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2)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 1.产生卵子并排卵2.合成并分泌甾体激素和多肽激素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青春期至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
1. 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原始卵泡(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梭形颗粒细胞层环绕)窦前卵泡窦状卵泡
成熟卵泡(结构:(1)卵泡外膜(2)卵泡内膜:血管丰富,较颗粒细胞大(3)颗粒细胞:无血管存在(4)卵泡腔:内含卵泡液(5)卵丘:突出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6)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而名)
2、排卵卵细胞和它周围的一些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排卵。排卵多
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3.黄体形成及退化
血体: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卵泡内形成血块,
称为血体。黄体形成:卵泡内留下的细胞主要在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积
聚黄色类脂颗粒形成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黄体成熟:排卵后7
-8天(月经周期的第22天左右),称成熟黄体。体积达最高峰,直径约
1-2cm,外观黄色。黄体功能: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黄体退化:卵子未
受精,黄体约于排卵后的9-10天开始萎缩,黄色减退,细胞变性,最后
细胞被吸收,组织逐渐纤维化,外观变为白色,称为白体。黄体寿命:12-16天;平均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
三、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少量的雄激素(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
(一)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1. 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1)雌激素的来源:①排卵前由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分泌②排卵后由黄体细胞分泌③肾上腺皮质亦能分泌少量雌激素2)周期性变化:生育年龄的妇女,血中雌激素水平呈周期性变化。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卵泡发育成熟,分泌量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逐渐减少,约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黄体萎缩时,其水平急速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2. 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1)孕激素的来源:①主要由颗粒黄体细胞,卵泡膜黄体细胞分泌。②排卵前卵泡中颗粒细胞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亦能分泌少量孕激素。2)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排卵后1周,即为月经周期的第20天左右黄体发育成熟,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随黄体萎缩分泌量逐渐下降,至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二)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能促进卵泡发育,且能协同促卵泡素(FSH)促进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合成黄体生成素(LH)受体,以支持LH调节卵泡的分泌功能。也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2.雌激素可增加子宫的血液循环,能促进子宫发育及肌层增厚,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呈增生变化。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于精子通过。
3.使输卵管发育,使输卵管蠕动增强和纤毛生长,有利于卵子的输送。
4.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并能增加细胞内糖原储存量,在乳酸杆菌作用下使阴道呈酸性,不利细菌在阴道内繁殖。
5.促使大小阴唇增大丰满,并有脂肪和色素沉着。
6.使乳腺管增生,并与孕激素、生乳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协同,促进乳腺的发育和增加乳头乳晕的着色。
7.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8.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反馈调节,包括抑制性的负反馈和促进性的正反馈作用,从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9.能促进钠、水的潴留。在脂肪代理方面,可增加血中与蛋白结合的甲状腺素,从而降低血液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也能使β-脂蛋白减少,对防止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症发展有一定作用。10.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后加速骨骼闭合
(三)孕激素生理作用
1.能抑制子宫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利于孕卵的种植与生长发育。使受雌激素影响的增殖期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子宫内膜,为孕卵着床作准备。使宫颈口闭合,分泌黏液减少并变粘稠,拉丝度减少,不利精子的穿透。
2.抑制输卵管的收缩及纤毛生长,调节孕卵的运行。
3.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4.与雌激素和生乳素协同作用,促使乳腺腺泡发育
5.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正常妇女排卵后体温一般升高0.3℃-0.5℃,临床常用基础体温测定作为诊断有无排卵的指标之一。
6.通过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LH及FSH的分泌。
7.孕激素可以促进水、钠排泄。8.有促进蛋白分解的作用,而增加尿素氮的排出量。也能促进肝脏某些酶的合成
(四)雄激素生理作用
1.来源:1)主要由肾上腺皮质产生;2) 极少量由卵巢间质部分泌。
2.生理作用:1)能促进阴毛、腋毛生长;2)促进青春期少年肌细胞生长和骨骼的发育,使青春期后期骨骺愈合;3)促使蛋白合成及骨髓造血。
第四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 增生期行经时功能层子宫内膜剥脱,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基底层。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增殖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1)增生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5-7天,此期间内膜较薄,约1mm。2)增生中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8-10天,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相。3)增生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1-14天,此期内膜增厚至2-3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
2. 分泌期月经周期的后半期。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分泌期分为早、中、晚三期:1)分泌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5-19天。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弯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元的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2)分泌中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0-23天。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糖元溢入腺体,称为“顶浆分泌”。3)分泌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达10mm,并呈海绵状。
3.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第1-4天,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内膜中血循环障碍加剧,内膜组织变性、坏死加重,出血较多,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合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2.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
1)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增高,黏液分泌量逐渐增多,并变为稀薄而透明,状如未凝的蛋白,在排卵期达最高峰。2)黏液有较强的延展性,能拉成细丝而不断,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3)将黏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4)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混浊,延展性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呈排列成行的椭圆体。
第五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女性的性周期是以月经的周期性变化为标志,而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协调作用,因而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又称女性性腺轴。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FSH-RH)与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二者通过下丘脑与脑垂体之间的门静脉系统进入脑垂体前叶,脑垂体在其作用下,释放卵泡刺激素(FSH)与黄体生成激素(LH)。垂体在下丘脑所产生的激素控制下,分泌FSH与LH。二者直接控制卵巢的周期性变化。FSH与LH在整个月经周期中都有产生,但在排卵前1-2日水平最高,形成高峰,能刺激成熟的卵泡排卵,促使排卵后的卵泡变成黄体,并产生孕激素与雌激素。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反过来影响下丘脑的分泌功能,这种作用称为反馈作用。使下丘脑兴奋,分泌性激素增多者,称为正反馈;反之,使下丘脑抑制,分泌性激素减少者,称为负反馈。大量雌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FSH-RH(负反馈);同时又兴奋下丘脑分泌LH-RH(正反馈)。大量孕激素对LH-RH呈抑制作用(负反馈)。当下丘脑因受卵巢性激素负反馈作用的影响而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减少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Gn)释放也相应减少,黄体失去Gn的支持而萎缩,由其产生的两种卵巢激素也随之减少。子宫内膜失去卵巢性激素的支持而萎缩、坏死、出血、剥脱,从而月经来潮。
第七节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以脏腑、经络、气血的功
能活动来实现的。男女基本相同。
但女性具有胞宫、胞脉、胞络、子门、产道及阴户等器官和组织
的解剖特点,使其在生理上表现出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
殊功能。这些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女性的特殊功能,主要
是脏腑、经络、气血、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
胞宫又有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血脏、血室等名称。
其位置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小腹正中。胞宫的形态如朱丹溪
所描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
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表明中
医学所说的胞宫,包括了西医学的子宫和附件)胞宫有排出月经
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其蓄经、行经、育胎、分娩,亦藏亦泻,藏泻分明,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内经》称之为“ 奇恒之腑”。
附:胞脉、胞络1、胞脉:指分布于子宫的血脉。《素问·评热病论》中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联系子宫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