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优化创新生态的对策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优化创新生态的对策思考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是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与之相匹配、相适应且支撑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X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领跑全国,有条件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为X建设区域性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X“农转工”、“内转外”的转型本质上是“盘活存量”,即通过既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释放生产潜力。在这两种经济模式中,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前,企业对价格敏感,向开发区等价格洼地集聚,而对制度要素并不敏感。但进入更高发展阶段之后,特别是发展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时,企业对有效的制度供给等软环境更加敏感。如果不能形成适宜的创新生态,则势必影响创新要素的生产与集聚,制约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因此,X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把握好优化创新生态的营造这一关键环节。

而当前X在优化创新生态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关键性创新物种缺乏、存在较强的结构性障碍、吸纳系统外高级创新资源能力偏弱以及政府、市场、社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理顺等问题。

创新物种品类多元、层次丰富,新物种不断涌现,但关键性创新物种缺乏,创新引领力亟待提升。在省一级层面,X拥有的创新物种在数量、种类和丰裕度上均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X现有创新物种仍存在关键性短板,如缺少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全球知名的科研院所;企业结构中缺少“顶级掠食者”,缺少具有全产业链控制力的领军型企业;原创性重大成果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较少,PCT 专利申请量仅为深圳市的1/5。

现有创新生态面临较强的结构性障碍,产业链控制力的不足,限制了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换,产业中低端锁定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X地区最早从国际代工模式中受益,也较早意识到国际代工模式的局限,并开始突破西方跨国公司设置的战略性隔绝机制、超越国际代工模式的探索,但仍面临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障碍。国际经验表明,对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而言,任何产业想掌握全产业链控制权都不可能依靠单兵突进获得,而有赖于构建适宜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的产业生态体系。深圳

从“山寨之城”向“创新之都”的华丽蝶变,正是得益于深圳独特、优良的产业生态体系,特别是以华为、腾讯等“链主型”“独角兽”企业为龙头,以数量庞大、富有活力的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为配套,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相比较而言,X现有产业生态系统在现象层表现为产业集群仍以中低端为主、本土“链主型”企业缺乏等,在更深层次则是现有产业群落生态仍未实现创新化、生态化、体系化转变。

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度较高,但吸纳系统外高级创新资源能力偏弱,并面临传统开放优势逆转、新开放优势尚待培育的双重风险。保持高度开放性、有序动态平衡,是所有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不二选择。当前X开放型经济面临不少变数,对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成挑战:一是传统开放优势逆转,突出表现为低成本比较优势丧失;二是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式微,本来国际代工模式就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不高的问题,在外资“独资化”和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中高端领域正面竞争的情况下,对外资企业的依赖进一步增加了自主创新的难度;三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新形势下,X原有吸引外资的优势在逐步弱化,特别是缺少自贸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在新一轮开放中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

政府作用功不可没,但政府过度介入会阻碍创新主体的自组织演化和独立性发展,政府、市场、社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理顺。X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行政推动色彩,其优点是在市场体系发育不全、本土企业家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市场和企业家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成为推动产业成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在特定发展阶段,强政府的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但随着创新生态系统中内部创新个体自主性和协同性增强,市场必然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推进力,而政府在短期内的惯性作用难以消除,将形成较强的张力,不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

对于X而言,优化创新生态必须突破这些瓶颈,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激活创新主体,着力集聚一批新型创新的“种子”。对于X来说,需要培育好三类创新种子。一是有抱负、有情怀的企业家,带领X发展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站上时代和行业的巅峰。二是有梦想、敢打拼的新型本土创业家,既走引进嫁接式的高端创新道路,也走本土创业道路,既保持产业的高度,也拥有本土创业的那种草莽式的魄力,为X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三是更多懂市场、有商业头脑的科

技创新人才,破解X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阿喀琉斯之踵”,真正让X科教大省的创新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营造创新结构,着力培育一批致力于终端品牌产品生产的领军企业。相对于产业链细分环节,终端产品有着更为广泛的市场知晓度和影响力。X虽然没有华为、格力这样如雷贯耳的以生产终端民用消费品为主营业务的“大佬”企业,但在制造业界已经形成了若干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如钧和、中利和盛虹等企业,其战略合作伙伴和大客户都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市场占有额高,业内地位高,具有鲜明的“隐形冠军”特质。X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培育更多更具影响力的行业隐形冠军;另一方面要发力终端产品,着力培育一批以生产终端产品见长的行业领军企业,改善X企业结构,提升X制造的影响力。

构筑创新载体,着力涵育一批高品质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是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X现有产业生态体系中,开发区是最重要的核心枢纽和价值载体。新形势下,X一方面要丰富拓展开发区功能价值,推动开发区由传统工业区向产城融合的新城区、配置资源的大平台、涵养产业的生态圈转变,当前的重点是推动产业聚合与城镇发展的有机融合,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

间复合体;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创新型城市群、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创业社区等特色化产业生态圈,丰富X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重塑政商关系,建立利于创新生态系统营造的新型政商关系。政府需充分尊重企业家的创新主体地位,主动担负起创新氛围营造者和创新环境维护者的角色,既主动服务、服务到位又保持距离,做“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三到政府”,重塑自身价值,积极打造“强服务、强市场、强治理”的新优势。

培育创新文化,着力锻造新X创新文化特质。围绕营造敢为人先、包容多元、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倡导创新创业基因植入X区域文化。一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法律保护、财富驱动和精神激励多重机制作用下,淬炼企业家勇于突破瓶颈、革故鼎新的闯劲;二是培育个人平等竞争的创新环境,倡导个人独立、自由选择和非依赖的文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竞争氛围;三是加快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释放全民的创新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