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情绪事件持续时间的感知
心理因素对时间感知的调节
心理因素对时间感知的调节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如情绪、期待和注意力等,可以调节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时间感知,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结果。
一、情绪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情绪是我们内在状态的一种体现,如愉悦或不快。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对时间感知有显著影响。
一般而言,当我们情绪愉悦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快;相反,当我们情绪不快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慢。
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愉悦的状态时,他们往往会过低估计时间的流逝。
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看喜剧片,之后估计观看电影的时间。
结果显示,他们往往低估了实际观看电影的时间。
这可能是因为在愉悦的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更加专注于活动本身,而不太关注时间的流逝。
相反,当人们情绪不快时,他们往往会过高估计时间的流逝。
一项研究发现,当参与者被要求观看恐怖片时,他们倾向于高估实际观看电影的时间。
这可能是因为不愉悦的情绪会使我们更加关注时间的流逝,导致时间感知变得缓慢。
二、期待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期待是在我们心理上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和期盼。
不同的期待会对时间感知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我们期待一件久违的事情时,时间会感觉相对缓慢而漫长;而当我们期待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时,时间则会感觉相对快速而短暂。
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期待假期时,他们往往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这可能是因为期待假期的到来会让人们对时间更加敏感,每一天都感觉像漫长的等待。
相反,当人们期待一次令人兴奋的活动时,时间会感觉过得很快。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参加一次令人兴奋的活动,结果显示他们倾向于低估活动的持续时间。
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充满期待的活动,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于活动本身,而不太关注时间的流逝。
三、注意力对时间感知的调节注意力是指个体对于某一刺激或事件的专注程度。
在时间感知方面,注意力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活动上时,我们往往会低估时间的流逝;而当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时,我们则会高估时间的流逝。
人类感知时间的方式
人类感知时间的方式时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准确感知时间的流逝,以便安排工作、学习、休息和娱乐等活动。
人类有多种方式来感知时间的流逝,包括心理感知、生物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
本文将探讨人类感知时间的方式,并解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和生物学原理。
一、心理感知时间的方式心理感知时间是指通过自身主观的感知和记忆来衡量时间的流逝。
人们常用的方式包括注意力的转移、事件的持续时间和时间估计等。
首先,注意力的转移是一种常用的感知时间的方式。
当我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或活动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快。
相反,当我们感到无聊或等待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慢。
这是因为注意力的转移,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减少对时间的关注,从而导致时间感知的改变。
其次,事件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时间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紧张刺激的情境下,时间似乎会变得拉长,而在一些愉快的情境下,时间则似乎会变得短暂。
这是因为情绪和注意力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此外,时间估计是一种感知时间的认知过程。
当我们被要求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时,我们会运用内部时钟来估计。
然而,这种时间估计往往是不准确的。
比如,当我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我们可能会低估时间的长短,而在无聊或焦虑的状态下,我们可能会高估时间的长短。
这是因为注意力的变化和情绪的影响会扭曲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二、生物感知时间的方式生物感知时间是指人体内部生物钟对时间的感知。
人类的生物钟是在大脑中记录时间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使用环境的日光周期和其他时间信号来调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行为的调节。
生物钟通过调节体温、代谢和激素水平等生理过程来对时间的流逝进行感知。
例如,我们的生物钟决定我们何时感到疲倦和何时醒来。
它也影响我们的食欲、注意力和注意力等行为。
此外,生物钟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交活动相关。
它调节我们的情绪,使我们在适当的时间感到放松和愉快,或者在适当的时间感到警觉和兴奋。
生物感知时间的方式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
刺激与情绪有什么关系?
