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_欲望号街车_谈_嘉莉妹妹_中_美国梦_的实现与幻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
求与实现的故事, 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一 、对 “美 国 梦 ”的 追 求 德莱塞的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 怀着对美国这片
土地的憧憬于 1846 年逃避兵役来到 了 美 国 的 印 第 安 纳 州 。 但天不随人愿, 接二连三的生意上的失败, 使他彻底放弃了 发家致富的梦想。穷困潦倒的生活使德莱塞从小就暗暗下 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他的母 亲穿梭于大小的城市维持生计。但无论是他刚开始做五金 店的伙计, 还是后来做房地产公司的收账员, 到地位高一点 的报社记者职位, 都无法使他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的价 值。通过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群, 他更深刻 地 体 会 到 人 世 间 的 不公, 而且在这段奔波劳累的日子里, 他悟出了在美国这个 贫 富 悬 殊 的 社 会 里 , 穷 人 通 过 个 人 的 勤 奋 、诚 实 的 劳 动 , 是 实 现 不 了“ 美 国 梦 ”的 。
德 莱 塞 在 写《嘉 莉 妹 妹》时 , 美 国 经 济 正 处 于 由 农 村 向 城市转型的历史阶段,“美国梦”的实现 途 径 就 偏 离 了 较 为 正 常 的 轨 道 , 人 们 心中产生了“只有牺牲个人的优良道德才 能达到目的”的观点“, 美国梦”开始由崇高的境界变得日益世 俗化。德莱塞却通过嘉莉妹妹的发迹, 讲述了一个“美国梦”追
“ 美 国 梦 ”作 为 美 利 坚 民 族 文 学 史 上 的 一 个 特 殊 字 眼 , 已“ 成 为 美 国 理 想 、美 国 神 话 和 美 国 精 神 之 髓 。它 具 有 悠 久 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1]。“美国梦”一直是 美 国 人 引 以 为 自 豪的一个重要的基本信念。从一般意义上说,“ 美 国 梦 ”是 指 在美国, 无论地位、出身、种族和性别等方面 有 何 差 异 , 只 要 具备聪明、勤劳和坚韧不拔等必要条件, 任 何 人 都 可 能 在 相 同的条件下, 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与他人进行公平竞争, 获 得最终的成功和幸福, 使自己的梦想变成 现 实 。多 少 年 来 许 多 作 家 都 曾 写 过“ 美 国 梦 ”, 但 大 多 数 人 的 梦 想 都 由 于 幻 想 与现实的冲突走向了毁灭。
2.梦 想 成 真 的 偶 然 性 嘉莉妹妹的成功带着很大的偶然性。她第一次登上舞 台是由于杜鲁埃的偶然推荐, 在一次游艺筹款活动中扮演 了《煤气灯下》中罗拉的角色, 由于她天生丽质 , 情 感 丰 富 并 善 于 模 仿 , 居 然 获 得 了 成 功 。她 惊 人 的 才 华 , 在 金 碧 辉 煌 的 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她尝到了成功的 喜 悦 。“ 这 个 小 女演员兴奋得飘飘然。她头一遭尝到受宠的 滋 味 , 头 一 遭 成 为受人仰慕、被人追求的人物。成功所带来 的 独 立 人 格 此 刻 初现锋芒。”[6]她第二次的成功, 也就是她真正 的 梦 想 成 真 是 她在卡斯诺剧院的歌舞队演出时, 她偶然的灵机一动擅自 篡改了一下台词。在这鱼虾混杂的纽约社会里虽然成功的 道路有千万条, 但是能够顺着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走下去 并且成功到达尽头的人能有几个? 尤其是在穷人当中恐怕 更是凤毛麟角。可嘉莉却通过偶然的机会成功地爬到了社 会 的 顶 层 , 这 简 直 让 人 难 以 置 信 , 甚 至 觉 得 过 于 荒 唐 。可 见 在德莱塞眼里,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实 现“ 美 国 梦 ”, 只 能依靠偶然性和不寻常的道路, 否则一切都将只是一场 “ 梦 ”。 但是, 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却暗示了“美 国 梦 ”实 质 上 的 幻 灭 。在 小 说 的 结 尾 , 嘉 莉 得 到 了 物 质 上 的 成 功 , 她 得 到 了 她所追求的一切。但是我们看见了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 荡 着 , 思 索 着 。“ 你 独 自 坐 在 窗 前 的 摇 椅 里 , 必 然 会 梦 想 着 , 渴望着。你坐在窗前的摇椅里, 必然会梦想 着 你 永 远 也 触 摸 不到的幸福。”