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的过程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对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

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过程。

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

而这两个命题是有区别的:前者与源于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后者根生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解释学在教育领域、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与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批判(解放)教育学及现代课程观也有直接的关联。

2.从注重理性分析到注重情感体验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章的理性分析,忽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把握,这是以学科知识为本的课程观的反映。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学生所阅读的文章大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阅读存在无比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语文课程固有的特点。

《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里突出强调了“注重情感体验”的理念,这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标》在学段目标中,体现了对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注重”。

比如,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诗歌要“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标》放弃了“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提法,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显然,“思想感情”比“中心思想”的外延大得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会。

而“体会”是自主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偏重感性把握,注重过程;而概括是强调规范、统一的,偏重理性判断,注重结果。

这一提法的改变,既体现了对文本多元解读的理念,也体现了注重情感体验的理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在“评价建议”里还特别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再比如关于标点符号,《课标》改变了过去大纲里“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这样的笼统提法,不仅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而且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

如第一学段提“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
不同语气”;第二学段提“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第三学段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课标》这样做,倒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它体现了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而语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这也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关于阅读能力,《课标》在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在基本的阅读能力上,强调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感受和理解,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欣赏和评价。

阅读中的感受能力指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初步感受,获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指从书面符号中进行译码从而获得意义的能力;阅读欣赏能力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的能力;阅读评价能力指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材料、思想结构、特色进行评价的能力。

所谓“独立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认读、感受、理解、欣赏、记忆、迁移能力,还包括根据需要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能力,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意地理解阅读材料,会用略读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会用浏览的方法迅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此外,独立阅读时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仅要重视读懂,更要重视会读,还要努力做到读得快。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量的积累。

缺乏阅读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独立阅读;不掌握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无法有效地独立阅读;没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就无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期待”,指面对文本,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比如面对童话故事,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预期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等等。

所谓“阅读反思和批判”,指阅读文本之后对所理解的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并持某种观点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的批判,以辩明其思想源流、社会价值、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等。

我认为,这两种阅读方式,前者可以在小学各年级适当运用,后者对小学生来说,难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