运途径在肝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39(7):542-547.

[2]Konishi M,Wu CH,Wu GY.Delivery of hepatitis B virus therapeutic agents using asialogly coprotein receptor-based liver-specific targeting[J].Methods Mol Med,2004,96(1):163-173.

[3]胡海梅,潘仕荣,张璇,等.半乳糖-聚乙二醇-聚-L-己赖氨酸共聚物的制备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6):38-43.

[4]朱仁书,李希科.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性基因转移方式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9,4(4):19-25.

[5]姜华,杨景明.半乳糖衍生物修饰去甲斑蝥酸钠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3):277-279.

[6]Bhadra D,Yadav AK,Bhadra S,et al.Glycodendrimeric nanoparticulate carriers of primaquine phosphate for liver targ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5,295(1-2):221-233.

[7]Zhang C,Cheng Y,Qu GW,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lactosylated chitosan coated BSA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5-flourour-acil[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8,72(3):390-397.

[8]Lina A,Liub Y,Huangb Y,et al.Glycyrrhizin surface-modifi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for hepatocyte-targeted deliv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8,359(1-2):1-7.

[9]Debleser PJ,Scott CD,Niki T,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mannose 6-phosphate-receptor expression in liver and serum during acute CCL4 intoxication in the rat[J].Hepatology,1996,23(6):1530-1537.

[10]Adrian JE, Kamps J, Scherphof GL,et al.A novel lipid-based drug carrier targeted to the non-parenchymal cells,includ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s,in the fibrotic livers of bile duct ligated rats[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07,1768(6):1430-1439.

[11]Greupink R,Bakker HI,Rekersmit C,et al.Studies on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the anti brogenic compound mycophenolic acid to the hepatic stellate cell[J].Journal of Hepatology,2005,43(5):884-892.

[12]靳雪源,王惠芬.肝靶向胆酸-脂肪酸偶合物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3):3769-3774.

[13]李美英,何新华,陶林,等.胆汁酸为载体的肝靶向一氧化氮释放药物的设计与合成[J].有机化学,2008,28(12):2170-2174.

[14]胡平,侯世祥,金辉,等.肝靶向前药胆酸拉米夫定酰胺的合成及其稳定性初步研究[J].中南药学,2005,3(1):15-18.

[15]Criado JJ,Manzano JL,Rodriguez-fernandez E.New organatropic compounds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reactivity of Pt(Ⅱ) and Au(Ⅲ) complexes with bile acids:DNA interaction and ‘in vitro’anticancer activity[J].Journal of lnorganic Biochemistry,2003,96(2-3):311-320.

[16]Li FQ,Su H, Wang J,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dium ferulate entrapped bovine serum albumin nanoparticles for liver targ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8,349(1-2):274-282.

[17]杨云霞,朱玲,何晓,等.肝靶向药米托蒽醌毫微球对小鼠肝癌的抑瘤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1):68-70.

[18]王沼丹,叶晓林,杨云霞,等.肝靶向药物米托蒽醌毫微球与米托蒽醌急性及延迟毒性的比较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3):103-104.

[19]仵文英,刘硕,黄洁,等.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包覆苦参碱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6):439-443.

[20]何军,奉建芳,蔡本琴,等.口服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SM-SLN)肝靶向性的动物实验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5,15(9):71-75.

[21]李锦娟,杨广德,王红英,等.氟尿苷二丁酸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肝靶向性研究[J].药学学报,2008,43(7):761-765.

[22]孙洁胤,周芝芳,刘放,等.苦参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药动学和体内分布[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4):1091-1095.

[23]何林,李素华,吴正中,等.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质量考察及体内分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63):431-435.

[24]Hoell A,Wiedenmann A,Heyen U,et al.Nanostructure and eld- induced arrangement of magnetosomes studied by SANSPOL[J].Physica

B,2004,350(1-3):309-313.

[25]Grunberg K,Muller EC,Otto A,et al.Biochemical and 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magnetosome membrane in 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J].Appl.Environ.Microbiol,2004,70(2):1040-1050.

