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本文从语法教学课堂出发, 就激活氛围、鼓励联想、激发兴趣等方面尝试语法教学.
关键词:英语语法,激活气氛,语法情境,启发,规律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然而语法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大多停滞在教师积极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阶段。
语法教学仅限于教师讲、学生记或中英互译的的教学模式上,出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过度,形成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
这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考,多运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法是一门语言的使用规则,如果教师避开语法现象就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语言材料,更谈不上运用了。
但是如果教师讲解语法,又怕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
所以英语课堂公开课中多数教师宁愿选择开一节阅读课也不愿上一节“枯燥”的语法课。
那么如何把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导入语法教学课堂,使语法中枯燥的定义,繁杂的规则变为学生学习中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呢?在语法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几种新方法,收效甚好。
一:采用对话法激活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一堂语法课上的如同一潭死水往往是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规定了一些语法规则,学生进行机械的操练,其结果是在课堂中看似理解的语法现象遗忘率极高,导致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则会日生厌倦,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如果教师能用贴近学生的例子来鼓动学生运用对话法的方式理解某一语法现象,其效果势必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would/ do you mind”一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T: The air in our classroom is not so fresh. Would you mind my opening the window?/ door?
S: Of course not. / Certainly not. / Not at all./ No, Go ahead.
接着我让学生用Would/ Do you mind 这一结构相互提问。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立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练习,个个非常投入地进行对话。
然后我让学生向我提问。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S: Would you mind lending me some English magazines?
T: Of course not , you can come to my office after class.
S: Would you mind singing an English song for us?
T: Certainly not. What song would you like me to sing?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个个争先恐后的向我发问,有些调皮的学生甚至提出这样一些问题:”Would you mind my bringing my pet dog here? / Do you mind my using the e-dictionary?”此时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领会would /
do you mind 的委婉回答法:“I’m sorry, but it’s not allowed in our school. / You’d better not. You should depend on yourself.”学生还归纳出了这样一些委婉用法:I’m afraid not./ Sorry,
最后我让学生用委婉语进行两两对话,效果也非常明显。
通过对话设计一定的语境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可运用对话法来讲解的词汇有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多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多注意积累,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
二:利用中文顺口溜加强语言输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
英语语法中有很多语法规律,条目繁多,难记.而且枯燥无味。
如果不加以整理归纳,要让学生记住这些表面上毫无规律的语法现象似乎不太可能。
大部分学生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记忆也收效甚微,反复记忆反复遗忘,这种现象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
如果能把这些毫无规律语法现象转化成中文的顺口溜来记忆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部分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动名词(the -ing form)作宾语。
这些动词归纳为一句话:Papa C makes friends。
这是由如下动词的开头字母组成:permit,advise, practise, avoid, consider, mind, allow, keep, enjoy, suggest, finish,risk,imagine, escape, need, delay, stand(忍受)。
为了容易记住,我把它们编成顺口溜:“允许完成练习,建议避免冒险,考虑延期逃跑,喜欢保持想象,需要反对忍受”。
其相对应的动词依次是:permit/allow, finish, practise ; advise/suggest, avoid, risk, consider, delay, escape/miss, enjoy/appreciate, keep, imagine; need/want/require, mind, can’t help/can’t stand.
在我的启发之下学生也自编了一些方便记忆的诀窍。
如非谓语动词中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作复合宾语。
口诀为:宾补省“to”11个,五看二听一感觉,三个使役紧跟着,一个帮助两均可,如若主动变被动,该“to”一定要带着。
这些词有:see, observe, notice, watch, look at; hear, listen to; feel; let, have, make, help. 还有如一些部分以f 或fe 结尾的名词,复数形式变成ves, 学生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我的妻子(wife)用树叶(leaf)和小刀(knife)在架子(shelf)上杀了狼(wolf)。
这种通过编顺口溜加强记忆的方法不仅缩短了记忆时间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英语的乐趣,从原来的怕学转变到了现在的乐学。
同学中以交流英语顺口溜为乐事,一部分同学的英语也因此有了较大起色。
三:运用图片动画实物法再现语法情境,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图片动画和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在讲授有些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语法现象时,教师不妨采用这种方法。
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让教师有了一个更好的媒介。
在教授” shall ” 与“should”作为情态动词的区别时我向学生播放了一个flash短片:
(Two men are in the office, working. One man yawns…)
A: I’m so sleepy. Let’s have a cigarette.
