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复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复习题及答案
病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类病毒:只有核酸(小分子RNA)而无蛋白衣壳的植物感染因子,称为类病毒。
2. 病状:是植物全身或局部受侵染后外表出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与畸形等。
3.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4. 垂直抗性:是由单个或者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它决定了品
种的定性反应,抗病或者感病取决于所遇到的病原物小种。5. 病害三角关系:由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毒力的病原物以及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者
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观点。
6.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
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7.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
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8.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9.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10. 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浓度很低便能毒害寄主细胞的代谢产物。
11. 鉴别寄主:用于鉴别生理小种的寄主品种叫做鉴别寄主。
12. 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13. 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
果。
14. 质粒:指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二简答题
1.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2. 真菌的有性与无性生殖分别产生那几类孢子?
真菌的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和担孢子五种有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3. 植物非侵染病害有什么特点?
非侵染性病害主要由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以及不良的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其主要的病害特征为:同一病害症状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无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等。
4. 为什么说症状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重要依据?
症状是植物发生某种病害以后在内部和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人们认识病害首先是从病害症状的描述开始,描述症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选择最典型的症状来命名这种病害,从这些病害名称就可以知道它的症状类型。当掌握了大量的病害症状表现,尤其是综合症和并发症的变化后,就比较容易对某些病害样本做出初步的诊断。
5. 植物线虫病害的特点是什么?
植物病原线虫在田间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因此当观察到田间出现局部的植株黄化,矮缩以及根系生长不良等现象时,可以初步确定是病原线虫所致。同时线虫病的病状还有虫瘿、根结、胞囊或茎叶坏死等。我们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或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 6.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
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三、论述题
1.植物的抗病性?主要有哪些类型?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终止或者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按照寄主植物抗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抗病性与主动抗病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避病,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由于形态,机能或者物候等原因从空间或时间上避开了病原物传播体的大举入侵,就造成了避病;②抗侵入,在同一接种条件下,植物感病体表上接触有等量接种体时,如果某品种上的发病位点数显著少于其它品种,则为抗侵入;③抗扩展,是病原物侵入后,寄主对病原物的反应,最终表现为,潜育期长短、病斑数量多少、病斑大小及病斑扩展速度、病原物产孢量大小等;④抗损害(耐病),即寄主植物虽不能抑制或者抵抗病原物的侵入扩展和繁殖,但是能通过种种生理调节和补偿作用来抵抗病原物对产品形成的损害;⑤抗再侵染(获得抗病性),即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者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
2.简述各类环境因子对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影响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风、土壤养分及PH值。①温度,病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温度范围,病原物将停止生长发育或者丧失对植物的侵染性;②湿度,湿度对真菌孢子的萌发及芽管对寄主的侵入的影响最大。同时湿度也影响真菌,细菌和线虫等病原物的生长发育及侵染植物时的活动;③光,光对病害的发展影响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小得多。光的影响仅由于光的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影响;④风,主要是影响病原物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植物表面的湿度。⑤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的供应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对病原物侵袭的防御能力;⑥土壤PH值,其主要对一些存活在土壤里的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发生影响重大,主要的原因是影响病原物的生长发育。
3.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对植物病害循环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①初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以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次发病。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