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第七章 家禽的传染病学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禽的传染病
第一节新城疫
新城疫(英文简称ND)也称亚洲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
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以及浆膜和黏膜显著出血。
OIE将本病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
【流行病学】鸡、野鸡、火鸡、珍珠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其中以鸡最易感。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对鹅有致病力的新城疫病毒(NDV);鹌鹑和鸽也有自然感染而暴发新城疫,并可造成大批死亡。
人大量接触NDV可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5d。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无特征临诊症状而迅速死亡。
(2)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垂头缩颈,昏睡。
产蛋鸡产蛋量急剧下降,软壳蛋增多,甚至产蛋停止。
典型症状:病鸡呼吸困难,表现为伸头,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叫声。
嗉囊积液,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内流出。
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少量血液。
部分病鸡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等。
最后体温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
(3)亚急性或慢性初期临诊症状与急性相似,后出现神经症状,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反复发作,经l0~20d 死亡。
有的鸡状似健康,但若受到惊扰或抢食时,突然后仰倒地,全身抽搐伏地旋转,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
鹅感染NDV后食欲减退并有下痢,排出带血色或绿色粪便。
有些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0%和10%。
鸽感染鸽I型副黏病毒(PPMV—1)时,其临诊症状主要是腹泻和神经症状;幼龄鹌鹑表现神经症状,病死率较高,成年鹌鹑多为隐性感染。
火鸡和珍珠鸡感染DNV后,一般与鸡相似,但成年火鸡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
鸵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略低于鸡。
本病的主要病变:腺胃乳头或乳头间有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此为特征性病理变化。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明显,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
肠外观可见紫红色枣核样肿大的肠淋巴滤泡,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直肠粘膜出血明显。
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针尖大的出血点。
非典型新城疫
病变轻微,仅见黏膜卡他性炎症,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腺胃乳头出血少见。
鹅最明显的病理变化在消化道:食管有散在的白色或带黄色的坏死灶。
腺胃和肌胃黏膜有坏死和出血,肠道有广泛的糜烂性坏死灶并伴有出血。
【诊断】病毒分离和鉴定是诊断新城疫最可靠的方法。
但应该注意,从鸡分离到的NDV不一定是强毒。
OIE认为新城疫感染暴发必须符合下列标注之一:①该病毒在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大于0.7;②该病毒F1蛋白的N端即117位残基为苯丙氨酸(F),而F2蛋白的C端有多个碱性氨基酸。
1.病毒分离和鉴定取病鸡脑等含毒量高的组织器官,接种SPF鸡胚,取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病毒鉴定。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方法有HA和HI、病毒中和试验、ELISA、免疫组化、荧光抗体等。
临诊上本病易与禽流感和禽霍乱相混淆,应注意区别。
禽流感病毒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不如新城疫明显,嗉囊没有大量积液,黏膜、浆膜和脂肪出血比新城疫广泛而明显,且禽流感肌肉和脚爪部鳞片出血明显,通过HA和HI可作出诊断。
禽霍乱,鸡,鸭、鹅均可发病,但无神经症状,肝脏有灰白色的坏死点,心血涂片或肝触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巴氏杆菌,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有效。
【防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本病仍是禽病防疫工作的重点。
1.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2.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预防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
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雏鸡的母源抗体或其他年龄鸡群的残留抗体水平较高。
②免疫后时间较长,保护力下降到临界水平。
③接种疫苗剂量不足。
④免疫方法不当。
⑤鸡群有其他疫病,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等。