B: But smoking is not allowed during working hours. I shall never do that.(表示意
志包括诺言强制决心等)
A: Come on. The boss is not in today.
B: Really? I shall do what you said.(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将来的动作或状态)A:Where shall I meet you?
B: The next door.
A: Oh, I feel much better now?
B: So, I heard you should get a promotion.(竟然居然表惊讶等), but why can’t I get promoted?
A: You should work harder.( 表示义务责任等). I should like to have another cigarette. ( = would like to想要).( sneeze…)
B: 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 lest you catch a cold.
( At that time, a parrot suddenly appeared.)
Parrot: You shall give me a cigarette or I shall tell the boss.
短片看到这里学生不禁发出轻快的笑声,很明显他们都能理解最后一句中两个shall 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在如此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不失时机让学生两两编对话,并让他们呈现对话,再请同学判断不同语境下shall 和should 的含义。
学生对通过小故事学习语法非常感兴趣,幽默的故事情节也给学生留下了印象的深刻。
四:利用比较、分析、转化的形式启发学生,重点加以突破
例如,教师教非谓语动词中分词作状语时,可以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句型转换,让学生掌握这一语法难点。
例如:
*If you work hard, you will succeed in time.→Working hard, you will succeed in time.
*When she heard the news, she jumped with joy.→Hearing the news, she jumped with joy.
*As he was tired, he couldn't go any further. →Being tired, he couldn't go any further.
*They stood there. They stared at each other.→They stood there, staring at each other.
*She was helped by the teacher. She has made progress in her study.
→Helped by the teacher, she has made progress in her study.
*Once it is seen, it can never be forgotten.→Once seen, it can never be forgotten.
让学生观察上述句子,会发现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在句中作状语可以表示原因、时间、条件、伴随,相当于一个状语从句。
经过句型转换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在一开始感觉比较复杂的、抽象的语法现象变得简单、具体化,学生就会感觉语法好学、好记多了。
随之观察、比较、分析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培养起来。
遇到一些有关问题时,学生也就有把握、有信心,而且速度也就快了。
五: 通过演绎、归纳寻找语法规律,加强小组合作
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划分为归纳和演绎两种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有先归纳
再演绎,或先演绎后归纳,进而使二者循环交替进行。
新课程强调实践、应用的能力,故应在兼顾两者的同时,向归纳倾斜,以便更好地发挥语言交际的功能,达到熟练运用语法规则的目的。
采用两人活动或小组合作的办法让学生归纳语法现象可适当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把学生害怕出错的焦虑情绪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区别表示推测的can、may、must、can’t等词的用法时,我没有向学生灌输其固定的用法,而是通过以下形式让学生揣摩不同语境下这些词的用法。
A: Is the man Mr. Black?
B: It may be him, but I’m not sure.
A: Oh, I remember he is wearing a red tie.
B: Instead of a red tie, he is in a red T- shirt. So it can’t be him.
A: If he is not Mr. Smith, who can it be?
B: It must be Mr. White, I remember he has a red T- shirt.
接着是group discussion. 在学生热烈讨论之后各小组得出这样的结论:
may用于陈述句表示不太肯定的推测“可能,或许”
can 用于疑问句表示“可能”
can’t用于否定句表示“不可能”
must用于肯定句表示非常肯定的推测“必定,一定”
总之,在使用以上几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熟悉各语法项目的功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班级人数和各层次学生的比例设置教学过程。
选材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让每个学生开口说,大胆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语法教学才不会陷入“满堂灌”、“一言堂”的误区,才能使语法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200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郑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12
林晓岚新旧高中英语教材中语法部分的比较.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