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3第二章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3第二章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7f676d48d7c1c708a14522.png)
第二章叙事与奇观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1.获得快感:通过影视媒体获得审美的、愉悦的与情感的体验。
2.获得信息:通过影视媒体获得信息、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3.获得逃避:通过影视媒体减轻由个人、职业或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
4.获得陪伴:通过影视媒体解除孤独、寻求陪伴。
我们为什么爱看电影1.快感影视作品中的快感来自于奇观、逃生体验、两性关系、秩序与均衡、惊奇与幽默的某种组合。
2.信息娱乐不仅来源于快感,也可以从信息中获得。
这种娱乐的获得常常表现在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之中。
病态好奇:禁忌、恐怖、异类健康的好奇:探索未知世界3.逃避在影视剧中暂时忘掉充满压力的现实世界,是产生娱乐的另一心理机制。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每周上座人数达到8千万。
二战期间:美国电影院的观众每周高达八千五百万。
4.陪伴影视也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伴侣,从而带来娱乐的效果。
陪伴关系:主动的被动的陪伴与逃避娱乐的最终实现故事——叙事视听(图像、声音)——奇观一、叙事(一)关于叙事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文学的意义上说,叙事的目的旨在叙说事件。
叙事的两种形式:①依照编年史过程简单叙事;②依照情节安排叙事,体现出某种艺术法则和形态。
文学叙事的要旨在于艺术地安排情节,把原本平常的事说得引人入胜,也就是讲故事的艺术。
(二)关于叙事电影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
叙事电影:指突出叙事因素,以叙事性作为话语模式的电影。
叙事电影的起源:戏剧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更带有话语特征,因而传统电影也带有很大的话语中心特征。
叙事电影的特征:叙事因素超过视觉形象因素,以文学性为内核具体特征:①突出戏剧冲突、讲究情节;②语言对白有非常重要的功能;③强调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三)电影如何叙事?电影的叙事性最主要地呈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更准确地说叫作叙事蒙太奇。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bd3c1dca192e45361166f501.png)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一、奇观概念的溯源“奇观”一词很早就已成为戏剧乃至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术语。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的戏剧六个要素将其按重要性递减排位,依次为“情节”、“人物”、“主题”、“对话”、“音乐”以及“奇观”。
这里的“奇观”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妆容以及服装,可以理解为戏剧表演中视觉元素的总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奇观,尽管具有吸引力,却是所有部分里最没有艺术性的,也是与诗艺最少发生关联的。
”作为一个独立成义的文化批评方面的专有名词,“奇观”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又译为《奇观社会》)是他对消费社会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修正。
德波所述的“奇观”是将马克思有关生产积累的理论扩展至消费社会中的奇观积累,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只是“奇观社会”众多表象之一,具体电影产品背后隐藏的,仍旧是以观看为中介的权利分配。
在社会演进的层面上,“奇观”是具有高度概括且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内部“奇观”则是十分生动具体的,是每个观众都能敏感体察到的现象。
对电影中“奇观”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版本,本文将采用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二、奇观电影对奇观电影讨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穆尔维,她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明确地指出了当代电影中揣进“奇观”的现象。
她认为,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奇观性。
四川大学的曹俊兵把这种视觉上的“奇观”定义为:“影片视觉上雄伟、惊奇、罕见的景象。
它可是火爆的打斗场面、惊栗的飞车追击,可是轰然的山崩地裂、霎时的桥毁楼塌,可是盛大的喜庆大典、少见的风俗仪式,可是神秘的外星飞船、无垠的星际空间,也可是反常的自然现象、诡异猛兽狂奔等。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99e5b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f.png)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引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通过故事情节传达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形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让观众沉浸在惊异和感动中。
奇观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强调视觉效果和极端场景,已经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本文将探讨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和对电影艺术的发展。
一、奇观电影的定义和特点奇观电影是指那些通过特效、视觉效果和超现实的场景创造出惊人的视觉冲击力的电影。
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包括了科幻、奇幻和动作元素,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场景和角色形象。
例如,超级英雄电影系列《复仇者联盟》和《X战警》就是典型的奇观电影,它们通过特效和动作场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刺激。
奇观电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效果:奇观电影以其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而著称,通过创造出超现实的场景和特效,使观众置身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中。
