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马鞍乡山榜岩滑坡治理项目勘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1)
1.3工作目的、任务 (1)
1.4勘查工作评述 (1)
2.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条件 (3)
2.2地质环境 (5)
3.斋公坡滑坡体地质灾害特征 (8)
3.1斋公坡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8)
3.2滑坡变形迹象及性质 (9)
3.3滑体特征 (11)
3.4滑床特征 (12)
3.5滑动带特征 (12)
3.6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13)
3.7滑坡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 (13)
4.滑坡推力计算及稳定性计算 (14)
4.1综合分析 (14)
4.2计算模型与工况 (14)
4.3计算方法与参数选取 (16)
4.4滑坡稳定性计算与结果评述 (18)
4.5原设计方案评价 (19)
4.6因素敏感性分析 (19)
5.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0)
5.1发展变化趋势 (20)
5.2危害性预测 (20)
6.地质灾害体防治方案建议 (20)
6.1防治目标原则 (20)
6.2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20)
6.3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20)
7.环境影响评价 (21)
8.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21)
8.1经济效益评估 (21)
8.2社会效益评估 (21)
8.3环境效益评估 (22)
9.结论与建议 (22)
9.1结论 (22)
9.2建议 (22)
附图:
1、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图1)
2、工程地质剖面图(1:500)(图2—图7)
3、钻孔柱状图(1:150)(图8—图13)
4、探槽展示图(1:100)(图14—图15)
附件:
1、滑坡稳定性与推力计算书
2、照片集册
3、成果报告电子文档(光盘)
1.前言
1.1任务由来
根据四川省2012年第一批重大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经过报名,必选等环节,确定xxxxx公司承担平昌县马鞍乡山榜岩滑坡治理项目的勘查、可研和初步设计工作,并于2012年12月提交勘查成果报告,斋公坡滑坡属于山榜岩滑坡的一部分。

2013-2014年,斋公坡滑坡出现新的变形及原变形加剧,根据专家现场踏勘意见及平昌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我单位承担平昌县马鞍乡山榜岩(斋公坡)滑坡治理项目的补充勘查工作。

1.1.1补充勘查原因及内容
斋公坡滑坡位于平昌县马鞍乡小寨村,通过省厅专家,会同平昌县国土局、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现场踏勘会商,滑坡于2014年8月新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变形,并影响了滑坡上住户、乡道的安全。

针对新的滑坡变形迹象,需做补充勘查工作,为相应新增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通过平昌县马鞍乡小寨村山榜岩滑坡(斋公坡滑坡)补充勘查,查明滑坡新变形的范围及规模、滑坡性质、形成机制、稳定性及其主控因素。

1.2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斋公坡滑坡威胁平昌县马鞍乡小寨村二社35户154人以及斜坡上约1000亩水田的安全。

且滑坡中部有乡道通过,为临近连个乡出入的唯一通道。

一旦滑坡出现整体滑动,将对以上居民集聚点建筑物、道路、耕地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潜在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

依据滑坡特征及其危害性,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相关规定,斋公坡滑坡危害程度属二级,勘查区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综合确定该滑坡防治工程级别为III级。

1.3工作目的、任务
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斋公坡滑坡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滑坡的影响因素;分析滑坡形成机制,评价滑坡的稳定性,为滑坡应急治理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1)查明滑坡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其影响范围,据此划定滑坡危险区范围,确定受威胁对象;
(2)查明滑坡的变形迹象,滑坡区斜坡及滑体结构特征,滑体空间特征,滑体、滑带、滑床的物质组成,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论证是否存在岩质滑坡的可能;
(3)查明滑坡区地下水类型、埋深、径流条件,分析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取得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水文地质参数;
(5)结合不同工况,分析在暴雨、地下水、河水等影响下,滑坡体的稳定性并计算剩余下滑力;
(6)调查已有滑坡治理工程的效果,针对拟进行工程治理(抗滑桩、排水工程等)的地段和部位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查,提供满足工程设计需要的平剖面图和工程地质参数;
(7)调查工程治理区的水电、原材料供应、施工道路、作业场地、工程占地拆迁等施工条件;
1.4勘查工作评述
1.4.1勘查依据及参照规范
勘查依据主要技术标准: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1.4.2勘查时间及勘查范围
2014年12月25日我公司接受平昌县国土资源局的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
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勘查方案的确定,于2015年1月4日开展勘查野外工作。

