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诊疗标准
纵隔肿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纵隔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纵隔肿瘤概述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内的肿瘤和囊肿,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畏寒、发热及气急等。
纵隔区肿瘤种类繁多,既有原发,也有继发。
原发性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
纵隔实际上是指胸骨与脊椎之间的胸腔,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织。
为了便于纵隔病变的解剖定位,通常将纵隔划分为上、下两部。
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英文名称:mediastinal tumor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肺积、咳嗽、胸痹。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纵隔,胸部。
常见症状:咳嗽、胸痛、畏寒、发热。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X线、CT、MRI、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活检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若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胸部存在异常肿块或平时感觉胸部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临床分类: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1、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
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
以单侧多见。
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较大可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蚀时可发生疼痛。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分成两大类:(1)自主神经系统肿瘤:大多起源于交感神经。
恶性的有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良性的有神经节细胞瘤。
尚有少数发生于迷走神经的神经纤维瘤。
(2)起源于外围神经的肿瘤:良性的有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临床上这两类肿瘤表现相似,故有人统称为神经纤维瘤。
多发生于脊神经根或其近侧段,亦有少数来自肋间神经。
恶性者有恶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肉瘤。
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脏大血管前方。
根据胚层来源虽可分成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三种类型,但其发生学相同。
纵隔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
纵隔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
纵隔淋巴结肿大是指位于胸腔中央部分的淋巴结增大。
其判定标准通常涉及以下方面:
1.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
症状。
体征方面,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触诊患者的胸部,检查是否有淋巴结增大。
2.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
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一般来说,淋巴结横径超过1厘米被认为是肿大的。
3.病史和病因: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曾经是否有过感染、肿瘤等疾病,
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例如,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细菌感染等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
4.淋巴结活检:对于确诊或排除恶性肿瘤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淋
巴结活检。
这是通过取出一小部分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总的来说,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必要时的淋巴结活检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判定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性质。
这种综合判断有助于明确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后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随访1年、3年、5年,生存患者分别为38例、21例、11例,生存率分别为82.61 %、45.65%、23.91%。
结论对于恶性纵隔肿瘤患者应做好术前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术式并加强术前、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恶性纵隔肿瘤诊断临床分析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为较常见的胸部肿瘤。
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多数,有1 / 4患者为恶性肿瘤,良性纵隔肿瘤恶变患者较为少见。
而继发性肿瘤多是由纵隔以外的恶性肿瘤如:胃肠道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纵隔转移所致[1]。
恶性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多因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等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文重点探讨原发性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所在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恶性纵隔肿瘤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为57.3±5.3岁,病程在1~9个月。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其他伴随症状有发热、咳嗽、气短、声嘶、吞咽困难以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症等。
