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程结课心得感悟1200字 大学生修身之学 儒道佛阳明心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修身之学
——国学专题课程感悟
本学期上杨老师的国学专题课程,我的感受是非常深的。这种感受来源于国学学问之深;源于国家强盛之自豪;源于探索从先人简练而丰蕴的只言片语中超前的智慧得来的乐趣。
国学经典之于我国如灿烂千阳,但首先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国人的灵魂,我将浅谈国学中对修身的理解以及国学是如何贯穿在人的成长历程的。
一、中庸平和、儒雅温润
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儒家的修身之道是中庸,也是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
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反观今年在香港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或造成香港经济惨重损失及倒退,或出现无辜平民伤亡,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更应胸怀天下,即使是香港警察,也有自己的亲人、朋友,作为同胞,他们的遭遇更牵动着我们的心。用“五大诉求”标榜自身,不在乎他人的不幸,事不关己,香港部分青年的言论和做法让我感到悲切。我更加坚信,要胸怀一颗慈悲的心,并且向世界传达善念,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包容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是我们能做到的合适、应该的事情。
二、简朴、洒脱、大气
道学的内容在本次课程里占比较多,也是我最喜欢的内容。杨老师说,“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有异曲同工、大同小异之妙。从中我明白,老子所谓的“无为”绝不是不为,相反,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而”不争,则是对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对事,要超脱,不要深陷其中。对已,要豁达,不要小肚鸡肠。”淡定不争,反操胜券”。
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那我们应该一忍到底吗?《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这样写道: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碰到工作上的不顺心,朋友的误解,以及来自社会的舆论暴力。放高眼界,放宽心灵,至少还有健全的身体和灵魂,这都不算什么,同时,保持分寸和清楚自己的底线,这样,就可以淡定、从容、洒脱,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觉悟解脱,心地光明,淡泊宁静,拿得起放得下
禅意是什么?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意境,能带给人一种随心惬意的放松感,也能带来人端庄优雅的气质,于修身,则是“观空”,“五蕴皆空”。
不自治,放纵,与冷漠,这是大多数人难免都会有一点的恶习。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所以才会有名为规则的东西来约束人们,这包括道德的底线,逾越了这条线,所作所为便是罪恶。正因为这条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规则才不可能约束所有人,放纵者在追求奢华享乐时,是完全出于理智的,因而放纵者不悔很,不自制者,是因为意志薄弱,
不受理智控制,而触碰红线。这两种人,都是知道社会规则而去做违背良心之势的人,不自制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变成放纵,前者是缺少将嘴上说的,化作行动的实践,后者,则是作为人的良心的衰败。
文中还有一句话,)人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人为了保护自己不免要掩盖自己的无能,去寻找一些托辞和借口,殊不知已成为冷漠的旁观者。总而言之,人们如果能正视自己的弱小的一面,释怀心中的欲望,认识到这是件正常的事情,我们就会改变的改变的勇气,改达到真正的禅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近年来,只要你去图书馆或书店就可以看到,关于儒家心学开宗立派的王阳明得书,无论是正经的注释,还是蹭热度的鸡汤成功学,比比皆是。有人说阳明心学是最好的修身哲学,其实心学是相对于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倡导人们应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目。
格物致知,意思是去思考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好坏,严格遵守好的一面,这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是值得推崇的。
面对困难挫折,每个人都明白不应该逃避,去直面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但是逃避、隐瞒,或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这些种种都是内心的欲望和诱惑,意识到和实际体会到并去实践,这是个过程,致良知也是一样,空想不为的良知,不是致良知。
结语:每每看到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精神财富与宝藏,都或多或少会有些启发,再与自身周遭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在一起,再感叹伟大智慧的不朽,深思则受益无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国学保持初心,对于大学生三观形成,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沉淀和培养,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