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课时检测:第6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
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与此诗有关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选D。
由“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可知描述的是辽东战役和黄海战役。
由“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可知黄海海战中国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避战自保”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2.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A.1842年B.1894年
C.1895年D.1901年
解析:选C。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A项错误;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故B项错误、C项正确;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3.晚清人士黄遵宪曾评价某个条约把“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
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材料中“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表明了台湾的战略地位,故选C项。
4.如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A。
图片反映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之间经济差距。
因此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而言,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故A项符合漫画寓意。
5.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这说明()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列强“以华治华”方针失效
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解析:选A。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以华治华”方针并未失败,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并没有实现最大化,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故D项错误。
6.地名虽不断沿革但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自明清时期始,北京某地的地名历经“江米巷→①Legation street(使馆街)→②东交民巷→③反帝路→④东交民巷”的变化。
其中名为①最可能出现在()
A.清末民初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革”时期D.新时期
解析:选A。
根据“使馆街”可知此地设有外国使馆,联系所学《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可推断是在清末民初,故A项正确。
7.下图所示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奏疏的部分内容。
这份奏疏主要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英法联军侵华和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选D。
抓住本题关键信息“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这体现了义和团抗击洋教;由题干关键信息“各国……增兵”,这体现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故选D项。
8.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解析:选B。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与反抗日本侵略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着反帝反侵略的主题,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关键信息“战场态势”,然后从材料一中“坐守而已”“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然从材料一中“并匿不出”“戴宗骞持不可”“声言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军士露刃挟汝昌”等有效信息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依据材料二“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等信息概括战败的危害。
(3)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史实,主要从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运动等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