(1)正确选择疫苗新城疫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
目前,国内使用的活疫苗有Ⅰ系苗(Mukteswar株)、Ⅱ系苗(B1株)、Ⅲ系苗(F株)、IⅣ系苗(LaSota株)和V4弱毒苗。
Ⅰ系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活疫苗,ICPI为1.4,绝大多数国家已禁止使用,我国家禽生产中也逐步停止使用。
1I、Ⅲ和Ⅳ系苗属弱毒疫苗。
V4弱毒苗具有耐热和嗜肠道的特点,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散养的鸡群。
灭活苗和活苗同时使用,活苗能促进灭活苗的免疫反应。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母源抗体HI在23时可以进行第一次免疫,在HI高于25时,进行首免几乎不产生免疫应答。
(3)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鸡群一旦发生本病,应立
即封锁鸡场并对鸡群进行紧急接种。
待最后一个病例处理后2周,不再有新病例发生,并通过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
第二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
该病传播快,死亡率较高。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侵害鸡,成年鸡尤为严重,且多表现典型症状。
病鸡和康复鸡后的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症状及病变突然发病和迅速传播是本病发生的特点。
在临诊上可分为喉气管炎型和结膜炎型。
1 喉气管炎型特征症状是鼻孔有分泌物和呼吸时发出湿啰音,继而咳嗽和气喘。
检查口腔时,可见喉粘膜有淡黄色凝固物附着,不易擦去。
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绀,有时排绿色稀粪,衰竭死亡。
2 结膜炎型往往由低致病性病毒株引起,病情较轻,其临诊症状为生长迟缓,产蛋减少,结膜炎,严重病例可见眶下窦肿胀。
发病率低,病鸡多死于窒息。
典型的病变为喉和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覆盖粘液性分泌物,有时呈干酪样伪膜,可将气管完全堵塞。
诊断 1.鸡胚接种以病鸡的喉头、气管黏膜和分泌物,接种 10~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后4~5天鸡胚死亡,见绒毛尿囊膜增厚,有灰白色坏死斑。
2 包涵体检查取发病后2~3d的喉头粘膜上皮,或取死亡胚的尿囊膜做包涵体检查,见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3 中和试验单层细胞培养的蚀斑减数或绒毛尿囊膜坏死斑减数技术进行测定。
防控坚持严格隔离、消毒等措施是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法,封锁疫点是成功控制本病的关键。
目前,有几种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①弱毒疫苗;②强毒疫苗;③灭活疫苗。
第三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发出啰音。
产蛋鸡产蛋减少和劣质蛋。
肾型传支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和尿酸盐沉积。
【流行病学】本病仅发生于鸡,其他家禽均不感染。
雏鸡最为严重。
【症状及病理变化】 1.呼吸型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为本病
特征。
幼年鸡啰音、气喘和咳咳嗽,成年鸡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产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蛋白稀薄呈水样等。
雏鸡的病死率可达25%,6周龄以上的鸡病死率很低。
2.肾型多发生于2~4周龄的鸡,呼吸道症状轻微或无,病鸡持续排白色或水样下痢,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
雏鸡病死率为10%~30%, 6周龄以上鸡病死率为0.5%~1%。
3.腺胃型主要是由于接种生物制品引起,水平传播不强,发病率为30%~50%,病死率30%左右,病鸡临诊表现主要为发育停滞,腹泻,消瘦。
主要病变是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
肾型病理变化,肾“花斑肾”。
腺胃病变型,腺胃显著肿大、胃壁增厚,法氏囊、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
【诊断】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接种鸡胚,引起侏儒胚等一系列典型变化。
感染鸡胚尿囊液不凝集鸡红细胞,但经1%胰酶或磷脂酶C处理后,则具有血凝性,可以进行HA和HI。
2.干扰试验 IBV在鸡胚内可干扰NDV-B1株(即Ⅱ系苗)血凝素的产生,因此可利用这种方法对IBV进行诊断:IBV使试验组50%以上鸡胚HA滴度在1:20以下,对照组90%以上鸡胚液HA滴度在1:40以上。
3.气管环培养利用18~20日龄鸡胚,取1㎜厚气管环做旋转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气管环纤毛运动活泼。
感染 IBV,1~4d可见纤毛运动停止,继而上皮细胞脱落。
此法可用作IBV分离、毒价滴定,若结合病毒中和试验则还可做血清分型。
4.血清型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及免疫扩散,一般用于群特异血清检测;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一般可用于初期反应抗体的型特异抗体检测。
琼脂扩散沉淀试验用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制备抗原,按常规方法测定血清抗体。
本病应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鉴别诊断。
ND呼吸道症状比IB更为严重,并出现神经症状和大批死亡;传染性喉气管炎很少发生于幼雏,气管分泌物中有带血的分泌物,气管黏膜出血和气管中有血凝块;传染性鼻炎脸部明显肿胀和流泪,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常与痛风相混淆,痛风一般无呼吸道症状,无传染性,且多与饲料配合不当有关,通过对饲料中蛋白、钙、磷分析即可确定。