勘查过程中先后投入了工程地质测绘、工程测量、钻探、槽探等工作手段,2015年1月4日至1月16日,对勘查区进行钻探、槽探和地质测绘工作。

全部野外工作于2015年1月16日结束。

2015年1月24日完成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内审及复制装订工作。

1.4.3完成勘查工作量
本次应急勘查主要投入了工程地质测绘、工程测量、钻探等工作手段,勘查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勘查设计要求开展工作。

具体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1-1。

表1-1 工作量完成情况表
1.4.4勘查质量评述
(1)工程测量
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与《地形图图式》(GB7929—96),采用南方NTS352全站仪采集数据,利用南方CASS6.1测量软件成图。

主要工作内容有控制测量、地形图修测、剖面测量、钻孔孔位测量。

对勘探孔、重要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点和治理工程点进行定位测量,提交相应的数字化图件、资料。

各种地形图、剖面及工程点的测量作业方法正确、质量可靠,满足勘查要求。

(2)工程测绘
根据防治工程设计的要求,对勘查区调查范围包括滑坡变形区范围,并向两侧外延至斜坡变形影响区范围之外进行工程测绘野外工作过程中对工作方法进行了统一,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布置合理,各种地质界线、变形裂缝实地勾绘,岩土定名准确,确保了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满足勘查要求。

(3)钻探
按照《钻探技术规范》(DZ/0017—91)要求开展工作,并结合区内地质情况的变化对勘探孔深进行调整。

工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回次进尺和冲洗液,采用跟管钻进,岩芯采取率达到80%以上,滑带土岩芯采取率达到90%以上。

同时,各孔均按要求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部分钻孔进行了原位测试,地质编录及时、准确、详尽,满足勘查要求。

(4)槽探
槽探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人工开挖,其地质编录及时、准确、详尽,满足勘查要求。

2.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工作对象斋公坡滑坡,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马鞍乡小寨村,地理位置如图2-1所示。

平昌县距巴中市中心85km,距成都市550km。

平昌县是通往通江县、南江县及巴州区三地的咽喉,县内交通较发达,水路有通江河、巴河、蹬子河、响滩河、高升河及长滩河等,共有321km通行木船,沟通沿河两岸50%以上乡镇的水上运输。

全县有公路55条,县城至乡镇均有不同等级公路相通,各级公路里程866.8km。

在地理位置上,工作区位于平昌县东北部,距离县城约70km。

滑坡体上为小寨村房屋及耕地,有乡村公路和小路可供同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图2-1 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2.1.2气象与水文
1.气象条件
平昌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温暖湿润,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冬干春旱,夏秋多雨,无霜期长,日照较少。

平昌气象站1971年至2004年34年观测,多年平均气温为16.7℃,最高年平均气温17.5℃,最低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日照时数1365.5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1045.1mm,夏半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冬半年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1203.2mm,降水最多年1782.8mm(1982),最少年679.7mm(1997)(表1-2)。

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103.3mm。

月最多降水量766.5mm(1982.7),年内月降雨量7月最大,1月最小(图2-2),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9%;雨型多为暴雨,一小时降雨量100mm(根据佛楼乡实测),一日最大降雨量282.2mm,三日最大降雨量352.1mm;山区气候垂直分带十分明显,主源为太平洋温气流夹带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滞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时空分布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和地形条件的制约,随高程的增加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据平昌、风滩、七里沱、响滩、澌滩、得胜等雨量站资料,东北部为1130~1782.8mm,中部为1100~1170mm,西南部为1035~1230mm(图2-3)。

表2-1 平昌县多年平均降雨量情况表
年份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降雨量
(mm)
1249.6 993.7 1498.7 1478.2 1215.6 845.8 911.6 892.6 1157 1199.7
年份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降雨量
(mm)
1269.6 1782.8 1763.4 1249.6 1310.8 901.5 1363.8 1248.9 1341 1173.9
年份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降雨量
(mm)
993.8 1254.5 1481.2 1095.5 1104.5 895.4 679.7 1180.8 947.1 1611.7
勘查区
图2-2 平昌县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
5010015020025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降雨量(mm)
图2-3 平昌县历年月降水分布直方图
2.水文
县境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境内最大河流为巴河和通江,均属嘉陵江二级支流。

