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摘要:本文根据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围绕了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围岩蚀变及成矿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该矿床成因机理,总结了该矿床成矿标志。
关键词:金矿矿体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 矿床地质特征
1.2 构造
矿区内的地层、岩石经长期的多期次的变质、变形、扭裂、滑移、倒置、拼贴、逆冲、推覆等作用,使区内形成许许多多的构造岩片及混杂岩带,除控制韧性剪切带南北两侧边界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外,低序次的剪切、走滑构造也极为发育,岩层中的片理、劈理,糜棱构造、揉皱、挠曲等十分发育,加上多期次的成矿作用,使矿区内地质构造显得十分复杂。
1.3岩浆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区内岩浆岩比较发育,晚期主要以花岗岩株、石英钠长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热液贯入式角砾岩等形式产出。
2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中,主要呈脉状近平行排列产出,在平面上矿体之间水平间距最大为70m,最小约20~30m左右;剖面上矿脉呈侧幕式展布,在垂距约210m范围内,倾向上最大延深达340m。
矿体金平均品位(2.4~18.68)×10-6,平均厚度0.80~7.03m。
矿体走向290°~310°,北倾,倾角60°~80°。
矿脉走向与岩层走向有25°~35°之夹角,两者总体倾向相反,岩层南倾,矿脉北倾。
因此,矿脉在走向倾向上常斜切二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
矿体由蚀变构造糜棱岩组成,沿脆-韧性断裂构造带分布,受构造控制特征明显,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倾向上比较平直。
矿体形态较简单,常呈脉状产出,一般以单脉为主。
连续性较好,有时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及膨缩现象。
2.1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根据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粒度及它们的嵌布关系划分出:自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晶-它形晶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填隙(充填结构)结构、交代残余结构,镶嵌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
2.2 矿石类型特征
按矿石的蚀变类型及结构构造,矿石可划分以下类型:
片岩型矿石:蚀变矿化中等,矿石仍保持了二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的原岩特征,属中低品位矿石。
蚀变糜棱岩型矿石:蚀变矿化较强,矿石仍残留脆韧性构造阶段所形成的糜棱岩特征。
蚀变岩型块状矿石:蚀变矿化作用很强,原岩特征不复存在,岩石完全被交代形成黄铁绢英岩。
或者黄铁矿呈集合体团块产出,矿石具块状构造特征。
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具多期、多阶段矿化特征,常产于蚀变岩型金矿体的内部,是由强硅化作用形成的硅化石英团块、石英网脉组成,它不同于一般的热液石英脉。
矿石中常见多金属硫化物,是金品位较高的富矿石。
2.3 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
2.3.1 围岩及其蚀变特征
区内矿体均切层产出,赋存在NWW向脆韧性构造中,矿体顶底板围岩多为二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及变辉长岩等。
不同围岩其蚀变特征、蚀变类型有别,围岩与矿体界线,常呈渐变过渡关系,由矿体中心到围岩,蚀变强度逐渐减弱,若矿体边界断裂结构面发育,则矿体与围岩界线发生突变。
一般情况下,矿体、矿脉、围岩三者的关系是:矿体→矿脉→围岩,三者均呈渐变过渡关系。
围岩为二云石英片岩或富硅岩石时,常发生黄铁绢英岩化,围岩由深灰色褪色为灰白色,常见较多的浸染状黄铁矿、围岩为斜长角闪片岩时,常发生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蚀变,岩石由深绿色褪色为灰白色,常见较多的浸染状黄铁矿、围岩为斜长角闪片岩时,常发生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蚀变,岩石由深绿色褪色为浅绿、翠绿色,含细脉及浸染状黄铁矿。
在开放型构造系统中,往往矿体厚度较大,但围岩蚀变厚度小,一般矿体厚度与蚀变围岩宽度为1︰1。
蚀变岩石厚度:矿体厚度为1︰4.4。