刺激与情绪有什么关系?一、刺激是情绪产生的触发因素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神经系统的一种作用。
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给大脑,引起情绪的产生和变化。
不同类型的刺激,会触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例如,亲切的言语和微笑会带给人们快乐的情绪反应,而负面的刺激,如恐惧、愤怒和压力,会引发消极的情绪。
二、刺激对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刺激的特点和个体对刺激的感知会影响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某些刺激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如遭遇意外事件、经历重大损失等。
而其他刺激则可能仅引起暂时的情绪波动,如听到一首动人的音乐或感受到微风拂面。
个体对刺激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不同人对同一刺激可能会产生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情绪反应。
三、刺激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刺激不仅仅是情绪的触发因素,它还可以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改变。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他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改变情绪。
这些刺激可以分散注意力,减轻愤怒情绪的强度。
此外,一些正面的刺激,如幽默、笑声和正向的社交互动,也可以改善情绪状态,提升情绪的积极性。
四、刺激与情绪的相互作用刺激与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刺激可以引发情绪,而情绪的变化又会影响对刺激的感受和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的状态时,他对刺激的感知和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
此外,情绪还可以改变人们对刺激的评价和认知,从而影响情绪的进一步发展。
五、刺激与情绪的调节策略在面对各种刺激时,人们可以采取一些调节策略来管理情绪。
其中包括认知重构、情绪表达、积极评价等。
认知重构是指人们通过改变自己对刺激的看法和评价来调节情绪。
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情绪,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积极评价是指对刺激进行正向解读,寻找其中的积极方面,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总结起来,刺激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刺激是情绪产生的触发因素,可以对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产生影响。
刺激还可以调节和改变情绪,同时也会受情绪的影响。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时间知觉包括时序知觉、时距知觉和时间点知觉三个方面。
1.时序知觉
时序知觉是指人们感知事件发生顺序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先后顺序来描述事件,例如“先吃饭,然后看电视”。
时序知觉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事件的流程和顺序,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2.时距知觉
时距知觉是指人们感知事件持续时间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时间单位来衡量事件的持续时间,例如“一分钟”、“一小时”等。
时距知觉能够帮助人们估计事件的持续时间,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和反应。
3.时间点知觉
时间点知觉是指人们感知特定时间点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日期和时间来标记特定时间点,例如“明天上午十点”。
时间点知觉能够帮助人们确定事件的特定时间点,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时间知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环境中的事件和情境。
同时,时间知觉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情绪状态等。
因此,对于时间知觉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深入探究人类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绪效应对时间程序的影响
情绪效应对时间程序的影响( Impact of mood induction on temporal processing )摘要与实际的时间相比,负面事件的持续时间被高估(Langer, et al, 1961; Meck, 1983)。
同样,相比于中性的面孔(Droit-Volet, Bruno, & Niedenthal, 2004)情绪的面孔的效价在时间上被高估高估。
在目前的研究中,被试通过情绪感应之前的中性效价的面孔的时间估算来呈现情感。
效价情绪感应导致中性面孔的持续时间被高估。
结果支持这一说法,情感的呈现可能会导致主观时间的失真。
前言几部电影,几个广告或者社会的图标都能够描绘一句古老的格言,“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只是最近才开始科学地调查这一说法的合理性。
在情绪效价的情况下主观体验真的能改变吗?经历情感活动如足部电击(Meck,1983)和临近威胁刺激时(Langer等人,1961)结果显示事件的持续时间被高估,这意味着在负面事件时,参与时间的主观经验速度加快了。
简单地说,在负面事件的情况下,比实际情况下产生更多的时间感觉。
当前本文探讨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以及标量计时(Gibbon,1977)理论。
过去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效价(DroitVolet,布鲁诺,与Niedenthal,2004)的持续时间被高估,目前的研究评估体现这一主观时间偏见的情感前提。
情绪感应后,被试评估的中性效价脸上的持续时间。
我们假设被试会高估这些情绪效价中中性事件的持续时间,支持体现在情绪对主观时间知觉的影响。
标量计时理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定时理论是标量计时理论(Gibbon, 1977) ,这个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内容:(1)通常,内部时钟(生物钟)在刺激持续时间的估计方面是精确的(2)已经过去的持续时间的均值越高,生物钟估计的可变性就越大。
三个阶段中的标量定时理论概括:(1)时钟阶段(2)记忆阶段(3)决策阶段。
学会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学会如何进行情绪管理情绪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感知和反应,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思考、行为和身体健康。
因此,学会如何进行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应该注重的一项重要技能。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的特征和情绪管理的方法。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情绪管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意外情绪爆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绪爆发可能导致个人关系和职业的破裂,也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失眠、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问题等。
其次,情绪管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适应能力,使人们更容易应对挫折、压力、冲突和其他困难情况,缓解压力和焦虑,更好地保持积极态度。
最后,情绪管理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领导力,使人们更具魅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情绪的特征情绪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消极情绪、中立情绪和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表现为愤怒、恐惧、焦虑、沮丧、悲伤等,通常与不愉快的事件相关。
中立情绪没有主观感受,也没有生理反应,例如处在一种中间状态或无聊的状态。
积极情绪表现为快乐、满足、兴奋、好奇、成就感等,这些情绪与愉悦和有趣的事件相关。
