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答谢中书书》微课课件1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407b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6.png)
都是四字句,两两对称,非常整齐,跟我们以
前学过的句式长短不一的《狼》《陈太丘与友期行》
等不同)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个特定的名字,叫
做骈文。
主要特色: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排 比、用典和一定声律要求。因为常用四字句、 六字句,也称四六体。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好文不厌百回读
1.作者用了哪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山水画卷? 2.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 写了哪 些景物呢?
精读细研 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之高 水之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小结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 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表达了作者热 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古代读书人都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学成文武 艺,货与帝王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但是陶弘景为什么只愿意待在山中,不 愿出山呢?为什么陶弘景会有这样的想法?让我 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那个时代(齐读):
动景
合作探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气息。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 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 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 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 感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00e5332f60ddccda38a067.png)
景
作者是陶弘景,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他 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医学家。梁武帝遇 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这篇 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 一封谈山水的信。文章 里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 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 )之美,你看 ”的句式给 大家描绘一番。
高峰入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 晓雾将歇 青林翠竹 夕日欲颓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猿鸟乱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沉鳞竞跃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 山水 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相映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 配合 之美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ef3accc5da50e2534d7f8e.png)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 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 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 的得意之感。
-
8
合作探究,感悟背诵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 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背诵比赛: 准备:(1)小组接力朗读并背诵。
-
13
背诵比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
14
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 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 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 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 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 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2)小组之间背诵比赛。
-
9
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
你看,山的峻峭,水
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
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
10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
你看,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
景,绿水为衬托,绚
丽动人,美不胜收。
-
11
晨昏变化之美。
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的
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
《答谢中书书》课文课件
![《答谢中书书》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200da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0.png)
《答谢中书书》课文课件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课文背景•课文内容解析•主题思想分析•文学价值与影响•课文中的文化现象解释•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课文背景01CATALOGUE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南北长期对峙,战争不断。
当时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比较繁荣。
尽管如此,南朝的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他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的主要成就包括道教哲学、医学、药学、养生学等领域,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陶弘景为人清高,不愿做官,曾隐居茅山40余年,因此也被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当时陶弘景退隐山林,谢中书则是朝廷重臣,作者通过写信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后的心境和对世俗的不屑。
这篇短文是山水小品的经典之作,也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
课文内容解析02CATALOGUE文章结构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画龙点睛。
文章分为三部分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画龙点睛文章开头以“答谢中书书”为起,中间承接、转折、展开,结尾以“观山之美”为合。
文章中既有具体描写的景物,也有抽象的感受和评价。
文章结尾点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开头呼应,突出主题。
重点字词解释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仙都,指神仙所居之地。
晓雾将歇: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指鱼;竞跃,争相跳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其,指山水之美;奇,指山水之奇异。
四时俱备:四时,指四季;俱,都。
夕日欲颓:颓,落下。
010203040506句子解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开篇以感慨发端,突出文章主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高水清,用笔极简,却意蕴悠远。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作者对谢灵运的赞美,也寄寓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
《答谢中书书》PPT课文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d7df94783e0912a3162aeb.png)
句式
以四字为主,言简意赅,多用 对称,长句收束,无一句之虚, 无一字之冗。
课堂小结
描景方法总结
描写景物 ; 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 ; 动静结合 视角多变 ; 抒发真情
台阶三 迁移运用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 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②壁争 霞,孤峰限③日,幽岫④含云, 深溪蓄⑤翠;蝉吟鹤唳,水响猿 啼,英英⑥相杂,绵绵成韵。既 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 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 已办⑦。仁智所乐,岂徒语 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 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森:众多的样子。③ 限: 阻,这里指遮断。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蓄:包 含。⑥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
的鸣叫一,读也形文容本声音读和谐准动字听音。⑦办:具备。 自主完成 了解大意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 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 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 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 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 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 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 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 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 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 爱,岂是虚言啊。
二读文本 猜词猜句 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台阶三 迁移运用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 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②壁争 霞,孤峰限③日,幽岫④含云, 深溪蓄⑤翠;蝉吟鹤唳,水响猿 啼,英英⑥相杂,绵绵成韵。既 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 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 已办⑦。仁智所乐,岂徒语 哉!——吴均《与顾章书》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优秀课件(八年级下)共29页PPT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优秀课件(八年级下)共2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c1fa6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5.png)
