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美”在诗歌翻译中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美”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然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却不一定准确,很大程度上缘于诗歌翻译的困难性。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月下独酌》的三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如何运用“三美”理论指导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月下独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37-03
1 介绍
诗歌最讲求文字的精炼,意境的清新,风格的鲜明,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
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体系。
在诗歌翻译时,逐词照搬是行不通的,很难完全传达原诗的深远意义。
大多数中国唐诗都是格律诗,特别注重对仗,动词必须和动词相对应,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应。
诗歌英译文却是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唐诗中的意象、典故,要真实地翻译出就更不容易。
因此,译者通常不得不用平白的语言来传达意象、典故的意义,影响了译文的质量。
在《论译诗》一文中,成彷吾认为:“理想的译诗,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采取原诗的形式。
”(海岸:40)成的观点和许渊冲所提倡的“三美”理论不谋而合。
许认为在翻译唐诗时要重视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
音美”以及“形美”。
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
(许渊冲:131)虽然不可能在毫不损伤原诗的意、音和形的基础上,完全传达原诗的风格、神韵,但如果译者深入体会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力争译好,仍然有可能传达原诗的美。
因此,在翻译唐诗的时候,要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下面笔者将对《月下独酌》三个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三美论”的适用性。
2 《月下独酌》三个英译文的比较
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通过奇妙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诗人邀月对饮,以影为伴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寂寥的苦闷。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translated by xu yuanzhong
among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the moon to linger with my song;
my shadow dispenses as i dance along;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goes his own way.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 (2)we three.
translated by w. j. b. fletcher
one pot of wine amid the flowers
alone i pour, and none with me.
the cup i lift; the moon invite;
who with my shadow makes us three. the moon then drinks without a pause. the shadow does what i begin.
the shadow, moon and i in fere rejoice until the spring come in.
i sing: and wavers time the moon.
i dance: the shadow antics too.
our joys we share while sober still. when drunk, we part and bid adieu. of loveless outing this the pact,which we all swear to keep for aye. the next time that we meet shall be beside yon distant milky way.
(3)last words.
translated by herbert a. giles
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
alas! in the bowers
no companion is mine.
then the moon sheds her rays
on my goblet and me,
and my shadow betrays
we’re a party of three!
thou’ the moon cannot swallow her share of the grog,
and my shadow must follow wherever i jog,
yet their friendship i’ll borrow and gaily carouse,
and laugh away sorrow
while spring-time allows.
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response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g!
