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陶行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落于徽州故里的黄山学院已于2012年11月11日进行了陶行知雕塑揭牌仪式。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个人对陶行知有着无限的话语。陶行知坚信唯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他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且他坚持长期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真正的用自己的心灵和孩子相贴近,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象。“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索,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如果说他提出这些观点是专业使然的话,那么他放弃舒适的生活和大城市的条件而去走乡村教育的道路便是陶行知精神真正高尚的地方!在当时动荡的岁月里,他首先开始探索乡村教育,并且坚持民主式的教育,要把中国引向民主化,培养民主的公民,这无疑是具有远见的!即使在现在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启发。
遗憾的是,他仅仅活了五十几岁,而建国以后,曾经发起一场持久的批陶运动,阻断了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陶行知将是我一生教育的模范和指引者。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
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
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
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
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实质是: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