在封闭型构造系统中,有利于矿液的渗透及热扩散,围岩蚀变宽度大,但矿体厚度小,据露头观察,在1cm宽的含金黄铁矿石英脉边部,其围岩蚀变宽度可达10~20cm,脉体越细小,蚀变宽度越大,两者之比可达1︰10~25。
二云石英片岩:岩石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糜棱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及绢云母,含少量十字石、石榴石、锆石、磷灰石、电气石等、岩石片理或S.C面理发育,有利于岩石的蚀变、矿化。
斜长角闪片岩:岩石为柱粒状、纤状变晶结构,条纹、条带及定向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角闪石,见少量石英、绿泥石、石榴石等,一般对矿化蚀变不利,局部见顺层(片理)矿化。
2.3.2 矿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矿体与围岩一般情况下呈渐变过渡关系,肉眼较难确定其边界。
围岩呈深灰-深绿色,矿脉蚀变褪色常呈灰白-黄白色。
含金石英脉呈团块状、透镜状斜列产出在矿化蚀变中,也有呈单脉(厚>20cm)产在蚀变岩型矿脉中心,它们与矿脉(或围岩)均呈突变关系,界线清楚。
2.3.3 金与围岩蚀变的关系
金品位的变化与围岩蚀变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单一的硅化、黄铁矿化往往含金低,当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三者互相重合、叠加而形成黄铁绢英岩化时,金比较富集,尤其是绢云母化越强,金品位越高。
当矿体产在斜长角闪岩中,矿石围岩蚀变为绿帘、绿泥石化时,金品位较高。
3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3. 1 成矿与岩浆岩的关系
该金矿床位于花岗岩体北侧100~500m,同区域上一样,岩体与矿化带分布完全协调一致,如影随形。
花岗岩介于I、S型花岗岩之间,属地壳同熔型岩浆花岗岩。
测定表明,区内花岗斑岩、脉岩金丰度较高,一般34×10-9~58.5×10-9,远高于地壳平均丰度1.0×10-9。
因此,岩浆作用可能为金的成矿提供了衍生矿源岩。
3. 2 成矿与地层岩石关系
岩层是控矿的主要层位,矿体主要产于二云石英片岩中。
岩石中的元素丰度较高,As、Sb、Ag、Pb、Zn、W、Bi、Ba明显高于地壳平均丰度,Au在二云石英片岩中丰度为4.4×10-9,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岩石,可能为金的原始矿源层。
3. 3 稳定同位素特征
区内共测定硫同位素42件,全部样品除一件方铅矿δ34S为2.44%,其余全部为正值,众数值在 1.69×10-3~5.78×10-3之间,极大值1件为8.66×10-3,极差为6.97×10-3。
δ34S众数值正向偏离陨石硫。
不同矿体、矿物之间δ34S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具较高的均一化。
由此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但总体具有多因复成特征。
3. 4成矿温度
矿床共有测温结果92件,其中均一法测温27件,爆裂法测温65件(其中矿石中矿物38件,围岩中矿物27件)。
均一法温度94~333℃,爆裂法温度:矿石矿物175~385℃,围岩中矿物165~430℃。
根据包体测温的频率统计及研究,初步认为:成矿早期以中温为主偏高温,温度为333~252℃;成矿中期为中-低温,成矿温度为285~197℃;成矿晚期为低温,温度195~108℃。
3. 5 包体成分及成矿热液成分探讨
区内矿物包裹体主要为原生包裹体,其成分测定11件。
矿物包体中气相组份主要为N2、CO、CO2和H2;金属离子为Na+、K+、Ca2+;阴离子为Cl-、SO-;盐度 1.83~19.41 Wt%,一般为 1.83~6.91Wt%,矿化度一般为24.53~77.21mg/L;pH值6.9~7.64,Eh值-0.62~-0.80。
矿脉中包体成分与花岗岩包体成分基本一致,且有混合岩、糜棱岩中的H2、CH4加入,说明成矿热液具有混合成因特点。
4 找矿标志
4.1区域标志
区域上分布的绿岩带、韧性剪切带、花岗岩三位一体的地质环境,是金成矿的有利条件。
区内发育的强应变带、构造菱形块体及脆-韧性扭裂面是重要的成矿标志。
尤其是290°~310°方向的断裂,本身就是导矿和储矿的有利场所。
4.2矿体标志
蚀变矿化糜棱岩化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场所,有时蚀变糜棱岩本身即是矿体。
黄铁绢英岩化及含黄铁矿的钠黝帘石化,是重要的矿化蚀变,部分蚀变岩本身即构成矿体。
工业矿体主要赋存在脆-韧性构造带的局部引张部位、构造交叉部位及倾向上倾角由陡变缓部位。
强蚀变岩中,出现强硅化石英团块(透镜状脉石英),以黄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时,往往是富金矿体。
地表岩石露头上,出现以赤铁矿为主的红化现象,往往是蚀变矿化带(矿脉)存在的标志。
工业矿体的头部及旁侧,多出现小而密集的矿化脉,是指示工业矿体可能存在的标志。
4.3 物、化探异常标志
区内出现以激电为主的物探异常与Au、As、Sb为主的多金属元素组合的原
生晕化探异常套合较好时,往往是工业矿体存在的有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