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曾 豪,邹盛瑜,张元圆*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摘 要:近段时间美方在中美经贸摩擦中挑起的一系列事件,充分暴露出美国企图通过遏制我国科技发展从而达到打压我国经济的目的。为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不断的挑衅,以自主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各类创新主体必须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契机,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高科技人才引培与服务等工作,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关键词:新时代;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D 822.371.2;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9)04-0008-05

0 引言

2018年3月以来,美国单方面发起的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表面上看似是美方想解决中美两国贸易中自身的逆差问题,实则是美方通过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从而保持其在对华经贸往来中的绝对优势。在此意图下,美国不惜多次动用国家权力对我国各类创新主体进行多方面压制,近一年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挑起的“制裁‘中兴’”“打压‘华为’”等一系列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为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不断的挑衅,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国必须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各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1 “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根据创新层次的不同,可将科技创新分为3种模式。

1)首先是“跟随创新”,即创新主体通过对前人的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进行卓有成效的拓展、延伸或改进,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果。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跟随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仔细研究当下科技强国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任何一个科技强国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跟随创新的演变过程,即使像美、日等科技强国,在其国家科技起步的早期,都存在着一段从国外引进先进科技进行消化吸收进而进行跟随创新的历史。即使在当下的世界,跟随创新也依然是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之一。

2)其次是“集成创新”,即创新主体将现有的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交叉融合,从而衍生出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果。当今世界,以“深度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散化”[1]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2]。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得以加快,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成果产生后都迫不及待地与相关产业、行业进行集成创新。

收稿日期:2019-06-20

作者简介:曾 豪(1989-)男,重庆南川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

邹盛瑜(1982-)男,重庆璧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张元圆(1989-)女,重庆綦江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2019年第4期

目前中国社会上比较成熟的技术类集成创新成果非常多,有的成果甚至是引跑世界的,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近年来兴起的共享单车模式,它将移动互联、移动支付、GPS定位等技术与传统的自行车租赁业整合到一起,进行了成功的集成创新。

3)最后是“原始创新”,即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积极作为和努力,在“科技无人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果。原始创新是科技领域最基础、最重大,同时也是最具挑战度和难度的创新模式,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以及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一个主体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其整体的基础研究水平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不管创新主体的主观意愿有多强,都不可能在原始创新上有重大的突破。目前,原始创新能力有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

2 科技创新的意义

2.1 从规律上看,“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科技创新对国家、对民族的极端重要性:“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3]其实,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认识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将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联系到一起,我们不难得出一条规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关键所在。

“日本崛起”的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规律。二战结束后,日本迅速进行了国家战略的调整:一方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在美国的扶持下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本国科教事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9年的29年中,日本共引进国外新技术35995件(其中甲种技术18523件)”,“引进技术之多,居世界首位”[5]。正是由于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日本仅用了短短29年便吸收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技术成果,其社会生产力得以突飞猛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尝到甜头的日本又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在国家战略下,日本部分地区、企业也相继提出“科技立县”“科技立社”的口号,全国上下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其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1987年,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2 从实际来讲,“科技创新”是自身发展需求

2.2.1 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

我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进行要素驱动,然而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人家不给,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6]。因此,走过去要素驱动的老路已经逐渐行不通了,亟需国家在战略层面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2.2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有效创新都会成功带动一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其影响不仅仅在于产业内部,它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从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