这不仅提供了观众们乐趣的来源,也让电影制作人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2. 虚构故事和角色:奇观电影往往包括虚构的故事情节和超人类的角色,这些故事和角色的创造使得电影更具有吸引力和想象力。
观众可以逃离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虚构世界中,体验到未曾有过的刺激和快感。
3. 动作场面:奇观电影经常包含大量的动作场面,通过精彩的打斗和追逐镜头给观众带来冲击和刺激。
这些动作场面不仅要求出色的动作设计和拍摄技术,还需要观众的投入和参与,使他们与电影的角色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奇观电影对观众的影响1. 观众的情感体验:奇观电影通过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和创造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观众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体验到激烈的情感波动,从惊喜到恐惧、从欢笑到唏嘘。
这些情感体验能够让观众忘却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烦恼,暂时逃离到一个纯粹的娱乐世界中。
2. 观众对视觉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奇观电影的成功在于它们与当代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的契合。
商业电影——奇观中的政治表征
![商业电影——奇观中的政治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e34ac2b11a37f111f1855b2a.png)
周湄
奇 观 中 的 政 治 表 征
摘
要: 以美国好莱坞模式为代表的电影工业, 在世界范围内奠定 了商业电影类型化与流水线制
作的特征。商业电影以票房为主要 目的形成 的运作模 式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 义所批判 的“ 文化产
业” 中的一个样本。法国的居依 ・ 德波在其《 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评论》 及《 两本著作中, 将这样的视觉 文化形态命名为“ 景观” set l (pc c a e又译作“ 奇观” , )他认为景观不是影像 的堆积, 而是 以影像为中介构
的好莱坞 “ 大片” b cbs r) ( l kut s 更是以视听上的高成本投 o e
入而成为电影院线的主力军。商业 电影中定型化的人物、 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在其票房的商业 目标号召下 , 由视觉的 极度幻觉性效果形成了商业电影所构筑的虚幻生活场景。
后,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德波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 超真
实” 的概念, 认为将 电子或数字化的影像 、 符号或景观替代
这些场景并不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见惯 的真实场景 , 电影 但 的影像及观影空间却重新构筑了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也想去 追求光鲜的大片场景的梦想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 , 商业 电影中的定型化人物与视觉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潮流下有着 不同的表征, 但这些形象都是脱离了真实生活场景而 “ 抽 象” 出来的 , 这些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 娱乐对象, 也反过来让人们沉溺其中, 形成“ 商品 已经 占领 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 的景观社会。 “ 景观社会” 这一概念又被 译为 “ 奇观社会” 。国际境
景观 ” 向商业化 的“ 综合 景观” 演变 的过程 , 中国商业 电影 景观 模 式对 人们 思维方 式 潜在 的控 制提 出 就
7大众传媒与文化--奇观电影
![7大众传媒与文化--奇观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c07c9b37dd36a32d737581dc.png)
有声电影的出现
声音的运用
一是使得电影叙事手段从仅仅依靠画面的一元叙
事模式变成了由话语(声音)和图像共同推动电
影叙事的双重叙事模式。二是画面陈述的模糊性
得到克服,在话语在场的情况下,画面的含义得
以精确化。三是电影叙事的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传统电影的主流叙事模式是一种以话语叙事支配图像叙事 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 奇观电影的影像特性已经不再单纯是客观地再现现实的问 题,而是如何根据想象力创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拟 的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影像技术的性质已经从“客观记 录”转向“虚拟仿真”。
化蓝皮书》的数据,《超级女声》直接 创造的经济效益是7.66亿元,间接社会 经济效益达20亿元左右。
无论是权倾一时的总统和国家元首,还是大红大紫的影视 明星,只要缺少了媒体的关注、缺乏了影像的展现,都将 很快退出公众视线。
总之,媒体奇观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大特 色,成了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战 场,各种力量都在这一领域汇聚和较量, 并由此演化出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形态和 内容。
参与《超级女声》策划和投 资的商业合作群体包括湖南卫 视、蒙牛乳业、掌上灵通、天 娱公司、中国电信、新浪、搜 狐、网易、神舟电脑、 TCL 电 脑及其他唱片公司和广告公司, 直接涉及的行业包括媒体--互 联网行业、通讯行业、信息科 技行业、演艺行业等多种行业。
比赛决出的三甲,其短信支持票数均在百万条以上。
第六讲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奇观与媒体奇观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一)数字技术的革命与奇观电影模式的盛行 (二)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
三、媒体—社会奇观 (一)媒体奇观及其社会化 (二)平民选秀:当代文化中的媒体—社会奇观 (三)《超级女声》:“庶民的胜利”还是资本的胜利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生产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生产](https://img.taocdn.com/s3/m/f46c3145f18583d0496459b5.png)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生产作者:王涵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期摘要所谓景观电影,就是依靠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来阐释导演的理念,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描写和逼真的声音,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观众陷入暂时的“沉醉”之中。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景观电影生产”的观念浸润到影片的每个细枝末节。