由于受地表水流强烈的侵蚀和切割,境内地貌岭高河深,沟谷纵横。

河网密度0.33km/km 2,以垂直构成线发育为主的河流呈树枝状展布,具有“V ”型青年期河流特征。

河流总长度为747km 。

流域面积在50km 2以上的河流21条,其中100 km 2以上主河流11条(巴河、杨柏河、驷马河、蹬子河、岳家寺河、蒙溪河、下河、洞滩河、通江河、喜神河、澌滩河)。

流域面积2229.12 km 2。

河流在洪水期猛涨猛降,落差大,水能储藏量丰富,枯水期部分小支流干涸断流(见表2-2)。

表2-2 平昌县主要河流水资源数据统计表 河名 支流
水文站
流域面积/控制面积(km 2) 境内长
度(km)
年迳流

(108m 3
/a) 年迳流深 (mm ) 年迳流模数
(104m 3/a.km 2) 杨柏河
188/
4.5 0.99 驷马河 847/ 26.3 磴子河 元沱 941/334 47.6 4.35 岳家寺 133/ 28.3 0.66 蒙溪河 298/ 48.9 1.41 巴河 七里沱 /6382 40.68 637.44 63.74 风滩 17666/16595
79.3 102.33 579.27 57.92 周家河 145/ 15.6 洞滩河 114.6/ 19.7 0.57 喜神河 643/ 7.7 3.80 澌滩河 1195/ 20.5 5.42 观音河 99.5 0.47 铁匠河 98.5 0.48 新桥河 59.8 0.30 龙潭溪 82 0.41 长滩河 309.6 1.75 通江河 杜家河
8958/6742
43.3
45.41 673.56 67.35
图2-4 平昌县水系图
斋公坡滑坡
勘查区
工作区属嘉陵江水系控制补给区,各级支沟呈树枝状成为补给源。

滑坡体所在斜坡区域地表水主要为沟道常流水及耕地季节性蓄水。

2.1.3区域经济状况
平昌县是省级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04年总户数22.24万户,总人口962642人,城市化率为18.00%;其中农业人口789330万人,占总人口的82.00%,人口密度431.5人/km2。

目前全县贫困人口约5.8万余人,占全县人口的6.3%。

全县有耕地57.768万亩,其中田27.173万亩,地28.6万亩;人平耕地0.62亩(2004年),25度以上的坡耕地8.05万亩;现有各类水利工程6174处,有效灌溉面积21.57万亩;是一个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的山区农业县。

境内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玉米与茶叶、蚕茧等;蔬菜品种达60余种。

林地面积118.04万亩,覆盖率35.4%,野生动物有獐、刺猬、水獭等22种;全县有重点工业企业46家;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1:22.8:35.1,地方财政收入46007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农村人均纯收入1797元,比上年增长17.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810元。

斋公坡滑坡所在大乘镇地处中低山丘陵区,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辣椒、生姜、茶叶等。

马鞍乡为平昌县东北,地处大巴山腹地,交通不方便,商贸业不发达,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均收入较低。

2.2地质环境
2.2.1地形地貌
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中低山、深丘区。

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处于低山向丘陵过度地带。

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形破碎,切割深度大多在400m左右。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成因类型、海拔和相对高差,全县地貌类型可分为中山、低山和丘陵三类。

勘查区属于阶梯状宽台-峡谷低山地貌单元(见图2-5),海拔多为400~1000m,相对高差200~500m。

沟谷发育,树枝状水系密布,呈“V”型和“U”型,谷宽40~160m,农耕地平均海拔600m 左右,阶梯台地由2~5级组成,耕地分布于各级台地中,顶部台地发育较好,最低台地较次。

滑坡所在斜坡平面形态呈长舌形。

斋公坡滑坡位于小寨村位于2社,滑坡前缘位于三岔河边岸,剪出口一带高程约为505-515 m,后缘位于斜坡中部基岩出露陡坎处,高程在590~595m,相对高差85~95m。