病理结果分析,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中,恶性胸腺瘤患者3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7例,恶性畸胎瘤患者5例,非精原性恶性生殖细胞瘤2例,恶性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诊断对患者均采取手采取X线胸片、CT胸部影像学检查,46例患者中,I期病变患者26例,Ⅱ期病变患者13例,Ⅲ期病变患者7例,肿瘤位于前纵隔18例,中纵隔15例,后纵隔13例。
纵隔肿瘤的诊疗和鉴别诊疗宣教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向 肺野旳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 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CT与MRI
纵隔内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组淋巴结 增大,且融合成块。呈略低于软组织密 度,CT值30~40HU,密度可不均匀。 M信R号I。上T1WI呈中档信号,T2WI可呈高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体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变化旳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A)示纵隔影 略宽,密度增高;侧位片(B)示前上纵 隔高密度肿块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体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沿较清或呈大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旳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旳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一般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份,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增强扫描,一般不增强或轻微增强,以 周围轻微增强为主。
可见大血管受压、移位及气管受压变窄。 浸润至胸膜和心包时可引起积液。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
发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 面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 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Hodgkin disease, thoracic. CT scan showing bulk disease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极少远处转移。
纵隔肿瘤诊疗常规
纵隔肿瘤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生长速度有关,多数无症状;2.有时可有胸闷、胸痛、呼吸道症状、声嘶和食管受压症状。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1)Horner综合征;(2)头、面、上肢肿胀发绡,颈浅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3)颈部淋巴结肿大。
2.专科检查,重症肌无力表现。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电解质;2.器械检查:胸部X平片,胸部CT,必要时加作胸部MRI 以判断肿瘤有否侵犯胸部大血管;胸部B超可鉴别肿瘤为实质性,囊性亦或为血管性;考虑为胸骨后甲状腺肿需行ECT 甲状腺显像。
3.特殊检查:(1)表浅肿大的淋巴结活检;(2)电视胸腔镜探查及活检。
【诊断要点】1.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速度有关、多数可无症状。
可表现为胸痛,咳嗽、咯出毛发、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全身乏力等,体征可表现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颈部包块、颈静脉怒张、Horner征,呼吸音异常、血管杂音等。
2.胸部X线检查可确定肿瘤部位、外形、密度、有无钙化等;肋骨、脊柱等有无骨折破坏。
3.B超、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放射线核素扫描、食管钢餐检查,以及气管、食管镜检查等,均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1.肺结核。
2.肺部良性肿瘤。
3.肺脓肿。
4.纵隔肿瘤。
5.肺炎。
【治疗】1.非手术治疗:(1)恶性淋巴源性肿瘤适用放射治疗。
(2)恶性纵隔肿瘤已侵入邻近器官而无法切除,或己有远处转移者。
(3)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应先作内科治疗,减轻肌无力症状。
2.手术治疗:不论良性或恶性纵隔肿瘤,一旦明确诊断,均宜手术切除。
【疗效标准】1.治愈:肿瘤已切除,症状及体征消失,无手术后并发症。
2.好转:肿瘤姑息性切除或化疗、放疗后肿瘤缩小,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纵隔良性肿瘤和纵隔恶性畸胎瘤临床路径
住院第 1 天
住院第 2~5 天
住院第 3~6 天 (手术日)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
□ 手术
□ 完成病历书写
□ 术前评估及讨论,确定手术方案 □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 开化验单及检查申请单 □ 术前准备
□ 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
□ 主管医师查房
□ 完成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程
□ 初步确定治疗方案
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2.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术前 30 分钟预防性
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 3 小时加用 1 次抗菌药物;术后预防 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 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6 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行纵隔恶性畸胎瘤切除术(视病变侵袭范 围行联合脏器扩大切除术); 3.手术置入物:人工血管、胸壁修复等人工修复材料, 止血材料。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 5.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输血前需行血型鉴定、 抗体筛选和交叉合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12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胸部 X 线等。 2.根据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胸部 CT、DSA 等检查。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执行。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 小时。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 敏试验。
1
瘤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
