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作品_局外人_中的荒诞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研究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45
加缪作品《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
◎孔令笛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阿贝尔·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更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
而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也是当时20世纪西方文坛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局外人》所讲述的是主人公莫尔索的一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荒诞性与分裂性,用他不同于常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生活行为来烘托小说所构建的一种荒诞意象图式,主人公冷漠、断裂、无聊,并永远存在一种莫名的焦虑与追索。
通过他的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形象与其生活世界的脱轨游离状态,也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状态的荒诞性。
而加缪在书中所传达的这种局外人的生存态度,不仅仅蕴涵着加缪对于当时社会民众生存常态的质疑与思考,也衍生出了一种超越于众生生活常态的孤独之感。
本文将从该小说的荒诞性入手,探讨其艺术创作上的荒诞之美。
一、荒诞美学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与发展,人们对于美学的认识不断被重新定义,就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艺术美学而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迸发出了新型的美学标准与美学观念,而荒诞美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传统的艺术审美中,荒诞往往只是一种创作元素,而后期随着艺术的开放性,则逐渐从艺术表达手法变成一种思潮流派,进而成为美学的一种,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荒诞美学而正式存在。
就西方的文学作品来看,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恶心》等都是体现荒诞美学的小说代表作。
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往往都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常态的生活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并且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着世界的常态。
如马尔克斯在他的作品《百年孤独》里的表达方式,他通过对神魔鬼怪进行描写,将现实与魔幻结合起来揭示荒诞现实的内容。
很多作家为了避免传统小说创作的固定思路,而选择以荒诞的艺术形式来进行一种崭新的内容表达,于是荒诞美学在文学界中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具备荒诞美学的文学作品总是极力通过主人公的表面荒诞与不可理喻来揭示一种对于社会本真的思考与探索,在表面消极与阴暗的背后,实则潜藏着对于美好社会生活形态的追求。
在初期,荒诞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往往局限于戏剧创作中,而后来随着人们对于荒诞之美的接受以及荒诞审美的建立,荒诞性的艺术创作开始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作家们开始学会用一种表面不合逻辑实则充满感性的文字语言来表达自己,使读者从表面的痛感与孤独感中体会到一种特有的审美快感。
我国学者周来祥曾在他的著作《文艺美学》中对于荒诞之美作出这样的表述:“后现代主义艺术以荒诞为追求的理想,荒诞的审美模式规范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因而,我们可以发现荒诞已经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法,已然成为一种美学定义,往往借助于黑色幽默小说以及一些新兴小说的独特表达来展现其具体的美学特征。
二、《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
(一)面对死亡的荒诞意识
在社会现实中,几乎人人都畏惧死亡,但是在《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却以默然的态度选择了死亡。
在庭审中,莫尔索放弃了向法官说谎而挽救自己的机会,他近乎于以主动的态度来选择了死亡,而他的这一行为在一般人看来便是一种荒诞,一种不理性。
特别是当莫尔索被宣判死刑之后,当民众询问他对于这一宣判结果的心理感受的时候,莫尔索的冷漠态度让众人都觉得无法理解,觉得他不正常。
特别是在牢狱中,当预审官询问莫尔索是否信仰上帝的时候,莫尔索坚决否定的态度,更加肯定地将他归于荒诞角色中。
在莫尔索看来,“反正总是我去死,现在也好,二十年后也好”“出路是没有的,活着是不值得的”“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而这些心理的真实想法正是他一切默然表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外人看来,当莫尔索选择死亡、拒绝神甫的时候,他的行为是那么荒诞可笑,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莫尔索的这些荒诞性的思想与言行中体会到作者所赋予的思考内涵。
(二)主人公面对母亲死亡的荒诞意识
小说中,当莫尔索得知自己的母亲在养老院过世的时候,他并没有哭泣,而当人们询问他母亲具体年龄的时候,他也模棱两可地回答,甚至当房客问他是否想再看母亲最后一眼的时候,他也回答了“不想”。
就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当自己的母亲过世的时候,其儿女内心都应该是悲痛万分的,对于母亲的过世应当是依依不舍的,因而必然不会拒绝看最后一眼的提议,更不会回答不出自己母亲的年龄。
而这些在莫尔索这里却全部发生了,他甚至还在自己母亲的灵堂上显得疲倦渴睡,并在送葬的过程中内心焦急万分地希望尽快结束这一切好回家。
另外,在母亲下葬之后的第二天,莫尔索就与自己
184
文本研究
的女友一起看电影、行男女之事。
