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疾病-陈彪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豆状核变性
➢ 于1912年由Wilson 报道,也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 本病的患病率为0.53/10万,发病率为0.2/10万;在欧美大多数
国家本病均较罕见 ;基因频率约为0.56%,杂合子频率估计为 1/100200;
早期诊断
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 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肝硬变、一过性黄疸、食管静脉曲张
破裂出血; ➢ 不明原因较长时间的肢体震颤; ➢ 讲话含糊不清、呛咳、吞咽困难而无第IX、 X、XII三对颅神
经损害,也无肌无力表现; ➢ 不明原因的步态不稳或/及动作不协调; ➢ 精神症状合并肝病史或/及肝病征; ➢ 不明原因的肾小管病变或骨骼病变; ➢ 不明原因反复出现溶血性贫血; ➢ 持续转氨酶增高但无肝炎症状。
黑质 致密带
+ 苍白球外侧核
/黑质网状带
+
丘脑
-
+
脑干 脊髓
不自主运动的类型:
➢ 运动障碍或异动症(dyskinesia) ➢ 震颤(tremor) ➢ 舞蹈征(chorea) ➢ 肌张力障碍(dystonia) ➢ 抽动症(Tic) ➢ 投掷症(Ballism) ➢ 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大脑运动皮层
+
纹状体 D2 D1
-+
黑质 致密带
+ 苍白球外侧核
/黑质网状带
+
丘脑
-
+
脑干 脊髓
帕金森
-
苍白球 内侧核
+ 丘脑底核
大脑运动皮层
+
纹状体 D2 D1
-+
黑质 致密带
+ 苍白球外侧核
/黑质网状带
+
丘脑
-
+
脑干 脊髓
舞蹈病
大脑运动皮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苍白球 内侧核
+ 丘脑底核
+
纹状体 D2 D1
-+
端的不自主运动。 ➢ 常伴有肌张力低。 ➢ 多见于小舞蹈病、Huntington病、肝豆状
核变性等病。
舞蹈样动作
➢ 常为双侧性。 ➢ 以面部最明显; ➢ 肢体表现为一种极快的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
运动,上肢各关节交替伸直、屈曲、内收等动 作,下肢步态颠簸、行走摇晃、易跌倒; ➢ 躯干表现为脊柱不停的弯、伸或扭转; ➢ 以上均在情绪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 时消失。
性、假性延髓麻痹等;皮层功能损害引起进行性智力减退;下丘 脑损害可产生肥胖、持续高热、高血压、发作性昏迷、癫痫发作 等。 ➢ 7、而且WD患者罕有眼球震颤和颅神经损害。
临床诊断
1. 肝病史或肝病征/锥体外系病征; 2. 血清CP显著降低或/及肝铜增高; 3. 角膜K-F环; 4. 阳性家族史。
符合①②③或①②④可确诊WD;符合①③④ 极可能为不典型的WD;符合②③④极可能为 症状前WD;如符合4条中的2条很可能是WD 。
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
➢ 通常与基底节或多巴胺神经递质传导功能紊乱 有关;
➢ 临床上导致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非运动能力 本身;故肌力、感觉和小脑一般不受影响;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所致 的异常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所致 的运动贫乏两大类;
➢ 所有不自主运动受病人精神状态影响,紧张时 加重,睡眠时消失。
不自主运动的类型:
➢ 运动障碍或易动症(Dyskinesia)
➢可指任何类型的不自主运动障碍。 ➢但通常指较复杂的舞蹈样、手足徐动症或肌张力
障碍 ➢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发生的迟发性运
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或长期使用左旋多 巴后
舞蹈征(chorea)
➢ 在希腊文中指跳舞; ➢ 表现为快速、不规则的、主要影响肢体远
运动障碍疾病症状学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运动障碍病的定义
➢ 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
➢由于脑基底节或黑质结构功能紊乱导致的以 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s
➢发生于意识清醒病人的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 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基底神经节
Parent et al 1993
基底节的联系
➢ 接受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传入:谷氨酸
➢ 接受中脑黑质致密带多巴胺神经元发出
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传入:多巴胺
➢ 基底节内部核团之间通过纹状体中间神
经元联系:乙酰胆碱
➢ 纹状体发出抑制性冲动到苍白球和丘脑
底核:r-氨基丁酸
正常
-
苍白球 内侧核
+ 丘脑底核
神经系统症状
➢ 1、肢体震颤:发生率是93%97%,最早最常见,呈静止性、意 向性或姿势性震颤。随病情进展,四肢、头颅、下颌均可见震颤 。
➢ 2、构音障碍、流延、吞咽困难、面具样脸、苦笑貌、怪异表情或 口面部不自主运动。
➢ 3、肌强直、肢体强硬、动作缓慢、转变姿势困难等。 ➢ 4、步态异常:起步困难、步履僵硬、拖曳而行或慌张步态。 ➢ 5、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等也不少见。 ➢ 6、其它:共济失调、小脑性语言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
➢ 临床特点是好发于青少年、肝硬变、脑部尤其是基底节变性 、角膜K-F环、肾损害等;
➢ 由于WD基因发生突变,其编码的P型ATP酶(也称ATP7B) 发生功能改变;
➢ 早期驱铜治疗效果好。
临床表现
➢ 起病:多发生于10 25岁,可早至2岁( 个案报道),迟至60岁才发病,男比女 稍多;以肝病首发者平均年龄为11.4岁; 以脑症状首发者平均在18.9岁;以精神症 状首发者平均20 25岁,晚发型在40 60岁发病。
➢ 基因突变情况:主要遗传基础是IT15基因5’端编码 区内的CAG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在中国人群中正 常个体IT15基因(CAG)n=13-26,主要集中于16, 而于4患0者。中HD等位基因(CAG)n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大
基因诊断
➢ 基因诊断则对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检出显 示了其优越性;
➢ 间接基因诊断法:RFLP连锁分析法或微 卫星标记分析;
➢ 直接基因诊断方法:WD至今已有173种 突变,存在双重杂合子现象,基因诊断将 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治疗
➢ 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治疗、长期治疗、药物治疗、对 症治疗、减少食物中铜摄取五个方面。
➢ 早期治疗:WD患者在出生后即存在铜代谢障碍,5 10岁时肝内的铜饱和,此后直到出现临床症状又需 数年。因此治疗越早,就可减轻或延缓患者的病情及 发展。
➢ 长期治疗:用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促进体内铜的排泄和 减少铜的吸收,因此需要终生服药治疗。
亨廷顿病(HD)的基因诊断
➢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