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与预防结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与预防结课论文
智利地震的成因
摘要:8.8级地震的通报出现在地震工作者眼前时,许多人都不禁要确定一下自己是否看得准确无误,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了8.8级罕见的特大地震。
关键词: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展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弹性回跳
在此前很短一段时间内,还发生了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1月4日),海地7.3级地震(1月13日)和琉球群岛7.2级地震(2月27日)。四大地震隔海相望,接踵而至,让人们恐慌,电影《2012》所预言的世界末日真要如约而至了?
电影中描述的引发人类灭顶之灾的全球性灾难事件的发生都会有一个过程,因此事前是可以观测到一些相关现象,并大致做出一个长期预测。例如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例如由于地球液态外核对流运动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极移。前者会在地球上产生毁灭性的地震,但小行星和彗星的运行轨迹是可以观测、推算的。后者将引发全球极端气候异常,但地核对流运动的变化异常只要密切关注也会被发现。
其实,和我们看到的火山喷发、飓风一样,目前我们记录到的地震都只是地球正常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途径,通过地震,地球释放其内部聚积的能量。
亿万年来,地球庇护了千千万万的生命的同时也从没间断过自身的成长、变化和“表达”,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常识,就会对这次智利大地震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相信大家能对这次智利地震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当遇到下一个地震的时候能够直面谣言,相信科学。
六大板块构成地球
说到“认知”,首先就不得不提地球板块学说。
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展学说”基础上的“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成海岭、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和深海沟,在这些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表现为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上升等地质现象。通过统计地震发生的记录,我们可以勾勒出地震带的分布,它与板块的边界基本对应。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此,前面提到近期发生的四次强烈地震中,有三次就是发生在该地震带上。
整个地震带围绕太平洋分布,形成一个巨大的环。从地图上看,环太平洋地震带实际的位置是美洲大陆以西的东太平洋的中亚美利亚海沟、秘鲁智利海沟以及西太平洋的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以及澳大利亚以东的汤加海沟和克马德克海沟。
按海底扩张学说解释地壳的生成和板块相互水平移动的原理,是勾画构造地震形态的基本条件。
地震源于弹性回跳
大洋中的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后涌出的地幔物质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自海岭向两侧每年以0.5至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当移动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了很深的海沟,如太平洋周边的深海沟。从太平洋中央海岭涌出、形成的大洋地壳向西推移与日本岛弧相遇,形成日本海沟;而向东运动的大洋板块最终与美洲板块相遇,在智利一带就形成了智利海沟。也由于大洋地壳的俯冲挤压作用,在深海沟旁边的大陆板块上形成了新生的山脉。
板块边界的相互挤压、碰撞、拖曳等作用导致岩石中产生应力,其应力以岩石弹性的形式储存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弹性极限后,岩石以突然断裂、破碎、错位为契机,立即发生回弹,释放原积累的弹性应力,产生地震。一处应力的突然释放,必然引起附近上下岩石应力的改变,再通过一段时间的余震以达到新的力学平衡。因而,是挤压引起了岩石断裂,突然断裂引起了地震。这就是构造地震成因的“断层回弹”说或称为“弹性回跳”说。
现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从理论上圆满解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的原因,2月27日的智利大地震我们不难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壳构造上找到发震原因。
1/6地震智利“制造”
智利位于东太平洋地震带之上,一直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年记录的9000余次地震中,有21%发生在南美洲的这个国度。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也是发生在智利: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里氏9.5级地震,并诱发海啸,海啸甚至横渡太平洋,给日本的东部沿海造成巨大损失。
智利东倚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海沟。根据现代板块学说的观点,智利正处于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纳斯卡板块的绝对运动速度,经校准为每年3.7厘米,是所有板块中绝对运动速度最快的之一。
纳斯卡板块的消减是少见的平板消减,在发生消减的时候,变形和撕裂同时发生,并持续不断地形成具有火山的安第斯山脉。这与向北推冲的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相撞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具有相似之处。
当纳斯卡板块向东扩张移动遇到南美洲板块与其相碰撞时,由于洋壳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俯冲的角度通常是45°。洋壳继续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最后被温度很高的地幔熔融而消失。所以俯冲带也是板块消亡带。在俯冲带上两个板块之间生成智利秘鲁海沟,海沟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多位于俯冲板块一侧,延长很远。受到挤压的南美洲板块不断积聚能量,当能量达到极限,地震就此产生,能量得以释放。
善待地球规避灾害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破解地球密码。经过前赴后继的努力,人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地球信息,逐步了解着地球的“脾气”,但是对于地球这个庞然大物来说,人类实在是太过渺小,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对于认识地球还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避免地震灾害的发生,除了科学地认识地震的成因外,或者我们还应该更多地敬畏地球。理解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是地球自身力量的表达,是她“情绪的宣泄”,是一种我们人类无法阻止其发生的自然现象,由此引发了灾难不是地球的错。
由于人口数量的无节制增长,人类不得不选择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不适当的生存方式生活。海地太子港最初设计居住人口为20万,而1月13日地震发生时实际居住人口达到200万,当地震发生时,损失惨重就成为必然。如果我们的居住地可以远离地震频发的地区,如果我们把河道还给洪水,把山林还给野兽,就会减少很多大自然对人类的伤害。
面对频频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是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尊重地球、善待地球,她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参考文献:
[ 1 ] 张虎男,火山,地震出版社,1986
[ 2 ] 阿德里安·夏德格,地球动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877
[ 3 ] M·G·Jr·Langseth,地球内部来的热流及其在全球表面的分布,国外地质,1975(2)
[ 4 ] 上田诚也,新地球观,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