【防控】我国一直采用以疫苗免疫为主的手段预防控制本病。
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加强饲养管理,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增强鸡体抗病力。
常用
M41型的弱毒苗如H120、H50及其灭活油剂苗。
H120 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的鸡;各种日龄均可使用油苗。
对肾型IB,弱毒苗有 Ma-5,1日龄及15日龄各免疫1次。
第四节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英文简称IBD)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率高、病程短。
法氏囊、肾脏的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流行病学】目前已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I 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鸡源性毒株)。
鸡对本病最易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感染率、发病率高,病程短,特征性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症状及病理变化】典型病例早期症状是有些鸡自啄泄殖腔,病鸡畏寒,挤堆,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或水样稀粪。
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死于IBD的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的病变具有特征性:法氏囊充血、水肿、变大、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法氏囊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严重出血时,呈紫葡萄状。
切开囊腔后,黏膜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腔内有脓性分泌物;5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 8d后仅为原来的1/3左右,此时法氏囊呈纺锤状;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
肾肿大苍白,呈花斑状,肾小管和输尿管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诊断】根据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有明显的高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法氏囊水肿和出血等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变的特征就可作出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取典型病例的法氏囊和脾接种SPF鸡胚,接种后3~5d 鸡胚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斑驳状坏死。
2.琼脂扩散试验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但是本方法不能区分血清型差异,主要检查群特异性抗原。
IBD变异毒株能诱发胚胎的肝坏死,脾肿大,不引起鸡胚死亡,可采用交叉中和试验加以区别。
3.易感鸡感染试验病料经滴鼻和口服感染21~35日龄易感鸡,在感染后48~72h出现临诊症状,死后剖检见法氏囊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本病通常有急性肾炎,应注意与肾型传支鉴别。
肾型传支的雏鸡常见肾肿大,输尿管扩张并沉积尿酸盐,法氏囊无黄色胶冻样水肿,耐过鸡的法氏囊不见萎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无出血;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肌肉出血,与鸡传染性贫血病、缺硒、磺胺类药物中毒和真菌毒素引起的出血相似,但这些病都缺乏法氏囊肿大和出血的病变;腺胃出血要与新城疫相区别,关键区别点是新城疫不具有法氏囊肿大、出血病变,并且多有呼吸困难和扭颈的神经症状。
【防控】. 1. 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首先要注意对环境的消毒。
2.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种鸡群经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的抗体水平,能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
但是,高母源抗体可干扰主动免疫,因此对雏鸡应选择合适的疫苗和首免疫日龄。
3. 雏鸡的免疫接种 1日龄雏鸡抗体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6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在 7~10日龄再检测一次抗体,阳性率在50%时,可于14~18 日龄首免。
目前,我国常用的疫苗有两大类,即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活苗有三种类型:1、弱毒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
2、中等毒力苗,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害,这种反应在10d 后消失,对血清Ⅰ型的强毒的保护率高。
3、中等偏强毒力苗,在2周龄前使用均能对法氏囊造成严重损害,引起免疫抑制。
第五节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英文简称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单核细胞性浸润和形成肿瘤为特征。