关键词《满城尽带黄金甲》景观社会景观电影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先生家喻户晓的话剧作品《雷雨》。
中国封建家庭覆灭的象征性文本,被转置到一个宏大而抽象的历史场景当中,变成了权力和欲望的反讽式寓言。
张艺谋的改编灵感,来源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考进士不第后,写的那首著名诗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话剧《雷雨》的故事发生在社会变更剧烈的三十年代,把封建权力对人性的扭曲折射在一个家族的几十年生活中。
而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的控制在24小时之内。
《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发生在遥远的五代十国,形成戏剧张力的核心“封建权力”被无限放大,以至高无卫的皇权的形式展现,故事浓缩为重阳节到来前的几天之内,紧凑而更易于电影表现。
从故事题材和话剧名著文本的选择,这些营销和卖座点上来看,张艺谋不可谓不聪明。
他在前两部影片《英雄》、《十面埋伏》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艺术上的备受批评之后。
再次孤注一掷地打造了他奥运会之前的武侠电影终结篇——《满城尽带黄金甲》。
该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有目共睹,全国3.6亿元票房收入,但艺术和主题思想上再次陷入一片责难之中。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为何既带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又遭到了专家学者乃至全国观众的一致批评?这和张艺谋以及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心态不无关系。
可以说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当代社会和民众心态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绝好写照,吻合了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尔的“景观社会”学说。
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
![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6b8697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d.png)
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摘要:“奇观化”是中国当代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初叶表现出的风格特点和美学追求它标志着中国当代电影从以“叙事"为主的叙事电影向以“画面”为主的“奇观化”电影的转变,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制作理念和营销策略,表现出崭新的风格追求中国当代电影的“奇观化转向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不断对话、协商和交流的产物同时,它也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创作者自觉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化的制作和营销策略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奇观化转向的出现、风格、特点以及不同学者对它的界定第一章,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奇观化”电影的具体特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本章第一节,对标志着“奇观化”特征出现的电影文本《英雄》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电影《英雄》拉开了中国当代电影“奇观化转向的序幕在叙事上,本片采用了非常规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视角在影像风格上,影片刻意追求武打场面和场景奇观的唯美化以及由此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在营销策略上,制作者秉承商业电影的制作原则而又匠心独运,创造了中国电影营销的多个“第一”,营销效果明显第二节,首先对人类文化史中的“奇观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然后,着重分析了“奇观化”概念的含义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最早洞悉了西方国家消费时代的到来,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奇观社会"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中首先提出“奇观化”概念的是英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她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电影中的“奇观化现象之后,对广义和狭义的“奇观化”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第二章,分为三节,主要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对“奇观化”电影的特征进行研究第一节,侧重于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首先,通过分析电影语言——画面的特性来看电影艺术对人们认知方式的影响,进而从电影史的角度入手,分析以“叙事”为中心的“叙事”电影的美学特点其次,与传统的叙事电影相比较,详细分析了当今时代以“奇观”展示为中心的“奇观电影"在电影语言方面的美学追求第二节,主要是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首先,从分析巴赞的电影理论入手,认为传统电影制作所遵循的理念是“照相现实主义”其次,分析了“奇观化”电影在制作理念上的转变,认为在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虚拟现实主义”逐渐代替了“照相现实主义”而成为主要的电影制作理念第三节,主要是从电影营销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奇观化”电影高度重视影片的商业运作,营销行为伴随着整个电影的筹备、拍摄、放映和后产品开发的始终第三章,主要从观众和生产者两个角度分析“奇观化”电影出现的原因第一节,首先从大众文化、媒体环境和好莱坞大片的影响等不同方面对当代电影观众欣赏的时代背景展开了具体分析其次,对当代电影观众“为什么看”电影和在电影中“看