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波法测热导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波法测热导率
实验仪器:(注明规格和型号)
本实验使用RB-1型热导率动态测量仪, 包括主机、 控制单元、 记录单元三大部分。 1. 主机: 棒状样品及热电偶阵列, 脉动热源, 冷却装置 2. 控制单元 3. 记录系统
实验目的:
1. 学习一种测量热导率的方法
2. 了解动态法测量热导率的特点和优点
3. 认识热波, 加强对波动理论的认识
实验原理简述:
1. 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热传导是指发生在固体内部或静止流体内部的热量交换过程 为使问题简化, 假设样品为棒状, 热量沿一维传播; 在棒上取微元x→x+dx, 如图中所示. 根据Fourrier 导热定律, 单位时间内流过某垂直于热流方向, 面积为A 的热量, 即热流为:
x
T
KA t q ∂∂⋅
-=∂∂ 其中q 为热流, 表示等温面上沿温度降低方向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 K 为热导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长度上温度降低1K 时, 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
而在Δt 时间内通过截面A 流入小体积元dV=Adx 的热量为:
t dx x T KA q ∆⋅⋅∂∂⋅=∆22, 而小体积元升高温度ΔT 所需要的热量为:t t
T
Adx c q ∆⋅∂∂⋅⋅=∆ρ'
在无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以上两式应当相等, 联立以上两式, 可以得到:
22x T K t T c ∂∂⋅=∂∂ρ, 并可以由此推知热流方程: 022=∂∂⋅-∂∂x
T
D t T
其中D=K/cρ为热扩散率。
该热流方程的解将给出材料上各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解的具体形式还将取决于边界条件
2. 方程求解
若使热端的温度围绕T0作简谐变化:T=T0+Tm*sinωt , 而另一端无反射并且保持恒定温度T0, 则可
以得到原微分方程的解为)2sin()2ex p(0D
x
t x D
T x T T m ω
ωω
α-⋅⋅-
⋅+-=
并且由上式可以得到热波的波长ω
πλD
22=, 热波在棒中的
传播速度为ω
νD 2=
因而, 在被测样品棒热端温度的周期变化角频率ω已知的情况
下, 只要测出热波的波速或波长, 就可以计算出热扩散率D , 进而计算出热导率K 。
3. 热波波速的测量
实验中样品棒上各个点的温度变化均为简谐规律, 但是各点的振动之间存在相位差。 可以用热波振
动最大值在不同点之间传递的时间差来测量波速, 计算公式如下:1
21
2t t x x --=
ν
而极大值的读取, 则似乎用在时间轴上选取横跨最大值的两个对称点, 则极大值处的横坐标为
2
2
1t t t m +=
4. 简谐热源的建立
简谐热源获取的原理是采用边界条件的变动。 当脉动热源加热到一定程度后, 样品棒的热端就会出现稳定而较大幅度的温度脉动变化。 根据Fourier 分解, 此时棒内温度的波动是由ω倍频的多次谐波粗证。 而这些谐波向冷端传播时, 高次谐波会在传播一定距离后衰减至零, 而留下符合正弦性质的波动, 因此, 如果将热端的边界取在离加热端10cm 以上的位置, 则可以得到热端温度简谐振动的条件。
实验步骤简述:
使用动态法(热波法)测量Cu 和Al 的热导率。 1. 打开冷水机, 通冷却水(教师完成)
2. 打开主机电源, 按下工作方式开关, 选择“程控”工作方式
3. 启动计算机和“热导率动态测量”程序
4. 选择待测样品为“Cu”
5. 设置脉动周期为180s (或240s )
6. 选择测量点, 对于Cu 样品可选择的测量点为1~12
7. 按“操作”栏的“测量”选项, 仪器开始测量工作, 在屏幕上渐渐画出T-t 曲线簇
8. 待系统运行40~60min , 达到稳定后, 样品内温度也已经达到动态稳定, 按“暂停”, 则曲线簇不再
变化, 可以读取数据。 读取数据时使用在极大峰左右选择对称值然后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9. 重新启动测量软件, 测量Al 的热导率, 方法同上。 (Al 的测量点为1~8) 10. 实验结束, 关闭仪器(主机)电源, 关闭计算机, 然后统一关闭循环水开关。
注意事项:
1. 首先确认循环冷却水开关已经打开。
2. 加热器温度很高, 需要远离其他物品, 并且保持通风良好
3. 禁止拔、 碰热电偶
4. 测量时, 一定要先测Cu 样品, 后测Al 样品
5. 注意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 首先关闭主机电源, 停止给样品加热。
原始数据、数据处理及误差计算:
1.各测量点xi温度简谐振动峰值的数据记录与转换计算:
表格中的数据已经完成了峰值转换,tm即为峰值出现时对应的时间
t1/s 2067.38 2086.12 2094.1 2100.31 2110.94 2107.4 Y/mV 1287.1 1187.1 1086.9 986.9 907 827 t2/s 2136.64 2138.42 2146.39 2155.25 2164.12 2179.18 tm/s 2102.01 2112.27 2120.245 2127.78 2137.53 2143.29 n 7 8 9 10 11 12 t1/s 2115.37 2137.53 2136.64 2150.82 2164.12 2158.8 Y/mV 757 697.1 606.9 520.8 452 377 t2/s 2184.5 2185.39 2191.59 2198.68 2205.77 2211.09 tm/s 2149.935 2161.46 2164.115 2174.75 2184.945 2184.945
Al样品
n 1 2 3 4 5 6 t1/s 1711.73 1720.15 1726.8 1730.78 1751.61 1744.96 Y/mV 1289.9 1170.1 1049.7 959.8 869.7 790 t2/s 1778.64 1785.29 1794.59 1804.34 1801.68 1822.95 tm/s 1745.185 1752.72 1760.695 1767.56 1776.645 1783.955 n 7 8
t1/s 1778.64 1785.29
Y/mV 720 650
t2/s 1808.33 1821.18
tm/s 1793.485 1803.235
2.差值表(含时间差Δt与距离差Δx),以第一个点位参考点
Cu样品
N 1 2 3 4 5 6 Δt/s10.26 18.235 25.77 35.52 41.28 47.925 Δx/m0.02 0.04 0.06 0.08 0.1 0.12 N 7891011
Δt/s59.4562.10572.7482.93582.935
Δx/m0.140.160.180.20.22
Al样品
N 123456Δt/s7.53515.5122.37531.4638.7748.3Δx/m0.020.040.060.080.10.12 N 7
Δt/s58.05
Δx/m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