while sober i feel,
your are both my good friends;while drunken i reel,
our companionship ends,
but we’ll soon have a greeting without a goodbye,
at our next merry meeting
away in the sky.
2.1 诗名的翻译
诗名的重要之处在于它能够让读者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因此,如何处理诗名的翻译是译者首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原诗诗名所流露出的孤独感为全诗奠定了悲伤与孤独的基调,诗人独自在月下饮酒,孤孤单单。
从这个角度来讲,译文(1)明显优于其他两个译文,它的诗名译文几乎与原诗有同样的效果。
译文(2)没有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情境,而(3)与诗歌的内容本身并没有联系,也没有表达出原诗诗名所蕴含的意义。
因此,许的英译文诗名更为忠实。
2.2 “意美”的传达
许渊冲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意美”不等于“意似”,因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而“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许渊冲:122)。
换言之,“意美”不仅要表达出原诗的意义,还要表达出原文的风格、意境及艺术特点等,而“意似”则只需译文的意思符合原诗即可。
三种译文的优缺点在下文中体现:
前四句指明人物、地点,道出诗人孤寂抑郁的心境,因为独自饮酒有愁闷之意,月亮有思念亲人、朋友之意。
诗人眼下无人作伴,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加上相伴的身影便幻出两位同伴,呈现出一种看似热闹的情景”(崔素花:9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被认为是这首诗中最别出心裁的一句,广为流传。
对于这行诗的翻译,译文(1)比较准确,其押韵也为意义的表达增添了不少韵味,使译文的声音更加悦耳。
译文(2)采用直译的方法,只对这行诗
进行字面翻译。
译文(3)并没有译出“举杯邀明月”一句,只是指出诗人现在所处的自然环境,诗人现在正沉浸在月光中,而没有举杯的动作,也没有邀月的动向,丧失了原诗中诗人最重要的一个动作:邀请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虽然月亮和影子都可以是玩伴,但是它们毕竟都没有生命,无法取代朋友或亲人的位置,无法同诗人交流,而诗人此刻需要的正是一个可以交流的人,所以月亮和影子不能消除诗人的孤独感。
然明月当空,环境宜人,如此美景怎忍错过,诗人只好暂时以月影为伴,及时行乐。
许的译文忠实并富有创造性地传达了原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达到“意美”的标准。
“in vain”和“for the time”表现了诗人渴望亲友在旁却不得的事实让他倍感失落。
fletcher的译文中出现了几处错误。
首先,将“不解”译为without a pause,月亮如何会不间断地喝酒呢?其次,将“影徒随我身”译为the shadow does what i begin,让读者不知所云。
另外,fletcher误解了“及”的意思,把它翻译成until,和原诗的意思完全相反。
在《中诗英译比录》中,吕叔湘说fletcher之所以会把这几句译错,是由于他不明“解”字能作“能”讲,“及”字能作“乘”讲)。
此外,译文(2)中“暂”未译出,这些都破坏了原诗的诗情、诗趣。
译文(3)中“must”意味着影子有能力去做诗人期望它做的,有违事实,影子能做的只能是随着诗人动而动,静而静。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
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六句是本诗的最后一部分。
诗人意识到只有当他醉时,月亮和影子方能与其共乐,醒后这些都会消失,月亮只是高高在上的月亮,影子也无法与其共舞,诗人的悲伤可见一斑。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感到在以后的岁月里,也许也难以找到其他共饮之人,于是与月亮、影子达成协议,永远结游,相约再见。
“‘意美’最难传达的可能要算双关语。
”(许渊冲:124)“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中的“无情”就是个双关。
一方面,它体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另一方面,它暗示了诗人与月亮、影子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月亮、影子对诗人的孤独不会有任何关心。
译文(2)中的“loveless”准确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渴望,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意义。
为取得韵律效果,译文(1)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意美。
译文(3)展现的反而更像是一个美好的场景,几乎没有原诗的悲伤情怀,破坏了意美。
2.3 音的再现
“一切语言都有音乐性,凡属文学都讲究声律,尤其是诗。
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声律。
诗人按其本族语言的声律,务使语音的清浊轻重、语调的抑扬与节奏的快慢都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以求达成最佳艺术效果。
”(翁显良:195)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使原诗的内容与声律相适应,使韵律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押韵的格律诗绝不应该译成不押韵的自由诗。
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许渊冲:126-27)一首诗的韵律决定了这首诗能流传多
久。
有悦耳节奏的音乐容易被人记住,同样,有好听韵律的诗歌也容易被人传诵。
没有押韵和节奏,译文就不是诗,而是散文。