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 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试验; (2)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葡萄糖测定、电解质、 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型; (3)X 线胸片、胸部增强 CT、心电图、肺功能、腹部 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超声心动图、CTPA、心肌核素扫 描、动态心电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国 卫办医发〔2015〕43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 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 前 30 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4 天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纵隔解剖、分区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上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等中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下纵隔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等二.纵隔的X、C T、MRI表现:(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胸外科诊疗常规纵隔肿瘤
胸外科诊疗常规纵隔肿瘤【定义】是纵隔部位生长的肿瘤,来源复杂,良性多见【诊断】(一)病史,不少病例无临床症状,仅在X线胸部检查时发现。
常见的症状是由于纵隔组织或脏器受压所致或因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感染引起的症状。
1.呼吸道症状:(1)胸闷、胸痛:一般在胸骨后或患侧胸部,剧烈疼痛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及骨格或神经。
(2)咳嗽、咳痰:为气管,支气管受压或肺部炎症所致或肿瘤对胸膜的刺激。
2.神经系统症状:(1)膈神经受累可引起呃逆和膈肌运动麻痹。
(2)喉返神经受累,可引起声嘶。
(3)颈交感神经受累,可引起霍纳综合征。
(4)肋间神经性肿瘤,可产生相应区域疼痛或感觉异常。
3.感染症状:肿瘤感染或囊肿穿破到支气管或肺,可引起肺部感染症状。
4.受压症状:(1)上腔静脉受压:引起上肢、头面部血液回流受阻,该部静脉怒张及颅内、头部、面部水肿。
(2)食管、气管受压,引起吞咽困难及气急等呼吸困难症状。
(3)偶见神经源性肿瘤经椎间孔伸入脊椎管内,压迫脊髓,引起截瘫。
5.特殊症状:(1)畸胎瘤破入支气管,可咳出豆渣样皮脂物及毛发。
(2)支气管囊肿破入支气管,可表现与支气管胸膜瘘相似的症状。
(3)部分胸内甲状腺肿瘤,可能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
(4)胸腺瘤病人有10~20%伴有重症肌无力。
(二)体格检查:1.早期病人多无明显体征。
2.随病情发展,出现因肿瘤压迫相应的体征,如上腔静脉受压出现面部,颈部浅静脉怒张,淋巴结肿大;霍纳综合征等。
3.合并重症肌无力者出现肌无力。
(三)辅助检查:1.胸部X线检查:(1)透视:注意肿瘤位置、密度,边缘分界,观察肿块有无搏动,并分清是本身搏动或是被动性搏动,肿块能否与主动脉阴影分离,还应注意肿物是否能随吞咽,呼吸移动。
(2)胸片(包括正,侧位片,分层片):了解肿瘤位置,密度,境界。
上前纵隔以胸骨后甲状腺、胸腺瘤多见,下前纵隔以畸胎瘤,皮样囊肿多见,后纵隔以神经源性肿瘤,食道囊肿多见。
2、胸部CT检查:能较准确显示纵隔肿瘤部位、范围,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了解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纵隔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诊断准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纵隔肿瘤的诊治
肥西县人民医院 闫雨龙
纵隔
• 纵隔为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两侧胸膜腔之间。它的境界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 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开。上部与颈部相连,下方延伸至膈肌。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结构,如心脏、大 血管、气管、食管等。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此外,在胚胎发生异 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罕见的是 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为了便于理解,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以下几个区域。 (一)上下分界:以胸骨角平面为分界线,胸骨角平面以上为上纵隔,该平面以下为下纵隔。 (二)前后分界:以心包所占空间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心包前者为前纵隔,心包后者为后纵隔,心包位于 中纵隔。在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 ;中部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下端、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部有降主动脉、奇静脉 、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
• • •
标题
• 文本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文本Biblioteka 文本无垠文海 邀你畅享
更改PPT母版功能键:
谢谢观赏
第16章 纵隔肿瘤 正式
第十六章纵隔肿瘤第一节概述纵隔肿瘤有原发和继发性之分。
原发性纵隔肿瘤组织来源可来自于纵隔内任何脏器和组织,多见于胸腺、神经、淋巴、间质组织和胚胎细胞等。
继发性纵隔肿瘤远较原发性的常见,最常见的为转移的淋巴结,其原发病灶以肺和隔下脏器如胰腺、胃、食管等为常见。
纵隔位于胸腔的中部,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腔的入口,下为隔肌,前为胸骨,后为胸壁。
纵隔可被分为前、中及后纵隔,每区均从胸腔入口至隔肌为止。
前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内板,后为心脏及大血管前缘,中纵隔为心脏,心包,大血管周边和中央气道等所在空间,后纵隔的前界为中纵隔后壁,后界为后胸壁及两侧肋脊沟(见图16-1-a)。
也有作者基于以上纵隔的划区的基本方法,将纵隔分为3~4个区(见图16-1-b,图16-1-c)。
图 16-1 纵隔按不同方法划区的示意图纵隔之所以按以上划分区域,主要从方便纵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考虑。
不同纵隔区域内包含有不同组织来源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胸腺位于前纵隔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和大多数淋巴结位于中纵隔内;交感和外周神经位于后纵隔内。
不同组织和脏器可以产生不同的肿瘤,临床上在发现纵隔内有占位时,便可据占位所在纵隔的位置,初步分析该肿瘤是何种组织来源。