另外,情绪还有以下几个特征:1. 强度:情绪强度是指情绪在一个人身体中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强度,如心跳加快、汗水渗出等。
2. 持续时间:情绪持续时间是指情绪持续的时间。
一些情绪会很短暂,如一天中的挫折,而一些情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悲伤和失落。
3. 个体差异: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所表现出的反应和情绪状态也会有所不同。
情绪管理的方法了解情绪和情绪的特性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以下是一些情绪管理的实用方法:1. 识别情绪:意识到你的情绪和情绪的来源是情绪管理的重要第一步。
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你适应它们,避免过分反应。
2. 表达情绪: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关键。
你可以跟朋友、家人或专业顾问谈话,或者写下你的感受。
3. 自我观察:观察自己的情绪和与之相伴随的生理反应,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大脑中的情绪与时间感知情绪如何影响时间感知和记忆
大脑中的情绪与时间感知情绪如何影响时间感知和记忆在大脑中,情绪和时间感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常常发现,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忆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时间感知和记忆,并对大脑中的相关机制进行简要介绍。
一、情绪对时间感知的影响1. 情绪与时间压缩效应情绪状态可以改变对时间流逝的感知,特别是在负面情绪下更为显著。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紧张、害怕或焦虑的情绪中时,时间会以较快的速度流逝,这被称为时间压缩效应。
相反,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情绪状态下,时间会感觉慢悠悠地过去。
2. 情绪对时间间隔判断的影响情绪状态还可以影响对时间间隔的判断。
在实验中,人们往往会高估负面情绪下的时间间隔,而低估积极情绪下的时间间隔。
这可能与注意力和记忆的变化有关。
3. 情绪与时间感知的神经基础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杏仁核在情绪与时间感知之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杏仁核是情绪处理的重要区域,它与大脑的记忆系统相互连接。
当我们经历情绪激动时,杏仁核的活跃程度增加,可能导致时间感知的改变。
二、情绪对记忆的影响1. 情绪记忆的加强效应情绪对记忆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情绪记忆的加强效应。
情绪性事件往往更容易被记忆并保持较长时间。
这可能是因为情绪可以加强记忆连接的形成,提高信息的存储和检索效率。
2. 情绪与记忆的侧重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还表现在记忆内容的侧重上。
研究显示,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人们对事件细节的记忆,而快乐情绪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整体情境的记忆。
这可能与情绪对注意力分配的影响有关。
3. 情绪与记忆的神经基础大脑中的海马体是与情绪与记忆密切相关的结构之一。
海马体参与了情绪记忆的编码和存储,通过与杏仁核和大脑皮层相互连接,形成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综合效应。
总结起来,情绪对时间感知和记忆具有显著影响。
情绪状态可以改变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并影响时间间隔的判断。
情绪还可以加强记忆,并影响记忆内容的侧重。
这些效应与大脑中的相关结构和神经机制密切相关,如杏仁核和海马体。
对情绪的认识和感想
对情绪的认识和感想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存在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这一心理现象包含了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识等复杂成分。
情绪具有两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快感度方面来说,有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也有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从紧张度来看,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从强度来说,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从激动水平来说,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情绪的两级一般是对立排的,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情绪的功能: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对其它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对社会交往活动有协调功能;情绪还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情绪的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即表情和状态.表情是情绪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例如,高兴时哈哈大笑,悲伤时痛哭流涕,害羞里脸色通红等等.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情绪的表现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信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度和紧张度,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弥散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即平时说的心情。
心境的好坏,常是由一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情绪带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而不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感知和思维麻木。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
激情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当场发作,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牵涉面不广。
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出来,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但过激的情绪也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失的。
(3)应激。
应激是个体在出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时间感知和时间处理认知机制解析
时间感知和时间处理认知机制解析时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要素,我们依靠时间来组织和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感知时间并准确地处理时间并不总是容易的事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时间感知和时间处理的认知机制,以解析我们如何感知时间并有效地处理时间。
时间感知是指我们感知时间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都有所不同,有的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的人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这种感知的差异是由我们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所控制的。
许多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在时间感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负责认知控制的区域,它参与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处理过程。
在时间感知中,前额叶皮质通过整合感官输入和内部状态来生成一个内部的时间线,以便我们能够感知时间的流逝。
这个内部的时间线允许我们对事件的顺序和持续时间进行判断,从而产生对时间的感知。
同时,前额叶皮质还参与了时间处理的认知过程。
时间处理是指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规划我们的行为。