[7]这里所描绘的图景意味深长: 嘉 莉 坐 在 窗 边 的摇椅里不停地摇动着, 不停地梦想着, 当追逐到一个梦想 之后, 才发现这样的梦想并非理想的目标, 因而不得不追逐 新的梦想。嘉莉妹妹对“美国梦”的追逐过程表 明 : 她 的 每 一 次成功都反衬出了她的梦想的又一次幻灭。 她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野心从未得到过满足, 它使人们 认识到了梦想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实际上在美国这 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美国梦”更是一种幻想 , 穷 人 依 靠 诚 实的劳动爬到社会顶层永远只是穷人安慰自己的神话而 已 。理 想 的“ 美 国 梦 ”永 远 是 令 广 大 的 普 通 劳 动 民 众 黯 然 神 伤 的 虚 幻 梦 想 , 要 想 梦 想 成 真 是 根 本 不 可 能 的 , 甚 至“ 通 过 一 条 罪 恶 的 道 路 ”[8]也 很 难 达 到 。这 是 德 莱 塞 要 表 达 的 根 本 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王 冬 梅.菲 茨 杰 拉 德 与 他 的“ 美 国 梦 ”.长 春 : 吉 林 大 学 硕 士学位论文, 2004. 〔2〕〔3〕〔6〕〔7〕西 奥 多·德 莱 塞. 嘉 莉 妹 妹[M].武 汉 : 长 江 文 艺出版社, 2006.384, 436, 178, 474. 〔4〕〔5〕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3.43, 43. 〔8 〕Alfred Kazin and Charles Shapiro,The Statue of Theodore Dreiser (M)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20.
过阐释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求与实现和梦想的破灭, 分析梦想成真的偶然性和非道德性, 并且通过分析
这样一个特殊的“美国梦”的追随者, 来暗示“美国梦”的虚幻性和幻想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 美国梦; 实现; 幻灭; 偶然性; 非道德性
中图分类号: I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596( 2008) 04A- 0110- 02
这在赫斯特乌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寒冷的 纽约街头苦苦地寻找工作的机会; 他去布鲁克林车队开电 车, 却由于罢工工人的阻挠未能成功。德 莱 塞 在 小 说 中 这 样 形容罢工车间找工作的工人 :“ 里 面 有 很 多 生 手— ——这 帮 人 一个个面带饥色, 神情怪异, 那样子, 仿佛只要能活下去, 不 管 什 么 事 情 都 肯 干 了 。他 们 企 图 打 起 精 神 , 表 现 积 极 一 点 , 可这地方弥漫的却是胆怯羞惭的氛围 , 让人 抬 不 起 头 来 。”[2] 后来他在生活实在无着落的时候去百老汇的一家旅馆干过 杂货工, 但由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后来又得了肺炎, 因而 被 解 雇 了 。作 者 通 过 门 房 冷 漠 的 眼 神 、领 班 的 无 理 刁 难 , 表 明了在这样的社会里诚实的劳动多么受人鄙视, 连这些找 工 作 的 人 们 自 己 都 觉 得 自 己“ 抬 不 起 头 来 ”。从 此 , 对 于“ 昔
早期的美国给人们赋予了很深的浪漫主义色彩。自从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 众多的追随者们怀着自由与发 迹之梦, 不远万里, 远涉重洋, 来到了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 他们中包括许多清教徒和移民, 有的是为了摆脱国内教会 的压迫, 有的是为了摆脱世世代代的贫困纷纷来到这里, 开 始创造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他们从此 辛 勤 工 作 , 严 于 自 律。清教徒首先把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的传统纳入“美国 梦”之中, 直到今天, 这一传统仍为大多数美 国 人 所 推 崇 。他 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奋斗, 将这一片荒野改变为 世 界 繁 华 之 都 , 创 造 了 美 国 的 神 话 、人 间 的 奇 迹 , 有 力 地 推 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陈双莲 (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43)
摘 要:“美国梦”一直是美国作家所探究的一个主题。在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 这个主题贯穿