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认为“奇观化”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第二节,首先分析了当代电影创作者进行电影创作的具体时代背景其次,从电影的内涵、电影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分析当代电影创作观念的改变,认为“奇观化”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创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自觉选择第四章结合具体的影片,主要从奇观与叙事、技术与艺术、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整个电影产业良性循环的角度对“奇观化”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认为“奇观化”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阶段性特征,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分析标题: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专业:艺术学学位:硕士单位:山东大学@关键词: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论文时间:2007分类:J901导师:张义宾语种:中文文摘URL: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来源:数字图书馆张艺谋电影审丑表达美丑关系历史文化背景数字技术影视创作图像视频图形处理数字影像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生存环境创作方式电视剧女性形象男权化色彩影视卡通化叙事方式卡通文化影视艺术影视文化建设审美价值审美构建哲学反思金基德影像风格电影美学美学特征李安电影导演主导性话语结构艺术风格文化符号民族影视影视设计艺术老子美学思想审美心理民族文化情景喜剧电视研究文本分析韩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叙事手段合作原则违反量会话含义记录片华氏911电影语言中国电影西部电影女性形象性别叙事西部题材新生代导演中国电影武侠电影地域文化美学风格电影创作中国西部电影新时期小说影戏影文影像电视历史剧《汉武大帝》美学传承美学精神新生代电影审美风格中国当代电影大众文化青春物语电影市场艺术成就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后现代性电影批评同性恋《断背山》基督教传统家庭意识形态中产阶级文化认同《阿甘正传》美国电影牛仔形象西部牛仔西部电影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断背山》同性恋形象美国电影道德情感英雄主义虚无主义反战影片美国电影英雄价值观中国当代电影多元化取向后现代文化语境民族文化重建电视动画片民族特色外部环境产业化文本分析昆丁·塔伦蒂诺暴力美学电影导演中国当代电影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民族文化视觉文化视觉奇观电影文化城市电影影像城市城市文化文化批评电影导演文化地形图冯小宁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类型化叙事奇观化影像刘恒电影文学电影编剧电影改编创作规律张艺谋。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奇观化现象——从影片《美人鱼》谈起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奇观化现象——从影片《美人鱼》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2754f3e9910ef12d2af9e7eb.png)
民 族 艺 术 研 究 。
从影片 《美人 鱼》 谈起
刘 润 坤
摘 要 : 时下 ,影 片 《美 人 鱼》 成 为 中 国 电影 史 上 迄 今 为 止 最 卖座 的影 片 。 其 票 房 的成 功 , 体 现 了 当代 社会 逐 渐 兴起 的 一种 新 的文 化现 象 , 即 “电影 奇观 化 ” 现 象 。 互 联 网让 人 们 进 入 一 个 “信 息 爆 炸 ” 的 时代 ,人 们 停 留在 每 一条 信 息上 的 时 间少 之 又 少 ,故 其 在 接 受信 息 时 就 不 得 不 剔 除 深度 ,接 受表 面 、 快速 和 碎 片 化 的信 息 ,这 种 诉 求 带 有 某 种 文 化 的后 现 代 性 特 征 。 奇 观 电影 的 去 深度 而 平 面 化 、去整 体 而碎 片 化 、 去 思 想 而 娱 乐 化 等特 点 与 文 化 的后 现 代 性 特 征 具 有 高度 的 重 合 性 。 由于 奇观 电 影 的这 些特 征 恰好 符 合 互 联 网 时代 人 们 的信 息 获 取 方 式 、 能 够 满 足 其 需 求 , 因此 具 有 广 泛 的受 众 基 础 ,可 以蓬 勃 发 展 、蔚 然 成 风 。但 中 国 电影 一 方 面 因其 奇 观 化 带 来 了高 票 房 、高 影 响 力 ,另 一 方 面 ,也 如 英 国 学 者 赫 胥 黎 所 预 言 的那 样 :人 们 会 渐 渐 爱 上 工 业 技 术 带来 的娱 乐 和 文 化 而不 再 思 考 , 由于 享 乐 而 失 去 自由。 因此 , 中 国 电 影 不 能仅 仅 满 足 于 凭 借 奇 观 去 吸 引观 众 ,而 是 需 要 在 奇 观 里 面 隐伏 更 加 意 味 深 长 的思 想 内涵 ,警 惕 “娱 乐 至死 ”。 关 键 词 :互联 网时 代 ; 电影 奇 观 化 ;《美 人 鱼》;平 面 化 ;碎 片化 ;娱 乐 化 中图 分 类 号 :J9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3—840X (2016)03—0028—07 作 者 简 介 :刘 润坤 ,北 京 大 学 艺术 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北 京 100871
我国景观电影的视觉奇观与叙事探析
![我国景观电影的视觉奇观与叙事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8237766529647d26285283.png)
我国景观电影的视觉奇观与叙事探析作者:曾喜庆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曾喜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福建福州 350117)摘要:电影艺术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电影史上的每一次视觉和听觉艺术的进步都是依附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当“景观”理论从科学和哲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学范畴,进而被应用于电影艺术范畴的时候,它引起电影艺术创作界和学术界一场技术与艺术的争论。
笔者认为,景观电影的发展应把奇观追求与叙事完美地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景观电影;技术;艺术;叙事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97-02传统戏剧电影派比较注重电影的叙事功能,传统戏剧理论认为,只有电影有一个好的叙事,才能使电影的各种元素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出电影最大的艺术魅力,叙事是电影生命力体现。
“景观电影”是依托于电影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
