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教育

摘要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建设的争论,京剧进课堂,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成为法定节日等诸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热点

现象给了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认识。党的十七大向全国

人民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是提

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如何在加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自觉地融入或灌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

义。

关键词优良传统教育模式多样化摩擦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当今世界一谈到孔孟老庄、“四大发明”、京剧等,人们便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一谈到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人们便对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壮美和神秘津津乐道。党的十七大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在

十七大报告中指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传承和发扬是当前需要积极研究,不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以此为特色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旧时代普及的读物,流传至今必有其存在的道理。中国之五千年的历史精华和优良传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义务和责任。教育与文化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文化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氛围不够浓烈,当代大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现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不知创造地重复,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而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丰富大学生的课程结构,全面发展。

从高中开始就实行的分班制度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范围大大缩小,很少有机会接触课程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所以应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设置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著,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下作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

三、教育形式趋于单一化,大学生的品格道德不够完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当代高等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遂,有很强的哲理性。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误区,目标不够明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想是重视和追求事物的和谐、均衡和稳定,这恰恰是国家间关系所要达到的持久和平、均衡发展、长期稳定的终极目标。《礼记·中庸》曾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只有达到和谐,才能正天地、育万物。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对“和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给世人以极大的启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倡导全人类的友爱与和谐,以创造世界范围的“人和”

氛围,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的思想,是以互爱互利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切国际事务,以便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天下太平与和谐;“礼乐”、“仁义”、“忠恕”之道,用以规范国家行为与其他一切国际行为使国家间关系也做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实现融洽与和谐;人类应以“厚德载物”的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达到“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这是国际社会达到全面和谐所不可缺少的。这些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正是当今中国所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文化渊源。

五、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INTERNET,E-MAIL,QQ,MSN的出现使现在很多大学生开始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甚至否定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搞起了西洋文化,一切西化。这些“全盘西化”思想是偏激的,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几世的传家宝,可以视为不孝。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文化以多元化的轨迹运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过多关注,逐渐对传统的东西无暇顾及或是不愿顾及,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尤其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注重修养实践,强调道德践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固定而严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作为道德传统世代相承,这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