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识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知识管理
一、什么是知识工作者
1.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
在中国,忙成为了一种现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非常忙碌。据调查显示,中国的年平均工作时间居世界前列,而平均薪水却远远靠后,形象来说,就是“勤劳但不富裕”。人们的工作时间虽然长,但是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却很低。效率、效能低下成为中国“勤劳而不富裕”的主要原因。
有经济学家认为,整个世界国家的增长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依赖于资源,二是依赖于效率,三是依赖于创新。无疑,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依赖于资源。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最低,劳动保护条件最差,而资源却正在大量减少,这实际上非常危险。虽然在短期内中国实现了增长和发展,但是并不可持续。因此,这也就要求了中国应当转变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依赖资源转变为依赖效率,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知识工作者的作用不可忽视。
2.知识工作者的含义
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线工人不同,知识工作者更侧重脑力劳动,主要是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并以自觉的状态在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因此,所谓知识工作者,指的就是以处理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
3.企业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误区
一般来说,体力工作者主要是依赖自己产生的效能赚钱,工作多有时间及其所得利益限制,且满意度较高;相较之,知识工作者的效能要求较低,其通常对薪水要求较高,满意度较低。可以说,知识工作者和体力工作者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现在的很多企业依然以管理体力工作者的方式管理知识员工,结果双方常常出现管理上的冲突和矛盾,这也是现在管理难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有效地方式有效率地管理知识员工已经成为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二、为什么需要知识管理
企业之所以需要知识管理,概括来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知识工作者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以前企业的管理对象多为体力工作者,企业通常都采用控制员工的管理方式;现在,知识工作者已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这类员工往往更为灵活和聪明,
企业不能也无法再对其进行控,因此,企业要想让员工有高绩效,只能将控制员工转变为其成长,提升其能力,即进行知识管理。
2.工作本身的知识复杂程度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本身的知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工作逐渐成为主导,企业对有知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了企业应进行知识管理。
3.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世界在不断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知识的增长,正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业务和个人生活。
具体来说,现代知识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增长的速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
第二,现代社会的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增强,劳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在不断更新着社会职位;
第三,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形式在不断变化;
第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速度加快。
为适应现代知识的增长,进行知识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因:
①知识工作者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
②工作本身的知识复杂程度提高;
③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什么是知识管理
很多时候,人们不缺少信息、知识,而是缺少信息知识和自己的关系。因此,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信息和知识。其主要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组织管理中的一种基础性实践活动;第二,是一种将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本并能够持久创造商业价值的管理模式;第三,是一套能够促进组织知识创新、利用、获取、评估、共享知识的管理规范。
1.知识管理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纵向上的传承,横向上的协作
知识管理最基础的目的是让企业员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员工均能代表自己的企业,能代表其以及所在职位的前辈经验的传承。
需注意的是,纵向上的传承,横向上的协作,两者不能欠缺,否则所有的组织都是“个体户”、“小老板”。
创新的基础
所有创新首先是知识的创新,进而再转化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
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知识工作者90%以上的创新都是重复工作,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凡是第一次做的事就是自我的创新,但事实上,若单独个体有创新,整体却没有创新,最后实际上还是无法创新。
2.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数据、信息、知识三者是有区别的。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变成知识。
比如,37.5摄氏度是数据,人们通过此数据作为依据,判断一个小孩是否在发烧,而此数据是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体的正常体温,属于知识。
可见,决策需要充分地收集信息,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去做判断,这是所有的判断决策的过程。
信息和知识的特点
没有信息,知识无法发挥作用。比如,将华尔街的知名证券分析师与大猩猩都关在一间密闭的屋子中,让他们去选股票,最后平均收益率持平。可见,没有信息时,知识也就无用武之地。
信息是真假的问题。现在人们收集信息的渠道很多,收集速度也很快,但关键在于对于信息的判断。面对真假信息混杂,如果不能判断真信息,在假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结果就是错误和失败。比如,在我国的股市中,有些经济学的教授反而不如初中毕业的家庭妇女炒股的收益好,原来,在股市中,教授的知识较妇女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也较多,但若妇女仅随着股市的大势走,可赚可赔,而若教授的信息获取为假,那么教授反而赔的较多。
有时信息比知识值钱。知识的获取是有成本的,但有的时候信息比知识更值钱,尤其在信息不透明,不能正常流动的情况下。
有知识,更要有文化。想让牛跑得快,可以打牛,也可以用草吸引牛,这就需要有文化。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基础的观念。
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告知他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显性知识与信息有重合,包括结构化信息,比如,财务数据、ERP中的数据等,也包括非结构化的信息,如会议记录、项目总结等。
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指经验、技巧、体会等信息,是不能进行语言、文字等显性化表达的知识。比如,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更多是隐性知识的成分,当然也有显性化的验方等。
当隐性知识显性化时是会衰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为:人们听到显性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并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以及再提炼,最后表达出来。比如,讲师讲课就是把隐性的东西显性化出来,然后传递给用户的过程。需注意的是,在转化过程中,知识可能衰减,也可能增加,毕竟“人们总是知道的比能说的多,能说的比能写得多”。
一般来说,知识有主要有四种情况,即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隐性知识可能对于本人而言是隐性知识,但对于别人、别的机构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因此,这就需要在前人基础上的学习,明白是否已经有类似的显性化知识。
此外,隐性知识有环境(此时、此地),并非永远是隐性的。知识管理的一个很重要作用是有效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通常,谁能将隐性的知识最先显性化,谁就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比如许多大师的创新,多年后也有不同的人表达,但由于前者最早显性化,因此,前者才是大师。
总之,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重要方面,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应该成为每个知识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若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的知识,只能表明对该领域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