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留白”之美

合集下载

体育课堂“留白”艺术赏析

体育课堂“留白”艺术赏析

体育课堂“留白”艺术赏析作者:贺义新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7期东方艺术讲究“留白”,绘画作业的留白,常常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

音乐作品的留白,则显示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为追求表面的课堂效益,很多教师分秒必争,一味地让学生听讲解和做练习,学生反而兴趣索然而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反思的机会。

由此,我们建议体育课堂应有留白。

一、引入训练:激励想象与表达“入境”才能“生趣”。

教学之初,教师就应用自己的语言沟通技巧与表情来表达富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训练内容。

适当留白可以激发学生想象,激活他们思考,鼓励他们自由表达。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立定跳远这块内容时,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里习得的一些错误动作老师设计了一个“青蛙跳荷叶”的情境:通过出示“荷叶”——垫子,有一位动作规范的同学做青蛙跳,全体学生仔细观察青蛙的表演,然后教师要求大家用语言描述刚才青蛙跳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如何模拟青蛙跳?于是学生开始在自己的头脑中回放刚才的动作……半分钟后,学生从青蛙起跳、落地及身体部位的用力,特别是两脚的变化等方面谈了看法,教师再加以一定的引导与总结,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动作要领。

二、讲授要点:留与自主体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予,而在于引导,“如此才可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

比如对于铅球投掷的角度问题,有的学生受数学老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左右,误以为眼睛瞄着目的地,向前方投掷出铅球是最佳的角度,恰恰忽视了铅球是一个有重量的物体,运动过程还要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鉴于铅球是一个不太安全的训练项目,且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他们还不能理解重量能抽象的词汇,更不能了解抛物线的原理,而且讲解这些东西也不是体育课的重点,怎么办?于是我抓住垒球来让学生感悟,我在不讲投掷法则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投掷,但给他们一个任务,要求说说不同方向投掷的区别,开始有的学生还坚持向正前方投掷的好处,但训练完了以后,他们什么都明白了。

“留白”

“留白”

“留白”一、教学“留白”的定义“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意思是“计白当黑”,正如音乐中的“休止之法”,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作品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会有意地留出空白。

“空白”并非没有东西,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和交流等方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和目光交流,或体态语言传递信息等方式留下“空白”。

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师的课堂活动更应像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

有时,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高效地讲授知识,更有助于学生专心地投入,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感受、去演绎、去“补白”。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留白”,给知识“留白”,给自己“留白”,达到教与学的交互融合,展现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极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留白”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灵活运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这种模式导入新授主题。

教师抛出问题后,不用急于揭开谜底。

应是引导学生思考、排除、推敲而得出想要的答案。

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较安静思考答案,即所谓的“冷场”。

这段留白就是为思维岩浆的喷发而预留的。

教师不用担心会浪费时间,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三分钟、五分钟的沉默可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热情洋溢的讨论。

这也正是探究式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教学目标出发,这种“冷场”定能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笔者就以《牛津初中英语》为例,谈谈“留白”策略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李可留白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中国画中运用得比较多,在音乐中也常常用到,指创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在艺术创作中留出“空白”。

艺术作品中的“空白”常常展现出一种“虚灵”的“空间感”,使艺术作品形神俱备,有虚有实,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艺术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艺术美感。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同样也需要留白。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若能学会留白,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而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下面,笔者欲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一、课堂导入前留白,设置教学悬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来不讲。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维状态。

例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暴风雨》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课件(《暴风雨》配乐视频),对学生不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让学生自己静静欣赏。

低音提琴低沉浑厚的呼号仿佛描绘了乌云密布的情景,尖锐凄厉的短笛呼啸声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像暴风骤雨来临前的电闪雷鸣……教室内异常安静,当音乐课件播放完毕后,教师又停顿了一会儿。