[26]Sun JB,Duan JH,Dai SL,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tumor effects of doxorubicin loaded with bacterial magnetosomes (DBMs) on H22 cells:The magnetic bio-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s[J].Cancer Letters,2007,258(1):109-117.

[27]王钦,胡玮,张学农,等.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J].中草药,2009,40(1):40-45.

[28]Watanabe T,Umeharal T,Yasui F,et al.Liver target delivery of small interfering RNA to the HCV gene by lactosylated cationic liposome[J].Journal of Hepatology,2007,47(6):744–750.

[29]聂常富,陈规划,李华,等.肝靶向性Gal-PEG-PEI纳米载体介导psiRNA转染HepG2细胞效率的检测[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26(8):1015-1017.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给药系统(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HTDDS)通过微粒将药物浓集定位于肝脏的病变部位而发挥疗效,可减少其全身分布及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其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目前几种重要的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给药系统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肝靶向给药系统;受体介导;脂质体;纳米粒;磁性导向 ABSTRACT: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is the one of the hot areas of Pharmacy ,the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TDDS) plays effect by concentrating and locating the drug by particles in the liver lesions, it can reduce the systemic distribution, dose and delivery times,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index and reduces its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HTDD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I will make a brief review on several important current passive targetings, active targeting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udy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KEY WORDS :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ceptor mediates ; liposomes; nanoparticles; magnetic orientation 肝癌和病毒性肝炎是肝脏的两大主要疾病,但目前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除了治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局限外,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对病灶的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达40%~50%,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对于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经过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称为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可分为以化疗±靶向为主的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1)梳理肝转移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标准;(2)探讨疗效评估、手术时机及肿瘤侧性对转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等临床问题;(3)总结转化治疗方案新进展,包括经典双药方案、三药联合的加强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局部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两步肝切除、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术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综述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现有问题,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的概率约为25%,而全病程中最终发生肝转移的比例则高达40%~50%[1,2]。目前观点认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完整的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转

化后切除的患者预后与初始切除者近乎一致。因此,转化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转化治疗是一种通过对适合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或局部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方法[3]。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于术前化疗药物的应答率与转化切除率成显著正相关[4]。因此,针对患者转移特点,个体化地选择高应答率的治疗方案可提高转化治疗成功率。经典双药化疗、三药联合加强化疗、联用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使转化切除率不断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HAI)、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选择性内放射疗法(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SIRT)以及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以及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初步的研究证据,有望在转化治疗领域贡献独特的力量。本文就CRLM的转化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CRLM可切除性的评估 CRLM是否可切除的评估应当由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完成[5]。2019年第4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指出,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需同时满足能实现肝内肝外所有病灶的切缘阴性(R0切除)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脏治疗药物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发挥药物的肝靶向性成为医师们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肝脏靶向给药系统三大类型的靶向释药原理,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标签:肝靶向;受体介导;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导向 肝脏是人体参与消化、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基于药物到达肝脏病变部位、杀灭致病肝病毒、修复受损的病变组织或消除疾病症状。临床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药物较多,但大多数药物由于在肝脏分布少、对其他脏器毒副作用大或在体内不稳定等,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探索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靶向制剂(TDDS)是一类使药物浓集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药物的疗效,降低对其他正常器官、组织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又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用量,使制剂具有缓释或控释特性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送到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分布,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关于HTDDS用于肝病治疗的研究不断涌现,特别是肝靶向药物临床治疗的积极开展,为肝病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临床尝试,本文就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近5年来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肝的主动靶向给药 肝脏的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中浓集而发挥药效,其主要是利用受体-配体结合或抗原-抗体结合等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前体药物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1]。 1.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特异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肝细胞上数量丰富的一种异源低聚物的内吞受体,可特异性识别末端带有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寡糖或寡糖蛋白,并与之相结合,所形成的配基-受体复合物发生微观簇集,然后内陷,复合物被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释放出负载药物。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并不被降解,重新被转运到细胞膜上,参与下一轮循环[1]。这种结合具有组织特异性、饱和性、分子特异性和种属性,以末端为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糖蛋白为载体,与药物相结合获得药物-载体共轭物,这种共轭物在体内能被ASGP-R所识别并结合,从而发挥肝靶向作用。ASGP-R为作用于靶点的肝靶向药物研究,引起了药物研究工作者的极大重视[2-4]。