景观电影较之前的传统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视觉的奇观性。
有些研者已把景观电影定义为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类型,他们十分在意这种电影艺术的画面奇观。
而对于奇观的过度推崇则势必会出现对电影其他元素的忽视,亦如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界一样,过于注重电影的画面效果从而弱化了电影的故事性。
当“景观”理论从科学和哲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学范畴,进而被应用于电影艺术范畴的时候,它便在电影艺术创作界和学术界掀起了又一场技术与艺术的争论。
一、景观电影的特征景观电影是视觉文化时代的产物。
视觉文化是相对于话语文化而言的一个文化范畴,它的兴起是当代一种文化现象,是继话语文化主导形态之后的又一新的文化形态。
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普泛的视觉化和视觉性,所以,这样的文化时代必然造成许多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景观电影是其生成的典型艺术形态。
法国理论家波德尔在1967年的《景观社会》中首次对景观电影作了阐释:所谓景观电影,就是依靠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来阐释导演的理念,其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描写和逼真的声音,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观众陷入暂时的“沉醉”之中。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8b09c04028915f804dc2b1.png)
《英雄》奇观分析
其次,《英雄》作为奇观电影的第二个方 面:场景奇观的叠现。从某种程度上说, 《英雄》作为奇观电影最为突出的特点之 一就是场景奇观。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的奇观性均是国产影片中出类拔萃的。
《英雄》之自然奇观:
第一类是西部的敦煌,沙漠和雅丹地貌; 第二类也是同属西北的内蒙胡杨林;第三 类是西南的九寨沟山水景色;第四类是镜 头很短的广西桂林。 选景与历史故事的真实时空无关,场景的 视觉效果比故事历史空间真实性更加重要。
叙事:时间的艺术,一种通过时间来反省 过去现实或内心历程的途径。在叙事主导 的电影中,时间性关系不断地转化为叙事 元素和过程的逻辑关联。因此历史感或过 去感及其解释的深度往往成为叙事电影的 主导范式。 奇观:由于强调视觉快感本身,造成奇观 性对叙事性的压制,往往使视觉元素比叙 事元素更为重要,因此叙事让位于奇观便 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这种情况的出现表 明了奇观电影自身的时间(叙事)断裂和 碎片化觉效果为核心, 因此在此类影片中,动作的夸张性和刺激 性远远超出了情节的需要和人物性格塑造 的需要,进而使得动作本身成为电影表现 的主要目标。
(二)身体奇观 身体奇观就是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示和 再现身体。 身体奇观与动作奇观有关系,但又不完全 相同:动作奇观不仅仅是身体动作,还包 括种种机械和道具,诸如马、枪械、汽车、 飞机、摩托艇等,身体就只局限于人的躯 体本身。
(四)场面奇观 所谓场面奇观指的是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 象,这些景象绝非日常可见。 场面奇观的种类: 自然奇观:往往是一些人迹罕至而视觉上又很 有吸引力和特点的景观。如冰山雪峰大峡谷、 瀑布沙漠壮阔海洋等。 虚拟景观:在许多科幻片中常见,经过高技术 手段创造出来。如未来世界,《人工智能》, 如外层空间,《星球大战》,如海底世界等等。 人文景观:著名的历史古迹或世界名城。特别 是在一些中外历史巨片中,这样的人文景观构 成了独特的视觉元素。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b96f7c283968011ca300917d.png)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作者:白鑫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9期摘要:随着商品的丰裕和电子影像技术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西方社会进入到以影像为先导的景观社会的时代,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便由此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代,景观开始占据先导地位,视觉是第一重要的传播工具。
视觉文化对于视听的凸显也导致了景观电影的出现。
在景观电影中,视觉图像占据着主导地位,视觉奇观遮蔽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开始成为主导。
关键词: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视觉文化;景观电影;《阿凡达》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30-02一、景观社会批判理论随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
到了19世纪60年代,丰裕的商品与电子媒介一同造就了以视觉为先导的景观社会。
国际情境主义的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基础上,结合对现代电子媒介的哲学分析,形成了对景观社会的系统批判。
所谓“景观”,原意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同时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是以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物化”—这是商品拜物教的基础。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商品的“物”性开始逐渐被景观所替代。
原来表现为“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今被银幕上的影像所中介,商品就从其“物”的规定性中被抽离出来,商品的影像开始统治一切。
实际上,景观社会实质上就是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
《景观社会》开篇就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①在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中,大众媒体、电子媒介的作用尤为重要。
进入到景观社会之后,商品不再直接表现为存在于某处的物品,而是以电子媒介、大众传媒为中介,将自身表现为影像,通过影像来展示自己。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5062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8.png)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相互影响和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奇观电影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市场的一种重要类型。