语文:第27课《短文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18页)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4b16fd2aaf1ffc4ffe47ac75.png)
2.短文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分析梳 理,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 第二层(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
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
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 丽的山水画”,这幅山水画中都有那些景 色?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康乐以来,
。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认识“书”这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 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 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 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 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 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 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 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 书》等,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 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南朝】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 居,丹阳人。南朝时人。有《陶 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 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 务。”(《南史》)后隐居句曲 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理解题目
给一个姓谢的任职 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https://img.taocdn.com/s3/m/cca0ff8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1.png)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 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 么呢?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 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 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 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 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 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 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朗读
疏通文意
的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交相。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听到“仙都”一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漫步山林中,眼前都是绿油油的树木,竹林,环境很清 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是人间仙境。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雾气将散未散,淡淡的晨雾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还幽幽的传来猿鸟的叫声,显得宁静;
将要。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 出水面。
2024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ppt课件pptx
![2024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ppt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1797e3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教学内容
详细阐述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基本笔法、结构章法、创作实践等 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法
介绍公开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 讲解示范、临摹练习、创作指导等, 以确保学员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6
02
中书书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2024/1/26
7
中书书的定义与特点
2024/1/26
定义
中书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 主要用于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具 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图。
中书书创作的素材收集与整理01 Nhomakorabea02
03
04
收集相关史料
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收 集相关的史料和文献。
2024/1/26
整理素材
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筛 选和整理,以便更好地运用在
创作中。
注重细节
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 述,增强中书书的真实感和可
信度。
挖掘内涵
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 的内涵和意义,提升中书书的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员 掌握了答谢中书书的写 作技巧和方法
24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将答 谢中书书的精髓应用到 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学员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了多位学员的优秀作品,体 现了他们对答谢中书书的深刻理
解和创意表达
通过互评和师评,帮助学员发现 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升写作水
平
鼓励学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精神
心价值观。
道德伦理
中书书注重道德伦理的阐述和宣 扬,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 任,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具有
重要作用。
审美追求
中书书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体 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 追求自然、和谐、简约、含蓄的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e03ea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e.png)
品意境之美
本文写景,没有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 的灵魂,通过高低、动静等变化,视觉、听觉等立体 感受,来呈现出“①山水相映、②色彩配合、③动静 相衬、④晨昏变化”的意境之美。
示例1: 山水相映之美
夸张,突出山的高峻
高峰入云
视
仰 视
觉
水
俯
山
俯仰结合
视
清流见底
示例2: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结合以上链接材料,给这句话加上不同标点,读一 读,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加感叹号)
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为自己的审美 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加省略号)
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世人热衷于 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同走进了《 答谢中书书》的诗意世界。既领 略了文中描绘的美丽山水,也通 过品读与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寄 情山水、超脱世俗的雅致情怀。
希望大家能将这份对自然的热 爱与对生活的诗意态度带入日常 ,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让心 灵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 静与升华。
将要
纷乱
将要
指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坠落 竞:争相,争着。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谢灵运
再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
➢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 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 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739d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4.png)
2024/1/28
5
南北朝时期文化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 时期,创造了著名的唐宋文化成为中 国文化代表之一。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很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2024/1/28
倡导返璞归真
强调回归自然、顺应自然 ,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体现了归真返璞的思想 。
批判世俗纷扰
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纷繁 复杂进行批判,表达了作 者对自然与纯真之美的向 往。
12
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精神风貌展示
追求自由精神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 感,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由、不受
拘束的精神风貌。
超脱世俗纷扰
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其高
洁的情操和品格。
倡导独立思考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 自由,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
2024/1/28
13
对现代人生态度启示
2024/1/28
回归自然与内心
01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可以借鉴归真返璞的思
想,回归自然与内心,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6
2024/1/28
02
CATALOGUE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以答谢为由,表达对 山川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2024/1/28
骈文特点
文章运用了大量对偶、排 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 ,音韵和谐,具有骈文的 典型特点。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2024鲜版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b6aa0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e.png)
22
06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讨论
2024/3/27
23
分组讨论会:主题自选
分组方式
讨论主题
按照学生的兴趣或意愿进行分组,每组4-6人。
