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与相关的肌张力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章痉挛与相关的肌张力异常
要了解痉挛状态( spasticity ) ,首先要对肌张力下一个定义。张力是医生对肢体作被动运动时所感觉到的阻力。痉挛状态是张力增高的一种类型,它随肌肉牵张( stretch ) 速度的加快而增高,即速度依赖性张力增高( velocity - dependent hypertonus ) ;这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所致的上运动神经元( upper motoneuron , UMN ) 损伤后所发生的一种张力增高现象[1]。脊髓或脑干的其他反射可能转为亢进而导致其他张力增高现象的出现,如屈肌回缩痉挛或紧张性颈反射增高。这些张力增高的现象都是UMN综合征的一部分,常常伴有无力和运动控制减弱的表现。医生要设法降低增高的张力,以改善运动控制并减轻痉挛对睡眠、皮肤破损与疼痛的影响。
UMN综合征的痉挛与屈肌痉挛是由于脊髓反射亢进所致。UMN综合征的一些张力增高现象是由于下行性运动控制不平衡所致,如:偏瘫时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的姿势。必须将痉挛状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张力增高或关节活动受限区别开,如:肌肉或关节病变(如肌强直、肌肉挛缩、肌腱挛缩或关节囊紧张)、周围神经或脊髓病变(如痛性痉挛、破伤风、手足搐搦)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如巴金森病、迟发性运动障碍)。
痉挛状态与张力增高的表现
痉挛状态与张力增高的表现取决于损伤后的时间。痉挛状态与张力增高发生于CNS损伤3 ~ 6个月以后。在急性期(即脊髓休克或脑休克期),脊髓反射受抑制;数周至数日后逐渐变为反射亢进。以后在张力增高的基础上出现肌纤维缩短(即有肌腱挛缩)或关节囊紧张。
CNS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影响挛缩状态和张力增高[2,3]。脊髓病变仅脊髓反向亢进,而脑部病变则脑干反射与脊髓反射都亢进。CNS病灶的大小影响张力的增高:病灶较大、随意运动的控制恢复较差者,张力增高较严重。皮质脊髓束的锥体病变只引起轻度痉挛状态与无力。锥体外系皮质-脑干-脊髓通路的破坏在产生痉挛状态方面有着较重要的作用。
CNS病变的发生对痉挛状态与张力增高有影响[1]。缓慢发生的病变(如:肿瘤、椎管狭窄)没有脊髓休克或脑休克。与急剧发生的UMN综合征相比,反射亢进常常是进展缓慢的脑或脊髓病变的最早表现。在缓慢发生的UMN综合征中,轻瘫出现较迟。
其他因素也影响张力的增高。出现痉挛状态时,肢体的位置和应用情况会影响其最终表现[4]。反射亢进时,伤害感觉的输入会增强屈肌张力增高的程度。婴儿CNS的发育变化会改变张力增高的模式。
脊髓损伤
完全性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 后,病变平面以下的脊反射受抑制,这种反射抑制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spinal cord shock ) 。脊髓休克由正常的张力下行性易化的丧失所引起。数日至数月后,各种神经元机制提高反射的兴奋性。经过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脊髓反射才变得十分亢进[5-7]。
不完全性SCI后,脊髓反射的恢复快于完全性SCI。早期的反射亢进伴有随意性运动的恢复。在慢性期,肌张力增高,只保留很少随意运动者致残情况较严重;完全SCI者有功能性随意运动者的致残情况常较轻[8,9]。
无论是通过肢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或是通过轻叩肌腱所进行的肌肉牵张,均可引出反射性收缩。这些牵张反射有两种:位相性牵张反射与张力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phasic stretch reflex ) 可由肢体的快速(而非慢速)运动引出,因为IA类传入纤维的牵张感受器对速度敏感;肢体运动速度减慢,传入纤维放电速度降低后反射性肌肉收缩在数秒钟
之内消失(图40-1)。张力性牵张反射( tonic stretch reflex ) 依赖于长度。这种反射似乎来自对长度敏感的Ⅱ类肌梭传入纤维放电,所引起的反射性肌肉收缩与牵张所维持的时间一样长久。临床上,区别位相性牵张反射与张力性牵张反射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对治疗的反应不同。
图40-1 张力增高的常见类型
UMN综合征最常见的两种张力增高是位相性牵张反射亢进(痉挛状
态)与屈肌回缩反射亢进(屈肌痉挛)
位相性牵张反射亢进见于:
