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选择好切入点,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目前低效阅读教学的现状。

按部就班,程式老套。平时的课堂,许多语文老师都按常规的套路来上课,导入新课,作者或背景介绍,解决字词,朗读课文,逐段讲解,点出中心,总结课文,一整套下来,一篇课文便分析完毕,一课如此,下一课还是如此。这种上课思路看起来好像很理想,细想是不太合理的,因为作者不同,文章也不同,上课的思路也不能一样,生搬硬套同一种教学思路,势必太机械太呆板,不能体现出每篇文章的特色,也不能突出不同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势必使整个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就像人们常说的“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问题零碎,切入模糊。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钻尽文中所有的大问题及小问题,全面铺开。找不到一条能够统整全文的主问题,缺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全局观念。从而使一堂课结构设计模糊,不分轻重,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凸现。

缺少张力,没有趣味。因为教师的授课方式程式化,课堂缺少思维的张力。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学得漫不经心,有气无力,昏昏欲睡。课堂上没有和作者及文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或是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地位。

针对低效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切入课文呢?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窥知一斑见全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通过紧扣文题探文脉,围绕文题寻文意和学生学习。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让学生看看文章的题目,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再用笔画一画。在孙老师那“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再找出来就比较难了,你还能找到吗?”这样真诚的赞赏和热情的鼓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把文章的角角落落都找遍了,读得言出心声的时候,孙老师又围绕文章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不选儿童少的地方走?”围绕这个问题全班分组合作学习,深入钻研课文,朗读、感悟、积累,继而指导学生通过找出来的具体句子,扣词、扣标点,练习感情朗读,最后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整个过程酣畅淋漓,水到渠成。同样我们有老师在执教《大江保卫战》时扣住题目引领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战?怎么样战的?战的结果是什么?”,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紧紧围绕“发愤”,写《史记》为什么要发愤?发愤的过程是什么?最后取得了什么

样的成就?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张。

二、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活跃思维激潜能

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写文章。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在中高年级,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和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爱如茉莉》时,就抓住该篇文章最大的特色,细节描写。花了十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能够体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从文章的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标点,找了几十处。课堂上到处可以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从“直奔医院”“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每天”……到文中的一个感叹号,最后学生把这一个个细节连成了一首小诗,“爱,就是妈妈生病了还不忘让爸爸吃的饺子;爱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脚步;爱,就是爸爸叮嘱我带到病房的茉莉……”把感情带向了高潮。再如孙双金老师执教《老人与海鸥》,孙老师从文题、文路、文眼、文采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把题目加上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扩成一个句子,“老人与海鸥——情同手足、情深义重、相伴相随、亲如家人……”这样这篇文章的灵魂就被抓住了。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眼,紧扣文眼“情义”,直指文章中心,哪些句子,哪些词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情义,那些事例,哪个字眼表达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教学生细读课文,就以“喂”为例,“栏杆”“饼干丁”“退后一步”“很小心”把语言的味道找出来,再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去读。孙老师告诉孩子们,语文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写得好是因为有文采,是因为感人,我们也来试着写一段,也要注意文采”……在孙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就像一颗颗雨滴,在老师的引领下,汇成一条小溪,欢快地“哗哗”着一路欣赏着沿岸的风景,一路向前。

三、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直奔中心细领悟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全祌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四、从中心句切入——提领而顿抓主旨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支玉恒老师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在这堂课上,支老师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