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林晓平

1

宗教信仰,曾经程度不同地成为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直至科学昌明的今天,它仍然对许多民族的心理、文化乃至政治、外交以深刻的影响。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其母体一脉相承,但特殊的境遇,又使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拟对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包括其概况、特点、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期待学界同仁的指正,并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客家人宗教信仰问题的足够重视。

魏晋以来迄近代,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宗教有多种,其中,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当推佛、道二教。它们传入赣南垂两千年,流传广泛,信徒众多,对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道德风尚、精神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赣南客家人信奉的主要宗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张陵倡导五斗米教于四川鹤鸣山,为道教创立的标志。此后一、两千年,道教逐渐传播、蔓延于大江南北,成为势跨全国、影响广泛的大宗教,与儒、佛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赣南很早就留下了道教活动的痕迹,西晋时期,五斗米教曾在赣南活动;稍后,东晋炼丹家和道学理论家葛洪来到赣南,在平固(即今兴国县)结庐修道。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葛洪、它稚川,丹阳句容人,究览典籍,好神仙导引之法,尝过平固,见山水灵秀,结庐其地,凿池洗药,留诗曰:‘阴洞泠泠,风珮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他还到大余仙人岭“遗丹液,产仙茅”,进行炼丹活动。作为道教一代大家的葛洪,在晋代就来到赣南从事道教活动。对该地区道教的传播,无疑起了促进作用。到了唐代,由于最高统治者推崇道教,道教势力发展迅速。在赣南活动的道士见于史载的,自唐代以后明显增多,赣南本土,也开始出现一些名道士乃至“大真人”。他们之中,有的甚至名扬于京师,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例如,北宋王守中(上犹人),在玉仙观修炼,因“道行超卓”,受到了宋仁宗的亲自召见,并为之手书“万年观”新观额。刘渊然(赣县人)师承净明派第五代嗣师赵宜真于于都紫阳观,学而有成,于明初为明太祖召至京师,见于便殿,赐号“高道”,明仁宗时,更封为“长春真人”,领道教事,赐二品银章,恩宠至极。后被净明派尊为第六代嗣师,执当时全国道教之牛耳。此外,如刘继先、徐继先、王齐祥、彭雷岩、邵以正、喻道纯等等,都堪称为一代高道。名道士的迭出屡现,促进了道教在赣南的传播。为适应道士修行、道教活动及信徒崇拜的需要,一座座道观建立了起来。早在晋代,赣南就建起了道观。现知赣南最早建立的道观,是兴国的治平观(建于晋太康元年)。到了唐代,道观数量剧增,有唐一代,赣南建立的道观,仅有文献可考的就有20多座。至明清,道观的建立更呈兴盛之势。据清道光四年的统计,当时仅宁都一地,就有道观63座。其中大多为明、清时所建,道教的观宫院庙遍布于赣南各地。至解放初期,赣南保存下来的道观仍有数十座。

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区的发展,与道士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有密切关系,道士的活动,举其大者有下列各项。一是修炼,即通过修心养性,内丹气功以求归本还原,得道成仙。这项活动,尤为全真派道士所重视。所谓“得道成仙”,始终为水中捞月,而通过道家气功锻炼以获得高寿,却有较大的可能性。例如,刘渊然,浦衣道者等道士,都是通过修炼而活了八,九十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的确使人感到迷惑并羡慕,加上道士有意编造散布一些有关“得道成仙”的故事,就更增添了道教的神秘感与吸引力。二是祈雨。据说,有的道士能在久旱之

时显示其“呼风唤雨”的本领。例如,刘渊然不仅修炼有方。而且“颇能呼召风雷”,[1]“以善祈雨闻名”[2]。玉虚观道士彭雷岩“以祈禳法显于元季,顷刻能致风雨”。会昌道士谢天伦,“邑中旱涝、伦为祈求,辄响应”。[3]道士祈雨而常灵验,其中自有花招或奥秘,这成为道教扩大其声势,争取信徒的重要方式。三是禳灾祈福,道士通过做玉皇会、老君会、中元会、九皇会、太平熙令等形式,为信教群众消灾赦罪,祈求福祉;平时,也不定期地为有这方面要求的人诵经念咒,祛邪避祸。四是超度亡灵,在死者家中设道场、做法事、声称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解脱、升入天堂,并保家中老少平安。道士的上述活动,使道教的影响渗透到民间,渗透到赣南客家人中的各个阶层。据调查、道教在赣南客家人中,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建房乃至杀猪都请来道士诵经避邪;有的人生病或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请道士来念咒画符;至于家中死了人,请道士做法事的,就更为常见。

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创自古代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两晋南北朝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在我国势力最大的宗教。

大约在魏晋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赣南,到了唐代、佛教开始在赣南形成气候。唐中叶著名高僧道一禅师,即“马祖”,来到赣南大弘佛法,一时弟子云集,投其门下,计有139人,声势颇大,为禅宗的发展与佛教之传播于赣南,做出了双重贡献。唐时,赣南各县基本上都建立了佛寺;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随着赣南客家人数的增多,信徒的增加,赣南的佛寺数量达到了颇为可观的程度。在清朝道光年间,仅宁都一地,其佛教寺庵就多达300所左右,一个小小的村庄,往往就建有寺庵数座。据1949年的统计,当时赣南共有佛教寺庵1245所,至今,保存较好或重修的仍有数百所,其中,宁都莲花山青莲寺、石城如日山普照寺、玉孟寺、赣州市海会禅寺,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开放的十四所佛教寺院中的四所。赣南佛寺的数量、佛教的势力,在于道教之上。

与佛教在赣南发展的盛况相应,长期以来,在赣南客家人中有着浓郁的佛教气氛,史称其“好佛信鬼”,殊为事实。除遍布城乡的佛寺之外,许多人家中还供有释祖、阿弥陀佛、尤其是观音菩萨像。每逢释迦牟尼诞生日(四月初八日)、出家日(二月八日)、成道日(腊月八日)、涅槃日(二月十五日)、观音诞生日(二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六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九月十九日),以及弥勒普贤、准提、文殊、大势至、地藏诸菩萨和药师佛、阿弥陀佛诞生日,佛寺一般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男女信徒们纷纷来到佛寺烧香拜佛,捐款放生。平时,也有不少人前往寺庙敬香,祈求佛祖和菩萨保佑,求福避祸。若“亲死、延浮屠作佛事”。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则家家户户焚香烧纸钱纸衣、供列酒食以济家人之亡灵及神鬼。在这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中,一些才华横溢的文人也免不了受其感染,例如在著名的“易堂九子”中,魏礼与净土寺僧人关系甚密切,曾灿更是索性出家做了和尚。苏东坡被贬途经赣州,也颇受这种气氛的影响,他出没于诸寺院,访僧问道,流连忘返。

此外,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约于明末传入赣南,基督教的传入赣南,更是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的事。19世纪70年代,寻邬人廖帝聘在寻邬创设了真空教。但总的看来,这几种宗教传入赣南客家人地区的时间不长,且流传地域和影响皆有限。远不能与佛、道二教相比。

赣南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支,其宗教信仰方面与整个汉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性具体表现在:在诸种宗教中,以佛、道二教历史最长、信徒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其中,佛道两教相比,佛教的势力与影响又大于道教;在佛、道两教的流传过程中,它们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又呈融合的趋势,据调查,在赣南,有的佛寺除祀佛与菩萨之外,还供奉老子,有的道观除祀三清、吕祖之外,复尊奉释祖、观音,乃至有的名为佛寺却居道士,号为道观而寓僧尼,至于百姓做法事,每每是僧道并请,同主道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融合的趋势;在佛、道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