前额叶皮质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来实现对时间的处理和控制。
研究发现,前额叶皮质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和执行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使得我们能够在时间上做出决策,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调节。
此外,大脑中的其他区域也参与了对时间的感知和处理。
例如,大脑中的运动皮质和感官皮层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连接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外部世界中与时间相关的刺激,并将其与内部的时间线相匹配。
这种整合过程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事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逝。
此外,记忆系统也在时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保存和再现能力。
通过记忆系统,我们能够回顾过去的经历并将其与当前的时间联系起来。
记忆系统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能够将时间上的信息整合到我们的行动中,从而有效地处理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与时间相关的困惑。
例如,我们可能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当我们等待一项重要的事件发生时。
情绪的四个组成要素
情绪的四个组成要素
情绪的四个组成要素通常被认为是:情感、认知、生理反应和行为表达。
1. 情感:情感是情绪的核心部分,它是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事件的主观体验。
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如喜悦、幸福,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愤怒、悲伤。
情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因个体和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认知:认知是我们对情绪诱发事件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它包括对事件的注意、解释和预期。
认知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系统可以影响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和反应。
3. 生理反应:情绪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情绪的生理表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情境。
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生理反应会使我们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
4. 行为表达:情绪通常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言语和行动。
这些行为表达可以向他人传递我们的情绪状态,同时也可以影响我们自己的情绪体验。
例如,当我们微笑时,可能会感到更加快乐。
这四个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情绪体验。
了解情绪的组成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建立更好的情感联系。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时间感知研究进展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时间感知研究进展时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感知时间,以便做出适时的决策和行动。
时间感知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对时间感知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介绍时间感知的定义、机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时间感知是指人类主观地认识和感知时间的能力。
它包括了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感知。
时间的持续性是指我们能够主观感觉到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顺序感知则是指我们能够感知到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时间间隔。
时间感知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能够根据经验判断出不同活动的持续时间,也能够感知到事件的先后发生。
时间感知涉及了多个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和脑内的多个结构被认为与时间感知密切相关。
前额叶皮层被认为参与了时间认知的高级过程,包括对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感知的判断。
而脑内的结构,如大脑皮层、海马体和小脑,则被认为参与了对时间感知的编码和存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揭示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
例如,神经影像学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时间感知与大脑皮层活动的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顶叶和岛叶等区域的激活与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感知有关。
此外,脑内的其他结构,如海马体、小脑和基底神经节等,也被证实与时间感知相关。
除了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行为学和动物实验也为时间感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表明,人类和动物在时间感知任务中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例如,人类和动物都能够通过时间间隔估计任务来判断事件的持续时间。
此外,通过观察时间感知障碍的患者,也可以研究时间感知的机制。
神经系统的损伤往往导致时间感知的异常,这进一步证实了时间感知与大脑相关的假说。
最近的研究进展使我们对时间感知的了解更加深入。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时间感知可能与大脑的内部时钟系统有关。
这个内部时钟系统被认为是脑内一种生成和保持时间感知的机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时间和延迟的心理感知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时间和延迟的心理感知时间和延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人类对时间和延迟的心理感知在心理学中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对时间和延迟的心理感知,同时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影响。
一、时间感知的心理机制时间感知是指人类对事件发生持续时间及时间间隔的感觉和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对时间感知提出了多个解释模型,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有内在时钟模型和事件时长模型。
1.内在时钟模型内在时钟模型认为人类内部有一种生物钟或内在时钟,用来产生对时间的感知。
这种时钟会不断运行,通过记忆和参照标准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内在时钟模型解释了人们能够在没有外部时间线索的情况下估计时间的能力。
2.事件时长模型事件时长模型认为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通过大脑对事件持续时间的处理来实现的。
这种模型认为人们根据经验和感知的事件长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例如,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越多,人们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以上两种模型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时间感知起到互补的作用。
二、延迟满足的心理效应延迟满足是指个体对延迟的奖励或回报的感知和反应。
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与延迟满足密切相关,即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