整个故事: 女主人公嘉莉抱着发迹的梦来到了城市, 她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纽约红极一时的舞台明星, 她
似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但是故事的末尾她还是坐在摇椅上不停地摇, 似乎还在寻找自己的梦想。本文通
第 29 卷 第 4 期 2008 年 7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29 No. 4 Jul. 2008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
— ——谈《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
日的那个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经理”[3]来说, 剩 下 的 只 是 看 着报纸独自陶醉在过去在芝加哥的辉煌历史中了。
二 、“美 国 梦 ”的 实 现 与 幻 灭 德莱塞意识到, 对于一个毫无社会地位的农村青年来 说 , 通 过 一 个 正 常 的 途 径 、一 个 传 统 的 道 德 规 范 , 去 实 现 个 人的“美国之梦”是多么的艰难, 甚至有点荒唐 。于 是 他 在 小 说中塑造了像嘉莉这样的人物来完成他的愿望。嘉莉实现 梦想所采用的手段是违背传统道德的, 并且她的成功带着 偶然性。 1.梦 想 成 真 的“ 非 道 德 性 ” 《嘉莉妹妹》一书出版时的受阻遭遇 在 美 国 文 学 界 几 乎 是人人皆知。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高速 发 展 , 整 个 社 会 的意识形态也正经历着剧烈震动, 新旧两种伦理道德观念 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嘉莉妹妹》 一书正是 当 时 美 国 社 会 伦 理道德观念的剧烈震动在文学上的生动写照, 同时它还开 创了美国文学关注伦理道德问题的新纪元。 当时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 女人就像陈列在橱窗 中的商品一样, 年轻、漂亮的女子除了能满足男人的性欲 外, 更能在深层次上满足他们占有和炫耀的 欲 望 。女 人 昂 贵 的服饰是替她掏腰包的男人的财富的间接体现。嘉莉正好 利用了男人们这样的处世wk.baidu.com学来为自己的发迹铺下了道 路 。蒋 道 超 在 他 的《德 莱 塞 研 究》这 本 书 中 是 这 样 评 论 嘉 莉 妹妹的:“在嘉莉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 美 国 人 的 命 运 模 式。她心高才低, 富于感情与欲望, 走的是一条 典 型 的 道 路 。 那个时期, 城市对农村正在取得决定性的胜 利 。在 这 样 的 时 期, 她离开了农村, 眼看着自己被抛进了芝加哥的混乱世 界 。她 可 以 高 升 , 可 以 得 到 豪 华 的 衣 饰 与 奢 侈 的 享 受 , 可 以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但 这 些 只 能 通 过 一条罪恶的道路才能达到。”[4]可以看出, 在那 样 一 个 混 乱 的 世界中, 一个弱小的嘉莉别说是事业上的成功, 连最起码的 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她相继成为了推销员杜鲁埃和酒店 经理赫斯特乌德的情妇是情有可原的。她也曾尝试过踏上 她的姐姐敏妮走过的道路, 去当一名普通的工厂女工, 拿着 每月四块五的薪水去艰难度日, 然后嫁给一个与自己身份 匹配的工人结婚生子, 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而且这似乎也 是当时以她的姐夫汉生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所 期 待 的 。但 是 , 一次由于贫困买不起外衣导致的伤寒使她丢掉了来之不易 的工作, 她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选择: 委身于推销员杜鲁埃, 还是卷起铺盖回到她那沉闷乏味的家乡哥伦比亚小城?最 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在某种意义上 说 , 嘉 莉 在 追 逐 个人的梦想时是非常执着的, 为了实现她的梦想她可以不 顾 一 切 , 甚 至 以 身 相 许 。在 敏 妮 的 那 次 梦 中 , 嘉 莉 从 一 块 岩 石上跌了下去,“从传统道德观念的意义上 来 说 是 嘉 莉 彻 底 地‘堕落’了,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则意味着嘉 莉 妹 妹 与 姐 姐 敏妮所代表的保守思想已彻底决裂, 完成了从传统道德观 念向新的激进的道德观念的转变, 全身心投入到追求理想、 幸福的新世界中。这样的嘉莉受到当时社会的漫骂和唾弃 是 因 为 她 偏 离 了 人 们 当 时 普 遍 的 期 待 ”[5]。