学生们用急切的目光注视着教师,在接收到学生的求知信息后,教师这才开始了本课的教学。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前适度留白,设置悬念,使学生急切想了解本节课到底要学什么。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探究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心理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留白,引发不同体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备很多不确定元素与多解性。

当美的信息传递到大脑时,引起的联想是美好的、自由的、广阔的。

留白,音乐课堂的另一层境界

留白,音乐课堂的另一层境界

很显 然 . 方法 一 中。 师为 了能在有 限的 时间 内 在 教 完成 教学任务 , 把本 该学生做 的事情 自己做 了 , 学生 只 是按照教师 的要求按部就班 地去操作一 下 , 学生的 自主
探 究 能 力 完 全 被 忽 视 掉 了 。方 法 二 中 , 组 的 学 生 虽 然 每
总 , 出结 论 。 得
上这 部分 内容时大都 布置学生 利用课余 时间 自己去 观
察 ,或者在课堂上用手 电筒代替太 阳做 一个模 拟实验。 笔者认为前一种方法探究 出来 的结论最直接 、 最有说 服 力, 但是在课外让学生 自己单独去做 , 缺乏监督 与指导 ,
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坚持下来 。这里 , 教师需要采用 一
的音 乐课 堂 , 疑是 热 闹的 , 歌燕舞 , 紫嫣 无 莺 姹
红 。 不 同 的教 学 理 念 , 化 的 教 学 潮 流 , 剂 量 变 大
很 多这样的例子 ,很 多有着鲜明色彩的乐曲非 常
适合学生静心聆听 , 如欣赏钢琴曲《 水草舞》她那 ,
形象 的音乐语言 , 流畅的旋律线条 , 无不提醒你 的 耳朵她 的音乐特性 .你不用和孩子们多说什么分 几个音乐段落, 要注意什么旋律 的连续下行 , 只要 多让孩子们听 , 听那钢琴清丽流动 的诉说 。 在听的 基础上 . 用舒展 的动作体态来表现这种流动的美 , 我认为那就够了。 进一步说 , 学生音乐体验空间的 打开需要角度 的选择。而角度的选择则考验教 师 教学资源剪裁 、 教学方式拿捏的能力 , 真的不需要
等 。要想学生有效地去探究这些 活动 , 教师必须 多动脑
筋, 多想点子 , 让学生愿意去探究 , 特别是长 时间地坚 持
案例二 : 太 阳和影 子》 《 一课 , 要求 学生 观察一 天 中

浅析电影歌曲《绒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浅析电影歌曲《绒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99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23丽光华比喻为一朵美丽的花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绒花树比喻为何翠姑;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何翠姑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的精神形容为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

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歌词情真意切又朗朗上口,体现出该作品的深度与内涵,营造出深远而又美好的意境,深刻的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绒花》歌词的文学意象承载着美学思想文学意象是烙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解读文学意象就是通过作品浸染作家主观情感色彩的喜、怒、哀、乐、愁等一系列情绪来观照作品意蕴,从而走进作家细腻丰富的感情世界。

②该作品中词作者主要塑造了“绒花”这一文学意象,全曲对该意象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修饰,从而表达出该作品所承载的美学思想。

该作品通过歌颂了“绒花”即何翠姑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将其舍己为人和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自身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颂。

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高尚人格,是世间所有人共同追求的思想美,具有普世性。

同时,在对“绒花”进行歌颂之后,却又戛然而止,使用了长段的“啊”再来继续诠释歌曲的情感,给听众留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进行画面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留下一种遗憾而又缺失之美,即留白之美。

三、电影歌曲《绒花》的音乐特征该作品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其歌词外,作曲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写作赋予了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使其在众多歌曲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传唱的经典。

再此,本文对其音乐创作特征进行研究。

(一)《绒花》的和声特征和声是音乐材料的排布方式和结构布局,该作品的和声色彩具有明显的特征,多采用G大调正三和弦,偶有临时调性色彩变化,与传统正三和弦的方方正正的规整感形成对比,令人耳目一新,更添作品风味。