1.即时满足即时满足是指个体对立即获得奖励或回报的偏好,而忽视了延迟获得的价值。
这种心理效应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人们对于即时消费的倾向,而不愿意为未来的潜在回报做出付出。
2.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指个体对延迟获得奖励或回报的偏好,而愿意等待一段时间来获取更大的利益。
这种心理效应在个体的自我控制和长远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为了未来的成功而愿意努力学习或者培养良好的投资理财习惯。
三、时间焦虑和时间管理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这导致了时间焦虑的普遍存在。
时间焦虑是指个体对于时间流逝速度的感觉过快而产生的焦虑和紧迫感。
时间焦虑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压力增加、注意力分散和效率下降等。
时间错觉产生的例子
时间错觉产生的例子本文将介绍时间错觉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例子。
什么是时间错觉时间错觉是指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实际时间流逝之间的偏差。
尽管时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我们的主观感受却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
时间错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它可能导致我们对事件的持续时间、时间间隔和时间先后顺序的感知产生误差。
时间错觉的类型时间膨胀时间膨胀是指当我们经历一种新的、刺激性的事件时,我们对这段时间的感知似乎比实际时间长。
这种错觉常常发生在我们做一些有趣或令人兴奋的事情时,比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玩一个吸引人的游戏或与好友聚会。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当我们在娱乐公园玩过山车时。
尽管过山车的运行时间只有几分钟,但由于它带来的刺激和紧张感,我们感觉花费的时间要比实际时间长得多。
时间收缩与时间膨胀相反,时间收缩是指当我们经历一些枯燥乏味或无聊的事件时,我们对这段时间的感知似乎比实际时间短。
这种错觉常常发生在我们进行一些单调重复的工作、等待某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当我们坐在医生诊所等待就诊时。
尽管我们知道等待时间可能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但由于我们的期望感、焦虑感和无聊感,我们感觉花费的时间要比实际时间短得多。
时间压缩和时间扩展时间压缩和时间扩展是指当我们回忆过去的事件时,我们对事件的感知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
时间压缩是指我们回忆过去的事件时感觉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实际时间短,而时间扩展则相反,感觉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实际时间长。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当我们回忆过去度过的假期时。
尽管假期可能只有几天,但我们的回忆中往往感觉像度过了很长时间,这是时间扩展的一种表现。
相反,当我们回忆一些无趣或痛苦的经历时,我们可能感觉这些时间过得很快,这是时间压缩的一种表现。
导致时间错觉的原因导致时间错觉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我们的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受到生物节律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当我们处于兴奋或焦虑状态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会加快,导致时间似乎过得更快。
读情绪管理的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
读情绪管理的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读情绪管理的心得和感悟篇1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情绪无好坏之分,只有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当一个人拥有以下四种能力时,才算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1、自觉力:随时随地的清楚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也就是总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2、理解力:明白情绪的****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己的信念系统3、运用力: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因而可以在三赢的基础上运用它,去达到更高的成功快乐4、摆脱力:当某种“负面”情绪不能帮助自己达到更高的成功快乐时,能够使自己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进入另外一种更有帮助的情绪状态中以上笔记是摘自《重塑心灵》中如何管理情绪的一段话,这四种能力看似简单,我们都能理解,但真正在做的时候,却是非常难,没有一定的修行是很难达到这种高度的。
大部分人很少去和自己沟通,原因是觉察不到,不知该如何与身体联接,也体会不到当下情绪带给身体的反映和体会,都是随着意识去做事情,导致很多事情事后再回忆起当时因为冲动下的决定是多么鲁莽。
就这第一点自觉力,我想也够我修行大半辈子了。
个人认为情绪其实是小我的一种,情绪的发生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了很多想法,导致做出很多决定,我们称之为意识决定着行为。
换句话说表面一个简单的行为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情绪,只不过这种情绪此时属于“正面”还是“负面”罢了。
关于这两点,让我想到了最近控制不住情绪的一个例子:前几天和一个部门闹过矛盾,原因就是此部门要求非常多,于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脸色有点不好看了,而让我不舒服的原因其实就是对方的语气。
就这一件事情,我晚上下班后编了很长一段信息给经理,字里行间感觉到自己的委屈,那一刻我感觉我是对的。
一直到今天看到情绪二字时,突然感觉到其实我委屈的同时是因为对方给我的感觉是我在找事,而我却认为对方不下店就没有资格这样指责员工。
其实这才是我情绪背后的原因,那一刻以上的四种能力顿时全无,心里只有对和错。
心理学对情绪调节机制的理解与发展
心理学对情绪调节机制的理解与发展概述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行为、思维和身体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情绪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调整的过程。
心理学在对情绪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着我们对情绪的理解和应用的发展。
情绪的定义与分类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愉快、不愉快和中性情绪。
根据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可以将情绪分为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两个层面。
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的情绪,而情绪调节则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和调整过程。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情绪调节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相反,情绪调节困难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的发展,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情绪调节机制的理论模型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情绪调节机制的理论模型,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情绪调节策略模型和情绪调节网络模型。
情绪调节策略模型情绪调节策略模型认为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发事件时,会采用不同的调节策略来调整情绪体验。
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评、情绪表达、情绪抑制和情绪放松等。
这些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情绪智力、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等。