求与实现的故事, 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一 、对 “美 国 梦 ”的 追 求 德莱塞的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 怀着对美国这片
土地的憧憬于 1846 年逃避兵役来到 了 美 国 的 印 第 安 纳 州 。 但天不随人愿, 接二连三的生意上的失败, 使他彻底放弃了 发家致富的梦想。穷困潦倒的生活使德莱塞从小就暗暗下 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他的母 亲穿梭于大小的城市维持生计。但无论是他刚开始做五金 店的伙计, 还是后来做房地产公司的收账员, 到地位高一点 的报社记者职位, 都无法使他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的价 值。通过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群, 他更深刻 地 体 会 到 人 世 间 的 不公, 而且在这段奔波劳累的日子里, 他悟出了在美国这个 贫 富 悬 殊 的 社 会 里 , 穷 人 通 过 个 人 的 勤 奋 、诚 实 的 劳 动 , 是 实 现 不 了“ 美 国 梦 ”的 。
德 莱 塞 在 写《嘉 莉 妹 妹》时 , 美 国 经 济 正 处 于 由 农 村 向 城市转型的历史阶段,“美国梦”的实现 途 径 就 偏 离 了 较 为 正 常 的 轨 道 , 人 们 心中产生了“只有牺牲个人的优良道德才 能达到目的”的观点“, 美国梦”开始由崇高的境界变得日益世 俗化。德莱塞却通过嘉莉妹妹的发迹, 讲述了一个“美国梦”追
“ 美 国 梦 ”作 为 美 利 坚 民 族 文 学 史 上 的 一 个 特 殊 字 眼 , 已“ 成 为 美 国 理 想 、美 国 神 话 和 美 国 精 神 之 髓 。它 具 有 悠 久 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1]。“美国梦”一直是 美 国 人 引 以 为 自 豪的一个重要的基本信念。从一般意义上说,“ 美 国 梦 ”是 指 在美国, 无论地位、出身、种族和性别等方面 有 何 差 异 , 只 要 具备聪明、勤劳和坚韧不拔等必要条件, 任 何 人 都 可 能 在 相 同的条件下, 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与他人进行公平竞争, 获 得最终的成功和幸福, 使自己的梦想变成 现 实 。多 少 年 来 许 多 作 家 都 曾 写 过“ 美 国 梦 ”, 但 大 多 数 人 的 梦 想 都 由 于 幻 想 与现实的冲突走向了毁灭。
2.梦 想 成 真 的 偶 然 性 嘉莉妹妹的成功带着很大的偶然性。她第一次登上舞 台是由于杜鲁埃的偶然推荐, 在一次游艺筹款活动中扮演 了《煤气灯下》中罗拉的角色, 由于她天生丽质 , 情 感 丰 富 并 善 于 模 仿 , 居 然 获 得 了 成 功 。她 惊 人 的 才 华 , 在 金 碧 辉 煌 的 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她尝到了成功的 喜 悦 。“ 这 个 小 女演员兴奋得飘飘然。她头一遭尝到受宠的 滋 味 , 头 一 遭 成 为受人仰慕、被人追求的人物。成功所带来 的 独 立 人 格 此 刻 初现锋芒。”[6]她第二次的成功, 也就是她真正 的 梦 想 成 真 是 她在卡斯诺剧院的歌舞队演出时, 她偶然的灵机一动擅自 篡改了一下台词。在这鱼虾混杂的纽约社会里虽然成功的 道路有千万条, 但是能够顺着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走下去 并且成功到达尽头的人能有几个? 尤其是在穷人当中恐怕 更是凤毛麟角。可嘉莉却通过偶然的机会成功地爬到了社 会 的 顶 层 , 这 简 直 让 人 难 以 置 信 , 甚 至 觉 得 过 于 荒 唐 。可 见 在德莱塞眼里,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实 现“ 美 国 梦 ”, 只 能依靠偶然性和不寻常的道路, 否则一切都将只是一场 “ 梦 ”。 但是, 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却暗示了“美 国 梦 ”实 质 上 的 幻 灭 。在 小 说 的 结 尾 , 嘉 莉 得 到 了 物 质 上 的 成 功 , 她 得 到 了 她所追求的一切。但是我们看见了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 荡 着 , 思 索 着 。“ 你 独 自 坐 在 窗 前 的 摇 椅 里 , 必 然 会 梦 想 着 , 渴望着。你坐在窗前的摇椅里, 必然会梦想 着 你 永 远 也 触 摸 不到的幸福。”[7]这里所描绘的图景意味深长: 嘉 莉 坐 在 窗 边 的摇椅里不停地摇动着, 不停地梦想着, 当追逐到一个梦想 之后, 才发现这样的梦想并非理想的目标, 因而不得不追逐 新的梦想。嘉莉妹妹对“美国梦”的追逐过程表 明 : 她 的 每 一 次成功都反衬出了她的梦想的又一次幻灭。 