在这些事件中,莫尔索的态度与言行都是荒诞的,他不像其他常态民众那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总是这么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纵观全文,我们也能够发现莫尔索的这种漠然实则与态度无关,这只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特有的方式,由于他对社会所持有的一种冷漠态度才使得他以脱离民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三)庭审中法官审判逻辑的荒诞
主人公莫尔索是由于误杀了一位阿拉伯人而被捕的,但是在庭审的过程中,检察官却始终针对于莫尔索在自己母亲葬礼上的不当行为来进行批判,并从莫尔索这种不符合社会常态的言行表现中来判定他一定具有杀人动机。
在庭审上,莫尔索曾说道:“大家谈我比谈我的罪行还要多”,虽然这句话在庭审的观众以及检察官看来是可笑的,但是读者却能发现其实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表现出荒诞性的恰是法官在审判中的荒诞逻辑。
当莫尔索向检察官询问自己到底是“被控埋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的时候,检察官给出的回答逻辑却是“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庭审中的其他人都因为莫尔索没有因为自己母亲过世而流露出悲痛而认定他的不当与可憎性,从而判定他精神上的罪过以及行为上的犯罪动机,而这些则都是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在展现作品本身的一种荒诞性。
三、《局外人》中体现荒诞之美的表现手法
首先,加缪在《局外人》中引入了一种陌生化的表现手法。
所谓的陌生化指代的是作者在表达小说内容的过程中,颠覆了一些社会民众习以为常的情理,表面上进行一些毫不相关的事件描述,而实质上则对各类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面进行揭示。
在《局外人》中,引入这种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是为了加强故事内容的荒诞性,即使小说读者与小说文本之间构建一种距离,使读者不能全方面地对小说人物信息进行了解,也不能通过一些模糊性的文字表达来了解作者的表达本意,而这种带有距离性的阅读过程使荒诞情节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趣味。
其次,为了能够体现小说的荒诞之美,加缪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阳光”这一意象为例,尽管阳光本身是作为一种反传统的象征意义而出现的,在小说中似乎只是一种元素符号,但是文中每次出现阳光的时候,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往往是非常慵懒颓废。
当阳光出现的时候,读者就会开始预感到莫尔索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似乎阳光象征着主人公的阴暗,而这种颠覆传统认识的象征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最后,尽管加缪为小说《局外人》所选取的是一个看似十分平常的生活琐碎杂事,小说中也存在着很多琐碎细节的描述,但是整体内容上却前后呼应,悬念四伏。
可以说,正是加缪为小说所设置的一系列悬念,才使得小说故事整体上相互衔接,而一些荒诞性的事件才得以展开表述。
如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莫尔索母亲的葬礼进行了很多细节描写,如抽烟、喝咖啡等,而这些内容在前期看来可能是多余而无效的。
但是当莫尔索后来出现在庭审上的时候,法官与检察官却恰恰是抓住了这些琐碎的细节来对莫尔索的价值观与精神状态进行判定。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加缪对于文字内容的安排是十分精确的,一些表面上看似无用的琐事描写,实则都是所设伏的一种悬念,是为了后续的荒诞性情节表述而做准备。
结语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家所表现的美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加缪在他的作品《局外人》中则为读者展现了一种荒诞之美,而这种荒诞之美隐藏着作者对于社会生存常态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索。
对于我国的读者来说,这种来自于哲学以及社会学角度的思想解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不一致的,因而很多读者可能将这种荒诞性误会为对于生存的颓废与消极,认为《局外人》所表达的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无奈与畏惧。
而这些对于作品的错误解读往往都是因为读者无法充分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一种荒诞之美,没有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对待小说主人公的思想与行为。
其实,从荒诞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文中所表达出来的绝望感与痛苦感转换为小说的审美快感,将它理解为小说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
最后,我们能够发现加缪的《局外人》以及例如《鼠疫》等其他小说,之所以能够在文学舞台上大放光彩,就是因为他文学作品中区别于绝大多数其他作品的一种荒诞性,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荒诞文学。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阿隆森.加缪与萨特:一段传奇友谊及其崩解[M].章乐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柳鸣九.论加缪的思想和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4(02).
[3]宣庆坤.加缪荒诞理论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05(03).
[4]郑克鲁.加缪小说创作简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5]尚玉峰.《局外人》:存在与荒诞[J].长城,2010 (12).
[作者简介]
孔令笛(1979—),女,满族,宁夏银川人,硕士,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曲静波]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