视觉文化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奇观电影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两者在相互影响和价值方面的体现。
以《阿凡达》为例,这部奇观电影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的故事叙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动作捕捉技术和3D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使电影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
这种创新奇观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提供独特的观影体验,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视觉文化在电影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观众提供情感共鸣,二是传递社会文化信息。
视觉文化作为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图像、色彩、光影等元素,传达出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时,电影中的视觉文化也可以传递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奇观电影中,视觉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它不仅可以强化电影的主题,还可以通过夸张、奇幻的表现手法,拓展电影的想象空间,使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奇观电影借鉴了视觉文化的表现手法和元素,运用在电影的制作中,以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也从奇观电影中得到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进一步拓展了视觉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应用范围。
此外,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相互结合,也推动了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之,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价值的关系。
奇观电影通过借鉴视觉文化的表现手法和元素,强化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而视觉文化也从奇观电影中得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拓展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应用范围。
这种相互影响和价值的关系,不仅推动了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对于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912dd3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4.png)
收稿日期:2023-07-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G网络文化新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XMZ047)。
作者简介:刘可文,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沈松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① 居伊·德波的电影《为萨德疾呼》(1952),第2分18秒。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刘可文/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沈松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1400摘 要:景观以其强烈的渗透性和隐蔽性,让电影影像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景观统治日常生活的工具。
为了将电影从景观的迷境中拯救出来,居伊·德波将电影作为武器,通过追问电影本质,向景观的单向度炫示展开论战。
在景观的统治下,德波认为电影的本质不是艺术,而是首先表现为影像的自反性。
德波在电影创作中通过反对影像来反对电影,其目的是反对景观的视觉统治。
德波认为电影是重现历史的有效载体,他试图利用虚假的连续性来表现整体的历史,使历史在电影中重新焕发活力,进而让大众整体地感知世界。
德波认为电影是挣脱景观的利器,他曾多次宣称电影艺术已死,但并非宣告电影艺术真正的消亡,而是为了重新建构电影艺术,召唤电影摆脱景观的控制,最后完美地回归其艺术地位,这是德波围绕电影本质采取的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关键词:居伊·德波;景观;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3-0043-07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4.03.006 居伊·德波(GuyDebord,1931—1994)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导演、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是连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桥梁,也是当代媒介批判的理论源头。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090f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1.png)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引言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奇观电影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一类电影。
奇观电影以其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和壮观的场面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探讨奇观电影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视觉文化打动观众的,以及其对当代影视文化的影响。
一、奇观电影的视觉文化魅力奇观电影的视觉效果常常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
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绚丽多彩的特效以及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使观众不禁为之倾倒。
这些视觉元素在电影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使观众沉浸其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奇观电影的视觉效果越来越精细,以至于观众几乎可以感受到与电影中的角色们一同经历的真实感受。