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常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尽管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肝癌常常到达晚期才被发现,这大大降低了治疗的效果。目前,外科手术、放射治疗以及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这些治疗方法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同时也不能完全根治肝癌,并且往往导致复发和耐药。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研究人员开始探索肝癌靶向治疗。 肝癌靶向治疗是指利用靶向药物针对癌症细胞中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这些靶点可能包括肿瘤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途径、代谢途径等。靶向治疗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近年来,肝癌靶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下将分别介绍肝癌靶向治疗中的几个重要靶点和药物。 1.CDK4/6抑制剂 CDK4/6是一组蛋白质激酶,它们参与了细胞周期的调控,促进了细胞增殖和分裂。在癌细胞中,CDK4/6的活性显著增强,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因此CDK4/6被认为是癌细胞的重要靶

点。目前,多个CDK4/6抑制剂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palbociclib、ribociclib、abemaciclib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CDK4/6的活性,导致细胞周期停滞,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效果。 2.PI3K抑制剂 PI3K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癌细胞中往往过度活跃。因此,PI3K成为了药物研发的靶点之一。PI3K抑制剂包括idelasib、copanlisib、buparlisib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PI3K的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3.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的蛋白质,在癌细胞中往往过度表达。这些蛋白质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从而允许癌细胞逃避免疫攻击。PD-1和PD-L1的抑制剂包括nivolumab、pembrolizumab等。这些药物可以恢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效果。

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

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 肝脏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肝 脏疾病的主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研 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挑战。本文将介绍肝脏疾 病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现状 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肝移植两个方面。药 物治疗是最常用和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既可用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慢性肝脏疾病,也可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在病毒性肝炎领域,抗病毒治疗的不断进步,已经使得丙型肝炎 的治愈率大大提高,这是肝炎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在脂肪肝领域,药物治疗包括利福平、罗格列酮、果糖等,都可以改善脂肪 肝病人的肝脏功能。在肝癌领域,多种化疗药物已经被应用于治 疗肝癌,其中包括顺铂、多西他赛、艾德拉菲等。 二、肝脏疾病药物治疗的挑战 尽管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 很多挑战。首先,肝脏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疗程需要长时间的监测 和调整,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其次,药物治 疗会带来很多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免疫系 统异常等。这些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最后,药物治疗常常无法根治肝脏疾病,有时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或者考虑肝移植。 三、肝脏疾病药物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克服肝脏疾病药物治疗的挑战,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方面,研究人员在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加大了投入,尤其是在抗肝癌、抗病毒及抗纤维化药物等方面研究进展明显。抗肝癌药物的治疗策略不再单一,药物联合使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也已经逐渐从单一的抗病毒药物转向了联合疗法。抗纤维化药物则成为治疗肝硬化、偏头痛等的新靶点。此外,新型药物逐渐走入临床试验,更多的肝脏疾病诊疗技术被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工具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技术主要有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机器学习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加快药物研究开发的进程,从而为肝脏疾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预计这些技术在未来的肝脏疾病药物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 肝脏疾病药物治疗领域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肝脏疾病药物治疗还存在很多挑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研究。计算机辅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方法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方法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由于发现较晚、易转移等原因,其治疗效果很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肝癌的靶向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阐述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方法 1、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逆转肝癌对免疫系统的压制,从而增强免疫系统抗击肝癌的能力的方法。目前,最有前途的免疫治疗手段是以PD-1、PD-L1蛋白结构为标的的抗体免疫反应治疗。这些抗体的作用是抑制PD-1或PD-L1信号途径,从而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2、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肝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靶标进行的治疗方法。目前一些已上市的药物,如埃克替尼、索拉非尼、利妥昔单抗等,都属于靶向治疗药物。 3、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对肝癌基因进行改造,以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目前,基因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1)对基因靶标进行敲除/过度表达;2)基因工程制造诱导细胞凋亡;3)向肝癌细胞输送抑癌基因。 二、肝癌靶向治疗的优缺点 1、优点 与传统的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肝癌靶向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靶向治疗会更好地打击肝癌细胞,减少副作用。