例如作品的使用了大量的降VII级音,如在前奏中(详见谱例1),降VII级音的使用改变了大调明朗、开阔的和声色彩,在其中增添了一丝忧郁、黯淡的色彩,铺垫了全曲的悲壮颂歌的情感基调。

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赵翠霞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例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 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赵翠霞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第22中学;山东;菏泽;274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51
【相关文献】
1.留白,音乐课堂的另一层境界 [J], 蒋忱
2.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J], 赵翠霞
3.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J], 赵翠霞
4.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J], 左佳妮;
5.浅谈音乐课堂中的留白 [J], 黄瑞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留白”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及其美学价值

“留白”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及其美学价值

“留白”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及其美学价值
刘冰冰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7
【摘要】“留白”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艺术境界永远是不完美的,其所蕴含的虚与实有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虽然最早应用在中国画中,但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能为音乐学科带来启发,如今被人们应用到了声乐歌曲的演唱中。

在声乐艺术的表演中运用“留白”手法丰富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不是要唱出音符的休止感,而是要正视作词家、作曲家创作时的思想,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留白”,在二次创作中准确地演绎作品。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刘冰冰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6
【相关文献】
1.巧用“留白”艺术,提高教学实效——浅论生物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具体形式
2.着眼核心素养数学艺术留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3.留白,让数学复习课堂绽放别样的精彩
——浅析留白艺术在中考复习课堂中的应用4.课堂留白,让数学更具魅力——小学数学课堂中留白艺术的应用5.美学艺术留白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画面中的主体物体刻意留出一些空白的地方,利用空白去衬托主体,突显主体的美感和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留白艺术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语文文本,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从留白艺术的概念及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以及相关教学案例等方面展开阐述。

留白艺术的概念及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将留白艺术引入是希望学生在接触文学作品时,能够通过留白技巧,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体味其中的艺术美感。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留白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留白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语文文本。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朗诵、美术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文教学。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带有节奏感的古诗进行朗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在学习古文观止时,可以结合美术课程,让学生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画面创作,让他们通过绘画去感受和理解古文的内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构建起对语文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我们可以注重对语文文本的赏析和解读。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名作,结合课外阅读、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体味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比如在学习《草房子》时,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与乡村生活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田园风光和乡愁情怀;在学习《小兵张嘎》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革命背景相关的电影,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通过这样的赏析和解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构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歌词美学赏析——品《青花瓷》

歌词美学赏析——品《青花瓷》

歌词美学赏析——品《青花瓷》教学目标:1、品味《青花瓷》歌词中的优美词句,了解意象,感悟其中的感情。

2、了解流行歌曲中也有中国古典文化,也有值得品析的地方,语文要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教学重点:赏析《青花瓷》歌词。

教学难点:体悟《青花瓷》中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诺贝尔奖评委会10月13日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因为他“在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开创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有人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不过是评委的行为艺术,缺乏纯文学应有的严肃性;也有人认为,歌词也是文学形式的一种,优秀的歌词作者为什么不能获文学奖呢?二、赏析歌词蕴含的故事1、提问:通过歌词解读出怎样的故事?故事大约发生在雨打芭蕉的江南小镇,在门环惹铜绿,重门掩黄昏的时候,有檀香冉冉透过朱红色的窗,娴静的美人初妆后,等着她的心上人。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爱情总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

就在天青色等烟雨、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男主人公隔江千万里,也在等着和心中的伊人的约会。

然后就是美丽的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相思、约会,阻隔,团圆,美好的结局。

2、分析主题(1)离愁别绪——从主题方面看,芭蕉帘外雨声急,青花瓷里容颜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

《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2)关键词——等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