奇观电影通常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元素带给观众无尽的惊喜和愉悦。
二、奇观电影与文化意义的联系奇观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奇观电影不仅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元素让观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同时也传达了一定的文化信息。
奇观电影的场景、服装、道具等元素常常是其所代表的某个文化的体现。
通过展示这些元素,奇观电影传递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让观众对不同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奇观电影可以使观众了解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美丽和多样性,激发观众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奇观电影与电影产业的影响奇观电影在当代电影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奇观电影在票房上往往获得极高的收益,成为电影公司赚钱的保证。
这也促使电影公司不断投入更多资源在奇观电影的制作上,提高其视觉效果和制作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奇观电影的成功也激发了观众对视觉效果和特效的追求。
观众对奇观电影的热爱推动了电影院线的发展,电影院线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设施,以适应观众对奇观电影的需求。
奇观电影通过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使得整个电影界都追求更高水准的视觉享受,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奇观电影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奇观电影的视觉效果常常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
当下景观电影的叙事突围叙事与景观并重——以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为例
![当下景观电影的叙事突围叙事与景观并重——以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ffcf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5.png)
新世纪以来,人类完成了生存方式的彻底改造,同以往历史区隔开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堪称第三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让电影技术主义路线走向极致,观众能在银幕上欣赏由特效制作带来的视觉奇观电影。
科学技术的应用完成了空间上的革新,新生产力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惯性。
人们不必再看抽象文本去体味故事,电影的直观特性将最大限度展现故事的可视度,完成受众对于叙事的感知。
资本的介入将社会中的一切都变为了商品,艺术是商品,各种文化也是。
资本的不断累积让整个社会都充斥商品消费的味道,为将产品更好地卖出流通,整个社会正在变为景观社会,好莱坞的技术主义电影就是其直观体现。
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电影,美国的电影创作发生了很大改变。
新好莱坞体系下出现的大量优质导演,重新带领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巅峰,成为各国影院的票房收割机。
究其原因,在于像诺兰一样的导演对景观电影的自身修正,用自己的风格化的手法,完成景观电影的叙事突围。
一、景观社会、景观电影的概念形成(一)景观社会的概念形成国际境遇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认为,当前艺术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是相互抑制与敌对的。
缘由是他受到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认定崇高的进场造成了艺术与生活的割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格格不入。
他提出“景观社会”的新名词,以批判消费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消费资本主义是一种“景观社会”,它通过创造一个使人迷惑的影像世界和使人麻木的娱乐形式来安抚人民①。
如今,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的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网络大电影、短视频等延伸了景观的定义,其视觉冲击更加明显。
不同时代语境,景观带给学者的却是相似的忧虑。
居伊·德波致力于通过提出某些手段来改变景观状态下个体的生存状态。
因为景观本身透过个人就代表观感的复苏,注意力政体的集中凝视,意味着社会中的差异化消失,深度的衰退以及消费欲望的极度膨胀诱使个体人失去了自我,成为集体无意识中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景观社会研究
![景观社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aef94669eae009581beca1.png)
景观社会理论国内研究现状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e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
景观社会理论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该思想主要蕴含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和198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评论》中。
将目光切入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无论是在思想史中、在与马克思的互释解读中还是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其细析暂时省略)。
下面简单介绍国内对其研究现状如何?国内研究现状述评:从“景观”到“景观社会”(一)景观作为科学和哲学范畴1.景观作为科学范畴“景观”一词最早是作为生态学和地理学概念而出现的。
此种“景观”由landscape翻译而成,按牛津字典的解释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的含义。
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洪堡德把“景观”引入地理学,用以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转为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之后,苏联地理学家贝尔格等发展成为景观地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以来,景观概念逐渐引入生态学,逐渐形成景观生态学派。