(2)靶向治疗不仅更有效,而且在多种肝癌的治疗方面可行。 (3)在治疗晚期肝癌时,靶向治疗确实需要更少的时间。 (4)与传统方法相比,靶向治疗的副作用更小。 2、缺点 与传统方法相比,肝癌靶向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 (1)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 (2)靶向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特异性较强,治疗范围有限。 (3)目前靶向药物呈现出肝毒性、肾毒性、免疫抑制等各种潜在的副作用。 三、未来发展前景 肝癌靶向治疗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令人充满期待的。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靶向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的高效、低毒性的特点,将会成为新型肝癌治疗方案的主要优势。 总之,肝癌靶向治疗是肝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虽然在临床实践中还面临许多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将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未来,肝癌靶向治疗研究和开发的富有前景令人期待。

肝癌的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现状

肝癌的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现状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高度侵袭性和隐匿性,早期诊 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 学研究的深入,肝癌的新药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并在临床应 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肿瘤发生机制、肿瘤转移、药物靶向治疗 等方面。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科学家们对肝癌的分 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一些研究已经揭示出某些基因突变 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靶点。此外,肝癌的转移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能够干扰肝癌细胞转移的关键分子,为开发新的 抗转移药物提供了线索。 二、肝癌新药的研发 1. 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旨在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 生长和扩散。目前,已经有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在肝癌临床应用中取得 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能够抑制 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作用。索拉非尼的上市为肝癌患者 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2. 免疫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肝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自 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肝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 发主要集中在免疫核心靶点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的开发上。PD-1/PD-L1 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一种重要类型,该类药物已经在肝癌的临床治疗 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基因治疗药物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肝癌研究的新兴领域,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 有治疗效果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例如,CAR- T细胞疗法是一种基因治疗方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 能够识别并杀伤肝癌细胞。已经有一些CAR-T细胞疗法进入了临床试 验阶段,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临床疗效。 三、肝癌新药的临床应用现状 肝癌新药的临床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目前,靶向治疗药物索拉非尼已经在多个国家获得了上市许可,成为肝 癌治疗的一线药物。此外,刚刚上市的多种PD-1/PD-L1抑制剂,如博 莱西单抗、努力达单抗等,也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然而,肝癌新药的临床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肝癌的异质性 使得每个患者的治疗策略都需要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其次,一些新药 虽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其副作用和经济负担也需要 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此外,新药的研发和上市时间也需要更加缩短, 以满足患者的急迫需求。

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肝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肿瘤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由于肝癌大多在晚期才能被发现,许多患者已经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使得肝癌治疗成为医学界的难题。不过,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肝癌治疗的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本文将分享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 一、无创伤手术治疗 在过去,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以达到治愈或控制癌症的目的。然而,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因为癌症的早期不易察觉或转移已经扩散,手术治疗通常已经不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此外,手术治疗需要切除整个肝叶或肝脏,可能会导致术后副作用严重,如术后肝功能不全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已经为肝癌患者提供了另一个治疗选择。比如,在无创伤手术中,利用高能声波等较强的物理力量通过皮肤转导进入体内,让癌细胞受到破坏和死亡。由于无需通过手术减少组织伤害,因此无创伤手术被视为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恢复的时间。