该病常引起急性、消瘦或肢体麻痹,传染力极强,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
【流行病学】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本病最易发生在2~5月龄的鸡。
年龄大的鸡大多不发病。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MD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症状及病理变化】根据症状和病变的部位,分为四种类型。
1. 神经型当坐骨神经受到侵害时,呈“大劈叉”的特征性姿势。
翅神经受到侵害时,病侧翅下垂。
控制颈肌的神经受到侵害可导致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迷走神经受到侵害可引起嗉囊扩展或喘息。
2. 内脏型多呈急性暴发,该型的特征是一种或多种内脏器官及性腺发生肿瘤。
冠髯萎缩、颜色变淡、极度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3. 眼型出现于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消失。
表现为“鱼眼”。
瞳孔边缘不
整齐,呈锯齿状,而且瞳孔逐渐缩小病眼视力丧失。
4. 皮肤型肿瘤大多发生于翅膀、颈部等部皮肤,表现为羽毛囊肿大,并以羽毛囊为中心,在皮肤上形成淡白色小结节或瘤状物。
•受害神经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增粗可达正常的2~3倍以上。
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侧神经对比有助于诊断。
•内脏器官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和肠道、肌肉和皮肤也可受害。
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有时肿瘤呈弥漫性.使整个器官变得很大。
内脏的眼观变化很难与禽白血病等其他肿瘤相区别。
法氏囊的病变通常为萎缩,肿瘤组织细胞为T细胞,这是本病与鸡淋巴白血病的重要区别。
【诊断】是否感染MDV不能作为诊断MD的标准,必须根据疾病特异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学和肿瘤标记作出诊断,而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主要用于鸡群感染情况的监测。
【防控】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采取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有3种:人工致弱的1型 MDV(如CVl988)、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l,Z4) 和3型MDV(HVT)(如FCl26)。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2+3型双价疫苗,以对付当时出现的超强毒,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又出现了双价疫苗也不能很好保护的所谓超超强毒 (vv+MDV)。
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长期使用 CVl988/Rispens 1型疫苗后,近年来也出现特强毒株。
第六节产蛋下降综合症
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腺病毒Ⅲ群引起的一种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急剧下降,软壳蛋、畸形蛋增加,褐色蛋颜色变浅。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鸡,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鸭,但均不表现临诊症状。
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鸡。
本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垂直传播。
但水平传播也不可忽视。
【症状及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突然性群体性产蛋下降,比正常下降20%~38%甚至达50%。
病初蛋壳的色泽变淡,接着产畸形蛋,蛋壳粗糙像沙粒样,蛋壳变薄易破损,软壳蛋增多,占15%以上。
受精率和孵化率不受影响,病程一般可持续4~10周。
本病无明显病理变化,可发现卵巢变小、萎缩,子宫和输卵管黏膜发生出血和卡他性炎症。
【诊断】 1. 病原分离和鉴定病毒能在鸭胚、
鸭胚肾细胞上生长繁殖。
在鸭胚上生长良好,可使鸭胚致死。
EDS76病毒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绵羊、马、猪、牛的红细胞。
2. 血清学试验鸡感染EDS76病毒后,能产生高效价抗体。
HI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果鸡群HI效价在1:8以上,证明此鸡群已感染。
【防控】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1.杜绝病毒传入本病主要是经胚胎垂直传播,所以应从非疫区鸡群引种,引种时确认HI抗体阴性者,才能留作种鸡用。
2.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加强鸡场和孵化室消毒工作。
3.免疫接种油佐剂灭活苗对鸡免疫接种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第七节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英文简称AL)是一类ALV相关的反转录病毒引起鸡的不同组织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总称。
主要引起感染鸡在性成熟前后发生肿瘤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20%。
