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实与生成的数学生态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真实与生成的数学生态课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一些常见问题不得不使我们理性地思考: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动态生成资源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什么的课堂生成才是有效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听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展示真实的课堂
真实自然的课,它所演绎的应该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
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活水源头。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看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追求的并不是对答如流、完美无缺,但每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颤,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缺憾的美、动态生成的美。
在这种真实的美中,我们能够体会出他们爱教育、爱孩子的真挚情感,能够品味到他们平时饱览群书、激扬文字,课上成竹在胸、收放自如的丰厚底蕴。
孩子们的收获也许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我有幸再次欣赏了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的精彩课堂,这堂课讲的是《相遇问题》。
吴老师还是用她一直以来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知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吴老师的课堂,从“创设情境”到“尝试探索”至“巩固练习”,教学程序简
洁,步骤朴实,课堂氛围浓厚,师生交互深入,焕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展示出自然生成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课伊始,趣已生。
吴老师请学生“溜达”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课堂“相遇”表演,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真实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相距”等概念,进行自主探究等后继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课继续,情更深。
吴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并问学生:“他们相遇的地点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在中间,有的学生说离小丽近。
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轻易否定,而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给错的同学以纠正的机会,给对的学生以展示才智的机会,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接纳与赞赏之中,获得了共识。
听课者在吴老师营造的“互动”氛围中,感受着错误“生成”的美丽!课结束,意犹存。
每次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为她那精湛的教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一种朴实、自然、和谐的感觉始终萦绕在脑海。
但是仔细琢磨与回味之后,方觉名师的课堂里,看似平常的每个角落里却处处闪烁着迷人的光辉,彰显着他们过人的教育素养。
二、构建生态的课堂
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其核心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
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知识学习、探究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和积累“生态知识”,形成强烈的“生态意识”,从而能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高度去评判和规范人类的自身行为,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构建生态课堂的意义将更为深远。
教师要从对教材的钻研中挖掘和捕捉到数学的理性精神和文化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先从师生相互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导入,接着向学生展示的是这样三条信息:(1)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2)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的5%;(3)我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含图)。
要求学生谈谈读完信息后的感受,学生也很吃惊,纷纷指出:“我国人多,相比之下耕地比较少,要保护好耕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防止沙漠侵吞土地。
”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你知道哪些树木适合在沙漠环境中生长吗?”某农场在沙漠中进行种树实验,相同棵数的树苗:白杨,成活18棵;胡杨,成活22棵;长穗柳,成活46棵;……整个“百分数意义”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深深植根于“哪种树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这一现实的生态问题情境之中,问题解决了,“百分数”也“创造”出来了。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和探究过程,“百分数”解决了如此的“生态难题”而越发显示出其价值所在。
在这样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百分数的意义,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能力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更汲取了一种生态的理性精神,积淀和丰富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关注生成的课堂
1.充分预设促进生成
虽说课堂上所生成的信息具有不可预设性,但课堂的动态生成并不是完全出乎意料。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精心预设体现教师的匠心,动态生成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校的课堂教学展示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因为教师课前预设了“如果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怎么办?”的策略,当教学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从而引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说:“知道长方形计算方法的同学举一下手。
”结果竟有半数的同学举起了手!是啊,学生有书,他们已经预习了,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从书上看来的。
”“那么你们知道书上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不知道。
”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值得表扬,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今天老师不教,请你们来当一回老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来证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教师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验证,反馈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展示证明方法,从而逐步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师生
共同收获的是欢乐和信心。
2.有效利用善待生成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问题、意见的分歧、偶发事件、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错误等都可能蕴涵着可贵的教学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思路,直面错误,冷静思考,及时洞察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思维上的障碍,捕捉、整合有关生成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案例]这是一节练习课,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计算后汇报说除不尽,我也不加思索地告诉学生用分数计算。
这时一个学生怯怯地说除得尽,我采取了延迟判断的策略,让他继续说下去,“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得到他的提示,我组织学生重新思考,终于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就是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再除以2,此时师生都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
虽然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了生机。
如果教师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就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叶谰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
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创造生成,适时捕捉生成,并按照学生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让学生真正做回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
课堂上那“美丽”的生成真正源于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而不是表面戴着旧理念的“镣铐”跳新课标的“舞”。
让真实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动态生成的课堂因真实而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名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