二、靶向治疗 当肝癌患者不能手术治疗时,靶向治疗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 替代方法。基于研究结果,能够选择性干扰癌细胞增长的药物已 经被开发出来。例如,抑制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KSR1)蛋白等治 疗克服了肝癌特有的障碍之一:药物耐受性。KSR1是致癌的细胞信号通路之一,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 基因治疗是另一种靶向治疗的方法,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获 得了一些进展。该治疗措施通过修改或替换癌细胞DNA中的特定 基因,调节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和表现。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基 因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缩短康复时间。 三、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式,逐渐成为了肝癌治疗领 域的研究热点。免疫治疗主要通过重新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依靠人体天然免疫系统攻击恶性肿瘤细胞。同时,免疫治疗也可 以增强人体对治疗毒副作用的耐受性和疗效。

药物靶向输送技术的新进展

药物靶向输送技术的新进展 药物靶向输送技术是一种能够将药物精确送达病变部位的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靶向输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本 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药物靶向输送技术的新进展。 一、纳米粒子的应用 目前,纳米粒子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纳米粒子 可以通过适当的表面修饰,使其具有较好的靶向性,从而实现对 肿瘤等病变组织的精准治疗。例如,分子靶向纳米粒子具有较好 的靶向性,可以通过配体和受体之间的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 精准治疗。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通过改变粒径、形状等特征, 调节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基因治疗的应用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基因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 的不良反应。药物靶向输送技术可以将基因载体精确输送至病变 部位,实现基因治疗的高效与安全。例如,利用基因靶向纳米粒子,可以将RNA干扰剂精确输送至肿瘤细胞,从而实现对癌细胞

的治疗。此外,针对其他疾病,如肝炎等,药物靶向输送技术也 可用于优化基因治疗的效果。 三、外泌体的利用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其中含有各种细胞因子以及 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药物靶向输送的载体,精确输送至病变部位,实现的治疗效果。例如,利用携带有miRNA的外泌体,可以将miRNA精确释放至肿瘤细胞,从而实 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治疗。此外,外泌体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等 其他疾病。 药物靶向输送技术的新进展,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方法。通过各种手段精准输送药物至病变部位,可以有效提高药物 的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未来,药物靶向输送技术还将继 续不断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优秀的药物选择。

肝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肝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也是中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 肝癌的高度侵袭性,早期诊断不易,治疗也相对困难。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和开发肝癌治疗药物已成为当前医学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将介绍目前肝癌治疗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1.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治疗方法。通过阻断肝癌细胞信 号通路的关键分子或激活抗肿瘤的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肝癌的生长和扩散。经过多年的研究,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证明对于肝癌的治疗是有效的。比如索拉非尼,它抑制了两个关键的信号通路,由此减少肝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近年来,还有多个经过临床试验的新靶向药物已经被推出,例如:雷替替尼、瑞松胺、利妥昔单抗等。 2.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在肝癌治 疗中,免疫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途。例如:PD-L1抗体,它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T细胞识别和清除肝癌细胞。在临床试验中,PD-L1抗体治疗肝癌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证实。 3.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治疗手段抑制,甚至逆转肝癌病程的方法。基因疗法 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变病人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比如ONCOS-102,它是一种基因疗法药物,通过植入某些基因改变肝癌细胞 的生长环境,从而抵抗和歼灭癌细胞。但是基因疗法的副作用尚未完全被研究透,目前尚处于实验室条件下。

总的来说,肝癌治疗的药物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新兴的治疗方法,例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基因疗法,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新型肝癌治疗药物被推出,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肝细胞癌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

肝细胞癌的药物治疗研究与进展第一章肝细胞癌的概述 肝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癌,它的发病率世界范围内都在不断上升。肝细胞癌是一种没有早期症状,而且难以检测出来的疾病,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发展到晚期才被发现。肝癌研究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对肝癌治疗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肝细胞癌的药物治疗 肝细胞癌的药物治疗是目前医学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新的药物不断涌现,使得肝细胞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1 应用靶向药治疗肝癌 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信号通路和遗传变异等进行的精细化治疗,其主要机制是直接针对癌细胞上的靶点,抑制癌细胞生长。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可以为治疗肝细胞癌提供更多的新思路。 2.2 应用化疗药物治疗肝癌 化疗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扩散,使肿瘤细胞减少、死亡或减缓