此外,建筑学中景观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化及其设计领域。
近年来,开拓了景观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强调在广泛考察景点基础上进行实际的审美体验,使美学更加应用化和实践化。
下文中主要考察哲学视域中的景观范畴。
2.景观作为哲学范畴“景观”作为哲学范畴是由英文spectacle翻译而来。
德波、范内格姆、德赛托等人创立的情境主义国际或境遇主义国际首次提出;德波《景观社会》一书将其作为核心范畴予以细绎。
关于该词的翻译,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中提供了几种译法:景观、景象、奇观、壮丽的景象等等。
陶东风等主编的“先锋学术论丛”《文化研究》的第三辑“视觉文化专辑”采用“景象”的译法;周宪等主编的《传播与文化译丛》采用了“景观”和“景象”两种译法;张红军主编的《电影与新方法》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中译本则译成“奇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视觉文化兴起与图像拜物教 2.奇观逻辑取代叙事逻辑 3.时间深度模式向空间平面模式的转变 4.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
《黄金甲》中,“景观电影生产”的观念 浸润到电影每个细枝末节。“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宫廷生活通过各种各仪式化 场景的的展现来完成: 然有序…… 电影以华丽的姿态走进那个“电闪雷鸣, 暴风骤雨”的黑夜。
高潮是黄金战士和白银战士的一场恶战,将“景观 电影生产”的观念演绎到了极点。紧张的气氛中浮 华威武的黄金甲整齐迸发,封闭压抑的皇城中密密 麻麻的黄金战士和白银战士,腥风血雨中没有一个 普通战士的特写镜头,传统战争的人性关照被解除, 变成了仪式化的皇室权利战争,沦陷在皇权秩序下 的战士,就像闯关游戏下的千军万马。
这和张艺谋以及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心态不无关系。可 以说《黄金甲》就是当代社会和民众心态 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绝好写照,吻合了当 代法国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尔的“景 观社会”学说。 景观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它麻醉 社会主体,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生活的 压迫中转移开来。
奇观社会的到来 奇观社会的特征 商品即形象 从占有向展示转变 商品的交换价值、象征价值越来越重要 奇观成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 60年代以来,电影从叙事转向奇观 反思电影,就是要说明那种控制着形象、色情 的看的方式 电影的视觉快感是由观看癖(窥淫癖)和自恋 构成的,前者通过观看他人获得快感,后者是 通过观看来达到自我建构
奇观蒙太奇取代叙事蒙太奇
A理性原则已经转向视觉快感原则,完整的叙事 线性结构被视觉奇观所颠覆 B蒙太奇太追求影像或场景的视觉奇观极其快感 的最大化。画面的组接更加倾向于表层的、直 接的视觉快感,而非内在的、深度的叙事逻辑 关系 C这就造成了奇观的对叙事的解构
话语性因素的重要性被贬低了
奇观电影突出影像视觉性质,有意淡化话语 (情节、叙述、对白、旁白等)因素,强化视 觉效果的冲击力,甚至形成了有些电影评论家 所说的图像对声音的“暴政”
2.场景奇观 1)自然景观:雅丹地貌、胡杨林和九寨沟 2)人文景观:秦宫、书馆、剑馆 3)色彩 A.色彩基调:秦宫的晦暗色调,胡杨林的黄 色,九寨沟的出绿等;画面的色彩冲击力 B.色彩对比:黄叶与红衣女子;残剑刺秦王, 黑色的秦宫大殿与鲜绿色的帷幔构成很有对比 效果的视觉场面
武打动作场面
第一场:无名及秦国官兵与长空在雨中武打, 空间是棋馆,时间7分钟; 第二场:飞雪和如月在漫天黄叶中对打,空 间是黄杨树林,时间4分半种; 第三场:飞雪和无名在秦大营中对打,空间 是荒漠野外,时间约4分钟; 第四场:残剑与无名在水上对打,空间是九 寨沟,时间4分钟;
过两年以后,说起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 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但你永远记住 的,可能就是那几秒钟的那个画面。……但 是我在想,过几年以后,跟你说《英雄》, 你会记住那些颜色,比如说你会记住,在漫 天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在水平 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子在以武功交流, 在水面上像鸟一样,想蜻蜓一样,想这些画 面,肯定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所以这 是我觉得自豪的地方。
主讲:0915540111钱丽阳 0915540122朱佳丽 媒介文化研究
英雄
1.叙事与奇观之间的紧张 1)基本结构是问—答+叙述结构 2)九个段落,7个段落是以秦王—无名 的问答,另外两个段落是无名和残剑的讲 述 3)每个问答和叙述都是为了引出武打 场景,叙述成为奇观的引子 4)片段结构有利于场面奇观的凸现, 弱故事性与强视觉性
“奇观”是奇特影像的“狂欢”
奇观使得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 艺术本体论,呈现出视觉狂欢的性质
动作奇观
动作片(霹雳娇娃) 战争片(拯救大兵雷恩) 警匪片(老无所依) 科幻片(刀锋战士) 功夫片(卧虎藏龙、英雄,成龙) 动作特技和奇观视觉效果
身体奇观
身体作为视觉对象(本能、色戒) 暴力片(第一滴血、施瓦辛格) 身体的延伸:汽车,飞机,摩托,各种服 饰,道具等
电影在满足观看癖和自恋方面所提供的视觉快 感,这便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奇观电影的性别不平等:女人成为被看的对象, 而男人作为看的载体 女性作为男性观众欲望的对象是被动的:男性 则是主动的 最大限度的提供满足观看癖(窥淫癖)和自恋 的要求被看对象——女性的身体 用奇观打破叙事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奇观取代 了叙事
第五场:残剑与飞雪、无名与如月对打,空间 是藏书阁,时间约4分钟; 第六场:残剑、飞雪杀入秦宫后残剑与秦王对 打,空间是秦宫,时间4分钟; 第七场:残剑与飞雪的对打,空间是雅丹地貌, 时间3分钟。
总 结:
动作是主因 对白、情节和叙述均服务于动作奇观
满城尽带黄金甲
改编自话剧《雷雨》,中国封建家庭覆灭的象征性 文本,被转置到了一个宏大而抽象的历史场景当中, 变成了权利和欲望的反讽式寓言。 提问:《满城尽带黄金甲》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 的认识和感受? 为何有3.6亿的票房成绩,却又遭到了专家学者乃至 全国观众的一致批评?
画面好看 视觉冲击和视觉吸引力 视觉要素压倒其他要素
满足人的视觉需求
创造人的视觉需求
奇观电影是当代的电影的主导
叙事电影与话语主导
1.何谓主导(the dorminat)? 2.话剧主导的要素 3.戏剧性(电影的两个起源:新闻记录与戏剧) 4.叙事性 5.对白与旁白 6.电影结构(情节结构:高潮式U形结构)
速度与好看,速度的构成,场面内速度, 蒙太奇组接速度 快看与看快 速度与紧张 速度与视觉效果 速度与画面 《生死时速》
自然奇观(《英雄》中的胡杨林、雅丹地 貌,九寨沟等) 人文奇观(《英雄》中的秦宫、剑馆,书 馆等) 虚拟奇观(《生化危机》、《哈里•波 特》、《星球大战》等虚拟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