纵隔肿瘤虽不常见,但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30~40岁为多见。
前纵隔肿瘤以胸腺肿瘤为最多见,其次淋巴瘤,胚胎细胞性肿瘤。
中纵隔中以肠源性和心包源性囊肿为多见,其次为淋巴瘤,间质组织来源肿瘤。
后纵隔中以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其次为肠源性囊肿,间质组织来源肿瘤和内分泌组织来源性肿瘤等。
按照解剖位置来划分,纵隔肿瘤中54%发生在前纵隔,20%在中纵隔,26%在后纵隔。
按年龄分,儿童中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成人以胸腺瘤、淋巴瘤为多见。
第二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症状和体征由于纵隔内组织来源的复杂性,因而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
其中40%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通过体检等偶然发现,余60%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自与肿块压迫和/或侵犯到纵隔内器官和组织,或肿瘤伴发性综合症。
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要求规范
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X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02年7月制定2005年7月修订肺肿瘤诊疗规X【概述】肺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肺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最多见的是肺癌,亦称支气管肺癌,较少见的为支气管腺瘤,其他原发性肺恶性肿瘤如癌肉瘤、黑色素瘤、颗粒性肌母细胞瘤、胚层瘤、平滑肌肉瘤等如此甚为罕见。
原发性肺良性肿瘤种类甚多,有错构瘤、纤维瘤、软骨瘤、平滑肌瘤、骨瘤、脂肪瘤、乳头状瘤、化学感受器肿瘤,淋巴管肿瘤等。
但肺原发性良性肿瘤甚为少见,在各种肺原发性肿瘤中仅占1%左右。
肺继发性肿瘤亦很多见。
全身静脉系统血液均流经肺循环,肺毛细血管网极为丰富,起过滤器作用。
因此恶性肿瘤微栓易在肺组织内停留生长成为转移灶。
此外,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还可经淋巴途径或直接侵入肺组织。
据估计约25~30%的恶性肿瘤病例在临终前均呈现肺继发性肿瘤,较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肾、肝、胃肠道、胰、乳腺、甲状腺、前列腺和肉瘤等。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病变本自引起的征象,如咳嗽、咯血等;病变压迫侵犯器官组织或远处转移引起的征象,如上腔静脉综合征;非转移性全身征象,如骨节病综合征;无肌无力征象。
辅助检查诊断检查:胸片、CT〔必要时增强〕、纤支镜、血沉、结明试验、痰、胸水或心包积液查常规和结核菌。
不除外恶性病变时还可以考虑查肿瘤系列〔肺癌系列〕、病理学检查〔痰、胸水或心包积液查瘤细胞、病灶穿刺活检、淋巴结活检、纤支镜活检〕。
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三项、尿常规、血生化、肝炎八项、HIV抗体、梅毒抗体、血气分析、心电图、肺功能、心脏与肝胆脾胰腺超声。
【诊断依据】有上述临床表现,影象学、病理学依据。
【鉴别诊断】肺结核、肺部炎症、其他肺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等。
【手术适应症】病变与周围器官组织关系情况估计可以切除;无广泛的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全身状态与重要脏器功能允许;高度怀疑肺癌,各种检查无法确诊者;转移性肺癌,原发癌已经得到控制,转移灶为孤立或分布较局限者。
前纵隔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的开题报告
前纵隔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的开题报告一、问题背景前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胸廓前中隔(即胸骨后)或其周围组织的肿瘤,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这些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往往难以确定确切诊断,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前纵隔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1. 探讨前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2. 分析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3. 探讨前纵隔肿瘤的治疗策略。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介绍前纵隔肿瘤的病因、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胸片、CT、MRI等;2. 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介绍前纵隔肿瘤的常规检查、具体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包括活检、细针穿刺、病理学诊断等;3. 前纵隔肿瘤的治疗策略:介绍前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
同时,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和病情,讨论不同的治疗方案及其优缺点。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作者临床实践经验,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五、结论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1.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能够提供诊断信息;2. 确定前纵隔肿瘤的类型和病情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 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术后随访和预防复发。
六、参考文献1. 王宏,徐洪涛. 前纵隔肿瘤特点及其影像学表现. 中国肺癌杂志, 2018,21(10):699-702.2. 陈敏. 细针穿刺术在前纵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创新, 2019,16(5):120-122.3. 范志强,易健,陈昊,等. 前纵隔肿瘤诊疗现状及进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9, 39(4):393-3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其症状主要存在两方面,即压迫症状和特殊症状,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①压迫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和速度、性质有关。
常见有胸痛、胸闷、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声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征;
②特殊症状:对诊断有重要性意义。