1. 对腱进行低阈值、大幅度的猛拉,其作用常扩散至其他关节和对侧肢体。
2. 典型的阵挛(即肌肉对快速持续牵张的重复收缩),可见于踝蹠屈肌、膝伸肌和指屈肌。
3. 速度依赖性张力增高常表现为关节被动运动时突然撤去阻力而呈现出折刀样状态。
4. 伸肌痉挛、髋快速伸展(如:从坐位转为仰卧位时)可引出膝伸肌、髋内收肌、踝蹠屈肌与髋伸肌的反射性收缩,其作用可扩散至躯干与上肢肌肉[10]。
张力性牵张反射所引起的张力增高较少见(图40-2)。这种增高的张力性牵张反射最常出现于屈肌,并导致挛缩[11]。
图40-2张力性牵张反射
(A) 对一例不完全性SCI患者进行内侧膕绳肌静力性牵张引起张力性电活动,
将表面电极置于肌肉表面记录肌电活动
(B) 所伴随的膝屈曲挛缩
SCI后另一种亢进的脊髓反射是屈肌回缩反射( flexor withdrawal reflex )(即外感受或皮肌反射)(图40-1)[1,8] 。伤害性输入可引起肢体屈曲。有些屈肌痉挛是自发性的,没有外界刺激。无抑制的膀胱收缩可引起一些自发的屈肌痉挛。偶尔只有一条肢体处于张力性屈肌痉挛状态,这常由于压疮、痔、甲沟炎或其他连续性伤害所致。由于压疮引起的屈肌痉挛恶性循环可成为伤害性较大的刺激,屈肌痉挛越重,皮肤破损也越重[12]。
从功能上看,SCI的张力增高会妨碍生活自理、转移、驾车与睡眠,并会导致皮肤破损。不完全性SCI后,髋内收肌的剪刀样痉挛和阵挛会影响步态,但伸肌痉挛也可能有助于站立(图40-3)。
图40-3 反射性站立
T3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完全瘫痪,仅双侧足趾能作轻度随意运动。
能引出功能性下肢伸肌痉挛,不论是否使用轮椅,都能利用下肢伸肌痉挛在
手推车旁站立。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MS ) 时,痉挛状态常见且严重,但其表现不同[13]。可发生张力增高、阵挛、屈肌或伸肌痉挛以及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强直。张力增高常伴有挛缩、共济失调、无力与疲乏。下肢痉挛有提高步行能力的价值[15]。
儿童的白质疾病常由于脑白质营养不良( leukodystrophy ) 所致。首先可见张力增高、反射亢进与阵挛,然后强直与脊髓上反射亢进成为突出的表现,并伴有挛缩[16]。
卒中
卒中后,起初反射与随意运动受抑制,肌肉松弛(即脑休克)。数日至数周后反射开始恢复,数周至数月后变为反射亢进[17]。随意运动恢复时反射亢进现象减弱。这种恢复可能在任何时刻停止。残留无力与反射亢进。
卒中后典型的痉挛状态为速度-依赖性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与阵挛。与SCI相比,卒中后的屈肌痉挛与其他皮肌反射亢进不那么突出,卒中后可能出现紧张性颈反射( tonic neck reflex ) 或紧张性前庭反射( tonic vestibular reflex ) 亢进。
肢体协同( synergy ) 、屈肌或伸肌共同收缩( cocontraction ) 常伴有意愿性运动的部分恢复。联合运动( associated movement ) 或共同运动( synkinetic movement ) 常见于偏瘫;运动时伴有对侧肢体或同侧另一肢体的肌肉收缩。偏瘫的这种肢体协同反应是正常反应的增强。
多数偏瘫患者的步行可有所恢复。踝或膝阵挛、髋内收呈剪刀样、步行的迈步期髋膝踝屈曲不全。站立期膝踝伸展增强是卒中偏瘫的特点[1,18,19]。偏瘫上肢的屈肌张力与运动超过伸肌
外伤性脑损伤
外伤性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 后有各种类型的张力增高(20)。急性期常见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于高肾上腺素“风暴”( hyperadrenergic “ storming” )(即呼吸急促、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时表现突出。病情继续恢复时,强直在数日至数周后减轻,但严重外伤后强之可能无限期地持续存在。脑休克后出现痉挛状态,表现为速度依赖性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与阵挛。可能伴有小脑或基底节病变所致的共济失调或强直。可能出现紧张性颈反射与前庭反射的增强。与卒中一样,张力增高随着随意运动的恢复而减轻。常见的上肢病损有肩内收/内旋、肘屈曲/旋前、腕屈曲或伸展、握拳、拇指对掌的畸形。常见的下肢病损有髋屈曲/内收、膝伸展或屈曲、足内翻与大趾伸展。
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
中脑或双侧前脑病变,无论是头部损伤、脑血管意外( CV A ) 、肿瘤、缺氧或严重的代谢障碍,都会造成两种灌铅样运动反应:去皮质强直( decorticate rigidity ) 与去大脑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