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

音乐课堂留白艺术摭谈

音乐课堂留白艺术摭谈
中 J 圳 讲 究 搴泼 , 特
下 空 n , 人 浮想 , 人 r 眯 叫 u ]
便 是 一绝 :
如 , i 沽 I I 摩 l I
小 云 , r 石 虾 不 『 水 , 实 那 H 的 空 齐 l 见 其 { 门就 是 云 、 是 水 一它 m 瑚面 红 虚 实 的 平 衡 中 就 i 表 现 尢 ‘有 的 奏 变 化 ,创 造 f 隽 永 的 韵 j } J 味 卡 深 远 的意 境 。这 种 艺术 手段 在 其 它 艺 术 ¨
随 着教 学改 革 的 深化 , 们 应 该 还 学 生 以 学 习和 发 展 的 我
我 们 都 知 道 , 常 导i 一 常 课 的 “ 课 足 序 ” 或 者 说 , 足 一 课 的 序 幕 , 虽 小 足 高潮 , 很 要 , 它 术 创 造 它 印 用
课 堂 气 , } 学 乍 迅 速 进 入 、 常 所 色 f 』 J 果 例如 , 《 乐 在 音
2. 足 自 主 学 习 之 白 留
词 , 不 深 深 体 悟 着 一 种 独 特 的 中 美 学 精 神 。 此 , 无 我
想 剑 r时 F 乐 课堂 教 学 的 -f 现 状 : 师 就 怕 课 堂 内 音 , p 教 容 够 多 , t 学 生 课 堂 巾收 获 太 小 , 整 堂 课 安 排 就 n 把
《 课 程 标 准》 确 指 f :学 生 是学 习 的 主 人 。 ” 新 明 }“ J 学 生 自主 地 学 习 不 仅 是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 养 创 造 型 人 才 培
得满满 的 : 夫 信 息 充 斥 j中 , 七 繁琐 的 设 计 , 课堂 花 里 使
胡 哨 ; 帅 仡 繁 多 , 无 细 , 生 膻 接 不 暇 , 胜 其 敏 事 学 不 烦 而 音乐 教学 址 一 丌 放性 、 向性 、 术性 很 强 的 种 多 艺

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80 教学文萃 JIAOXUEWENCUI
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 左佳妮
摘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善于“留
在音乐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在水底招摇”(徐志摩语)。
白”。只有“留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音乐 许多有着鲜明色彩的乐曲都适合于学生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音乐
术中“漏窗月洞门”,在中国古诗词艺术中 只有“入境”,方能“生趣”。音乐学习是一 地交流,在交流中能够诞生出音乐学习的
有“空白”等等。音乐作为一门时间的艺 种感受性、体验性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 精彩。
术、流动的艺术、听赏的艺术,也应该留有 教师不仅要运用媒体等外在因素激发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
留出交流。留白,能够缔造出美好的音乐 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教学达至“此时无 学生畅所欲言,音乐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
学习境界。
声胜有声”的境界,达至“无声处皆成妙 效果,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出体验 境”的境界
留白不是“空白”,而是虚实结合的音
空间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留出想象 乐教学艺造潜质,让学生音乐学习从被 底世界的奇幻和神秘。在学生聆听的过程 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
动转向主动,达到“无声处皆成妙境”的 中,教师毋须多言,只需要聆听有钢琴奏 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
境界。
出的轻缓的琶音,犹如清澈的流水缓缓地 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
“牵”着走,没有自己的体验时空,由此导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愉悦的感受。在音 是音乐教学所追求的另一种境界吧!
致学生音乐学习的肤浅、浮躁。一堂课下 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术也 同样 如 此 ,尤 其是 诗 歌 。苏 轼 在他 的 《 西林 壁 》 中写 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 “ 题 此时无声胜 道 : “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低 各 不 同 。 不 识 庐 山真 面 有 声 ”,生硬 的剖析 会成为 多余 。只有 如此 教与学才 能达 到同 横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中 。 ”从 不 同的 角 度 看 ,会 发 现 不 同 的 频共振 ,情感才能 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 ,但 如 果将 思 维 囿于 “ 山中 ”,创 新 的火花 就 会 被 既定 此 的框架 扼 杀 。海 明 威 曾经 说过 ,好 的文 学作 品像 冰 山只露 出 了一 角 ,大 多 数都 藏 在 了水 下 。
情 调 ,从而 产 生空 灵 的 美学 效果 ,它 以虚 空传 递 丰盈 ,于 不 体而言,无论教什么样式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
著一划中表达着无尽的韵味,在一种几乎 “ ”的状态中达 章 的感 情 相 吻 合 , 当 喜 则 喜 ,当 怒 则 怒 , 不 如 此 , 则难 以 无 到 了高境界的 “ ”。如南宋 画家马致 远在构图上采用 的 有 “ 披文 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
在 求知 的过程 中能动地去探索 、思考和 发现 ,让学生的主 能 力 。 体 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 白里得 以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课堂
像其他 艺术 形式一样讲究留 白的艺术 ,构成教 学的 “ 阴晴 这 种 不 “ ”只 “ ” 的 教 学 方 式 ,使 学 生 的思 维 受 到 限 思 答
圆缺 ”, 以 引起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激 发 学 习 的兴 趣 , 让 学 生 制 ,成 了一个 受人 摆 布 的机 器 ,完 全丧 失 了学生 自己 的思 维 一

