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一、城市起源概述
近十余年来,考古学家在不少省份陆续发现了数十座原始社会后期或青铜时代早期的筑有坚固城墙的城邑遗址,这些城邑遗址属于不同的史前文化,时代可上溯至四五千年以前。遗址的共同自然特征是有城墙遗迹,所以称之为“城”。(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94页)由此可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类的聚居地就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在那个时代开始慢慢出现我们现代社会所熟知的“城市”的雏形。
从起源的角度来看,城市起源于聚落。起初,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类开始慢慢意识到如果组成一个群体,将会使自己的力量“成倍增长”,自己所拥有的食物和水也将更加充足,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也将变得越来越安全,活得也会更久。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起狩猎,一起生活,一起迁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群体也因其硕大的“身体”而变得越来越不适合迁徙。此时“石器”出现,为人类群体的定居创造了条件和契机。于是人类“泽水而居”,早期的聚落形成了。聚落形成以后,人类的活动开始变得有序起来,种植植物,饲养野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最终使得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手工业和商业相分离,“集市”开始出现,城市也崭露头角。
二、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一般理论
城市化概念最早由西班牙人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陈慧琳主编,郑冬子等副主编,《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92页)城市化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概念被人们广为熟知,但至今却尚无统一说法。
一般认为,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陈慧琳主编,郑冬子等副主编,《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93页)
由城市化的概念可以看出,人口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在人口方面的表现,一个地区城镇人口越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就越高;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口城市化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指标,随着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其本身也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城市化随着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形成一个连续的变化着的动态的过程。
三、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进程取决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人类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每一次生产工具的更新,每一次生产力质的发展,每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会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出现质的变化。根据全球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特征,可将全球城市化划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1)中心城市化阶段(工业革命时期)
(2)郊区城市化阶段(工业化后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
(3)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八十年代)
(4)再城市化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陈慧琳主编,郑冬子等副主编,《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94页)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近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人口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指标,在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中,也有着其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
(1)人口中心城市化聚集发展阶段
(2)人口郊区城市化分散发展阶段
(3)人口逆城市化分散发展阶段
(4)人口再城市化聚集发展阶段
四、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征
我国的城市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原始奴隶封建时代人口城市化阶段,近代晚清民国时期人口城市化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人口城市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城市化阶段。
1、原始奴隶封建时代人口城市化阶段(原始社会石器时代——19世纪40年代)及其特征
在原始社会末期,城市的雏形——聚落开始出现。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聚落规模越来越大,聚落的职能也由最初的生活,生产,交换产品,防御野兽袭击逐渐健全,聚落的人口也逐渐增加。最初的人口城市化开始发展。进入奴隶及封建社会以后,奴隶时代的周王朝及封建时代的汉朝和唐朝“创造出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其持久性和彻底性举世无双”,“洛阳、长安、开封等历代都城跻身于世界上最大城市的行列,逾千年之久”。(Joel Kotkin (美)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8页,原文引于章生道:《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趋势》(Historical Trend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载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第53卷第2期(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3,no2),1963年6月,第109~117页;A.E.J.莫里斯:《城市结构史:工业革命之前》(History of Urban Form: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伦敦,朗曼出版社,1994年,第2页)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其在都城及全国各地的统治,实行严格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在同时鼓励各地,各市按其等级发展规模。这就决定了在这一漫长的时期的初期统治者为加强都城及重要城市据点的政治、经济、军事统治,大量征调规模较小的村镇人口充实城市,形成这一时期人口城市化的短暂“春天”。当这些都市的人口充实到统治者认为满意的时候,统治者为稳定这些都市及其在各地方的统治,又采取一系列手段限制人口的流动。此时人口城市化便进入了“休眠”,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这一时期的人口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城市兴起及发展的初期,城市及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受人类生产力等客观、自然因素的影响。
(2)奴隶封建时期,城市及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3)城市及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先是快速而短暂的发展,然后便进入平缓而漫长的“发展期”。
2、近代晚清民国时期人口城市化阶段(19世纪4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