她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野心从未得到过满足, 它使人们 认识到了梦想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实际上在美国这 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美国梦”更是一种幻想 , 穷 人 依 靠 诚 实的劳动爬到社会顶层永远只是穷人安慰自己的神话而 已 。理 想 的“ 美 国 梦 ”永 远 是 令 广 大 的 普 通 劳 动 民 众 黯 然 神 伤 的 虚 幻 梦 想 , 要 想 梦 想 成 真 是 根 本 不 可 能 的 , 甚 至“ 通 过 一 条 罪 恶 的 道 路 ”[8]也 很 难 达 到 。这 是 德 莱 塞 要 表 达 的 根 本 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王 冬 梅.菲 茨 杰 拉 德 与 他 的“ 美 国 梦 ”.长 春 : 吉 林 大 学 硕 士学位论文, 2004. 〔2〕〔3〕〔6〕〔7〕西 奥 多·德 莱 塞. 嘉 莉 妹 妹[M].武 汉 : 长 江 文 艺出版社, 2006.384, 436, 178, 474. 〔4〕〔5〕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3.43, 43. 〔8 〕Alfred Kazin and Charles Shapiro,The Statue of Theodore Dreiser (M)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20.
过阐释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求与实现和梦想的破灭, 分析梦想成真的偶然性和非道德性, 并且通过分析
这样一个特殊的“美国梦”的追随者, 来暗示“美国梦”的虚幻性和幻想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 美国梦; 实现; 幻灭; 偶然性; 非道德性
中图分类号: I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596( 2008) 04A- 0110- 02
这在赫斯特乌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寒冷的 纽约街头苦苦地寻找工作的机会; 他去布鲁克林车队开电 车, 却由于罢工工人的阻挠未能成功。德 莱 塞 在 小 说 中 这 样 形容罢工车间找工作的工人 :“ 里 面 有 很 多 生 手— ——这 帮 人 一个个面带饥色, 神情怪异, 那样子, 仿佛只要能活下去, 不 管 什 么 事 情 都 肯 干 了 。他 们 企 图 打 起 精 神 , 表 现 积 极 一 点 , 可这地方弥漫的却是胆怯羞惭的氛围 , 让人 抬 不 起 头 来 。”[2] 后来他在生活实在无着落的时候去百老汇的一家旅馆干过 杂货工, 但由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后来又得了肺炎, 因而 被 解 雇 了 。作 者 通 过 门 房 冷 漠 的 眼 神 、领 班 的 无 理 刁 难 , 表 明了在这样的社会里诚实的劳动多么受人鄙视, 连这些找 工 作 的 人 们 自 己 都 觉 得 自 己“ 抬 不 起 头 来 ”。从 此 , 对 于“ 昔
早期的美国给人们赋予了很深的浪漫主义色彩。自从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 众多的追随者们怀着自由与发 迹之梦, 不远万里, 远涉重洋, 来到了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 他们中包括许多清教徒和移民, 有的是为了摆脱国内教会 的压迫, 有的是为了摆脱世世代代的贫困纷纷来到这里, 开 始创造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他们从此 辛 勤 工 作 , 严 于 自 律。清教徒首先把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的传统纳入“美国 梦”之中, 直到今天, 这一传统仍为大多数美 国 人 所 推 崇 。他 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奋斗, 将这一片荒野改变为 世 界 繁 华 之 都 , 创 造 了 美 国 的 神 话 、人 间 的 奇 迹 , 有 力 地 推 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陈双莲 (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43)
摘 要:“美国梦”一直是美国作家所探究的一个主题。在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 这个主题贯穿
整个故事: 女主人公嘉莉抱着发迹的梦来到了城市, 她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纽约红极一时的舞台明星, 她