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留白艺术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它通过艺术元素的有意识的空白来表现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使作品更富有韵味和内在力量。

留白艺术不仅在绘画和设计中常见,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从留白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出发,探讨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留白艺术的概念和特点留白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艺术作品中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白,通过空白的塑造和安排来提高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留白不一定是真正的空白,也可以是有形的元素,比如色彩、线条等,但是它们的安排和运用都是有意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留白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炼简洁:留白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注重简洁精炼,通过少量的元素来表现更多的意境和内涵。

2. 空灵含蓄:留白艺术的空白部分通常是含蓄的,给人以一种空灵、含蓄的感觉,让人们更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

3. 引人深思:留白艺术往往给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观者可以在其中自行思考、感悟,从而引发人们深思。

1. 阅读课文留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丰富、意境深远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其中的留白之美。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留白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木兰诗》这篇古诗,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留白之美。

诗中没有过多的描写木兰的形象和细节,而是着重描绘了木兰的家国情怀和伟大品格,让读者在留白中品味木兰的伟大之处。

引导学生通过留白来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作文留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留白艺术的手法来引导学生写作,让他们在作文中留出一定的空白,不一味地将所有的细节和情节都交代清楚,而是让学生学会留白,通过留白来表达更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容摘要:“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虽可追溯至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思想,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实践,却最早见于中国画,并很快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

文章指出,我们应纠正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即常常有人把“留白”简单地看作是绘画作品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雕塑作品中的残缺以及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等,这是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肤浅认识。

“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中国声乐作品中也不乏“留白”的表现,如,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引子: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歌词:意蕴的“留白”;二度创作:作曲家的“留白”,等等。

关键词:虚实相生“留白”艺术中国传统美学声乐作品“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时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新,能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不能言传”的魅力,亦即我们常常所说的“大音希声”的意境。

“留白”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极致的反映。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有情感上的“留白”、叙述上的“留白”、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

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构成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的,由于古谱不易保存等原因,导致“留白”艺术虽源于音乐,但不及绘画与文学艺术表现得丰富多彩。

但我们仍可以从古籍文献中,发现大量的有关音乐“留白”的记载。

“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声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歌词能使音乐表达情绪的手段更加丰富,大大拓展音乐表现各种意境的功能。

在声乐作品中,“留白”表现在哪些地呢?一、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进行时的停顿,它既可以出现在乐曲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曲中及结尾,甚至出现在乐曲中的任时间段。

