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双反”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危机
受欧洲债务危机、政府削减补贴、产能过剩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库存大量增加,各国优惠政策摇摆不定,光伏市场增幅大幅下降,悲观情绪笼罩业内。在过去几个月里,中国已有50多家太阳能企业倒下,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一“阳光产业”似乎风光不再。而就在面对欧洲市场需求的萎缩,企业纷纷选择改变战略开拓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之时,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中国光伏“双反”危机
“双反”事件
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 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联合6家匿名美国光伏企业所建立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75家相关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进行倾销,同时还指责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补贴,补贴内容包括获得大量现金补贴,极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费的土地、电力、水资源,几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量的税收减免、退税政策和优惠的出口保险政策等,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2011年11月10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光伏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此次“双反”调查,直接源于美国三家光伏企业连续倒闭。2011年9月1日,曾被寄予厚望的硅谷太阳能新星Solyndra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100名员工遭解雇。在此之前,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att分别于8月15日和19日相继申请破产保护。三家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美国与中国光伏产业现状
光伏太阳能产业链条为:设备商—多晶硅—电池—组件—电站。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占据全球产能约60%,硅片产能约为70%,多晶硅电池产量近70%,组件产能约占到70%,在整条光伏产业链中的巨大优势,让整个世界的光伏业界都感受到来自中国光伏企业的冲击。美国优势则在于以上游设备、多晶硅制造及EPC(工程总承包)为主,这些企业占美国光伏企业90%以上比例,与中国企业形成紧密产业联盟。
美国连续倒闭的三家企业位于组件环节,它们的制造工艺还非常落后,组件成本高达1.08美元/W,而中国光伏第一梯队企业成本仅为0.75美元/W,营销和管理成本更高出中国第一梯队企业10%以上。
CASM将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归结为我国政府向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补贴,但实际上中国光伏制造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现在国家给予太阳能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有《光电建筑》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这些主要为设备补贴,但也只是指购买、安装太阳能设备,建设太阳能电站的设备补贴,并不是制造太阳能设备的补贴,而且这种补贴国外的许多国家都有,甚至比中国还多,所以中国不存在过度补贴的情况。
中国太阳能企业制造成本低,一方面主要归功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我国主要拥有劳动力方面的竞争优势,太阳能设备分拆生产、组装这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工序在国内完成后再出口。在我国,太阳能为外向型产业,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营。美国劳动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所以在太阳能方面的发展竞争力比中国低。
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所致。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多晶硅的全球产能就不断提升,出现大量货品积压,到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将上升到惊人的22GW,这也迅速拉低了电池组件的价格。再加上中国民间丰厚的资本迅速进入,弥补了国内光伏企业的技术裂缝,间接促进了光伏成本的极速下降,从而造就强大竞争力。
2010年年初,国内普通光伏组件的价格稳定在12元/瓦左右,现在则跌到了不到6.5元/瓦,下滑幅度将近50%。然而,在10月中旬的美国SPI光伏展上,深圳中晶更打出了0.86美元/瓦(约合5.47元/瓦)的价格,让业内为之哗然。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则一直相对较高。
“双反”结果
美对华“双反”调查立案,不仅伤害中国企业,也伤害美国企业。
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在中美光伏贸易中,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以光伏组件为主)规模在2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出口中国的光伏产品(以多晶硅原料和光伏设备等为主)的规模在40亿美元左右。显然,在中美光伏贸易中,美国是更大的受益者。如果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因加征高额关税不能继续对美出口,势必极大影响美国相关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对中国的出口。而且如果中国在美上市的众多光伏企业利益受损,就将使美国投资者利益受损,美国的电力开发商也会遭受损失,造成两败俱伤。
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因此,一旦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让中国光伏业雪上加霜。更让中国光伏企业担忧的是,目前欧洲经济也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迹象明显。如果欧洲效仿美国也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制裁,那对中国光伏业而言无疑就是灭顶之灾。
“双反”危机再次说明了中国光伏业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窘态。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与晶硅技术相关的生产制造环节,业务重心偏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即由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环节,而这些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环节。
这次中国商务部在应对美国“双反”调查上的态度非常积极。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包括无锡尚德、阿特斯太阳能、中盛光电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已联合抗辩美国“双反”。25家美国企业和组织也抱团成立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反对“双反”调查,这些美国企业主要为设备商、多晶硅企业及建电站企业,与中国企业已形成紧密产业联盟。中美光伏业联手抗辩,大大增加了胜诉几率。
但是,中国光伏业界也做了最坏的准备,即便美国真的对中国光伏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也不会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毕竟美国市场目前的规模还十分有限。面对目前的市场困境,中国光伏业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新兴市场。
二、欧美市场不景气
产能严重过剩在国内光伏行业中早已不是新闻了,海外市场的骤变对国内光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巨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