如畸胎瘤与支气管、肺相通时可咳出毛发和皮脂分泌物,胸腺瘤可伴发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红细胞增多症,纵膈甲状腺肿瘤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类癌产生异位ACTH引起的Cushing综合征等。
部分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有腹泻、腹胀或高血压、面部潮红、多汗等内分泌失常症状。
2.体征:可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包块、颈静脉充盈怒张、头面部充血、上肢肿胀、呼吸音异常、血管杂音、神经反射增强或亢进等。
3.检查
⑴胸部影像学检查:纵隔肿瘤多有其各自的好发部位,对诊断常有较大帮助。
如前纵膈肿瘤多为胸腺肿瘤、畸胎类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肿等;中纵膈常见肠源性囊肿、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和胸导管囊肿等;后纵膈主要为神经源性肿瘤等,而淋巴类肿瘤可见于纵膈各个部位。
①胸部X线检查:可确定肿瘤部位、外形、密度、有无钙化等;肋骨、脊柱等有无骨折破坏。
胸部透视观察肿瘤有无搏动,其形态是否随呼吸运动变化或随吞咽运动而上下移动,膈肌活动情况等。
②胸部CT扫描:精确显示肿瘤密度差异,帮助判断肿瘤的性质,以及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及不同层面的图像,CT增强扫描可以鉴别纵膈内血管性结构及非血管性结构,纵隔肿瘤与胸内血管关系等,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③核磁共振成像:显示纵膈内病变较CT更清楚,对探测纵膈内异常组织的小病灶有很高的灵敏度。
如显示纵膈淋巴结,发现甲状腺癌等,并可根据信号强度的变化判断纵膈肿瘤为实性、囊性、血管性。
并且MRI能做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斜位断层等重建,可从大体角度对胸部病变形态作出判断,并探明纵膈肿瘤与胸内重要器官的各种关系
④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为囊性或实性,具体位置及与心脏、大血管关系。
⑤放射性核素检查:部分纵隔肿瘤与某些放射性核素有亲和力,如使用放射性锝、碘扫描,确定胸骨后甲状腺范围;纵膈淋巴瘤与某些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瘤对放射性藏有亲和力。
⑵实验室检查:临床上考虑前纵隔生殖细胞瘤病人,检查血清中B-HCG、AFP;纵膈甲状腺肿伴甲亢,检查T3、T4、TSH;类癌并Cushing综合征检查ACTH。
⑶诊断性放射治疗:尚待确诊的淋巴源性肿瘤及恶性胸腺瘤,经短期小剂量放疗,瘤体可迅速缩小。
⑷外科诊断性检查
①经皮纵膈穿刺活检:在CT、DSA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组织学依据;
②纵隔镜、胸腔镜活检:适用于纵膈一些中心型病变,如纵膈淋巴瘤,只有获
取足够大的组织标本才可得到正确的病理诊断及组织学分型;
③剖胸活检术。
【入院指征】
1.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肿瘤,不能确定病灶性质,需入院进一步鉴别。
2.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有明显症状,或者近期观察病灶有变化。
【住院检查】
1. 影像学评估:包括X线、CT、MRI、PET-CT、骨扫描等检查手段,协助诊断以及明确有无远处病灶。
1.1 X线检查:传统的X线检查(正侧位胸片)仍是常规手段。
1.2 胸部CT检查:胸部CT可以进一步验证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区分良恶性的能力较大,是目前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
CT引导下经胸壁肺肿物穿刺活检是获取细胞组织学诊断的重要技术。
1.3 MRI检查:MRI检查特别适用于判断纵隔肿瘤与毗邻组织尤其是血管及神经结构的关系以及颅脑等远处器官有无转移。
1.4 PET-CT检查:诊断纵隔肿瘤转移时准确性较CT高,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
1.5 骨扫描检查:用于判断恶性纵隔肿瘤骨转移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可对可疑部位进行MRI检查验证。
2. 血液学检验:血细胞计数;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液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
能;肿瘤标记物。
3. 肺功能评估:拟手术者常规实施肺通气功能检查,必要时加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或气道敏感性检查。
4. 心脏功能评估: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行心脏超声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
5. 内窥镜检查:
2.1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行纵隔病灶穿刺活检。
除定性诊断外,可帮助定位,确定支气管壁是否受侵及范围,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超声内镜(EBUS)检查。
2.2 纵隔镜检查:对诊断困难的前上纵隔肿瘤有一定价值。
2.3 胸腔镜检查:如果纤维支气管镜或超声内镜检查、经胸壁肺肿物穿刺活检术等方法无法获取病理标本,可考虑胸腔镜探查获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6. 其他检查技术:经胸壁纵隔肿物穿刺活检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术、胸膜活检术、浅表淋巴结活检术等。
依据以上检查结果,可进行治疗前纵隔肿瘤定性,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原则纵膈肿瘤除小部分特殊肿瘤外,原则上均应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1 恶性淋巴源性肿瘤及部分生殖细胞源性恶性肿瘤;
1.2 恶性纵隔肿瘤已侵入邻近器官而无法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者。
1.3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者若症状明显者,可先作内科治疗,减轻肌无力症状后再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2.1 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有明显症状者;
2.2 良性纵隔肿瘤近期观察病灶有变化者;
2.3 恶性纵隔肿瘤无远处转移,局部可完整切除者。
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对于预期为良性的纵隔肿瘤者在有条件的单位推荐积极开展。
【出院指征】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可出院或转离胸外科:
1.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
2.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征相对稳定;
3.外科情况:①手术切口愈合良好;②胸片提示肺复张满意;③胸腔积液量少或无。
4.存在某些并发症如胸痛、咳嗽、声嘶、心律失常等,但没有继续住院处理的必要。
【出院带药】
1.血常规检查正常且无呼吸道症状者原则上不得处方抗生素。
2.符合出院指征且需要化疗者,可带为化疗药物预处理的药物;
3.对症治疗药物如化痰剂、止咳剂等;
4.一般带药3~7天,伴有慢性病者(如COPD、心律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带药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