坡面地形呈阶梯状,坎高1-3m,宽3-7m,滑坡所在斜坡为旱地,滑坡发生后,当地农民在斜坡上继续复垦。

滑坡体平均地形坡度角一般为8~14°,上陡下缓。

后缘为坡度角为一高3-4m,近直立的陡坎,滑坡两侧有小冲沟微地貌发育。

图2-5 平昌县地貌图
2.2.2地层岩性
勘查区内地层组成物质有第四系滑坡堆积(Q
4
del)、第四系残坡积(Q
4
el+dl)和基岩(侏罗系蓬莱镇组下段J3P1),分述如下:
1、第四系滑坡堆积(Q
4
del)
主分布于两个滑坡斜坡体上。

要物质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颜色呈棕黄色、灰色,湿润,覆盖层物质含水量微弱,松散~稍密状态。

土质主要为棕黄色的砂质粉土,略具粘性,胶结程度较好。

碎块石含量约55%,块石直径20-100cm,次棱角状。

碎块石岩性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等。

2、第四系残坡积(Q
4
el+dl)
主要物质为碎块石土,分布于滑坡斜坡体两侧坡体上。

物质组成主要为由棕黄色、灰色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碎石、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泥岩等,碎块石的粒径多在1~30cm,最大块石粒径在100cm左右,碎块石基本呈次棱角状,磨圆度差;碎块石的含量30%左右;棕红色的砂质粘土,略
斋公坡滑坡
具粘性。

覆盖层物质含水量较为丰富,松散~稍密状态。

3、基岩
图2-6 滑坡后缘基岩出露
蓬莱镇组下段(J
3
p1)出露滑坡后缘,岩性为白灰色块状屑亚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较多,砂泥岩厚度比为1:3,共有5~6层砂岩,一般厚10~20cm,下部砂岩略厚,上部较薄。

厚度509m(见图2-6)。

基岩工程地质岩组属半坚硬~软弱岩组。

2.2.3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工作区地处红层丘陵、低山区主要受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新华夏系构造及仪陇—巴中—平昌莲花状构造的控制,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由于来自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岩石裂隙相对发育,从而对地下水补给、赋存、运移及富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县境地质构造介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新华夏系构造和仪(陇)巴(中)平(昌)莲花状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

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断裂不发育,褶皱轴线为弧形,岩层倾角变化频繁且有扭曲现象。

褶皱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疏缓,形成百丈岩向斜,双山子背斜,寨口河背斜。

岩层倾角5~15°,走向与轴线平行。

褶皱带向顺时针扭动,东南部涵水、元石受川东新华夏系构造褶皱带形成的江陵溪向斜、堡子岭背斜的影响。

其余区、乡分属仪—巴—平莲花状构造。

该构造以仪陇瓦子场、平昌响滩为高磁力区中心,背向斜呈微环形排列,顺时针扭动,由西向东形成响滩向斜、坦溪口背斜、江口向斜及税家漕背斜,褶皱轴线由南向北从10~30°转为330~350°。

岩层倾角3~10°。

受各类构造影响,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涪阳-五龙山鼻状构造:轴线方位295~300°翼部倾角4~16°,形状狭长,东南插入黄金口背斜,至石头寨高点与黄金口背斜轴部相接,向西北倾伏,西段向南东倾伏,北西翼河口场一带产状突变,由40°~10°,在秦家河轴线扭曲很大,轴部产生张性节理及小断层,在何家坟有逆断层。

百丈岩向斜:轴线方位310~320°,北翼倾角3~6°,南翼倾角7~10°,该向斜宽阔,东南端在百丈岩翘起,向北西经鲁班河轴向为北西300°,至洋沟转为320°,至曲洪转为285°,何家岩为305°,并逐渐趋于消失,长度约30km。

双山子鼻状构造:是向西北端倾伏的鼻状构造,北西端在通江刘家坪附近圈闭,长度约180 km,倾伏角为4~8°,轴部翘起,轴线方位300~285°,翼部倾角SW10~19°、NE9~24°。