生长。化疗药物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更佳。 2.3 应用免疫治疗药物治疗肝癌 免疫治疗适用于具有一定免疫力的肝癌病人,其主要思想是增强机体自身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与其他肝癌治疗方法相比,免疫治疗药物对肝癌的治疗与预防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目前肝细胞癌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细胞癌治疗的药物研究也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以下是近年来肝细胞癌的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 3.1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肝癌的血管生成,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而Sorafenib是一种VEGF受体激动剂,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效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 3.2 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 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细胞治疗是目前最有前途的两种免疫治疗。尤其是用于肝

肝囊肿的靶向治疗进展

肝囊肿的靶向治疗进展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内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囊状的液体 积聚,常常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肝囊肿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切除或经皮穿刺引流等传统方法。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肝囊肿的靶向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干预特定的分子靶点,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策略。 在肝囊肿的靶向治疗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血供的靶向治疗:肝囊肿的生长和扩大与其血供有关。研究发现,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在肝囊肿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抑制VEGF和Angiopoietin的药物被广泛研究,以减少肝囊肿的 血供,从而抑制其生长。 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靶向治疗:肝囊肿的生长和扩大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有关。一些研究表明,肝囊肿中存在细胞增殖相关的信号通路异常,如 PI3K/Akt/mTOR和Wnt/β-catenin等。因此,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药物被研究,以 抑制肝囊肿的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 3. 炎症反应的靶向治疗:肝囊肿的形成和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肝囊肿组织中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因此,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被研究,以减轻肝囊肿的 炎症反应和阻止其发展。 4. 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肝囊肿的生长和扩大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一些研究表明,肝囊肿中存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的过度表达,因此抑制这 些受体的药物被研究,以减少肝囊肿的血管生成。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 正文: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 Ehrlich 在1906 年提出。Florence 在1993 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 ”[1] 。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其主要优点有[2] :1 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靶向制剂主要利 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2 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3 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改善药

物的分散性。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 (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 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 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 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将药物以共价键连接到配体上,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将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部位。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将微粒给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被动的输送到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等药物载体。微粒给药系统实现被动靶向的原理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如肺、脾、肝和骨髓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其中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目标病变部位。如7-30 m 的微粒可被动靶向肺部位,而小于50 nm 的微粒

肝癌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肝癌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然而,近年来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 希望。本文将介绍肝癌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并探讨其对肝癌治疗的意义。 1. 靶向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重要突破。通过针对肝癌细胞上 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许多靶向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 应用。其中,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雷尼替尼等被证明 对肝癌具有显著的疗效。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单抗、阿昔替 尼等也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靶向药物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肝 癌的治愈率,还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2.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肝癌治疗方法。肝癌患者通常伴随着 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导致肿瘤逃避免疫监视,抑制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的免疫治疗药物,如PD-1 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恢复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 免疫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攻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免疫治疗为那些传 统治疗无效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3.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肝癌治疗领域的又一新进展。通过改变肝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治疗效果的目的,已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如CAR-T细胞治疗,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成能够主动识别和攻击肝癌细胞的“超级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此外,基因药物治疗、基因编辑等技术也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4. 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肝癌治疗的新进展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药物治疗,而是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的结果。放化疗、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仍然在肝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与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的结合,则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副作用、改善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肝癌的药物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手段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此外,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也在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癌的药物治疗将会迎来更多新的突破。希望这些新进展能够为更多肝癌患者带来福音,为他们带来健康和希望。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肝癌是一种严重的癌症疾病,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肝癌。肝癌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 要是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但由于肝癌的发展通常在初期难 以发现,因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步入中期或晚期,传统治疗 方法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 程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肝癌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了肝癌治疗 领域的研究热点。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是利用肝癌细胞内某些特定分子的生 物学作用来控制或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生命活动。分子靶向治疗相比于传统疗法,具有创伤小、不易产生副作用、 作用快速、有效率高等优点。 目前,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以靶向蛋白和靶向信号通路为主。这些靶向物质包括EGFR、VEGF、mTOR、VEGFR、PI3K、AKT 等,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增殖期的肝癌细胞中,靶向VEGF的药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从而 阻止肝癌细胞的生长。靶向ERBB2的药物则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 增殖和侵袭,缓解患者的痛苦。