各组自选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主题,如 文中某一观点的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 同时代其他作品的比较等。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2024/3/27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唐代文学家骆宾王所写的一篇檄文,以激昂慷慨、气势磅 礴而著称,表达了作者对武则天篡权的不满和讨伐的决心。
《报任安书》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书信,以悲愤激昂、感人肺 腑而著称,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任安的思念和对自己遭遇的 悲愤之情。
18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书信文 化差异
2024/3/27
2024/3/27
创作地点
茅山(今江苏境内),陶弘景隐居 之地,道教圣地之一。
创作心境
体现陶弘景归隐后的闲适生活与对 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流露出对友 人的真挚情感。
4
陶弘景生平及成就
2024/3/27
生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 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成就
在道教思想、医药学、炼丹术、文学等领域均有显著贡献。其《真诰》是道教上清 派重要经典,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也有显著 成就,编撰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著作。
5
时代背景:南北朝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分裂,但文化交流并未中断,反而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2024/3/27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 《答谢中书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 《答谢中书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49c7c5102de2bd960588a3.png)
景物状态:有 静景(高峰……具备)
有 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有 视觉(高峰入云) 有 听觉(猿鸟乱鸣)
本文优美的意境体现在四个方 面: 1、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2、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3、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4、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用原文填空:
1、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色彩配合之美:
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 清流见底。 之美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 青林翠竹, 之美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夕日欲颓, 之美
意 境 美
山
川
实是欲 界之仙 都。 自康乐 以来, 未复有 能与其 奇者。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静 山川之美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古来共谈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动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3、静、动描写结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朗读——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总
分
总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沉醉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 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品味,探究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41a3a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3.png)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jìng)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描绘山川之美
议山川之美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2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3
文章思路
背诵比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 未 。
2024年度-《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
![2024年度-《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06cb9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4.png)
每组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和观点色分配
学生分组后,每组内部分配角色,分别扮演谢中书和作者,模拟 书信往来的场景。
书信撰写
各小组根据分配的角色和书信背景,撰写一封回应谢中书的书信, 体现对原文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面前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呈现书信往来的过 程。
《答谢中书书》公开 课课件
1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回顾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3
《答谢中书书》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南 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 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 信。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 流畅,富有诗情画意, 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 作。
7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 写作背景与目的,再分述具体内 容和细节,最后总结全文,表达
感激之情。
语言简练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准确,没有过 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体现了 作者朴实无华的文风。
情感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 真挚感激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8
关键句段解读
9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01
02
03
借景抒情
文章通过描绘自然山水之 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对比自然与人类 社会的不同景象,突出了 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动静结合
文章既描绘了静态的自然 景色,也描绘了动物的活 动和自然界的声响,使画 面更加生动立体。
10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7f150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8.png)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书:书信,又叫“尺牍dú”
答复
“信札zhá”,是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观察本文句式,你发现了什么?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多用四字句,
美在高峰,耸入云天。美在清流,清澈见底。 美在石壁,色彩斑斓。美在林竹,青翠欲滴。 美在晓雾,将散未散。美在猿鸟,叫声婉转。 美在夕日,徐徐坠落。美在沉鳞, 争相跃动。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国家间战乱不断。这一时期, 孔融、嵇jī康、谢灵运等一批文人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杀。 许多文士选择隐居山林,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互表 志趣,彼此慰勉。
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之: 结构助词“的” 谈: 谈论。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谈论的。巍巍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 见底。
⑵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美景
字句(用美词和修饰语),修辞(比喻、拟人、引用等) 展开联想、想象,调动多感官,多角度描写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仰头看,巍峨的山峰高高耸立,山峰已埋入云端, 仿佛做了仙人脚下的柱石,真是“只有天在上,更无山 与齐”!向下瞧,潺潺的流水从远处折来,在脚边绕过, 水底的沙石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水草也在日光的滋养 下长得正绿,水草间时时有金鳞划过,不知在嬉戏还 是觅食。蓦地听到一声鸟鸣,原来捕鱼人的鱼鹰在船 头专注的工作,那架势,真有要制霸水面的气势。悠 闲的小鱼们在它的威势下,不禁晕头转向,乱了队形, 远远地消失在了我的视野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词语
①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下山了。 颓,坠落。 ③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④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文学家思想家, “山中宰相” )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 作者的高雅情怀。
重点词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
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的情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山 川 之 美 术 古 来 共 谈 总
仰观:高峰
俯察:清流 远景:石壁、林、 竹、雾 静 动
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近景:猿、鸟、鳞
分 总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 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 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 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 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欲界,指人间。仙都,神 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⑤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怀吗?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 看“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 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 化,动静的结合。
这里形容石壁 ①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 青、黄、黑、白、赤为正 色。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
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
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 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 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 林泉的志趣。
3.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