寨口河背斜:轴线方位300°,翼部倾角SW2~8°、NE5~15°,为短轴背斜,北西端在三合场倾伏插入乱石子鼻状构造南西翼中,东南端倾伏于界碑,长度约14km。

长滩河-沿山向斜:于通江白庙子向南经长滩河至宣汉兴隆乡至沿山场之东渐渐翘起,轴线方位285~305°,翼部倾角一般3~7°,局部15~18°。

堡子岭向斜:轴线方位25°,翼部倾角3~5°,于税家槽背斜及铁山背斜之间,南端在堡子岭翘起,北端在洪都翘起,长度约19km。

兰草背斜:轴线方位240~250°,翼部倾角2~5°,受北西向构造带影响,地层为苍溪组和白龙组。

坦溪口背斜:轴线方位30°转为N、NW,翼部倾角3~6°,受华蓥山褶皱带影响,倾角2~4°,地层为苍溪组和白龙组,于南部向北经马千至苟溪口至雷山场之南倾伏。

江口向斜:轴线方位10~25°,往北变为350°,翼部倾角4~6°,轴线大致与税家槽背斜轴平行,向斜极平缓,南在平昌土地垭翘起,北至龙潭坝翘起,轴向由NE10~25°转为NW350°成一弧形。

税家漕背斜:轴线方位350~325°,西翼倾角4~12°,东翼倾角4~6°,倾伏角为5°,于南而北经过涵水溪至龙寺倾伏。

县域内裂隙普遍比较发育,并以构造裂隙为主,其发育方向与构造线展布方向相关。

裂隙发育、分布的密度与岩性、受力强弱、地貌部位有关。

境内主要有走向300~330°和30~60°两组裂隙与近南北向、近东西向两组裂隙发育,呈两组“X”形态,一般组合成对出现;境内岩石的裂隙率一般为1~4%,不同构造部位裂隙发育情况分别为褶皱的轴部一般为2.34%,翼部为2.86%,倾伏或翘起端为3.88%,倾角转折处2.87%。

据前人资料区内出露的不同时代地层和岩石的裂隙发育;
泥质胶结砂岩则不易产生裂隙,并且裂隙多闭合;而钙质胶结的砂岩性脆,易产生破裂变形,并且厚度不同裂隙发育程度也有不同,据统计巨厚层块状砂岩为0.13条/m,厚层块状砂岩为1.5条/m,厚层砂岩2.25条/m,中厚层状砂岩可达到5条/m。

2.2.4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效应
1、新构造运动
工作区内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地形较为陡峻,侵蚀作用强烈而堆积地形不发育;新生界地层未见有褶皱和断裂现象。

因此,总的认为县域内新构造运动并不强烈。

区内总的表现是以缓慢的抬升为主的差异运动。

2、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作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2.5水文地质概况
1、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根据地下水的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及赋存条件可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构造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两种。

(1)构造裂隙水
由于多种构造体系在县域内复合,构造应力的作用比较复杂;因而构造裂隙的发育和分布比较普遍。

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县域的中北部,宽缓向斜构造部位的泉水流量在0.1l/s以上,地下迳流模数为0.1~1.0l/skm2,在背斜与构造的翼部一般泉流量在0.01~0.1l/s,地下迳流模数为0.1~0.5l/skm2。

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为主,少量为重碳酸钙镁型或重碳酸钙钠型。

(2)风化网状裂隙水
从已有资料分析从岩性看,井泉出露于泥岩中的占50~80%,泥质粉砂岩中的占10~40%,砂岩仅占10%左右;从地貌看,分布于谷坡中下部的泉为80~100%。

由此可知,在产状平缓,泥岩分布的地形和缓的地区,网状风化裂隙比较发育,因此风化网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岩—泥质粉砂岩之中的山丘下部的谷底一带,局部见微承压水。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入渗补给条件
一般山顶及山坡为地下水入渗补给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补给,通过砂岩、泥岩中的孔隙、风化裂隙向沟谷局部的侵蚀基准面运移,斜坡台地中后部、山脚及谷底低洼区为地下水浅埋区;山坡下部靠近埋藏区的斜坡为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同样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地下水沿风化带裂隙向沟谷埋藏区迳流或以下降泉的形式及在相对隔水的层面排泄;地下水在沟谷底会向更低的侵蚀基准面,由沟头向沟尾,支沟向主沟,缓慢的径流、排泄、入渗、径流、排泄过程;每个小的沟域都可能形成独立的补迳排地下水系统。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受降水量、地貌、植被和岩石风化裂隙发育等因素影响,补给随地面条件而变化,大多数情况下,缓坡、谷地或浅切割的地区、地表植物茂盛、裂隙发育的地段补给量大;反之,补给量小。

