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浅谈我的审美追求
课程名称:中西美学简史
任课教师姓名:邓光华
研究生姓名:沈薇薇
学号: 200812396
年级: 2008级
专业:艺术学
学院(部、所):音乐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2009年8月1日
浅谈我的审美追求
艺术离不开审美,美学是艺术的基础性理论。一位哲人说过,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不倦的审美追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出自现实,因此,对于艺术的审美我们既要追求它的意境美,也要看重它的现实精神,也就是说要注重现实精神与意境美的融合。
这种现实精神指的就是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应。艺术避免不了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无论如何艺术都是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无论我们如何缩小现实的意义或者强调艺术家所具有的改造或创造的能力。而艺术都是以描写实在为目的,即使它讲到更高一层的实在时也是如此。
艺术的产生固然离不开艺术家过人的天赋条件,敏锐的感觉器官,但艺术只有在现实生活的触发下才能在艺术家大脑中得以孕育萌发。艺术不是艺术家闭门造车或凭空想象的结果,它有赖于现实生活中的表象材料的积累,所以画家常外出写生,演员要去体验生活,音乐家要去采风,阅历越多、生活积累和观察体验越多,就越容易迸发出精彩灵感。正如艾青所说:“一个人只有他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和事物的关系更密切,他的感受力也就更强。生活经验愈丰富,知识愈丰富,对人的理解和社会的理解也愈深,他的感受力也就愈强。”
艺术的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某一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出现的超乎这一客体,但又与这一客体相应的心灵化的形象的反映,是伴随着联想与想象的感觉,是处于知、情、意、趣高度协调之下的感觉。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一种“构造形象的能力”。艺术的感觉不同于一般日常感觉,它以一般日常感觉为基础,又超越一般日常感觉。例如吃一个又青又生尚未熟透的柿子,生理上的感觉不外乎是涩和苦,而一个有艺术感觉的人却从这个柿子里尝到事业的流产,爱情的失却,人生的种种困窘与尴尬。所以说,从某种层面上讲,艺术的感觉是经过想象、联想、通感等的夸张变形,而更为生动、形象、凝练、集中的感觉。
中国现代性美学真正走上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发展道路,是在建国之后。具体来说,建国之后的美学研究可细分为两个时期:1950、1960年代是中国美学真正走上理论抽象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则是逐渐走向具体的再现或综合性具体化的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境遇,使不同于既往的大量新的艺术、审美与人生问题涌现出来,而先前形成的美学观念和研究范式又不能对之作出切实有效的解释,致使旧有的理论在新的现实面前日渐显示出其空疏不实的缺陷和无能为力的尴尬,因而转向现实本身,从形上思辨转向现实关怀,从对现实的时代思考中检验和发展旧有的理论,并在超越和改造旧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便成为近三十年中国美学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概括起来看,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转向对文艺问题特别是大众流行艺术的理论观照;二是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审
美问题的理论研讨;三是转向对审美与人生关系问题的人文思考与批评。从形上思辨到现实关怀的转向大大拓展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恢复了美学学科的人文特性,也使新时期美学研究体现出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开放性特征,从而为新时期美学研究带来种种新的气象和景观。与此同时,审美现实的发展和美学研究本身也已经将一些新滋生的问题和矛盾推到美学研究者面前,需要认真加以回应和思考,并历史地给予解释和解决。
对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关系,有学者主张从更宽泛的意义、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理解,通过衡量艺术参与社会、美学、伦理变革的状况,来判断艺术的现实性与社会意义及其艺术史价值。而艺术要发挥其社会性和审美功能,包括站在社会的对立面进行批判,都必须首先具有独立于社会的自律性,才不至于被社会所同化。
艺术需要想象,没有想象的艺术是平庸的。因为想象,所以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总存在着一定距离。作家、艺术家的高明,就在于将看似不太真实的东西演绎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从而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和作品产生共鸣。艺术真实总是要高于生活真实,借用数学上的概念,它们间存在着一个“差”,这“差”往往就是艺术家所推崇的一种境界,或是一种开掘的思想深度。“差”越大,演绎的难度自然也越大;反之,“差”越小,艺术真实太接近或等同于生活真实,作品也就越是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好的艺术作品,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鸿沟被填补得天衣无缝。正是这样,我们才得以在现实与想象间如履平地,轻轻松松地跨越了这中间的“差”。无疑,我们的思想也因此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因此说,艺术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
而“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大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刻画得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这就是古人说的意境。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中国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对宋代词人姜白石有一个评论。他说,姜白石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白石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词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自度曲)。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他的一首歌曲,词牌是《鬲梅溪令》(1196年):“好花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