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文言文】法家:《韩非子》(无答案)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法家:《韩非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d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着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

韩非出生于韩国贵族世家﹐与李斯同师从于荀子。

他精研申不害学派﹑商鞅学派及管仲学派的著作﹐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多次上书韩王﹐建议厉行法治﹐奋发图强﹐但未被采纳。

他擅长写作﹐撰有《说难shuì nán》﹑《孤愤》﹑《五蠹dù》﹑《显学》等名篇。

他的著作传至秦国﹐秦王嬴政(后来称帝为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等篇甚为赞赏。

公元前233年﹐韩非出使秦国﹐他上书秦王﹐建议先伐赵﹐缓发韩﹐遭到秦臣李斯﹑姚贾陷害入狱﹐被迫在狱中服毒自杀。

韩非思想:
韩非子认为每个时期各有其特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应该不同。

面对当时各国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他反对效法之前的治理方法。

认为古代的东西不适用于当世﹐应从当世之事出发﹐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韩非的法治原则:
法要统一。

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解释﹐法不应彼此矛盾﹐前后不一。

法要严峻——重刑主义者。

法要公平合理。

他提出了“法不阿贵”
执法要信。

所谓信﹐就是法的条文怎样规定就怎样执行﹐不打折扣。

韩非的法家思想,不但在当时影响了秦始皇的政治路线﹐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有重要影响。

韩非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但通过礼义可以加以矫正。

他认为,圣人也不是天生的,只要坚持不懈地以礼修身,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圣人。

韩非主张人性恶比荀子更加鲜明彻底。

他认为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的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而不是道德。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
医生替病人看病治伤,不是因为医生的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而是由于诊金的诱惑,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

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性恶论”—韩非认为人都是“骄于爱而听于威”的﹐不能希望用说服的办法使人们去做好事。

十分疼爱子女的父母无法把子女教育好﹐而同子女毫无恩德感情的官府却能用暴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qiào,责备)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①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注:①谯:指责,责骂。

1.韩非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

(1分)
2.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三美加焉()
3.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地方上的官吏率领官兵,推行公正的法令,抓捕罪犯。

B.地方上的官吏演练官兵,制定法令,寻找罪犯。

C.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属于官方的兵器,执行国法,搜捕坏人。

D.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官府中的兵器,依据公正的法令,寻找坏人。

4.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___的论证方法。

韩非思想:
在赞颂暴力的同时﹐韩非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他用历史进化的观点来说明仁义道德可行于古代﹐而不可行于今日﹐“治急世之民”﹐不能用“宽缓之政”。

五蠹
五蠹:五种国家蛀虫
1.学者(指儒家);
2.言谈者(指纵横家);
3.带剑者(指游侠);
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
5.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
《韩非子》中的成语
不得人心:心,心愿,愿望。

不符合群众的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

不法常可,不期修古:不按照古代的老办法,只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变革。

长袖善舞:比喻有所凭借,事情容易成功。

语出《韩非子·五蠹》:“鄙读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
法不阿贵:法律不偏袒有权势的人,指执法公正,不畏权势。

语出《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

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

《韩非子》寓言——滥竽充数
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

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寓言——买椟还珠
“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珠:珠宝。

于:给。

郑者:郑国(的)人。

者:......的人
为:做,制造。

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一种木材。

之:的。

柜:匣子。

薰:熏染。

以:用。

桂椒:香料。

缀:连结,装饰
珠玉:珠子和宝玉。

饰:装饰。

玫瑰:美玉。

羽翠:翠鸟的羽毛。

辑:通“缉”装饰(边缘)。

椟:匣子。

而:副词,却,但是(表示转折)。

还:退还;归还。

《韩非子》寓言——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金属花边,然后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看待事物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看外表,不看本质。

《韩非子》寓言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①,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②,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③,曰:“举烛者,尚明也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①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

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郢人:借指楚国人。

遗:动词。

给予,送交。

遗书(投书;寄信)
②云:说话。

过书:错写③说:解释④尚明:尊重贤明之人
⑤白:禀告;报告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说:同‘悦’。

楚国郢都有一个人,夜里急着给燕国丞相写信,一边思考一边写着。

由于烛光昏暗,就命令持烛的下人‘举烛’,意思是使明烛高照,写信才看得清楚。

那时,他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道‘举烛’,不知不觉地竟把‘举烛’二字,误写在信上了。

随后又未经仔细检查,就急急忙忙把信送了出去。

信寄到燕国,丞相读来读去,对‘举烛’二字,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堂堂燕国丞相,又没脸面去向别人请教。

只好自作聪明胡乱解释一通,说:“楚人之才的确高深莫测,这‘举烛’二字真是用得太妙了。

原来是希望我有明亮锐利的眼光,尊重贤明之人,也就是要选拔任用有才德、有见识的人。


燕国丞相,把他穿凿附会的理解,禀告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丞相的意见,广纳贤才,一段时间燕国曾治理得很好。

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楚人误书,燕相谬解。

误打误撞,竟成了燕国的国策。

不过,这只是一种侥幸罢了,不足为训。

可是,当今推举那些所谓治学的人,大多近乎于这种类型啊!
《韩非子》寓言故事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①酤(gū)酒:卖酒。

②升:量酒的器具。

为:酿造。

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

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

闾(lǘ):邻里。

⑤挈(qiè):用手提着。

瓮:盛酒浆的坛。

⑥迓(yà):《尔雅》:迓,迎也。

即冲着。

龁(hé):咬。

⑦明:帮助开导。

⑧蔽胁:蒙蔽控制。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
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

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