这三个译文都采用了押韵格式,使译文更和谐、悦耳。
原诗每句五个字,第四句和第六句压“en”韵,第十句、第十二句和第十四句压“an”韵,大约每十个字就有一个韵。
在大多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许都非常注重译文的押韵格式,他的《月下独酌》的译文也不例外。
他用了几对押韵的词,如“wine”和“moonshine”,“blends”和“friends”,“share”和“there”,“stay”和“away”,“song”和“along”,“gay”和“way”,“love”和“above”。
除了第十一行,大概每十个音节就有一个韵,和原诗的频率几乎一样。
此外,“blends”和“friends”的韵“en”与“人”和“身”的韵“en”一样。
而且,“blends”和“friends”的韵与“乱,散,汉”的韵“an”也很相似。
从这个意义上说,译文(1)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译文(2)中,fletcher每四行才有一韵,如“me”和“three”,“begin”和“in”,“too”和“adieu”,以及“aye”和“way”,与原诗相比,译文中韵的频率降低了。
译文(3)中的押韵格式很有新意、有创造性。
它的押韵格式是“aabbccddeeffgg”。
该译文最新颖的地方是它把原诗的每一句都分成一个主句和一个子句。
每两个主句相押韵,每两个子句也相押韵,就好像是个优美的旋律,读者感受着这份美,沉醉其中。
整个译文音律悦耳,拨动读者心弦。
有些译者抱怨诗歌韵律对翻译的限制。
但许渊冲认为“既然写诗
的作者愿意带着音韵的镣铐跳舞,诗词的译者有什么理由丢掉这副镣铐呢?”(许渊冲:118)没有了音韵,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能算是诗了。
所以,译文(1)和(3)比译文(2)更适宜。
2.4 形式的一致
用诗歌的语言来翻译诗歌——这是诗歌翻译中最难以捉摸、问题迭出的部分,但它却关乎原诗作为一首诗的生命所在,这对译者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孙艺风:93)诗歌的形式不容忽视。
在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应该把诗的形式考虑在内,最好能够用与原诗相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形式方面,译文(1)比另外两个译文更忠实于原诗。
译文(2)与原诗保持一致,和原诗的行数一样。
译文(3)有十六行,比原诗多了两行,不过基本上保持了原诗的形式。
而且,该译文用了对仗。
“传达‘形美’,除了句子长短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翻译原诗的‘对仗’。
”(许渊冲:130)
giles打破原诗形式的束缚。
他把原诗的每一句都分成一个主句和一个子句,看起来整个译文好像有二十八行。
但其译文的形式整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诗的形式。
为强调韵律,强调“音美”,giles才对原诗的形式做了调整。
因此,形的调整是为了音的更好传达。
3 “三美论”的适用性
写诗讲求形音义三美,而译诗决不可只满足于“达意”,也必须力求“传神”。
首先是必须保留原诗的意义(meaning)和意境
(artistic conception);其次,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一定的诗的形式和一定的韵式(rhyme scheme)、节奏。
(刘重德:359)诗是三美的统一体,其特殊体裁要求特殊的形式,这个特殊性需要押韵来体现它的音美。
当然,诗最重要的还是诗的意境,诗的神韵。
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应该将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如意境、风格、韵律、对仗以及形式等。
通过对诗歌进行全面的分析,译者可以探究到原诗的意义及风格,尽量做到再现原诗“三美”。
一个好的译文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一个差的译文只能让读者了解大意,而无法欣赏。
在“三美论”的指导方针下,读者可以很容易辨别出译文的优劣性。
“三美论”可以是一个标杆,用作诗歌翻译的指导方针,也可以用来对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4 结论
诗歌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字面意义,也来自其形式及音乐性。
译者应该挖掘诗歌潜在的含义。
有时候,为了获得某方面的效果不得不牺牲另一方面的效果。
在giles的译文中,为了更好地传达原诗的“音美”,译文的形式做出了一定的牺牲,没有完全按照原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对三个译文的对比与分析,笔者认为译文(1)表达性最好,最忠实于原诗,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译文(2)误解了一些句子,而且没有保留原诗的“音美”和“形美”,没有达到“三美”的标准。
译文(3)是一个很优秀的译文,可以看到译者为了传达原诗的信息做了很多的努力。
在“三美
论”的指导下,可以译出相对合适、正确的译文。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把三方面都考虑在内,权衡三方面间的相对重要性,让译文与原文间的距离尽量缩小。
参考文献
[1] 崔素花,杜耀文.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93-95.
[2] 成仿吾.“论译诗”[c]//海岸,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重德.论译诗——《中国古诗汉英比译五十三首》[c]//海岸,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吕淑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 孙艺风.见:杨丽华诗歌翻译中美感的移植与再现——以雪莱《歌》汉译为例[j].外语教学,2007,28(4):93-96.
[7] 翁显良.意象与声律——谈诗歌翻译[c]//海岸,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