情绪调节网络模型情绪调节网络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脑区包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扣带回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在情绪调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情绪识别、情绪生成和情绪调节等。
情绪调节机制的发展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情绪调节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过程,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支持和情感表达等因素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调节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情绪调节机制的研究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教授个体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视角下的时间感知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时间感知研究时间感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可以揭示时间感知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时间感知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时间感知的定义和机制时间感知是指人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和认识。
在心理学研究中,时间感知被认为是心理时间的体现,是一种内部经验。
时间感知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等。
首先,生理因素对时间感知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生理状态会对时间感知产生影响,比如疲劳状态下时间感知会变得模糊不清,而兴奋状态下时间感知会加速。
此外,个体间的生理差异也会导致时间感知的差异,比如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时间的感知会有所不同。
其次,认知因素也是时间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的注意力分配会影响时间感知的准确性,当人们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时,往往会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此外,人们对待不同时间段的心理态度和期待也会影响时间感知,例如对于期待已久的假期,人们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最后,情绪因素也对时间感知有很大的影响。
当人们处于激动、紧张或者焦虑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相反,当人们处于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时间则会过得很快。
这可能与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加工方式不同有关。
二、时间扭曲现象和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或者很慢,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时间的不同步被称为时间扭曲现象。
时间扭曲现象可以通过多种解释来理解。
第一种解释是记忆扭曲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时间感知的扭曲是由于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扭曲导致的。
当人们回忆过去的事件时,经常会出现记忆时间的错误判断,导致时间感知的扭曲。
第二种解释是注意力变动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时间感知的扭曲是因为人们对不同时间段的关注程度不同。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非常专注时,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当人们对一件事情不关注时,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第三种解释是情绪影响理论。
情绪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情绪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情绪的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状态的主观认知和理解,充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于自我管理和与他人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情绪的自我认知以及了解自己情绪状态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方法用以提升情绪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情绪的自我认知是什么情绪的自我认知是指对于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理解和意识。
它包括了对情绪的体验、原因及持续时间的认知,以及对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的了解。
情绪的自我认知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进而对外界环境做出更适应性的应对。
情绪的自我认知可以通过内省、观察和反思来实现。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高情商,并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二、了解自己情绪状态的重要性1. 情绪管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是有效进行情绪管理的基础。
当我们能够准确感知和认知自己的情绪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高情绪稳定性,减少情绪消耗。
2. 冲突解决:情绪的自我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他人的情绪需求,进而有助于有效的冲突解决。
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策略,避免冲突的升级。
3. 自我了解:情绪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通过观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并改变或调整一些负面情绪和思维模式。
三、提升情绪的自我认知能力的方法1. 内省和反思:通过定期反思和内省,了解自己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写日记、记录情绪变化等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内省。
2. 观察他人的反应:他人在我们情绪表达中的反应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情绪状态。
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
3. 注意身体信号:情绪的产生常常伴随着身体的变化,例如脸部表情、心率变化、肌肉紧张等。
注视方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注视方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即一般所说的“知觉到的现在”。
时距知觉是时间知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介于两个相继事件之间间隔时间或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知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在高兴时,常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犹如白驹过隙;而在悲伤郁闷时,又常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受。
时间知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运动、语言交流、听音乐等活动中都需要时间知觉的参与。
研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时距知觉,如情绪、注意、人格、刺激呈现时间长度、刺激的数量、刺激呈现方式等。
眼睛不仅是面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面部表情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眼睛的相关属性(如注视方向)会不会影响时间知觉?所谓注视方向即是指眼睛注视的朝向,可以将眼睛注视分为有注视和无注视,有注视又可以分为直视和斜视。
