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不被农民重视,在发展中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滞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建议
收稿日期:2009-03-28
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1]。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本前提,也是使农民拥有更加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基本内容。
在现今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讨论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和职业教育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思想早在19世纪就产生了。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出将来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2]。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开创性地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3]。
此后,为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美国学者芒福德、赖特和斯坦因等人提出“区域统一体”、“区域城市”等设想,进一步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理论[4]。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最早于1983年在苏南地区被使用。
因为乡镇企业发展打破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分工,乡镇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变得日益频繁。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之间的分离,使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越来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到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奋斗目标[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6]。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这一进程中生产力迅速发展,城市中部分二三产业转移到
农村,农村产业结构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农村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
二是城市和农村逐步成为一体,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在城市二三产业中,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50%、60%和80%以上[7]。
三是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快。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需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适应一体化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在2002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5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变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农村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强化“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应起的作用相比,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以来就存在的,有的是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新出现的,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职业教育不被农民重视
在现行教育实践中,由于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升入普通高中并考上大学已成为青少年的首选目标,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尺度。
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
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大背景下,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农村,只有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职业学校。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感觉到升学无望,而就业还为时尚早,于是不学习,放任违纪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职教学生和学校的形象,农民也就更加不认可职业教育了。
在一些农民心目中,
接受职业教育便成了接受“次等教育”,认为进入职业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
与此同时,农村职业学校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却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这些培训,有的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的为其进城务工打下了基础。
这种既受歧视、又受欢迎的现状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2.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脱离农村实际。
在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能力培训,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涉农的专业还很缺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普遍缺少有关市场营销、物流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急需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也极少,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也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呈现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而陈旧的理论知识,传统的常规的技术使得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失去了吸引力。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甚至本身就是工程师、技师。
但现在,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水平较高和职业素养良好的“双师型”教师。
很多教师是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进入职业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书本知识,脱离生产实践活动,很难培养出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实用人才,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4.教育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职业中学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图书资料缺乏、实验设备老化等现象。
很多农村职校的实验实训基地严重匮乏,现有的设备也在被淘汰之列。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职校部分专业缺少最起码的教学设备。
因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毕业后也无法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也因投入少,在选择学科设置时只能设置那些费用较低的学科。
这些专业设置又与普通院校雷同,失去了竞争力,更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形成适应现代农村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
三、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二是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三是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8]。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认真思考和解答。
笔者以为,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
职业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直接投入。
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且对职教的投入又大大低于对普教的投入。
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无力承担市场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成本,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
要解决这个矛盾,政府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降低学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逐步实行免费,确保农村地区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
二是在当前情况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给予社会力量办学合理的经济回报。
三是引导社会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健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严格技术技能岗位的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应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
要建立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待遇提高、身份转换等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制度,以利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局面,促进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城市与农村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资源配置的市场主导作用越来越强的态势下,城乡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紧密。
我们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并不是要在农村多建几个学校,而是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互动体制,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看做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通盘考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应在统一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统一体制和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制定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
要对城乡职教资源配置的渠道、手段和方式进行明确的规范,为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学校的同时,城市的职业学校应通过单独或与农村学校联合招生的方式,更多地面向农村招收学生。
要加大城市与农村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力度,努力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扩大合作办学领域,共同培训农村劳动力。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农村职业教育坚持的就业导向,必须符合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在我国有了较大的调整。
在农村地区,二三产业正在逐步地兴起,第一产业加快升级。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和就业要求有了新的变化。
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现代农业服务,又应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要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农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农村学生升学、进城就业和回乡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技能基础,逐步实现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
4.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财政应继续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
为此,要建立符合农村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和聘用制度;要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兼职教师要成为农村职业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师资来源;要鼓励职业学校聘用行业协会、专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并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教师职务评审办法,加快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S]∥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3.
[2]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5~18.
[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58.
[4]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2007.
[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
[7]陈锡文.新闻发布会[Z].北京:国务院新闻办,2004-02-09.
[8]张力跃,于伟.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路在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