似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但是故事的末尾她还是坐在摇椅上不停地摇, 似乎还在寻找自己的梦想。本文通
第 29 卷 第 4 期 2008 年 7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29 No. 4 Jul. 2008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
— ——谈《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
日的那个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经理”[3]来说, 剩 下 的 只 是 看 着报纸独自陶醉在过去在芝加哥的辉煌历史中了。
二 、“美 国 梦 ”的 实 现 与 幻 灭 德莱塞意识到, 对于一个毫无社会地位的农村青年来 说 , 通 过 一 个 正 常 的 途 径 、一 个 传 统 的 道 德 规 范 , 去 实 现 个 人的“美国之梦”是多么的艰难, 甚至有点荒唐 。于 是 他 在 小 说中塑造了像嘉莉这样的人物来完成他的愿望。嘉莉实现 梦想所采用的手段是违背传统道德的, 并且她的成功带着 偶然性。 1.梦 想 成 真 的“ 非 道 德 性 ” 《嘉莉妹妹》一书出版时的受阻遭遇 在 美 国 文 学 界 几 乎 是人人皆知。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高速 发 展 , 整 个 社 会 的意识形态也正经历着剧烈震动, 新旧两种伦理道德观念 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嘉莉妹妹》 一书正是 当 时 美 国 社 会 伦 理道德观念的剧烈震动在文学上的生动写照, 同时它还开 创了美国文学关注伦理道德问题的新纪元。 当时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 女人就像陈列在橱窗 中的商品一样, 年轻、漂亮的女子除了能满足男人的性欲 外, 更能在深层次上满足他们占有和炫耀的 欲 望 。女 人 昂 贵 的服饰是替她掏腰包的男人的财富的间接体现。嘉莉正好 利用了男人们这样的处世wk.baidu.com学来为自己的发迹铺下了道 路 。蒋 道 超 在 他 的《德 莱 塞 研 究》这 本 书 中 是 这 样 评 论 嘉 莉 妹妹的:“在嘉莉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 美 国 人 的 命 运 模 式。她心高才低, 富于感情与欲望, 走的是一条 典 型 的 道 路 。 那个时期, 城市对农村正在取得决定性的胜 利 。在 这 样 的 时 期, 她离开了农村, 眼看着自己被抛进了芝加哥的混乱世 界 。她 可 以 高 升 , 可 以 得 到 豪 华 的 衣 饰 与 奢 侈 的 享 受 , 可 以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但 这 些 只 能 通 过 一条罪恶的道路才能达到。”[4]可以看出, 在那 样 一 个 混 乱 的 世界中, 一个弱小的嘉莉别说是事业上的成功, 连最起码的 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她相继成为了推销员杜鲁埃和酒店 经理赫斯特乌德的情妇是情有可原的。她也曾尝试过踏上 她的姐姐敏妮走过的道路, 去当一名普通的工厂女工, 拿着 每月四块五的薪水去艰难度日, 然后嫁给一个与自己身份 匹配的工人结婚生子, 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而且这似乎也 是当时以她的姐夫汉生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所 期 待 的 。但 是 , 一次由于贫困买不起外衣导致的伤寒使她丢掉了来之不易 的工作, 她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选择: 委身于推销员杜鲁埃, 还是卷起铺盖回到她那沉闷乏味的家乡哥伦比亚小城?最 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在某种意义上 说 , 嘉 莉 在 追 逐 个人的梦想时是非常执着的, 为了实现她的梦想她可以不 顾 一 切 , 甚 至 以 身 相 许 。在 敏 妮 的 那 次 梦 中 , 嘉 莉 从 一 块 岩 石上跌了下去,“从传统道德观念的意义上 来 说 是 嘉 莉 彻 底 地‘堕落’了,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则意味着嘉 莉 妹 妹 与 姐 姐 敏妮所代表的保守思想已彻底决裂, 完成了从传统道德观 念向新的激进的道德观念的转变, 全身心投入到追求理想、 幸福的新世界中。这样的嘉莉受到当时社会的漫骂和唾弃 是 因 为 她 偏 离 了 人 们 当 时 普 遍 的 期 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