随着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 出来。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已经被 FDA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肝癌。索拉非尼是一种抑制多种靶点的 药物,可以同时抑制VEGF、PDGF等生长因子受体,从而减缓肝 癌细胞的生长。另外,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 靶向ERBB2受体,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晚期转移性 乳腺癌,目前正在进行针对肝癌的二期临床试验。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多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目前已知的多靶向抗癌药物 可同时靶向多个信号通路和蛋白,但其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副作用。因此,如何准确控制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成为研究重点。其次 是针对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由于肝癌细胞的异质性,不同的 患者甚至同一患者不同的病灶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如何 精准筛选患者并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最后是抵 抗性的预防与治疗。尽管分子靶向药物对肝癌细胞的生长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但肝癌细胞也可能会产生抵抗性,最终导致药物治 疗的失败。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的抵抗性也是未 来研究的难点。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度的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肝癌的治疗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有效,但是近年来,肝癌的靶向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和应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肝癌靶向治疗的概念 肝癌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肝癌细胞内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相比于传统化疗,肝癌靶向治疗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够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二、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肝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免疫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药物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和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人工制备的基因剪切后再重新组合成可以切入肝癌细胞的细胞中,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由于基因治疗具有针对性,因此其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 3.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肝癌的药物,这种药物能够在肝癌细胞内对某些分子进行定向攻击,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三、肝癌靶向治疗的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其中,药物类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 1.索拉非尼 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索拉非尼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活性,能够有效地控制肝癌的发展和转移。 2.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肝癌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贝伐珠单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阿帕替尼

肝功能保护肝病治疗的新进展

肝功能保护肝病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良饮食习惯的普及,肝病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肝功能和治疗肝病,科学家们在不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介绍肝功能保护肝病治疗的新进展,并探讨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法。 一、靶向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肝病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通过研究发现,某些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特定的分子靶点有关,因此,研发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对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已经成为一线治疗的选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病变。对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阻断纤维化过程的药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针对靶点的药物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地干预肝病的发展过程。 二、免疫疗法的应用 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在肝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免疫疗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病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达到保护肝功能和治疗肝病的效果。例如,通过细胞因子治疗可以激活肝脏免疫细胞,增强肝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病的康复。免疫疗法的应用给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可以精确地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在肝病治疗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通过CRISPR/Cas9系统,研究人员可以精准地修饰与肝病相关的基因,修复或抑制病因性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保护肝功能和治疗肝病的目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给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中医药治疗的创新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传统,对于肝病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创新。例如,通过中药复方的应用,可以调节肝血流和免疫系统功能,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通过针灸疗法可以调节肝脏的能量代谢,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中医药治疗的创新为肝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肝功能保护肝病治疗的新进展为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以及中医药治疗的创新,可以更加精准地干预肝病的发展过程,保护肝功能,并促进肝病的康复。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摆脱肝病的困扰,过上健康的生活。