音乐人程璧:更愿表现含蓄、内敛、留白的美

音乐人程璧:更愿表现含蓄、内敛、留白的美

龙源期刊网 音乐人程璧:更愿表现含蓄、内敛、留白的美作者:云小咩来源:《大学生》2017年第07期程璧民谣女歌手、摄影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日本语专业。

2012年,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晴日共剪窗》;2013年,推出与符瑞合唱的歌曲《心想唱歌就唱歌》;2014年,推出第二张个人音乐专辑《诗遇上歌》;2015年,推出第三张个人音乐专辑《我想和你虚度时光》;2016年,推出第四张个人音乐专辑《早生的铃虫》,同年,举行“我和小鸟和铃铛”全国巡回演唱会;2017年1月16日,推出个人单曲《光芒》。

4月份去东京新宿御苑,看到一棵老树,老树上面布满了青苔,但是它旁边是湍湍的溪流,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青苔静默,溪流湍湍。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对比的意象,青苔是非常静的、不变的、固定的东西,但是它旁边的溪流是一直在流动的、活跃的、改变的。

这样一动一静的意象,这种对于美的两个层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比如说太阳和月亮。

我是月亮派,因为我喜欢温柔的月光,当然我也喜欢太阳的那种能量感。

但是在艺术里面,我愿意去表现更内敛、更温柔的东西。

除了太阳和月亮,还有山和海,大地和天空。

其实我觉得世间万物永远是这样,有这一面,必然有它的另一面。

我自己的审美体系可能是属于后者,我更愿意表现含蓄、内敛、留白的美。

我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去旁听美学课,他们讲西方美学史,我就觉得西方对于美学科性、系统性的阐释,我不是很喜欢,我更喜欢东方式的对于美的感受、直感的东西。

我觉得这种直接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我生活在东方,我从小对于美的感受来自于这儿。

美的启蒙最早我对于自然、艺术、诗歌所有的启蒙都来自于我的奶奶,在我四岁的时候跟着她,那时候我生活在北方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她是一位非常诗情画意的人,会带着我去感受,比如夏天雨水落下来,青豆角上全是雨水,然后摘回来洗干净做成蒸饺。

“留白”美学简论

“留白”美学简论

“留白”美学简论知识点:留白美学简论一、定义与概念留白美学,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留有一定的空白区域,以达到画面、音乐、文字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效果。

留白美学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辩证关系,后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留白美学的内涵1.绘画:在绘画中,留白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使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充分利用留白美学,使画面达到“意蕴深远,韵味无穷”的效果。

2.书法:书法艺术中的留白,可以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呼吸的空间,展现作者的气息与情感。

著名的书法作品,往往在字形、墨色、留白等方面做到恰到好处,体现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3.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留白是指在乐曲中故意留下短暂的无声时段,使听者更加珍惜音乐的美妙。

这种无声的留白,可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文学: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体现在文字的简洁与含蓄,让读者在想象中品味作品的韵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留白美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留白美学的价值1.提高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留白美学使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空间,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想象力。

2.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留白美学有助于培养人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品味和情感,提升审美水平。

3.丰富艺术表现手法:留白美学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4.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留白美学有助于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让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

四、留白美学的应用1.教育领域:在教育实践中,留白美学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2.设计领域:在设计艺术中,留白美学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使设计更具人性化和艺术性。

3.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留白美学可以应用于家居装饰、服饰搭配等方面,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

美术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戏曲美术”教学中的留白

美术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戏曲美术”教学中的留白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粹,一片晨雾云海,看万岭千峰,这就是留白的魅力。

无,即是有。

试想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书法笔画间那丝丝点点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留有想象空间的“空白”,经典乐曲中大音希声的“余白”等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似不经意,实则是精心安排,真真是无声胜有声。

留白处有智慧,“留白”的作品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放飞思想,去感受作品的空灵、韵味和意境。

教学中的“留白”,蕴含着一种哲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与石家庄市第81中学的“知本”文化建设和新课标高效课堂“三四六”教学模式的要求也很契合。