【流行病学】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Rous肉瘤病毒 (RSV)宿主范围最广,野鸡、珠鸡、鸭、鸽、鹌鹑、火鸡和鹧鸪人工接种也可引起肿瘤。
ALV—J主要引起肉鸡的肿瘤和其他病征,但最近研究表明也可引起商品蛋鸡的感染并发生肿瘤。
垂直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同群鸡也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水平传播。
成年鸡的LLV感染有四种情况:无病毒血症又无抗体(V-A- );无病毒血症而有抗体(V-A+);有病毒血症又有抗体(V+A+);有病毒血症无抗体(V+A-)。
先天感染的胚胎对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出壳后成为V+A-鸡,到成年时母鸡把病毒传给子代有相当高的比例。
V+A-鸡死于LL的比V-A+ 鸡高好几倍。
【症状及病理变化】淋巴白血病(LL)的潜伏期长。
自然病例可见于14周龄后的任何时间,但通常以性成熟时发病率最高。
但ALV—J接种易感胚或1日龄SPF鸡.最短可在4周内发病。
LL无特异临诊症状,可见鸡冠苍白、皱缩,腹部增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法氏囊和/或肾。
一旦显现临诊症状,通常病程发展很快。
淋巴样白血病是最为常见的经典型白血病肿瘤,肿瘤可见于肝、脾、法氏囊、肾、肺、性腺、心、骨髓等器官组织,肿瘤可表现为较大的结节状(瘤块状或米粒状,或弥漫性分布)。
J亚型ALV感染主要诱发骨髓细胞样肿瘤,它最常见的特征性变化主要为肝、脾肿大或布满无数的针尖、针头大小的白色增生性肿瘤结节。
在一些病例,还可能在胸骨和肋骨表面出现肿瘤结
节。
单纯H.E染色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在诊断上只有参考意义,最终的鉴别诊断必须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检测或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为最可靠依据。
ALV—J 感染的蛋鸡主要以体表出现血管瘤,血管一旦破裂,流血不止,病鸡因失血过多死亡。
发病日龄一般在16~40 周。
隐性感染可使蛋鸡和种鸡的产蛋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肝、法氏囊和脾几乎都有眼观肿瘤,可为结节性、粟粒性或弥漫性。
ALV—J感染发病可发生在4周龄或更大日龄的肉鸡,产生髓细胞瘤的时间比ALV—A产生的成淋巴细胞瘤要早,4--20周龄病鸡在肝、脾、肾和胸骨可见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特征是肿瘤由含酸性颗粒的未成熟的髓细胞组成。
【诊断】病毒分离的最好材料是病鸡的血浆、血清和肿瘤,分离鉴定不同亚型ALV需要对病毒易感的细胞。
病料接种细胞单层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反应检测,可以用单克隆抗体(如抗AIV—J亚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或抗 ALV 单因子鸡血清进行鉴别。
1 、ELISA检测ALV p27抗原可以用培养的细胞上清液直接检测;也可取细胞培养物冻融后检测;或用从泄殖腔采集的棉拭子检测。
2 病毒的分型利用J亚型AL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可以鉴定J 亚型ALV,但不能鉴别其他ALV亚型如A、B、C、 D亚型。
对分离到的病毒用RT —PCR或PCR(细胞中的前病毒 cDNA)扩增和克隆囊膜蛋白gp85基因,测序后与Genebank 中的已知A、B、C、D亚型的gp85基因序列做同源性比较,即可对病毒进行分型。
【防控】由于本病可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仅占次要地位,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没有可用的疫苗。
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
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呈阴性的母鸡选择受精蛋进行孵化;测定雏鸡血液是否LLV阳性,淘汰阳性雏和与之接触者;在隔离条件下饲养无LLV的各组鸡,连续进行4代,建立无LLV替代群。
第十节鸡败血支原体感染
鸡败血支原体感染又称鸡毒支原体感染或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败血支原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鸡主要表现为气管炎和气囊炎,
以咳嗽、气喘、流鼻液和呼吸啰音为特征。
成年鸡多呈隐性感染。
【流行病学】鸡和火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4~ 8周龄鸡最易感.成年鸡多呈隐性经过。
鹌鹑、珍珠鸡、孔雀、鹧鸪和鸽子也能感染。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的传播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
但最重要的是经卵垂直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较严重。
【症状及病理变化】幼龄鸡发病,表现为浆液或黏液性鼻液,鼻孔堵塞、频频摇头、喷嚏。
后期可因鼻腔和眶下窦中蓄积渗出物而引起眼睑肿胀,症状消失后,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病程在一个月以上,甚至3-4个月。
产蛋鸡感染后,只表现产蛋量下降和孵化率低,孵出的雏鸡活力降低。
病理变化为呼吸道含有浑浊的黏稠渗出物。
气囊壁变厚和混浊,严重者有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分离培养,由于鸡败血支原体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分离培养难度较大,故很少进行;血清学诊断以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最常用,此外还可用HI和ELISA 等方法。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鼻炎相区别(表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