含水层在露头区接受降水补给后,一部分地下水顺层作短暂运移到地形低洼处分散溢出地表;一部分则沿裂隙或裂隙溶洞下渗向深部运移,直至裂隙发育段之下界或含水岩组,然后回升再沿走向运动,在沟谷或斜坡台地切割处以泉的形式排泄。

浅部地下水的循环还受地貌的影响,一般在切割较剧烈的窄谷地带,迳流途径短、速度快,泉水动态明显受降水影响,而在地形平缓的宽谷地带,迳流途迳长,速度缓慢。

风化带裂隙水地下水渗流场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

斜坡为入渗补给和强烈交替带,沟谷为埋藏储集区。

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农灌水、塘库堰水及渠系水。

低山区地形相对陡峻,水力坡度大,地下水交替循环强烈;广大低山区沟谷横向坡度大,地下水交替循环较强烈,纵向水力坡度一般较小,地下水交替循环较弱。

沟谷埋藏带地下水以泉和渗流形式向低洼沟谷排泄。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方式主要有沿层面裂隙作水平方向迳流和上下裂隙间的相互补给迳流。

一般表现为就地补给,就近排泄,排泄面受地形起伏限制,支离破碎,没有区域性联系。

水位埋深与地形切割关系密切,丘陵区一般小于4m。

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强烈,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山坡边缘水位埋深增大,有的达20m以上。

表2-3 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
子NH
4
+0.50 0.03 0.47 负硬度0.00 合计117.77 5.93 100.00 总碱度219.48
阴离子
Cl-13.64 0.38 6.48
SO42-50.32 1.05 17.66
HCO3-267.77 4.39 73.96
CO32-0.00 0.00 0.00 分析项目ρ(B) mg/L OH -0.00 0.00 0.00 游离CO234.62 NO3-7.00 0.11 1.90 侵蚀CO20.00
合计338.72 5.93 100.00
物理性质
嗅: 无浊度:透明色度:无 PH值:7.88 溶解性固体322.61 mg/L
由表2-3可知,地下水属SO42-·HCO3--Ca2+~SO42-·HCO3--Ca2+·Mg2+型淡水,可以满足施工用水,对混凝土不存在腐蚀作用。

2.2.6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
1、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勘查区内主要的土体为残坡积粘土夹碎块石,厚度3-7.4m,主要分布于滑坡体和滑坡右侧冲沟内,土质松散不均匀。

碎块石以风化砂岩和泥岩为主,一般块径0.5-2.0m ,最大可达4.5m,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

2、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在滑坡周边及两侧发育的冲沟内可见基岩裸露,在滑坡区掩埋于残坡、堆积碎块石松散土层之下,埋藏深度不一,属侏罗系蓬莱镇组(J
3
p)沙泥岩不等厚互层。

表部岩层风化严重,强风化厚度一般2-4m,稳定性较好。

3.斋公坡滑坡体地质灾害特征
3.1斋公坡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1、斋公坡滑坡区平面位置上后侧、左侧和右侧均以陡坎错落的岩、土界线分界,前缘直抵三岔河。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滑坡边界,该滑坡主滑方向为4°,平均长度354m,平均宽150m,滑体平均厚度3m(根据探槽和钻孔资料),滑坡面积5.31×104m2,体积约15.93×104m3,为中型土质滑坡,滑体以残坡积物为主,并牵动强风化层滑动,参见图3-1和图3-2~3-5。

滑坡后缘高程595m,前缘高程519m,高差约76m,覆盖层厚约1-5m,受局部下错变形影响,滑坡纵向形状基本保持了与原地形地貌相协调的特征,但由于人为活动强烈,呈现出台阶状,上陡中缓下陡,上部约20~40°,中部约10~30°,下部约20~40°。

滑坡区北西侧临近陡崖,形成总体北西高,南东低,自北西向南东倾斜特征,平面形态呈现下大上小的“脚印”形。

图3-1 斋公坡滑坡全貌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