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7.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人均GDP已达到1633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7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于要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为此,特编制《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壹、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区循环经济于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壹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从我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见,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我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见,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型产业链初步建立。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壹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于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绿色产业优势突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绿色食品原料监控面积达到152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0多家,产品数达到243个,绿色食品产品数和生产总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位居全国第二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政策环境良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了方向,且将制定实施壹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于“十壹五”规划中,明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壹项重要内容,相继仍出台了壹些关联的政策性文件,为进壹步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区循环经济尽管具备了壹定的发展基础,但也应见到,仍存于着许多制约因素。壹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了人和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仍然存于,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机制和保障措施等问题仍有待进壹步研究。二是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缺乏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如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等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水平较低,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仍存于着许多问题。三是重点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有限,工业园区尚未形成循环型产业链条,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监控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成本。四是缺乏高效的循环经济运作机制和价格体系,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存于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投资、补偿和回收处理机制。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壹)总体思路

根据“十壹五”规划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总体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绿色消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围绕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沿109国道循环经济带和若干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强化政策导向,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资源开发和节约且举。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于开采利用环节,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于废弃物产生环节,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有效节约资源。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且重。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于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按照能源保障、运输和加工能力,安排资源开发规模,以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循环型社会发展。

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选择壹批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且资源消耗比较大的园区和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于农业、工业和社会各领域,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协调。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壹步完善政府行为,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壹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示范企业、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园区。

——经济增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速度,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之上,人均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295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