已有研究在探讨注视方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时发现,注视方向与面部表情相结合能够影响对情绪性面孔的时距知觉。
但是鲜有研究探讨注视方向(自身属性)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本研究首次考察了有无注视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不同注视方向(自身属性)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本文通过5个实验探讨了注视方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实验1采用虚拟面孔图片,利用时间二分法,选择标准时距400ms和1600ms,以及比较时距400ms,600ms,800ms,1000ms,1200ms,1400ms,1600ms,考察有无直视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有无注视在主观相等点上没有差异,而在韦伯分数上有差异。
研究2分为实验2a和实验2b,采用与实验1相同的实验范式,同样采用实验一中的标准和比较时距。
在实验2a和2b中,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拍照所得的真实面孔图片。
实验2a 结果发现直视相比于灰色图片(基线)引起了时距知觉的高估,而在实验2b中没有发现注视方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研究3分为实验3a和实验3b,采用眼睛局部信息的图片探讨了注视方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意识的时间感知与大脑的时钟探讨意识中的时间维度
意识的时间感知与大脑的时钟探讨意识中的时间维度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无人可以否认。
然而,对于时间的感知和认识却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复杂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意识中的时间维度,以及大脑中的时钟机制与时间感知之间的关系。
一、意识中的时间维度作为人类的普遍认知,我们都能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从小时候的秒针转动到钟表指向一天的夜晚,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始终存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体验。
然而,在意识中,时间并非像钟表一样线性地流动。
研究表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经历一段美好的时光时,时间似乎过得更快;而当我们处于焦虑或无聊的状态时,时间又显得异常缓慢。
这表明,情绪、注意力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在时间感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
相比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对时间的流逝感知更快,这可能与年龄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因此,意识中的时间维度并非稳定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二、大脑的时钟机制那么,大脑中是否存在一个专门负责感知和计量时间的机制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确实存在一种叫做“时间估计”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和计量时间的流逝。
时间估计的基本机制是大脑内部的时钟系统。
这个时钟系统由许多脑区组成,如前额叶皮质、丘脑和腹侧背侧核等。
这些脑区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传递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来跟踪时间的流逝。
具体来说,时钟系统中的神经元活动会根据外界的刺激和内部的时间参考来调整,从而产生不同的时间感知。
这种调整是基于单个刺激事件的持续时间和时间间隔,进而形成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计量。
三、时间感知与意识的关系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时间感知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
意识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认识时间,反过来,时间的存在也反映在我们的意识中。
另外,时间感知也会影响我们对意识体验的理解。
例如,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我们对同一事件的感知可能会有所不同。
时间知觉_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时间流逝、持续时间、时间间隔和事件顺序的感知。
时间知觉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本实验通过复制法测定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并分析不同感觉通道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
2. 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
3. 探讨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材料:秒表、图片、录音等。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分为视觉组、听觉组和混合组,每组5人。
(2)视觉组:向被试呈现图片,并要求被试猜测图片呈现的时间。
(3)听觉组:向被试播放录音,并要求被试猜测录音播放的时间。
(4)混合组:同时向被试呈现图片和播放录音,并要求被试猜测图片呈现和录音播放的时间。
(5)记录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并计算平均误差。
四、实验结果1. 视觉组、听觉组和混合组对时间估计的平均误差分别为:视觉组10.2秒、听觉组8.5秒、混合组9.8秒。
2. 不同感觉通道对时间估计的平均误差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听觉组误差最小,视觉组误差最大。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听觉组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最高,视觉组最低。
这可能与听觉通道的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有关。
听觉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干扰较少,且大脑对听觉信息的处理速度较快,因此听觉时间知觉的准确性较高。
2. 混合组对时间估计的平均误差略低于听觉组,这可能是因为同时呈现视觉和听觉信息能够提高被试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还表明,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感觉通道、注意力、情绪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时间知觉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任务、个人经验等。
六、结论本实验通过复制法测定了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并分析了不同感觉通道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结果表明,听觉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最高,视觉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最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情绪事件持续时间的感知Perception of The Duration of Emotional Events为了探讨情绪事件对持续时间感知的影响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中,主试先训练被试完成一个临时的两分任务,在任务中分别以400ms和1600ms的短和长两个时间标准呈现粉色椭圆形作为视觉刺激物。
然后,主试再呈现介于400ms和1600ms之间的持续时间作为对照,并且刺激物换成以脸部呈现的三种不同的情绪(生气、高兴和难过)和作为基线的无表情的面部。
相对于无表情的面部,三种情绪表情中的任何一种表情的“长”反应比例较高,被试的心理生理功能也向左移动,并且二分点的值也较低。
这些发现表明,与中性表情相比,情绪表情的持续时间有系统地被高估了。
而且,与以唤醒为基础的模型对持续时间的感知相一致,对于情绪表情的暂时的高估会随着持续时间值而增高。
因此,情绪表情提高了生物钟脉冲传输的速度。