该校的“三四六”教学模式是以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撑,三即三让: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四即四本: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课堂文本。

六即课堂“六环节”:目标导学———三维目标要清晰,重点难点要突出;自主学习———明确任务促独学,质疑自探深思考;合作探究———对学群学相结合,教师引领不可缺;展示点评———问题聚焦都亮相,面带微笑声洪亮,追问点拨要纠偏,规律生成要跟上;达标检测———扣题设题有梯度,补救达标有措施;总结归纳———概括梳理显规律,自我总结促提升。

由此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创造一个乐思、善学、主动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教育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留白”艺术,使学生从初接———“戏曲美术”教学中的留白徐思丽(石家庄市第81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人们对美的理解,始终伴随着感知、欣赏、创作和表达,好的教育都需要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思考、理解、体验、消化中,得到心灵的释放,使其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而美术教育中的“留白”艺术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这种作用。

用“留白”艺术来丰盈音乐的张力

用“留白”艺术来丰盈音乐的张力

用“留白”艺术来丰盈音乐的张力摘要音乐的特质决定了音乐教学不能以乐理的灌输替代音乐的聆听,也不能以逻辑的分析替代人们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音乐教学灵动起来,教师应遵循艺术教学的思路——用“留白”来丰盈音乐的厚重与饱满。

关键词留白音乐教学体验想象空间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常常作用人的听觉器官而使人产生一种能动的、极具个性的审美体验,它也常常通过音乐蕴含的形象让听者去体验、去触摸音乐的真谛。

正是音乐的这个特质,决定着音乐的教学不能以乐理的灌输替代音乐的聆听,也不能以逻辑的分析替代人们的情感体验。

然而现行的音乐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却违背了音乐的这种特质:用“莺歌燕舞…‘热闹非凡”掩饰着音乐的宁静,用繁琐的分析置换着个体的体验……从而使得音乐失去了应该有的艺术的饱满与丰盈。

为了让音乐教学灵动起来,显示出应有的张力,我们应遵循艺术教学的思路——用“留白”来丰盈音乐的厚重与饱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留白,原指“中国画”中为了构图的需要和思想的表达,对整个画面空间进行有效的布局而出现的一份空白,从而出现“虚空传递丰盈”“不著一字而尽风流”的境界,正是这份艺术的力量使得审美活动更加饱满,更加厚重。

一、用“留白”冲淡分析,让学生多一个体验舞台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多瑙河”、一千个“命运交响曲”……音乐的这种非理性且“关注情感体验”的艺术特质决定了音乐教学不能以逻辑的分析冲淡体验空间,也不能以教者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更不能用所谓的标准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想。

正是因为音乐的这种特质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知识生长点的缘故,音乐教学首先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体验音乐:去体验音乐的虚无缥缈,去感受音乐的动人心弦,去触摸音乐的“神魂颠倒”……钢琴曲《水草舞》的欣赏教学。

《水草舞》是肖邦的作品,它是舞剧《鱼美人》中的一段乐曲。

在编人教材时,编写组有意组编了钢琴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两种版本。

但不管是何种版本,都有形象饱满的音符、流畅的旋律,都能彰显出水草在水中自由灵动的形象,优美而雅致。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摘要:书法作品中的“飞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则是教育的最新境界,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所以在此主要阐述留白艺术激发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白艺术;美术教学;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

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质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

美术教学也需要留白,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迸发出来的,是教育中美的升华,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

留白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所谓教学的留白艺术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活动。

美术教学就是一门艺术,留白即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

留白是授人以渔,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二、留白于课前导入时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影视动画是综合艺术,其魅力显然比音乐或美术强。

为此我利用影视动画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重视导入时的留白艺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去“导演”,而不是去“说白”,进一步点燃他们探索的热情,以利于新课的学习。

三、留白于质疑问难时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多样性、艺术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质疑问难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进行。

