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分析【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发
展最快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通过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点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发展路径,浅析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当前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
1.电子信息产业概述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步发展,但核心基本不变即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

普遍认为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大的分类。

电子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子行业众多,但不管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还是电子信息制造业,都几乎涉及到设备、软件和服务三大部分,这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特征之一。

设备、软件、服务三个主要环节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一条主要产业链。

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国家层面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上海市在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聚焦,把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九个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国家层面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六个子领域中,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都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范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各地区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主攻的战略要地。

2.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概况
2.1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产业发展梯次化、产业分工全球化。

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产品生产规模化,产品设计个性化。

电子信息产品大部分具有
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步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的这一变化,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产品应运而生。

产业界限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

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

竞争核心技术化,竞争领域集中化。

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核心越来越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垄断上。

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

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源于掌握并垄断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

韩国以及我国台湾为提高竞争力,也在大力发展关键元器件。

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则在软件开发生产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2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产业发展正处在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
产业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投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未来几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10年年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8万亿元,在工业领域中位居第一。

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加快11.6 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 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加快22.4 个百分点;软件产业收入1.3 万亿元,增长30%左右。

2.2.1集成电路领域
推动重点整机核心芯片开发和产业化。

如高性能处理器、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驱动芯片、ic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ip核等。

持续推进制造业和封测业,增强产业综合实力。

重点支持和舰科技、中芯国际集成进行0.13微米至90纳米系列先进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

重点支持长电科技、天水华天、南通富士通等骨干企业进行fbp技术、mcm塑料等先进封装技术的研究开发。

重点支持led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

三安光电、杭州士兰明芯、蓝光科技、武汉迪源等成功突破高亮度、高光效的功率led芯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晶能光电自主开发硅衬底外延技术。

开发新型电子电力器件模块,推进节能环保。

重点支持了igbt、mosfet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
业化。

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的建设。

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一些重点地区建成了若干个集成电路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设立了基于soc参考平台的国产ip核推广示范项目。

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

2.2.2计算机领域
计算机领域,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95万亿元。

重点支持笔记本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化关键产品。

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笔记本计算机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国内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笔记本计算机、服务器等高端产品;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

其中,联想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0%。

浪潮、曙光、联想等单位研制出运算能力超过万亿次的高端服务器,并实现产业化。

重点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关键设备。

高性能防火墙、入侵防御等信息安全高端设备相继自主研制成功,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在电信、金融等重点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

2.2.3通信领域
重点围绕终端、测试仪器仪表、天线、光纤拉远基站、室内覆盖产品、验证平台、业务平台、特色应用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了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td-scdma的技术演进,广泛支持了td-scdma 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加快成熟,产业链逐渐健全完善。

2.2.4数字视听领域
数字视听领域,2010年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

重点支持了基于自主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前端设备、激光视盘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产品技术领域。

带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发展较快,自主视听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2.5电子基础产业领域
电子基础产业领域,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万亿元。

支持平板显示产品及成套设备、市场急需的高端元器件、进展较快的新能源制造装备和大宗的配套材料产品等,按照上下游配套思路,进行系统部署,促进基础电子产业链建立。

通过多种联合方式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面板、偏光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初见成效,已初步具备大尺寸液晶电视用液晶面板生产能力。

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和投资增长迅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太阳能电池产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连续4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多晶硅自给率大幅提高,光伏产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结论:从“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和支持的重点领域来看,各领域都更关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集中于产业链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改造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

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通信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新型显示都是现
今乃至未来几年市场迫切需求产品的关键领域,而这些产品的特征或则核心就是节能、环保、低碳。

3.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良好前景,建议在发展该产业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产业基础依赖小的特点,大力开展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招商引资
我市有着土地、环境等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这些条件都对作为先进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要重点引进服务八大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拉长产业链。

此外要充分关注新企业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实力,在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的同时,通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和创新要求高的特点显现,带动形成上海市产业创新的集群。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吸引已有产品的上下游企业落户我市。

此外,依托上海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升级快、制造工艺变革快等优势和特点,可迅速引进利润空间大、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3.2积极引导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提升,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拉长产业链
“微笑曲线”准确地展示了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如图6所示。

结合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研究,我们提出:图6 微笑曲线
3.2.1“订单+产品”向“产品+技术”的转型,提升企业现有产品的附加值
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产出处于第二的位置(25.8%)。

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同行业中技术领先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产品以oem(代工贴牌)为主。

在产业中能掌握了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的企业可获得更高利润,一般制造或代工企业只能获得非常少的利润,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因此,提升现有企业的能及和产品的附加值是上海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以“永继”为例,该企业已从oem向odm转变,并在尝试向obm的发展。

其企业的产出逐年快速增长,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加。

同样已成功转型的皓月电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得以发展的有效路径。

3.2.2“服务”向“服务+产业化”转型,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如果说“产品+技术”的转型适用于制造类企业,那“服务+产业化”的转型就适用于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服务类企业。

简单的例子就是上海众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转型,该企业其实是软件认定企业,多年来从事开发化工领域的管理和应用软件。

而随着物联网在化工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深化,传感器、数字仪表等物联网产品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而传感器、数字仪表等工业器件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软件管理平台。

这样,众达公司一方面致力于研发物联网应用的软件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也尝试对平台中的
工业器件的产业化,已在工业区买地准备建厂。

这种转型,将企业自身的软件技术价值延伸到硬件产品价值中,有利地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相比单纯生产或则单纯研发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风险抵抗力和竞争力。

这样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基于上海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思考,我们可以关注从事软件技术研发的注册型企业的软件产品应用领域,一旦发现这些软件产品可以结合硬件生产具有产业化特征的,都可以将其引进,这样既延伸了企业的价值链,同时也解决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时研发和技术能力不足
的问题。

3.2.3“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这里就涉及到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仅停留在产品本身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逐渐提升服务在其整个经营运作中的比重。

这其实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最适于服务化。

比如一些国外的先进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在销售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即“产品+服务包”,这样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从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很大部分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行业内的技术优势。

这样的企业,可以考虑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

鼓励企业把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整合产品营销和售后的服务,附加值得以累计,再把产品和服务
打包一起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值的区块移动,从服务化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

当然“产品+服务”的转型也适用于前面描述的其他转型企业。

3.3关注注册企业,鼓励成熟企业落地发展
近年落地我市的企业中,有一些由注册型转为实地型的企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如:智达致力达(电力通信设备、智能电网)、上海航盛(汽车电子)、上海宽岱等,企业产值和层次在某种程度上讲都与我市工业园区内实地“大企业”相仿。

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企业有自主研发的团队和能力,主要产品依赖企业自主的技术,如果类似的企业能落户我市,对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能及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只有迎头赶上,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构建成熟的产业链和努力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落实项目优惠配套政策,才能将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壮大。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国际金融大都市,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为加快推进“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