肝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肝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肝癌属于恶性肿瘤之一,一旦被诊断出来通常已经到了晚期, 预后不佳。尤其是对于有严重肝硬化或肝功能损伤的患者,传统 的放疗和化疗治疗效果比较有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成为治疗肝癌的一个新的选择。本文将会介绍肝癌靶向 治疗的新进展。 肝癌基因突变研究 肝癌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每个患者的基因组特点都 有所不同,基因突变更是导致肝癌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家 们进行了大量的基因突变研究,除了发现一些与肝癌发生、发展 息息相关的基因,如TP53、AXIN1 和TERT等基因外,还发现一 些在特定群体中影响肝癌发生的变异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与一 些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息息相关。 EGFR靶向治疗药物 EGFR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它的异常表达在很多肿瘤中都有 所发现。人们尝试抑制EGFR,以期降低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EGFR的表达在不同的亚型肝癌中变化很大,传统的EGFR 抑制剂在治疗肝癌中效果有限,仅仅对一些患者产生一定的治疗 效果。在一些突变EGFR肝癌患者中,EGFR的表达会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这意味着他们是EGFR靶向治疗药物的理想人选。 PD-1/PD-L1抑制药物 PD-1和PD-L1是两个生物学分子,它们在调节肿瘤细胞的攻 击和防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发现,肝癌细胞的 PD-L1表达量相对较高,且PD-1和PD-L1之间的反馈调节也相管重要。最近,针对PD-1/PD-L1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已经被研发出来 并进入了临床试验,一些早期试验结果已经表明这些药物对治疗 某些亚型肝癌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PD-1/PD-L1抑制剂是一类非 常有前途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 医生的关注。 和传统的放疗和化疗相比,肝癌靶向治疗还有很多缺点,但肝 癌在很多情况下属于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期望值非常低。因此科学家和医生们的研究热情非常高涨,他们继续进行有关肿 瘤基因突变和移植免疫的试验,以期研发新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会。未来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发展前景依

2022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分子靶向药物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肝癌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众多新进展。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安全地应用靶向药物,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相关临床研究及用药经验,结合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历经多次讨论和修改,对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临床治疗推荐、使用方法等)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完善和更新。 一、临床治疗推荐 推荐意见1 :晚期HCC的一线靶向药物为索拉非尼、仑伐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多纳非尼、IBI305联合信迪利单抗(I b , A ); 二线靶向药物为瑞戈非尼、阿帕替尼和卡博替尼(I b,A )。 早期肝癌(CNLC Ia-Ib) 中期肝癌 (CNLC Ha-Hb) 晚期肝癌(CNLC na-mb) 终末期肝癌 (CNLC W) 1 •推荐:有术后高危复发因素的辅助治疗•不推荐:无术臂危复发因推荐 •TACE适合患者- TACE 联合靶向 •高肿瘤负荷或TACE 不适合患者-靶向土 免疫(转化或降期后 可考虑局部治疗) •强烈推荐:使用 靶向土免疫作为 基础治疗(可联合 局部治疗) 荐 靶 物 推 用 药 不 使 向 •

注:高危复发因素(以下任意一项):(1)病理提示微血管侵犯(MVI); (2 )肿瘤数目23个;(3 )肿瘤直径28 cm; (4)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TACE不适合肿瘤负荷超出up-to・seven标准,•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为2级;恶性表型,如结节外生长、多结节融合、巨大肿瘤;CNLC 为中国肝癌分期方案;TACE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图1靶向药物在不同分期肝细胞癌治疗中的推荐 推荐意见2:对于手术后高复发风险的早期肝癌患者(合并微血管侵犯、 存在卫星结节等),可使用分子靶向药物作为辅助治疗,预防复发(lib , B);此外,对于可手术的中期患者,推荐使用分子靶向药物作为辅助治疗,预防术后复发(Ub , B )。 推荐意见3:针对具有转化可能的不可手术的中晚期HCC患者,可行以分子靶向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并建议入组临床试验(Ub , A )。转化成功后,术前分子靶向药物应停药1〜2周以上,贝伐珠单抗应停药4~6周以上(m , A)。 推荐意见4:目前靶向药物作为新辅助治疗手段尚在探索阶段,建议将高危复发风险的肝癌患者积极纳入相关临床试验(IV , B )。 推荐意见5 :分子靶向药物应作为CNLC m期患者治疗的基本药物(I b , A),同时推荐根据肝功能水平,可选择联合局部治疗加强肝内病灶控制 或联合其他药物加强全身病灶控制(lib , B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