如在《现代建筑欣赏》一课中,我带来一棵仙人掌,学生很好奇,然后我告诉同学们正是这一棵仙人掌,它的外形吸引了设计师的灵感,设计出加拿大蒙哥马利体育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课中的“留白”之美
摘要:大美无言,大音希声,总有一些美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总有一些美不是画面所能展示的。

让她留在那一片空灵之中,为我们的思想增添一份灵性,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惬意,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一缕创意清风吧。

在音乐课中,要适当地使用“留白”,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关键词:留白;音乐教学;冷静;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19-02
“留白”,源自中国画术语。

指的是在画面布局上留下一片空白,给观者一个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艺术的技巧,也是生命的艺术。

留白既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松弛,也可以给人带来紧张与节奏。

绘画需要“留白”、书法需要“留白”、人生需要“留白”,我认为,教学这门艺术仍需“留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可借鉴“留白”手法,把它运用于教学当中,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其思维,使音乐课因“留白”而更精彩。

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学唱留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空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

做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而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

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要让学生心中记住一句话:老师不教唱,我也能会!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
有了很多次的实践证实了,孩子们真的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超能力”。

我记得在教山东民歌《茉莉花》一课时,我只给孩子们播放了一遍歌曲,孩子们已经都会唱了,而且还有学生,给大家演唱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这当然和他们在电视上听到过有关系,但是这不经意的记忆,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所以我对他们发出了赞赏的语言和眼神,孩子们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得意和喜悦的表情,那个时候我明白了,教师有必要改变“教唱、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多留一片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空间,他们会为你带来想象不到的满足感。

二、“欣赏留白”——为学生提供静静倾听、思考想象的空间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欣赏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品味和思索。

这时,学生才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真正进入音乐世界,从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思想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

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音乐欣赏不是配乐朗诵,要把音乐还给学生。

欣赏完一部音乐作品,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欣赏音乐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使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等。

孩子们
会学会在倾听中学会欣赏和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在倾听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发散思维。

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三、“活动留白”——为学生提供尽情操作、体验创新的空间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他们经常在做的是对自己认知发展的过程演绎,短短四十五分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演绎。

“手和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苏霍姆林斯基。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

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也就不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会体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原则。

“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教师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上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尽情操作的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观察、操作、分析中把抽象的、静止的知识变为形象的、活动的、感性的操作,让他们尽情做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化。

四、“探究留白”——为学生提供冷静反思、感受拓展的空间
对于教师来说,上完每节课后我们都会写教学反思,有的老师匆匆忙写完,有的老师马马虎虎的应付,而我会静静地坐下来,反复地思考后才会去写,在写之前我会认真地感受上课时的过程,也许你们不会发现,回想上课的过程有时真的是一种享受,而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享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专用“反思”一词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的思索即对思想的自我运动,简单地说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少会顾及这一重要环节,新知一旦得出,我们马上就会把学生拉向练习,基本没留空间引导学生让他们对得出新知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反刍”、小结。

其实反思可以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可谓是意义不凡啊。

音乐课堂“留白”,留给学生思考上刹那时刻的火花闪现;留给学生心理上酝酿许久的自我超越;留给学生一份宁思的权利;留给教师一份反思的义务。

这样就使课堂多了几分耐人回味的余地,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留下了体验创新的空间;留下了感受拓展的空间。

同时,音乐课堂“留白”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与见解。

擅长绘画的人会合理的在图画上留有空白;擅长音乐的人不需要借助纷繁复杂的音符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会丢弃内心不值得保留的东西,以保持内心的空灵纯真。

作为教师,我们何不等待,等待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也许会有许多的不成熟、
不成功、不成文的认知思考,但请相信学生吧!总会有一次令人惊喜的火花闪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刹那,那也意味着又一个“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只小板凳。

而对于学生来说,正当气氛浓郁、讨论激烈的过程中,不妨给学生留一片空间,让他们“静静倾听、静静思考、静静理解、静静总结”留一处“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