尽管人们对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复兴起来,但是很少有研究能够系统地检测情绪究竟是怎样影响对时间的感知的。
由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使得之前关于此主题的一些著作比较分散并且未能有所定论。
例如在Orme (1969)的著作中,他认为疼痛和压力与对主观时间的低估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大量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认为影响事件的持续时间是被高估的(比如,Thayer & Shiff , 1975 ; Watts & Sharrock ,1984)。
甚至还有些研究表明,其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并没有任何影响(Fraisse,1967;Shiff&Thayer,1968)。
因此,基于先前的研究,关于情绪对时间感知的影响,通过情绪影响的普遍性,或者,最关键的是,可能发生这种影响的机制,我们了解的都比较少。
在关于对时间的估计的现有模型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机制:注意和唤醒。
如我们所知,情绪对这两种机制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主观持续时间直接与注意资源分配给事件处理过程的多少相关,因此,分配时间推移的注意资源越少,我们所估计的时间就会越短(Thomas & Weaver,1975;Zakay,1989)。
在认知时间计时器里积累的生物钟脉冲的减弱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脉冲积累的越少,对持续时间的感知就会越短(见Lejeune,1998)。
像之前的著作(比如Ohman,Lundqvist,& Esteves,2001)中提到的,如果情绪事件转移了对时间加工过程的注意力,那么通过注意机制,相对于中性事件而言,这种情绪事件的时间就会被低估。
然而,情绪事件也是内在的唤醒(Russell & Mehrabian,1977),并且已经证明,唤醒可以提高为时间感知提供能源的起搏器的速度(Maricq,Roberts,& Church,1981;Meck,1983;Wearden & Penton-Voak,1995)。
这个也反过来增加了每一单位时间里生物钟发出的脉冲的数量,所以,主观时间也增加了。
也就是说,当个体处于唤醒状态时,他们倾向于对时间的推移作出高估的判断。
因此,基于换新机制的时间感知模型认为,相对于中性时间来说,情绪事件更容易被高估。
在一项有关于情绪对时间感知的影响的比较系统的分析中,Angrilli,Cherubini,Pavese 和Manfredini(1997)为被试者呈现了描述包含效价和紧张度的场景的幻灯片。
因此,被试者会看到有关高紧张度—愉快(比如正在接吻的夫妻),高紧张度—不愉快(患有眼瘤的婴儿),低紧张度—愉快(微笑的婴儿)以及低紧张度—不愉快(大蜘蛛)的场景。
被试者需要完成时间模拟和对时间进行口头估计的任务。
分析发现,效价或者唤醒都不存在主效应。
然而,还观察到一个交互作用。
比如,对于低唤醒的幻灯片来说,与愉快的幻灯片相比,更容易低估不愉快的幻灯片的持续时间;而且,对于高唤醒的幻灯片来说,与愉快的幻灯片相比,更容易高估不愉快的幻灯片的持续时间。
Angrilli等人(1997)认为,需要从注意和唤醒两个机制来对他们的发现作出解释,并且在低唤醒条件下,注意机制更为重要。
然而,在他们的研究中,被试不仅做出了错误的时间判断,而且还系统的低估了真正的持续时间。
相对于真实时间来说,并没有观察到明确的对时间过高的估计。
据Angrilli等人所说,这种对真实时间的低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所涉及的任务的复杂性作出解释。
因为这个任务将注意从时间的推移中引走并且减弱了唤醒的潜在影响。
而且,所用的刺激时间持续值(2,4,6s)对于唤醒影响来说可能不够敏感。
甚至,在最短的2s的时间间隔内获得的高唤醒刺激所引起的对时间的相对高估,在间隔4s 和6s时会逐渐变为低估(Angrilli等,1997)。
现有研究旨在通过一个时间两分任务来对情绪在时间感知方面作用下的两种对立且貌似可信的机制进行测试(Allan & Gibbon,1991)。
为了预防自发的计算策略,以及限制随着时间推移潜在唤醒影响的减少,通常选用低于2s的短持续时间。
在时间两分实验中,训练被试识别短和长两个标准的持续时间,这两个标准通过相同的中性刺激来进行呈现。
然后,他们在与短或长标准的相似性的基础上,分类出比较刺激持续时间的范围,并且包括两个标准以及中级的刺激持续时间。
在测试阶段呈现的关键刺激是表达不同情绪的人脸:中性—参照,生气,高兴和难过。
由于在50ms均可以对这些面部表情作出正确分辨,因此不用担心在所呈现的参数内不能很好地对这些刺激进行处理(Kirouac & Dore,1983)。
由于情绪刺激比中性刺激更加振奋人心,因此,唤醒方法认为情绪刺激的感知持续时间要长于中性刺激。
而且,生气和高兴属于高唤醒情绪,而悲伤则属于低唤醒情绪(Russell & Mehrabian,1977)。
因此,认为生气和快乐的面部表情的持续时间将比悲伤更容易被高估。
与此相反,注意模型认为,与中性面容相比,有情绪的面部表情的持续时间会被低估。
而且,对于消极的面部表情来说会更明显,因为消极的面部表情会比积极的面部表情更需要从暂时的加工中转移注意力(Ohman,2001;Pratto & John,1991)。
方法被试法国克莱蒙费朗的布莱斯•帕斯卡大学,37名本科一年级女生。
实验材料威力麦金塔电脑(控制实验刺激的呈现)Psyscope(记录被试的反应,被试者通过操作键盘来作出反应)粉色椭圆形(12×16cm,用于作为时间刺激物)三个不同女人的人脸照片,每个女人都有包含四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无表情、生气、高兴、难过,如图1)的照片,所有照片都通过了预先测试。
实验程序每个被试者都要进行两个连续的实验阶段: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
训练阶段。
在此阶段,通过粉色椭圆刺激物给被试呈现短(400 ms)、长(1600 ms)两个标准的持续时间。
每个标准刺激首先交替呈现5次,被试通过分别操作标有“短”和“长”标签的按键来作出相应的反应(左右反应位置因素的影响通过被试进行抵消)。
然后要求每个被试完成八组实验,每个实验中长、短刺激各呈现50%。
随机出现1s到3s的时间间隔。
在被试作出反应后,要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约2s的准确反馈:“yes”、“no”。
测试阶段。
测试阶段与训练阶段的程序基本上相同,只是在这个阶段,不再向被试者作出任何反馈,并且对照刺激物也不再是椭圆形而是真实的人脸。
实验一共分为9个组块,每个组块中包含有28个实验,即三张有表情的脸和一张无表情的脸将在每个组块中分别随机呈现七次(一共252个实验)。
每个刺激物分别以不同的持续时间呈现7次(400ms、600ms、800ms、1000ms、1200ms、1400ms和1600ms )。
结果图2展示了基于刺激持续时间而绘制的对于作出“长”反应的平均比率,每一个柱状图都是对一种情绪的反应与无表情的对比所得。
由于当持续时间的呈现与其中任何一个标准相同时,被试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就会显得很容易,以至于对于这两种持续时间的反应不会产生变化,所以从分析中排除。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将这些标准的持续时间加以分析,其改变也是不显著的。
将每个被试对于作出“长”反应的比例转换成z分数。
通过相同次数的情绪面孔与无表情面孔的z分数的不同计算出d’值(Macmillan & Creelman,1990)。
这个分数表明了一种面部表情的持续时间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范围。
d’为正数则表明对持续时间的作出了过高的估计,若负数d’为负数则表明了对其的估计过低。
按不同类型的情绪划分的平均d’以及持续时间如图3所示。
在之后的分析中将d’作为因变量。
对于每一种类型的面部表情,将不同的持续时间进行平均,并分析平均d’是否显著大于0。
事实也确实如此:高兴(M=0.07,SD=0.21),t(36)=2.02,p=.05;生气(M=0.15,SD=0.18),t(36)=5.14,p<.001;难过(M=0.06,SD=0.20),t(36)=1.92,p=.06。
因此,相对于中性表情来说,被试确实高估了三种情绪表情的持续时间。
为了进一步探索被试者的反应,对两个被试内因素的d’作总体方差分析:情绪类型(生气、高兴、难过)以及持续时间(600、800、1000、1200、1400 ms)。
情绪具有主效应,F(2,72)=3.97,p<.02。
对学生反复测量的t检验表明,相对于高兴和难过表情而言,更容易高估生气表情的持续时间,ts(36)=2.67 和2.62,ps<.01(效应量d=0.45和0.47)。
高兴和难过表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36)=0.12,p=.90(效应量d=0.03)。
刺激物的持续时间也有显著的主效应,F(4,144)=5.84,p<.0001,这表明高估并非与持续时间一致出现。
多项式的对比分析显示,显著的线性趋势表明,过高的估计会随刺激持续时间而增加,F(1,36)=10.63,p=.002【二次的趋势也是显著的,F(1,36)=12.45,p<.01,但是立方的趋势却并不显著F(1,36)=2.99,p>.05】。
如图2,3所示,高估比较可能发生在长持续时间。
情绪类型与刺激持续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8,288)=3.92,p<.0001,这表明,情绪表情相对于中性表情被高估的范围受情绪类型的调节作用。
学生的长反应的d’的平均值的反复t检验表明,对于生气(0.22)和高兴(0.18)表情来说,中性和情绪表情之间的不同比难过(0.09)要更明显:分别为,t(36)=2.51,p=.02,t(36)=1.36,p=.07,然而,生气和高兴之间差异并不显著,t(36)=0.85,p=.40。